回覆列表
  • 1 # 潁州女史

    明朝的“南門奪宮之變”之所以這麼順利就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

    談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了解清楚這場政變發生的特殊背景。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繼位之後的第14年。元朝殘餘勢力瓦剌部落入侵大明邊境。朱祁鎮同學玩起了御駕親征。可惜這位英宗皇帝沒什麼真本事,還寵信宦官王振。最終在二人的騷操作下,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明明兵力國力都遠勝瓦剌的必勝局面,在土木堡來了個全軍覆沒,皇帝沒有勇氣以死殉國還做了敵人的俘虜。

    眼看著敵人兵臨京師城下,有亡國的危險,滿朝文武大臣紛紛主張南遷。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深知這個時候不能退,更不能因為皇帝在敵人手中而受制於人,急需一個新的皇帝挺身而出,帶領大家共抗外敵,於是和孫太后商量後下詔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繼位(其實當時朱祁鈺完全沒有想過做皇帝,心不甘且情不願)。

    明代宗登基後,在於謙的輔佐下,於北京城外大敗瓦剌大軍,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挽救大明於危難,並勵精圖治,明朝的元氣逐漸恢復。

    之後英宗被瓦剌部落釋放回來,而此時已經喜歡上了做皇帝的朱祁鈺自然不想再還位於兄長,於是將英宗囚禁了起來,這一囚禁就是7年。

    如果沒有意外,故事就將美好的發展下去。可惜天不遂人願,代宗唯一的兒子竟然在其之前去世了。問題來了,明宣宗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英宗被囚禁了,代宗又無子嗣繼承大統,代宗駕崩後不希望皇位旁落到其他皇室支脈就只能選擇將皇位傳承給英宗之子。

    年,代宗病重,于謙的政敵石亨、徐有貞和宦官曹吉祥暗中說服了孫太后,趁機把英宗從南宮迎出,發動了“奪門之變”。

    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

    在此,我們先梳理下:明英宗朱祁鎮同學的皇位來源於宣宗朱瞻基,名正言順;代宗朱祁鈺的皇位,是於國家危難之際,被孫太后詔書所立,並非直接傳自其父明宣宗,這就意味著孫太后同樣也可以否定他的皇位合法性。換言之,這場得到孫太后背書的奪門之變,按封建君臣法統而論,居然是“合法”的。這是這場“奪門之變”能夠順利的其中一個原因。

    但女史認為,“奪門之變”更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威望如日中天、權柄赫赫的于謙於少保為了大明王朝,為了江山社稷,為了天下太平,不起紛爭動盪,所以,在"奪門之變”這場政變當中,選擇了按兵不動。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也就是南門之變前,于謙的兒子于冕聽已經提前得到訊息聞,告訴了于謙處斷。以于謙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想要登高一呼,撲滅石亨等人作亂本是輕而易舉。

    但是在皇帝朱祁鈺奄奄一息時,被隔絕在宮門之外的于謙,並不能真正師出有名,去制止皇孫太后和英宗的行動。

    皇權鬥爭從來落子無悔。孫太后既然在這場政變當中選擇了站在英宗這一方,于謙若想要阻止奪門之變,就只能選擇強行罷黜太后和英宗,並宣佈他們是謀逆作亂,則朱祁鎮這個謀逆罪人或應賜死,或廢為庶人;包括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在內的所有朱祁鎮子孫,都同樣將作為罪人之子。

    而明宣宗朱瞻基只生了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兩個兒子。朱祁鈺又已然不治垂死,因此也意味著明宣宗朱瞻基一脈將永遠失去皇位繼承權。所以新皇帝人選就只能迎立其他藩王。而如此一來,必然導致國本動盪,甚至會有藩王效仿當年的明成祖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討伐,從此各方軍閥割據,甚至又上演一出“八王之亂”也不是不可能。

    于謙面臨的難題就在這裡,如此局面,已經不是明朝體制內合法的政治手段能解決的。只有下了改朝換代決心的梟雄,才能以天下蒼生做棋局,以百官兵將為棋子,不顧皇室切齒、天下紛亂,定要死中求活,或許能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一條活路來。

    可於謙會是、能是這樣的人麼?如果真的這麼做,他也就不是當年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為後世永遠留下“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典故,大公無私,為國忘身的于謙了。

    那一晚,血不曾冷,風孰與高。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穩定,為了回報當年提拔他的明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謙最終選擇了按兵不動,最終英宗繼位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斬首於崇雲門外,家人悉數發配邊疆。

    總結

    “南門之變”能夠這麼順利的原因,和明代宗朱祁鎮不夠心狠手辣以及孫太后在這場政變中扮演的角色都有關係,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權柄赫赫的于謙為了保全社稷,選擇了沉默應對。

  • 2 # 文城觀點

    一、年少張狂,聽信太監,當俘虜,失去帝位

    明英宗有著曲折而複雜的經歷,他當過兩次皇帝,做過一次俘虜,當過一回太上皇,第一次當皇帝被瓦剌俘虜,他的皇帝位說沒就沒了。可是,後來他又透過政變把皇位搶回來了,大抖他的皇帝威風。

    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也是第八任皇帝,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其母為孝恭章皇后孫氏。明英宗的經歷富有戲劇性,他於宣德十年(1435年)即位,因年少而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朝政,而朝中由“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政事還算是順利的,可是,當時的朝廷發動“麓川之役”,導致了國力嚴重耗損。正統八年(1443年),朱祁鎮正式親政,初期他勵精圖治,頗有雄心,是想幹些大事的。可是,他有一樣很失策的,那就是寵信太監王振,力圖以王振來制衡朝中的文官集團,這導致英宗執政時出現宦官專權現象。接著,英宗還幹出了一件很大的荒唐事。

    朱祁鎮(劇照)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想學他的太爺爺朱棣,執意於御駕親征討伐瓦剌。當時,蒙古瓦剌部崛起,侵擾明朝疆土,朱祁鎮在領兵去徵邊時,在王振的唆使下,竟然異想天開地繞道王振的老家蔚州。兵至懷來城外的土木堡,被瓦剌騎兵突襲,朱祁鎮和明軍被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瓦剌太師也先假意議和,引明軍上當,瓦剌騎兵趁明軍大亂,發起總攻,明軍全軍被擊潰,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皆戰死。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瓦剌大軍趁京城兵力空虛,率大軍進攻京城,兵臨城下,孫太后在皇帝被虜的巨大壓力下,和兵部侍郎于謙一起,扶持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並在于謙的巧妙組織、策劃和排程下,給來犯的瓦剌大軍以沉重的打擊,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之後,朱祁鈺在孫太后的支援下,在於謙等大臣的輔佐下,使明朝的國力逐漸得到恢復,兵力也得到加強。瓦剌太師也先感到繼續侵擾明朝已經佔不到大利益,於是,他便停戰議和,明朝君臣把明英宗迎回京城。

    朱祁鈺畫像

    二、慶幸能回京,但卻被軟禁於南宮

    此時,明王朝同時有了一位皇帝和一位太上皇,明朝代宗朱祁鈺這位戰時被推上的皇帝不願退位,而被迎回來的英宗朱祁鎮想當皇帝卻當不成了,成了太上皇。

    朱祁鎮剛回京城時,太后和大臣們曾徵求朱祁鈺的意見。朱祁鈺表示他決不退位,他認為,他原本根本就不貪戀帝位,沒有想過要當皇帝,可是,在京城保衛戰最困難的時候,是太后和大臣們把他推上寶座的,而現在,大局安全了,朝政順暢了,大臣們卻要勸他退位,對此,他是不能接受!

