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志弘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清朝詩人袁枚精通美食,卻並不是植物研究的專家,因為苔蘚並不會開花。

    詩人筆下的苔花是什麼呢?張力發表在《知識與力量》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他介紹了這個科學知識:“雖然苔蘚植物不會開花,但是我們能在苔蘚植物體上找到相似‘花朵’形象的結構。它們是花狀的植物體,稱為苔蘚的生殖託,或者色彩靚麗的孢子體等。”

    比如,小金髮蘚屬植物繁殖期的雄株,先端有蓮座狀結構,看起來就像一朵花。其實是雄性生殖器,這個結構使命重大,要在雨滴濺射時,幫助植物的精子進行擴散。

    由於多數苔蘚植物結構簡單,葉片多由單層細胞或少數幾層細胞構成,表面無蠟質的角質層覆蓋。因此,苔蘚的葉片背、腹兩面,均可直接接觸外界空氣中的物質。這這使得它們對環境汙染非常敏感。空氣中過量的金屬元素,就會對苔蘚的生長造成傷害,甚至導致它們死亡。

  • 2 # 致遠語文

    一首孤獨了300年的詩,一夜之間,億萬華人記住了它

     

    一、孤獨人和孤獨的苔

    “苔”真正出名是因為, 在中國最窮的地方貴州,梁俊等幾個老師用兩年的時間把孩子們都教成了詩人……。

    梁俊老師就是想透過這首詩告訴這群山裡的孩子們:“我們即使擁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樣綻放,我們不要小看了自己。”

    梁俊老師給了孩子們希望的種子。於是,種子種在每一個孩子心裡。在他們的生命中開了花。

    於是,“苔”在不經意間的衝出江湖,模糊了人們的淚腺,喚起了多少人對自己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二、“苔”字的起源

    “苔”字,源於“菭”字,為後者的晚出異體字。據考證:“菭”最早出現在西漢漢成帝的妃子班婕妤所作的《自悼賦》中,與之相關的詩句為:“華殿塵兮玉階菭,中庭萋兮綠草生”。

    自唐代以來,微不足道的“苔”,就開始經常出現在詩詞歌賦中,是文人騷客經常吟誦的物件。劉禹錫在描寫“惟吾德馨”的陋室時,首先寫的就是青苔——“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據臺灣學者潘富俊的研究:以唐詩為例,在53000首唐詩中,共提到398種植物,其中位居前五位是柳、竹、松、荷、桃,而名列第六位的,就是苔了,總共出現在1248首唐詩中。一首寫苔的小詩,成了很多學校開學後第一堂課的內容。今人久不見苔,覺得別緻又意味深遠,其實,中華文化自古就帶著“苔蘚文化”的基因。

    三、中國的苔文化

    “苔”的出名固然與中央電視臺的宣傳有關,但從歷史的文化發展脈絡來看,也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苔”文化有關。“苔”文化有關究竟有什麼深刻的意蘊呢?

    青苔花雖小,卻毫不自慚形穢,而是充滿著希望和自信,綻放自己的美麗,要在逆境中堅強、自信地實現自己的價值的理想。這種精神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典型寫照。

    清·袁枚

    白日不到處,

    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

    也學牡丹開。

     

  • 3 # 金道論國學

    就是說雖然我是一朵如小米一樣小的花朵,不引人矚目,可是我仍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追求,也會想像牡丹一樣花開遍地,芳香四溢。

    《苔》是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一首詩歌。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也字 一作:亦)

    「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而這青春從何而來?

    「青春恰自來」,嗯,並不從何處來,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

    「苔花如米小」苔不會開花的。

    「也學牡丹開」,既是謙虛,也是驕傲!對的,苔如此細小低微,自不能跟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賞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卻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強,爭得和花一樣開放的權利——這世道並非僅為少數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口罩隔離,還有什麼辦法可能做體內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