    其實,明代宗朱祁鈺不願意退位除了引執掌皇權之後不想放棄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代宗在即位不久,便廢除了英宗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換立了代宗之子朱見濟為太子。在代宗看來,換太子這一件事是得罪英宗了。而如果英宗回來重新當上了皇帝,那麼,他的兒子朱見濟不僅太子之位難保,而且,還有可能招來禍害。可是,代宗沒有想到,他的兒子朱見濟後來夭折了,皇儲之位也空缺了。

    朱祁鈺(劇照)

    朱祁鈺對英宗朱祁鎮回京師充滿警惕,採取了嚴厲的防備措施,在朱祁鎮被迎接回京師之後,便被朱祁鈺下令軟禁於南宮。表面上,朱祁鈺很尊重朱祁鎮,尊他為太上皇,可是,實際上,他是將朱祁鎮囚禁了。他派親信的錦衣衛對朱祁鎮嚴密控管,南宮之門雖沒有鎖上,但朱祁鎮根本就沒有外出活動的自由。有一種說法,說朱祁鈺還暗中派人在給英宗的食物裡放鉛,想慢慢毒死他。

    到了景泰八年,代宗朱祁鈺突然病重,臥床不起,朝中人心惶惶,眼看朝局中就要出現變數了。朱祁鎮在太子死後,就沒有兒子了,而南宮關著太上皇,此時,朝中貪權的權臣、政客和一些太監開始有了投機的想法。

    三、靠一幫投機者,驚險恢復帝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出巡郊外,住在齋宮,疾病發作,不能行祭祀之儀,他將提督石亨召到病榻前,親自囑咐他,命石亨代祭,並吩咐後事。石亨皇帝病榻前答應了朱祁鈺的一切吩咐。可是,當他親眼看見朱祁鈺嚴重的病情時,心裡便立定主意,尋找新出路。

    石亨離開齋宮皇帝居室之後,就派人找來了一直跟他關係親密的前府右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石亨對張、曹兩人說出了他的想法,他表示,朱祁鈺病情十分嚴重,他沒有兒子,如有不測,將影響他們的前程,不若乘勢請太上皇復皇位,事成之後,便立下不世之功。於是,前府右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都贊同石亨的建議。自此,來自三位重要的機構三個投機分子,便決定冒著巨大風險將賭注壓在太上皇朱祁鎮身上。

    此時,朝臣們也得知朱祁鈺的病情十分嚴重,於是,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兵部尚書于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一起上奏代宗,奏請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儲君。眾臣推舉太常卿商輅主草奏疏,只是,他們擬好奏疏,已經來不及上朝了,他們準備明日再上奏朱祁鈺。可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當天晚上,政變就發生了。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當時京師出現了一種流言迫使石亨等三人下決心扶朱祁鎮復位。留言稱,大學士王文這一陣子正極力勸朱祁鈺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如果此事成功了,王文將便是新朝的第一大功臣。而石亨、張鞁等武將就爭不到任何功勞了。這迫使石亨等快速採取行動。

    石亨、張鞁、曹吉祥三人開始分工,宦官曹吉祥負責進宮去覲見孫太后,秘密告知孫太后計劃扶英宗父皇位的事,並說服孫太后支援他們。而石亨和張鞁則一起去找太常寺正卿許彬,商議聯手起事的大事。許彬聽了他們的計劃之後,認為他們正在幹一件立不世之功的大事!只是,許彬表示他年紀大了,不適宜參與大事,讓他們去找徐有貞多計謀,你們可以去找他商議。 ”

    石亨和張鞁又連夜去找左副都徐有貞商議。徐有貞擅長觀天象,同時,他又是一個權力慾很強的政客。於是,徐有貞當夜觀天象,見紫微有變,便表示,帝星已見移位,預示著即將變化。所以,他主張儘快下手,免得誤過了時機。於是,三個投機者決定正月十六晚上行動。

    正月十六晚,徐有貞換上朝服,心裡忐忑不安,出門時他對妻女表示,他將去幹一件大事,事成便是國家之福,失敗將給徐家帶來滅頂之災。他讓家人要有心理準備。

    張鞁以防備瓦剌兵侵擾,欲保護京城為名,調動兵馬;石亨是護衛皇城的將領之一,掌管皇城城門的鑰匙,他們於四鼓時分從長安門進入皇城。兵馬進入紫禁城之後,徐有貞將大門反鎖,防止援兵進入,他將鑰匙投入溝,表示要死戰。

    此時,紫禁城上空烏雲密佈,一片漆黑,眾人驚恐,認為是逆天意,擔心遭天譴。擅長於觀天象的徐有貞勸眾人不必驚慌,大事必成。

    正月十七日凌晨,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基本上控制了局面。石亨、徐有貞率兵一千多士兵,控制宮內要道,長安門和東華門;張輒、許彬等領了一些人到了南宮門口,原本約定好了太監曹吉祥預先開門的,可是,他們到了以後,門仍關著,張輒、許彬等不及,派人用巨木懸於繩上,眾人一齊舉木撞門,門沒有撞開,門右邊牆上被震坍一大洞,眾人從牆洞中一擁而入。進入宮內,他們恭敬地跪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齊聲地高聲呼喊道:“請陛下登位!”朱祁鎮心裡非常高興,但故作鎮靜,眾人把朱祁鎮扶著登官輿,抬著太上皇趕往奉天殿。此時,守衛在殿前的守衛們喝令停止前進。朱祁鎮在官輿大聲喊道:“朕乃太上皇帝也。”守衛聽了,紛紛後退,讓出他道來。

    宮廷裡風起雲湧,而宮外眾臣卻毫不知情,十七日早朝時分,百官照例於五更前早早地等在午門外朝房內,做好上朝準備。此時,宮中突然鐘鼓齊鳴,宮門隨即開啟,徐有貞突然走出來,站在門前高聲宣佈:“太上皇已復位”。眾大臣被驚得目瞪口呆,但此時已無從選擇。徐有貞等催促眾臣整隊入宮拜賀。百官中有異議者,立即被石亭領著衛士逮捕。在石亨等的武力威壓下,眾臣朝拜覆位的英宗皇帝。

    朱祁鎮畫像

    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又登基了,他不做太上皇了,他再次坐上了久違的奉天殿的皇帝寶座,他由原本的第六任皇帝變成了第八任皇帝。

    朱祁鎮重新坐上皇帝寶座時,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他心裡忌憚著掌兵權的兵部尚書于謙,急問左右:“莫非於謙反了? ”左右已知是太上皇復位,聽代宗一問,驚愕萬分,不敢回答。隨後,宦官興安進來回奏,說是太上皇復位。朱祁鈺口中連聲說:“好!好!好!”他擔憂朝局不穩,痛心太子早逝,身體有病,又長期食丹藥,已十分虛弱。朱祁鎮的復位給朱祁鈺帶來沉重的打擊。朱祁鈺接連喘氣,搖搖擺擺回到床上,面朝牆壁躺下。

    朱祁鎮復位後,改年號為天順,立即下旨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不久,他以謀逆罪殺了極力主張把他從瓦剌俘虜營裡救回京的于謙、王文,並抄沒了他們的家產。而支援他復辟的投機者石亨、徐有貞、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晉官加爵。二月初一,朱祁鈺從皇位上被拉下來,回到郕王位上,遷於西內。二月十九日,朱祁鈺去世,時年三十,以親王禮葬於西山,諡曰戾,葬金山。他生前所建壽陵也被廢了,朱祁鈺的妃嬪皆被賜死殉葬。

    “奪門之變”

    四,“奪門之變”成功的幾個主要原因

    朱祁鎮復辟是在相對弱勢的狀態下取得成功的,造成他復辟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幾個不容忽視的主要原因:

    其一,朝中掌握著幾個重要部門的投機者策劃周密,行動快速,在朝中大臣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突然搞政變,促成朱祁鎮復辟成功。如石亨掌控著紫禁城的警衛部隊,有皇宮大門的鑰匙,能率政變隊伍迅速直入宮中;張軏掌控著部分京城防衛部隊,能調動兵力;左副都御史徐有貞擅長觀天象,能忽悠大臣;太監曹吉祥熟知內宮狀況,能從內部配合等等。在權力慾的支配下,這些人賭心極強,把前途全壓在朱祁鎮身上,所以能奮力一搏,敢作敢為。

    其二,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之前他是英宗皇帝,他的生母是孝恭章皇后孫氏,在傳統政治觀念裡,他屬於嫡傳長子,他的復位朝中一大幫有正統觀念的大臣是不會堅決反對的。而皇后孫氏當時還很有影響力,于謙等重臣就是她極力提拔起來的。而且,她在京城保衛戰中表現出不一般的政治才能。朱祁鎮是她的親生兒子,朱見深是她的孫子,而朱祁鈺非她所親生,而且朱祁鈺沒有兒子,所以,為他的親兒子考慮,在此次政變中,孫皇后並沒有表示反對,甚至可能心裡是默許的。這也是朱祁鎮復辟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果孫皇后站出來聯合于謙一起反對,石亨、徐有貞等根本就不是她的對手。

    其三,當時掌兵權並在朝中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于謙等大臣,因為對朱祁鎮與朱祁鈺的矛盾不願積極介入,有壁上觀的態度,所以,他們並沒有對朱祁鎮搞政變有警惕之心,加上他們兵權在手,以為不必擔憂。而且,他們有救回朱祁鎮之大功,誤以為即便是朱祁鎮復皇位了,對他們也未必是壞事,因而,並不提防復辟。可是,兵部尚書于謙和吏部尚書王文萬萬沒有想到,朱祁鎮復辟之後,會先拿他們開刀問斬。于謙、王文等朝中權臣失去警惕性,這讓石亨、徐有貞、張軏等有機可乘,讓朱祁鎮有機會復辟。

    其四,明英宗朱祁鎮初期還能勵精圖治,但他為人多疑,心胸狹窄,而且,他在英宗歸國後將其幽禁於南宮,不得人心;他廢了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改立他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也頗受責怪。此外,他身患重病,且兒子早逝,因而,他被不少朝臣認為是非福祥之主。更重要的是,他是因戰時的需要而被扶上皇位的,本來是臨時的皇帝,而他卻佔住皇位不放棄,這也讓很多大臣不服。所以,他的種種弊病也導致了朱祁鎮復辟成功。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殺大功之臣,朝中政權逐漸陷入混亂,各派文官爾虞我詐、相互爭鬥,朝中官員常遭貶斥,而武官地位逐漸變低,投機者佔據高位,互相傾軋,政治腐敗日益嚴重,明朝已顯衰落跡象。

  • 3 # 途牛山小旋風

    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俘,大明精銳盡失。本來可以威震八方,再現成祖往日風采的少年天子轉眼間變成了人見人煩的討厭鬼。只能說世事無常,常人難以想象。

    後來北京保衛戰勝利了,眼見無利可圖,瓦剌便將明英宗放了回來。這下尷尬了,弟弟已經登基為帝,自己這個“靖康二帝”般的人物回來了,當年南宋高宗趙構極力避免的事情,出現在了大明景泰年間。

    弟弟朱祁鈺的選擇

    土木堡之變傳到北京的時候,整個明庭都震驚了,皇帝被俘,精銳盡失,瓦剌兵鋒直指北京,這還得了?經過短暫的混亂後,于謙控制住了場面。大家當即決定由郕王朱祁鈺即刻登基,統領大明抵禦外敵。

    這個時候的朱祁鈺對皇位是抗拒的,誰都知道這個時候當領導是背鍋用的。假如瓦剌攻破了北京城,大家都可以投降,唯獨皇帝不能。所以朱祁鈺說什麼也不肯登基。

    不過這個時候當不當皇帝已經由不得他了,于謙請出太后做主,群臣效忠擁戴,朱祁鈺被迫上位了,史稱“景泰帝”。

    結果北京保衛戰勝利了,于謙成了大英雄,朱祁鈺也跟著成了明君。享受了一段帝王生活後,朱祁鈺發現當皇帝確實比當王爺好,他又開始擔心了。這回擔心的點與之前不同,他現在是擔心哥哥回來跟自己搶皇位!

    結果怕什麼來什麼,哥哥真被送回來了!本來兩兄弟感情極好,但是現在一切都變了。直接殺了上皇兄,朱祁鈺實在沒這個膽兒,但是折磨一下還是敢的。

    朱祁鎮的磨難

    能活著回到京城,朱祁鎮其實對皇位已經不抱幻想了。他只想好好當個閒散王爺,陪著老婆孩子安穩過日子。但是他低估了皇權對人性的扭曲。

    回京後的朱祁鎮立即被弟弟軟禁了,每日膳食器物供應粗俗不說,還時常會遭到宮女太監的各種刁難。最讓他難過的是,自己的髮妻由於擔心自己,已經把眼睛哭瞎了,獨自一個人被扔在冷宮裡,沒人照顧,還要靠自己紡線維持生計。昔日美麗的皇后,如今老的像一個村婦!

    此時,朱見深過得也很不好。雖然叔叔朱祁鈺沒有加害自己,但是整日擔驚受怕,時刻面臨死亡威脅的他,幼小的心靈遭到了深深的傷害。不過他也是幸運的,有一位萬姐姐時刻護著自己,“她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以後我要照顧她”幼年的朱見深暗暗對自己說到。

    朱祁鎮創造了復辟的奇蹟

    公元1457年,正月的一個深夜,景泰帝病重。在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等一批政治投機者的幫助下,明英宗兵不血刃的奪回了皇位,成功復辟,史稱“奪門之變”。

    清晨,乾清宮西暖閣裡,景泰帝朱祁鈺正在梳洗,準備一會臨朝理政。忽聞前朝撞鐘擂鼓,有人登基了!朱祁鈺大驚,首先想到的是于謙謀反篡位了(當時論聲望,論實力,沒人是于謙的對手),後來宦官興安回奏說是上皇復位了。

    聽到興安的話,朱祁鈺反而輕鬆了,連說了三個好字,然後沉沉睡去。朱祁鈺是對於謙沒有負他而欣慰,還是慶幸大明江山仍在老朱家手裡,亦或是氣急反笑呢?沒人知道。我希望是第一種,于謙千古名臣,後死於昏君之手,實在令人唏噓。我希望景泰帝臨終前對他依舊是感恩的,如當年保衛北京時那樣,還是朋友……

    奪門之變實在是多此一舉

    朱祁鎮雖然廟號英宗,但是他和英明根本不挨邊,他的一生就是不斷的犯錯犯錯再犯錯。他本來用不著政變的,也不必冤殺于謙等人,皇位本來就會回到他手裡。

    首先,景泰帝病重,已經時日無多,朱祁鎮根本不用逼死他。

    其次,當年為了避免皇位繼承出問題,群臣與太后已經和景泰帝約法三章,自己百年以後,皇位要還給太子朱見深。

    再次,雖然景泰帝費盡心思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了繼承人,但是那個孩子已經離世了。景泰帝無後,皇位根本給不出去。

    最後,以于謙當時的佈局,根本不會允許發生政變。假如於謙有私心,奪門之變當晚,就是100個朱祁鎮也死透了。

    從上面四點看,明英宗同志實在是個蠢貨,被一群政治投機者利用,還冤殺了千古名臣于謙。最重要的,奪門之變根本就是多此一舉,他什麼都不做,皇位還是他兒子的;他這麼一通鬧,其實已經在鬼門關轉了一圈了!

    結語

    再後來,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智力有所增加的緣故,朱祁鎮開始後悔殺了于謙等人。名臣李賢看準時機,為朱祁鎮抽絲剝繭,告訴他奪門之變是件多麼幼稚可笑的事情。此時朱祁鎮終於意識到自己被一群政治投機者利用了,開始處理這批人。這也算是對一代名臣于謙的一種慰籍吧!

  • 4 # 南朝居士

    奪門之變能成功,是非常偶然的,

    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代宗沒有兒子,代宗有臥床不起,隨時都可能死了。

    代宗沒有兒子,如果代宗死了,那繼位的不是前太子(英宗兒子),就是英宗了。

    如果前太子繼位,英宗怎麼辦?年紀輕輕的太上皇?前太子繼位,算順理成章的事,哪來什麼擁立之功?

    所以,為了擁立之功,在代宗臨死之際,石亨等人就把英宗迎進來,擁立他為皇帝,代宗隨後駕崩,去帝號,毀陵墓。

  • 5 # 月明如昔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說到奪門,真的是一個非常的傳奇事件,自古只有這一份,想一下,太上皇復辟成功耶,更不可思議的是之後還能過的有滋有味只有明朝了。如果發生在今天,我相信這要比什麼明星門,什麼李現呀小甜甜呀這些轟動多了。任何事物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細思之後不難發現,奪門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名正言順。當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客觀原因,他一生都在因為名正言順這四個字受益,哪怕可能代宗才能不輸於他甚至超過,稍微出現點變故英宗也能再次登極!我們來分析一下英宗的生平就知道答案了。

    英宗為宣宗嫡長,即位名正言順

    明朝從朱元璋時代起,子孫就施行了非常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除了朱老四獨一份(造反起家的),其餘無不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大統。就連朱標死了還要佔著嫡長,兒子朱允炆上位。除了朱元璋對他的喜愛,宗法絕對也佔了主要原因。何況已經寫進典章了,《皇明祖訓》規定:

    嫡長子繼承皇位,庶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代代為親王,庶子、嫡次子代代降爵。

    對不起,即使生到皇家,投胎還是那麼重要!這就是即位的名正言順,哪怕他爺爺仁宗皇帝經歷了十多年的爭儲風波,最後即位還是有驚無險,和他父親 兩個人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哪怕他子孫光宗做了二十年太子,期間甚至爆發了國本之爭,一朝即位還是可以馬上安撫遼東。英宗也正是因為宣宗長子,成功即位。

    身份是夠了,也得自己爭取呀,就比如他自己的性格。

    自身的性格,造成了使得被俘虜之後安然無恙

    因為性格,待人寬厚,土木堡之後被瓦剌俘虜後成了也先弟弟的朋友,成功打入敵人內部呀,當年明月說的很清楚:朱祁鎮不一定是個好皇帝,但一定是個好人。何況朝中於謙另立代宗,使得英宗於伯顏而言,失去了利用價值。最後得以迴歸故國。

    最後我們再次回到名正言順上面來。

    還是因為名正言順,兒子朱見深在自己被俘虜後得以被立為太子

    景泰元年,朱祁鈺登基為代宗,立朱見深為太子,可想他心裡多麼憋屈。其實也想立自己兒子,只不過非是不想,而是不能,無法名正言順。這就為英宗又多了一層保護,自己做過皇帝,兒子做過太子,當代宗獨子死後,奪門不扶持他們父子扶持誰?而扶持誰還不是英宗的皇位?當年明月也分析的很到位呀,就算不奪門,皇位也是他們的,立藩王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宣宗子孫在世,能立其他藩王,當名正言順是作秀嘛?

    最後就是野心家的走秀了。

    時間來到景泰八年,代宗病危,野心家慫恿英宗奪門

    之後就名正言順了,誰也不可能阻攔,就連於謙也不行。他們是堂堂正正的宣宗子孫,只不過多走了 一道奪門的程式而已,讓這些跟著奪門的野心家一段時間內得以上位而已,其他奪門還是不奪門根本沒有區別。

    所以綜合以上來看,奪門成功很奇怪,根本就是一本萬利,無風險投資吧?

  • 6 # 蒼茫大地顧煒斌

    奪門之變成功的原因如下:

    一、英宗(這個英字名不符實啊!)朱祁鎮奪回本該屬於他一系的皇位,名正言順。

    “土木堡之變",明軍慘敗,朱祁鎮做了俘虜,最終也失去皇位多年。憑心而論:他受了太監王振的蠱惑,戰役中又聽任王振老師瞎指揮,敗亡被俘,他是有重大責任的,是罪有應得。弟弟朱祁鈺先是在朱祁鎮出征時奉旨攝政,後在朱祁鎮成了瓦刺太師也先的最大肉票,押著這個人質到處要挾大明,並且兵臨北京城下時,于謙等大臣為挫敗也先的陰謀,毅然不顧個人安危,扶祁鈺上位,又和祁鈺帶領文武大臣一起打敗也先。可以說朱祁鈺功不可沒,威望也空前。最終,也先見大明已有新主,祁鎮已是廢物,加之大明實力仍在,自己被大明的哀兵打得屁滾尿流。為節約糧食、節約銀子計,把朱祁鎮歸還明朝。皇權面前無兄弟,祁鈺也嚐到了皇權的甜頭,他是不會溫良恭儉讓的,他很不樂意地接受了也先的這個意外收穫,他封兄長做了太上皇,可重回京城的朱祁鎮實際上是個囚徒,光著屁股坐花轎,被軟禁在南宮,為加強控制,竟連給朱祁鎮遮陰的大樹也被砍掉,他的一言一行被朱祁鈺監控。但朱祁鎮作為曾經的皇帝,按正統觀念奪門只不過是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東西,是具有很大的欺騙性的。

    二、朱祁鈺破壞了遊戲規則,自己病重,強行換上的新太子親兒子朱見濟又提早送命,輿情認為朱祁鈺百年後應還皇位給原太子、朱祁鎮兒子朱見深。

    按照朱祁鈺和太后、文武大臣的口頭契約,朱祁鈺上位,皇太子仍是侄子朱見深。但朱祁鈺上位後,把太子換成親子朱見濟,朱祁鈺這一動作很不容易,堂堂的皇帝要立個太子,竟要向六個內閣成員行賄!內閣勉強給了朱祁鈺面子,但沒幾年,祁鈺親子又死了,古人迷信,租信這是天意,御史鍾同、郎中章綸的所作所為代表了當時大臣們的心聲:他倆竟直接秉筆上奏,鍾同雲: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太子薨逝,遂知天命有在。章綸不但要求復立,還要朱祁鈺逢年過節去向朱祁鎮請安,奏摺中有云:上皇君臨天下十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親受冊封,是上皇之臣也。兩人被抓,被揍了八十杖!鍾同去見了閻王,章綸被打殘,但大臣們只是被暫時打壓了下去。到朱祁鈺病得奄奄一息時,景泰八年正月十四,大多數大臣們又力主復立朱見深。雖被朱祁鈺以“我正染病,十七日早朝複議"為由拖住,可見人心。正月十六日,晨。于謙、胡濙、王直經仔細商議,決定推舉朱見深復立為太子,請連中三元的狀元商輅起草奏摺。準備正月十七朝議時提出。但正月十六日,石亨、徐有貞等保著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

    三、這次行動得到太后的同意,要扶上位的皇帝本就是皇帝,披了兩件合法外衣。

    這次政變,得到太后同意,如三國時司馬懿父子帶三千死士發動的高平陵之變。何況奪位的還是曾經的皇上,連篡位也算不上!

    四、于謙等人置身事外,沒有作為,給陰謀家徐有貞等可乘之機。

    于謙是民族英雄無疑,能扶大明江山於即倒,善於謀國不假。但他襟懷坦蕩,不善於謀身也不假。他一切都以國事為重,不帶任何私心。他一點沒想一旦朱祁鎮等還鄉團奪位,自己面臨的可能是血光之災。

    于謙如有一點私心,平時多一個心眼。憑他的北京保衛戰前敵總指揮的威望,兵部尚書、少保的官職權利,登高一呼,消滅千把人的還鄉團是分分鐘的事。

    四、徐有貞、石亨等人文武搭當,他們是亡命之徒,自以為苦大仇深,老皇帝朱祁鎮也歷經苦難,他們放手一搏,終於成事。

    徐有貞在也先將要兵臨北京城下時,建議遷都。徐有貞力主遷都,並沒有太多的私心,兵部代尚書于謙在朝堂大喊一聲:建議南遷者,殺頭治罪。一心專營、自以為滿腹經綸的徐有貞被長期打入冷宮,後來更換姓名,才重回朝堂。

    于謙對國家的忠誠此心日月可鑑,但不是每個人都像他一樣襟懷坦蕩、人品高尚,儘管于謙也曾向祁鈺推薦徐珵(有貞),但祁鈺一聽到徐珵之名就說:此人品行太差,不能重用。無論徐珵工作多少勤奮,但大臣們都冷落他,徐珵後來改名徐有貞才官運好轉,認為朱祁鈺、于謙擋住了他升遷之路。他擁戴太上皇復位,是想撈更高的官位。

    石亨作為土木堡之變的倖存將領,在北京保衛戰中受于謙重用,立下大功,封了侯。他出於禮尚往來,保舉于謙的兒子于冕為官。于謙太正直,太講原則,謙讓了也就算了,竟對朱祁鈺說:石亨身為大將,卻保舉私人,應予懲戒!于謙正直得有點執拗,他和于謙結了仇,又顧忌于謙的老闆朱祁鈺,終於也加入倒朱祁鈺的還鄉團行列。

    太上皇朱祁鎮好不容易回國了,成了朱祁鈺的光鮮囚徒,朱祁鈺對哥哥竭盡折磨、提防之能事,祁鎮被囚南宮,連避陰的大樹也砍掉,和他稍微親近一點的太監也被整治。自己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也被好弟弟削去,前程一片黯淡。一旦旁系藩王進京即位,祁鎮處境會更加艱難。他,必然想放手一搏!

    五、祁鎮打仗不行,與人溝通的情商遠勝祁鈺、于謙,待人真誠,一言以蔽之:群眾基礎好。

    祁鎮當了也先的俘虜,仍有袁彬為他暖腳,在袁彬中了風寒時,祁鎮以身壓其背,汗浹而愈。祁鎮還從也先手下救過忠誠他的袁彬的命。祁鎮與也先鬥智鬥勇,借明朝守將之手除掉大漢奸喜寧。他在南宮的韜光養晦,大明大臣們吃力不討好地千方百計從也先手中要回祁鎮,祁鈺當政時,大臣們仍心向祁鎮一系。朱祁鎮在拉關係、攏絡人上還是有些本事的。徐有貞、石亨等還鄉團為他玩命,不惜搭上整個家族命名,可見囚徒朱祁鎮還是很有個人魅力的,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 7 # Z先生評說歷史

    歷史大多數時候都會按相應的邏輯而執行,但作為後世的我們,總會對一些歷史事件“哭笑不得”,我認為“奪門之變”絕對要算其中一件!!!

    當年明英宗朱祁鎮“土木堡一役”把整個大明的臉和他的祖宗們留下的基業毀於一旦,這樣一個人非但沒死,而且還“二進宮”當了皇帝,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那麼為什麼“奪門之變”可以成功呢?明代宗朱祁鈺猶豫反覆,心慈手軟。雖說朱祁鈺當年在大家的推薦下當上了皇帝,但是到他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被也先放回來之後,他明顯喜歡上了當皇帝的感覺,所以把哥哥尊為了“太上皇”。既然已經決定要霸佔這個皇位,卻心慈手軟的留下朱祁鎮活的逍遙自在。既然他已經決定不讓自己的侄子當太子,就應該斬草除根,制定一個繼承人的問題,就是因為這些隱患存在,才促使了“奪門之變”成功的土壤。遲遲沒有確定繼承人,一幫“跳樑小醜”的成功逐利表演。朱祁鈺對自己侄子的太子之位立而又廢,自己卻沒有子嗣,所以在自己病重之後,為自己利益著想的小人們肯定要為自己謀出路了,特別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貞這些小人為了建立“擁立”的不世之功,就單純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了“奪門之變”。于謙是一代名臣,為人太過正直。于謙當年在危亡之際,力排眾議促使朱祁鈺當上了皇帝,並在“北京保衛戰”中,立下了大功,然而這個一心一意為了大明王朝輔佐明代宗朱祁鈺的名臣,並沒有意識到問題已經出現,一個跳樑小醜終於完成了朱祁鎮的“復仇”。雖說他掌握著兵權,但卻死於忠誠和正直。

    “奪門之變”之後,朱祁鈺迅速死亡,朱祁鎮“復位”以後,清洗了一大批在大明危難之際拯救天下的功臣包括于謙,而任用在“奪門之變”中擁立自己的奴才們,導致剛剛有所喘息的王朝又開始消耗,這樣的人還能屢次當皇帝,歷史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 8 # 哇哦歷史

    原因有兩個:一,明代宗不忍殺掉哥哥英宗,給英宗留了機會。二、明代宗用錯人,輕信權臣石亨,反受其害。明英宗透過“奪門之變”拿回皇位,僅1個月後,明代宗就病死,諡號被定為“戾”,葬在北京西山,成為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歷史上為什麼會出現“奪門之變”,是什麼讓親兄弟變得如此仇恨?這要從那次征討西蒙古說起。

    公元1449年,在宦官王振的攛掇下,明英宗有些頭腦發熱,決定御駕親征,去收拾不聽話的瓦剌(西蒙古)。在行軍過程中,由宦官王振一人把持軍政大權,大臣和將領們只能被動聽令,深受其辱,導致軍心渙散。

    西蒙古開頭假裝好怕怕,誘敵深入後,立即開始反攻明軍,明軍人心相離,一路敗陣,退至今天河北懷來的土木堡。在土木堡被蒙古軍圍困,大明號稱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50多位朝廷重臣死難,明英宗被俘。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瓦剌擄走明英宗,本來意圖要挾大明朝,獲得更好的談判條件。但沒料到的是,北京朝廷在於謙的主持下,火速啟動緊急預案,讓明英宗的弟弟即了位,也就是明代宗。這下,原本以為有了重量級談判籌碼的瓦剌,發現英宗完全沒有了利用價值。

    瓦剌的首領是也先,非常生氣,帶人就把北京給包圍了。蒙古軍列陣於西直門外,而英宗則安放在德勝門內外一處房子裡。但是,于謙等人率領軍民,眾志成城,指揮有度,成功擊敗了蒙古軍,守住了北京。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邊功勳卓著的戰將,要數後來奪門之變的主導者石亨。

    時間很快到了第二年,瓦剌想,現在留英宗也沒用了,還得給他供吃供喝,殺了他除了拉仇恨又沒有實際意義,乾脆使一招狠的,把英宗送回明朝。這皮球就算是踢回去了,要殺要留你們自己定。如果你們殺了英宗,這事就和我瓦剌無關了;不殺,留著當個後患養著,那更好。

    這事還真讓大明苦惱了一番,拿英宗怎麼辦?讓他繼續當皇帝,代宗肯定不答應。不讓他當皇帝,那他算什麼?苦惱了一番,最後只好奉為太上皇,安排在南宮住下。

    明代宗雖然不喜歡他回來,但一方面是異母親兄弟,於情不忍,另一方面英宗屬於大難不死,已經夠慘的了,再加害過去,天下怎麼看代宗?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代宗內心會覺得,自己這個皇位來的不夠正大光明,本來就是人家英宗的,要殺英宗還不夠理直氣壯。

    因此,就只好採用下下策,將英宗軟禁了起來,這一關就是8年。

    景泰8年,明代宗得了重病,當時是石亨專權。石亨軍在京師保衛戰中功勳卓著,又是太子太師(雖然太子已死),權勢極高,在代宗面前影響力很大。但是明代宗卻看錯了人。

    這段時間,京師一直傳聞大學士王文勸明代宗立儲。這事要成了,那王文可能就是下一個位高權重之人,石亨的時代就要結束了。這對石亨可不是什麼好訊息。

    石亨決定先下手為強,聯合了幾個人,包括宦官曹吉祥,帶上兵,連夜去南宮把明英宗請了回去。明英宗也是糊塗,跟著就走了,一路暢通來到了東華門,衛士正待使用金瓜擊頂的招數,被明英宗給喝止了。之後順利的來到了奉天殿,坐上寶座。

    其實,英宗這麼做,完全沒必要。明代宗無後,駕崩之後一了百了,傳給誰不一樣?他既可以把座位還給英宗,還可以讓英宗的兒子、原來的皇孫憲宗繼位。何必再找什麼繼承人呢,所以說要麼是這個大學士王文糊塗,要麼是有人信謠傳謠,三人成虎。

    石亨敲響了鐘鼓,上朝的大臣們進來一看傻眼了,以為是在夢中,座上怎麼會是英宗?這時徐有貞站出來大喊,太上皇復辟了!英宗說,你們的職位都不動!眾人見此,山呼萬歲,拜倒磕頭。

    此時還在床上養病的明代宗聽到鐘鼓之聲,非常納悶,以為是于謙謀反了。結果派人打聽回來說,是英宗復辟了。明代宗驚訝之餘,說了三個字,好,好,好,轉身去睡了。

    一個月後,明代宗暴崩,諡為“戾”。明英宗復辟。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遭到棄市抄家。

  • 9 # 搬不動的小強

    很簡單啊,當時能夠阻止奪門之變的因素很多,尤其是代宗和于謙想要扭轉局面太easy了。但是代宗心不夠狠,于謙又是不忍心再次介入到天子更替,甚至有點捨去性命成全身後名的意思,所以,奪門之變實際上就是一場陽謀。

    也先把英宗還給大明朝自然是沒安啥好心,但是這並不代表英宗回來就能自然而然恢復皇位,實際上這小子自己也沒做這個打算,回來之後乖的跟個寵物貓似的,唯恐弟弟代宗把自己給終結掉,代宗當時還真存了“這是個禍害留著夜長夢多”的壞心眼,實際上早點下手絕了後患就啥事都沒有了,但是一個是還是心慈手軟,再一個于謙等朝廷重臣也並不支援,另外呢,英宗那幾次也真是命大,僥倖逃過幾戒,後來代宗不知道咋想的,既然放過英宗了……說起來,這也是老朱家的一個怪癖,靖難之役,建文帝的軍隊和朱棣的部隊在濟南鏖戰,建文帝這小子非得來一句“不要傷了皇叔”的命令,前方作戰的將士傻眼了:這tmd仗怎麼打?偏巧朱棣打仗又喜歡親自帶兵、身先士卒,這就等於給建文帝的軍隊綁上了緊箍咒,不輸沒有天理啊。

    再說于謙的心思,雖然是拯救大明天下的功臣,但于謙那段時間一定是如坐針氈,明朝官員朋黨那段時間已露端倪,並不是所有人都感激於謙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反而還會有很多聲音在抨擊他“沽名釣譽”,以明朝後期東林黨朋黨營私的做派,這幾乎是必然的事情,偏巧于謙還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道德高潔的君子,自然不肯以種種雷同的手段還擊,所以煩惱只能留給自己了……

    他自己煩惱不要緊,那就顧不上代宗的煩惱了……按理說,代宗和于謙是綁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在代宗處理英宗這個事兒上,于謙還是少見滴建議代宗要寬宏…無他,道德感使然……

    最最煩惱的局面是啥?代宗自己子嗣寥落,他沒有一個兒子活到成年,後繼無人……如果沒有親生兒子,按照規矩,就要從近親中找一個過繼……而宗族中離他最近的偏巧就是英宗……這特麼的就尷尬了……所以代宗人生的最後幾年,就剩下一件事:造人,憋著一口氣要弄個繼承人出來,只可惜啊,天不假年,代宗的造人計劃還是失敗了……

    所以按照正常的形勢推演,代宗嗝屁,應該是英宗這一支中的某個後代即位,在充滿了道德感的于謙看來,這也是自己當年被迫擁立代宗的一種贖罪之舉,而且皇位重新回到英宗這支正室,再好不過的局面了……

    但是且慢,在冷宮熬了那麼多年的英宗,怎麼咽得下這口氣,兒子孫子做皇帝,那怎麼好的過我自己重返皇位……你代宗搶了我的東西,還給我的兒孫算怎麼回事,我要自己把皇位搶回來……那個時候的英宗已經魔怔了,完全忘了正是自己差點把大明江山推向萬劫不復……他那幾年的人生目標,也就只剩下重返皇位、找代宗和于謙這兩個仇人報仇了……

    而這其中石亨、徐有貞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前者,在北京保衛戰中曾經是功不可沒的戰將,但是眼看著功勞都屬於于謙一個人,而於謙又屬於那種御下極嚴的上司,在他手底下扛活,如果自己沒有同樣高潔的道德修養,那是很容易崩潰的,這不石亨就是個例子……古代做臣子的,最大的功勞是啥?擁立之功啊!

    所以即便皇權重返英宗一脈已成定局,英宗一夥還是迫不及待滴發動了政變,英宗的目的是重返皇位,那幾個壞蛋的目的,當然是封侯拜相入閣……那天不知道代宗是如何想的?會不會埋怨兩句:於大人誤我!

    而即便是最後時刻,于謙仍有能力力挽狂瀾,兵權在握、又有著無上的威望,但於大人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了順其自然,為什麼?還是那句話:道德感。如果於謙再次干涉,那他將成為兩度主宰皇權更替的人,史書上會怎麼寫他?此其一;其二,粉碎了奪門之變,英宗怎麼處置?立誰為繼承人?立英宗的後代,那麼將來會更尷尬,如果改立藩王,于謙這個權臣的形象更沒跑了……

    得,萬念俱灰,于謙還是決定以天下百姓為重,犧牲也就犧牲我一個吧……

    在決定不干涉之後,于謙實際上已經明瞭,自己不死不行了……自己不死,則英宗的奪門之變就沒了正義的由頭……但壯哉於大人,又豈會為這種俗名而躊躇、猶豫?

    所以這會兒再想想於閣老那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不是又有種別樣感受?!

  • 10 # 漫漫史學路

    明英宗朱祁鎮一生跌宕起伏。

    ●朱祁鎮的身世頗有爭議,有史料記載,明宣宗朱瞻基子嗣不旺,後宮裡有位孫貴妃深受朱瞻基的寵愛,但她並不滿足,想得到皇后之位,所以想為皇帝生一個孩子,她自己沒能生子,就想出一個偷樑換柱的注意,將宮中被皇帝臨幸並懷有身孕的宮女軟禁起來,對外宣稱自己懷孕,偽裝成懷孕的跡象,還買通御醫欺騙皇帝,在宮女生下孩子之後,處死宮女,就這樣這個小男孩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

    ●朱祁鎮出生四個月就被立為皇太子,其母為皇后,明宣宗駕崩之後,朱祁鎮被太皇太后指立為皇帝,這個時候他僅僅只有九歲,稱得上是少年天子,但實際上的權利還是有皇太后掌握。幸好皇太后張氏是頗有遠見的,不重要自家人,反而任人唯賢,重用以前的舊臣,正統初期,明朝在她的掌控之下欣欣向榮。

    ●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在皇太后駕崩和一干老臣離世之後,朱祁鎮開始重用宦官,讓宦官在朝廷上興風作浪,並且經過這些年的成長,二十多歲的朱祁鎮想要大展身手,勵精圖治,想讓明朝在自己手中興盛起來,正好北方瓦刺侵略明朝的疆土,於是他就想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御駕親征,創造屬於自己的功績。

    但現實的殘酷的,沒有任何經驗的朱祁鎮被殘酷的戰爭動搖了軍心,再加上宦官王振的愚蠢行為,朱祁鎮作出了有生以來最錯誤的決定,聽信了王振的建議,向王振家鄉撤退,等待輜重到來,可惜這樣做不僅沒有等來糧食的補充,反而等來了瓦刺的軍隊,就這樣他們被困在土木堡,沒有糧食沒有水源,陷於死地之中,軍心徹底不穩,士兵沒有絲毫鬥志,朱祁鎮還聽信敵軍謊言的和談,結果被俘,王振等一干大臣被殺害,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朱祁鎮被囚禁,明朝皇帝被俘是頭等大事,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大臣們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改國號景泰,本來想利用皇帝為自己爭取利益的瓦刺,再多次進攻失敗後,便決定把朱祁鎮還給了明朝,但景泰帝就不高興了,於是把朱祁鎮鎖在了南宮,並派遣錦衣衛看管,就這樣朱祁鎮在惶恐不安中度過七年軟禁生涯。

    ●奪門之變中朱祁鎮成功復辟,景泰帝重病不起,王朝無人管理,人心惶惶,於是有一部分大臣決定擁立朱祁鎮復辟,朱祁鎮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由於倉促之間並沒有罷黜景泰帝,於是出現了兩帝並存的局面,這也是當時的一件奇事。

    從沒有皇帝想朱祁鎮這樣,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後八年又當皇帝,這樣的人生不可謂不復雜。英宗的一生並不算光彩,他寵信過奸邪小人,打過敗仗,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這經歷過得種種事情,讓朱祁鎮能夠去理解別人的痛苦,去了解天下貧民百姓的痛苦。明英宗能夠和善對待身邊的人,算得上一個好人,但事實證明了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儘管他也做出過功績,他廢除了殉葬制度,被後世譽為德政。

    這樣的一個皇帝是如何在在奪門之變獲得成功的呢?相信大家都會很疑惑,在此我發表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朱祁鎮為正統地位,在朝廷中依舊有不少老臣支援,即使成為了太上皇,被俘,被囚禁,他依舊是明朝的皇帝,一些朝中老臣是認可他,支援他的,而景泰帝是臨危受命的,沒有正統地位。

    第二,景泰帝重病不起,對朝廷的掌控力下降,景泰帝重病和皇儲的早逝讓朝中大臣意識到了危機,一些心思比較活絡的大臣,就想到了讓朱祁鎮重新為帝。

    第三,景泰帝的改革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引起他們的不滿,想要換一個更容易掌控的皇帝,朱祁鎮性格仁厚,就成為了他們的選擇。

  • 11 # 車工00

    奪門之變,幾乎是兵不血刃,明英宗就奪回皇位,似乎是太容易了,細看倒也合呼情理。

    首先,明英宗朱祈玉因土木堡之變被瓦刺人俘虜,大明朝庭太子年幼,君龍無首,只好把朱祈玉請出來監國。因處於非常之機,為了防止也先拿明英宗作要挾,于謙等人請求太后出面,讓朱祈鎮即皇帝位,統領群臣,抵抗瓦刺重兵,保衛京師。面對大明當時這爛攤子,開始朱祈鎮並不想當皇帝,但為了大明江山,經太后,于謙等大臣三方協商,朱祈鎮當皇上,但太子朱見濟的地位不能更改,相當於朱祈鎮之後,皇位由朱見濟繼承。然而,經過於謙等眾臣浴血奮戰,打退了也先,使局勢穩定下來。此時朱見深私心就重了,廢了朱見濟太子之位,立自己兒子朱見郕為太子。瓦刺把明英宗送回來之後,自己豈肯讓出皇位,只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實質上軟禁宮中。說實話,明英宗因自己失誤被俘,能回來就己經不錯了,實在不好意思要回皇位,起初並沒有復辟之心,能夠苟且安生就行了。然而明代宗卻並不放心,讓明英宗幾乎與世人隔絕,明英宗也為自己一家安危擔擾。所以,在石享,汪直等人的陰謀下,發生了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輕易成功,難道真的是代宗于謙等人失察和局勢失控嗎?非也!以當時代宗和于謙的勢力,只需稍微發力也不可能成功。主要是代宗此時己身患重病,太子亦早亡,己心灰意冷,因沒有善待英宗,感覺有愧,就故意讓英宗從新當上皇帝。于謙,是忠於大明江山,不管皇家的事,奪來奪去不是外人,都是姓朱的,是朱家兄弟的家務事,不跟著摻和,也免得血洗成河,遭罪的還是百姓。至於自己安危,只要行得瑞,做得正,即使是死也無所謂,後以也沒阻止,再說中間還有個太后,所一以奪門之變才輕易成功,人家根本就沒打算拼。

  • 12 # 朝史暮想

    講奪門之變,我們就要聊聊當時朝局的幾大勢力。圖:朱祁鎮 像

    第一股勢力——朱祁鈺

    哥哥朱祁鎮土木堡之變後,被也先邦了肉票。朱祁鈺從代理朝政變成了皇帝。事實上,一直作為親王的他,並沒有多少執政經驗,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政治勢力,做了皇帝完全是趕鴨子上架的。

    第二股勢力——王振的宦官集團餘孽

    土木之變後,王振一黨受到清洗。但這種清洗並不是全方位的。事實上,以當時王振的權傾朝野,幾乎很難篩查出每個所謂的王振餘黨。除了幾個明面上比較跳的,大部分都選擇靜默。

    第三股勢力——文官集團

    這是和皇權對立的一股勢力。在朱祁鎮時期,就因為王振幾次和皇權硬剛。嚴格來說,土木堡之變的起因,發展和慘敗,文官集團鬥負有巨大的政治責任。

    在朱祁鈺上臺後,他們依然選擇和朱祁鈺對剛。

    第四股勢力——中間派

    這是一股比較複雜的勢力。實力不是最強的,卻是最中肯做事的一派。以于謙等人為首。當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後,中間派作為調和派系,順利掌權。

    第五股勢力——朱祁鎮

    即使從也先那回來,即使被軟禁在南宮,朱祁鎮依然保持著巨大的影響力。從金刀案中可見這股影響力非同一般。

    圖:朱祁鈺 劇照

    好,我們來說奪門之變。

    本質上,這是一次誰當皇帝的交易。朱祁鈺最大的失敗在於,重用了中間派,而忽視了宦官集團的影響力,並且沒有給予文官集團足夠的重視。

    在朱祁鈺的兒子被封為太子後,朱祁鈺一度透過老婆的外戚集團控制著朝局。其中就是老岳父,幾個小舅子,都安插進了錦衣衛和軍隊系統。

    但是在兒子死後,外戚集團也隨之土崩瓦解而朱祁鈺長期在後宮和娼女廝混,沒有再生出兒子。皇位的繼承出現了問題。而一旁的親哥哥在虎視眈眈。

    於是,當石亨,徐有貞等人,因為遷怒於謙而開始遷怒朱祁鈺;曹吉祥作為王振舊人開始在朝中為朱祁鎮串聯;負責朱祁鈺和皇城安保的錦衣衛因為于謙女婿的胡亂整頓人心惶惶的時候,事情逐漸開始出現了一個契機。

    即,朱祁鈺完全被孤立了,于謙等中間派天真地想透過擁立朱祁鎮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來穩定時局,而宦官集團和朱祁鎮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挑動下,文官集團和朱祁鎮談成了價碼,錦衣衛那邊幾個頭頭也為了躲開反腐審查,決定追隨朱祁鎮。

    還有一個原因,朱祁鎮的生母,老太后還在世。而朱祁鈺只是庶出。石亨,曹吉祥擁有軍權。

    此時,朱祁鈺在後宮奄奄一息。而於謙等人,馬上就被清算,斬首。而以李賢為首的文官集團,在天順年間,開始真正掌握大權。

    圖:明代官員

    這就是奪門之變的全部。

  • 1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明英宗朱祁鎮“奪門之變”之所以成功,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何為“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與“奪門之變”

    說到“奪門之變”就不得不說“土木堡之變”,明英宗作為明王朝名正言順的皇帝,他又為何要“奪門復辟”?根源就在“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前後,瓦剌太師也先多次率領蒙古軍隊南下劫掠,明王朝邊民苦不堪言。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在寵宦王振的攛掇下帶著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征,企圖與蒙古人決一雌雄、徹底解決邊患。可明軍還沒和蒙古人接上火就接到密報:瓦剌已經做好準備、只等明英宗入彀。明英宗和王振根本就不是帶兵打仗的料,接下來戰略、戰術失誤頻出,非但沒有尋找戰機、主動出擊,反而選擇了回師撤退。結果,二十萬明軍居然讓蒙古人追著屁股打,撤退至土木堡附近時,明軍又遭瓦剌軍襲擊,損失過半!土木堡一役,明英宗也成了蒙古人的俘虜……也先見明王朝皇帝被俘喜出望外,立即吧啦起了自己的小算盤,盤算著如何用這位俘虜皇帝換取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與此同時,明王朝的文武臣工們也在各自打著自己的小算盤。為了徹底斷絕瓦剌的要挾企圖,孫太后最終接納了于謙等人的建議,立時任郕王朱祁鈺為皇帝並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太上皇回京、被囚南宮

    明王朝此舉一出,明英宗瞬時失去了原本的“奇貨”價值,成了也先手中“燙手的山芋”!非但換不了自己想要的利益,還得花大價錢養著明英宗,這筆買賣怎麼算也是不划算!也先也不傻,在權衡利弊之後,瓦剌居然主動將明英宗禮送回了北京城!景泰帝朱祁鈺這下慌了,皇帝老哥回來了,自己算什麼?皇帝?“皇太弟”?亦或還是郕王?除了皇帝,景泰帝顯然哪一個也不想選!最終,景泰帝選擇了冷處理,不冷不熱地接回了明英宗,仍然尊這位同父異母的長兄為太上皇,絲毫不提遜位還政之事。與此同時,景泰帝將太上皇明英宗安置在了南宮。名為安置,實際上就是幽禁!景泰帝甚至讓人將南宮大門封死、周圍樹木砍光,斷絕明英宗與外界的一切聯絡。在一切搞定之後,景泰帝又打起了易儲的主意。在孫太后干預下,景泰帝即位之初認可了明英宗皇太子、即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的皇儲地位。在地位穩固之後,景泰帝顯然不願意了,他想傳位給自己的親兒子!為了易儲,景泰帝甚至不惜幹起了行賄大臣的勾當,最終把自己的親兒子朱見濟推上了儲位。可這位皇子根本無福消受,不久便夭折了……

    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入膏肓。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出於自身利益考量,趁景泰帝病重,硬生生撞開了南宮大門,放出了被幽禁的明英宗,一場復辟政變就這樣發生了,明英宗重登皇位,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為何能夠成功?

    明英宗被幽禁南宮近八年、與世隔絕,為何卻能輕而易舉復辟奪位呢?個人認為,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景泰帝病入膏肓

    “奪門之變”發生時,有一個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景泰帝病重、無法理政,平叛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恰恰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才看到了發動政變的機會!如果景泰帝身體康健,很可能“奪門之變”就不會發生了。

    新太子夭折,景泰帝絕嗣

    景泰帝費盡心機廢掉了侄子朱見深,把自己的親兒子朱見濟推上了儲位。只可惜,朱見濟根本無福消受,不久便夭折了,而這位朱見濟是景泰帝唯一的親兒子!在朱見濟死後,根據《皇明祖訓》確立的皇位傳承原則,繼承皇位的依然是被廢的皇太子朱見深,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換言之,即便沒有“奪門之變”,除非景泰帝再生出一個兒子來,否則新皇帝只能是明英宗的親兒子!以景泰帝彼時的身體狀況,難度頗大。這就是為什麼明英宗復辟後無人反對,甚至連於謙等人都選擇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為什麼?一旦明英宗被殺、景泰帝再緩不過來,明憲宗即位之後,平定“奪門之變”的功臣瞬間便成了誅殺皇帝親生父親之人,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不言而喻!

    明英宗名正言順

    “奪門之變”雖然是一場赤裸裸的政變,但是明英宗卻不同於歷朝歷代發動奪位政變的篡位者、野心家,他原本就是明王朝合法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反倒是景泰帝卻沒有那麼名正言順。這就註定了明英宗復辟不會遭到太多非議,更加不會引發“正統性之爭”,因為他本就是皇帝。只要不損害到大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根本沒有誰會激烈反對。

    景泰帝的婦人之仁

    平心而論,景泰帝在位八年,早期或許有逼不得已,在地位穩固之後,讓明英宗“暴斃”還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景泰帝並沒有。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景泰帝充滿婦人之仁的這一舉動都給自己埋下了禍根。如果明英宗不在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拿誰當幌子都是赤裸裸的謀逆,不是嗎?

    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分屬三大集團

    細心者想必都會發現,發動“奪門之變”的這三人,石亨是軍、徐有貞是政、曹吉祥是宦,他們代表了明王朝的三股政治勢力,雖然這三人並沒有完全控制三大集團,但是黨羽依然不少。軍政宦合流,這是明王朝歷史上的第一次!明王朝原本玩的就是軍、政、宦相互牽制,搞得就是權力平衡。這三股勢力合流了,重病之中的景泰帝也回天乏術,只能接受既成事實。

    孫太后的支援

    眾所周知,“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之所以能夠順利即位,孫太后的態度舉足輕重。正史記載她是明英宗的生母,野史傳聞明英宗是她與明宣宗合夥抱養的明宣宗與宮女所生之子。但無論是哪種情況,孫太后與明英宗的關係顯然比與景泰帝親近得多。讓景泰帝即位是出於公心,不得已而為之。明英宗復辟了,孫太后自然不可能再支援景泰帝!景泰帝當皇帝,平白無故多出來另一位皇太后吳氏,孫太后本就非常不爽,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皇太后身份,孫太后也必須支援明英宗復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末代太后隆裕為何會在辛亥革命後第二年就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