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糾正提問者的一個常識性錯誤,秦惠文王叫趙駟(唉呀媽呀,聽著咋那麼像尼古拉斯趙四呢……),不叫嬴駟。而且,秦始皇也不叫嬴政,太史公在《史記》中已經寫得非常明確了,秦始皇叫趙政。

    (抱歉,串篇了……)

    秦國的國君姓嬴不假,但先秦時期的男子稱氏不稱姓。如周武王的老丈杆子、周成王的姥爺太公望,他姓姜不假,卻不叫姜尚或者姜子牙!太公望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根據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的規則,太公望應該叫呂尚或者呂子牙而不是姜尚或者姜子牙。先秦時期只有女子才稱姓,如著名的秦宣太后(羋月的原型),史籍稱之為“羋八子”,羋是姓、八子是封號。

    先秦時期的姓和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通俗講,姓是根、氏是支,同姓說明是一個祖先的後裔,不同的氏則代表不同的支脈。古人在分家另立門戶之後,往往會以封地、官職等等為氏,代表自己已經另立門戶了。如楚國的屈原,他是楚國宗室、羋姓,但其先祖屈瑕被分封在了屈邑,因此屈瑕這一脈羋姓後裔便以屈為氏了。但說到底,他和楚國國君的熊氏實際上還是本家、都姓羋,但楚懷王叫熊槐,屈原卻不叫熊原,他們更加不叫羋槐、羋原。電視劇《大秦帝國》裡一口一個左徒羋原,實際上是荒天下之大謬了。

    (抱歉,又串篇了……)

    到戰國後期,秦國取消了分封制,姓氏分離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姓和氏的區別已經不再那麼涇渭分明。到了秦統一六國之後,姓氏分離徹底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久而久之姓和氏便合二為一成為了現而今我們的姓氏。而原本稱氏不稱姓的貴族男子也索性以氏為姓,便成了現在各種各樣的姓氏了。換言之,現而今不同姓的人很可能也是來自於同一個祖先。所以,秦惠文王不叫嬴駟,他叫趙駟!

    秦惠文王到底有多少個兒子,史籍中沒有一個明確說法,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秦惠文王的兒子肯定超過了五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秦武烈王、秦昭襄王和季君公子壯,還有後來所謂“四貴”中的涇陽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都是秦惠文王的兒子。除此之外,史籍還記載:“季君之亂”時,除了公子壯帶頭叛亂之外,秦惠文王還有幾個庶出的兒子也參與了,其中明確的有公子雍,後來與公子壯一起被殺了。這些秦惠文王庶子肯定不是秦昭襄王和公子芾、公子悝,那麼秦惠文王肯定不止五個兒子,這是最簡單的數學題,不是嗎?後來秦惠文王這些兒子的結局如何呢?

    秦武烈王

    秦武烈王是惠文後所生之子,也是史籍中有明確記載的、秦惠文王唯一的嫡子。在秦惠文王去世之後,秦武烈王繼承了秦王大位。但這位年輕氣盛且孔武有力的秦王雄激素分泌似乎有些過剩了,好勇鬥狠、竟跑去周王畿要拿周天子象徵正統地位的九鼎玩“舉重”,結果一時失手被大鼎砸斷了腿(史籍記載為“絕髕”)……那會兒可沒有現代骨外科手術,更沒有什麼“鋼板”、“鋼釘”!秦武烈王年紀輕輕,就這樣丟掉了小命。

    秦昭襄王

    秦武烈王去世之後,因為無子,一眾庶出的兄弟都跳了出來,躍躍欲試、想要登上秦王大位。惠文後想立與自己關係較親密的公子壯,宣太后想立自己的親生兒子公子芾……雙方劍拔弩張,內亂一觸即發!就在這個時候,趙武靈王也橫插了一槓子,從燕國接回了為質的公子稷並揚言:“不立公子稷為王,趙國絕不善罷甘休!”宣太后原本就有手握重兵的同母異父的弟弟魏冉撐腰,見趙武靈王推出的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索性與趙武靈王達成了一致。形勢一邊倒,惠文後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實,最後公子稷成為了新任秦王,即後來的秦昭襄王。

    不久之後,“季君之亂”爆發,宣太后和穰侯魏冉誅殺了惠文後、公子壯等人,並將秦武烈王的王后攆回了孃家魏國。自此,宣太后與穰侯魏冉一家獨大,甚至連秦惠文王庶出的弟弟嚴君樗裡疾也不得不倒向了宣太后。後來,靠著兩個弟弟穰侯魏冉、華陽君辛戎和另外兩個兒子涇陽君、高陵君撐腰,宣太后整整做了秦昭襄王四十年的主!直到范雎出現,才幫助秦昭襄王捅開了奪權的這層窗戶紙。最終,宣太后被迫“退休”、“四貴”被攆回了封地“養老”,秦昭襄王真正掌握了實權。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與齊湣王互尊為帝,滅西周公國、收周天子象徵正統的九鼎歸秦……長平之戰,秦將白起更是一夜之間坑殺了四十萬趙軍降卒,舉世震驚。關東六國再無力與秦國爭雄,說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根基並不為過。在位五十六年之後,秦昭襄王壽終正寢,享年七十四歲,是戰國後期秦國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長壽的秦王。順帶說一句,秦昭襄王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季君及公子雍

    這個不用多說,“季君之亂”期間,宣太后和穰侯魏冉強勢戡亂,一舉誅殺了惠文後和公子壯,順帶著也捎上了公子雍。當然,秦惠文王還有沒有其他庶出的兒子在這次叛亂中被殺,無法考證……個人認為,被殺的公子雍能夠留下姓名,如果還有秦惠文王其他的兒子被殺,應該也會留下姓名,想必被殺的很可能只有公子壯和公子雍二人。

    涇陽君和高陵君

    公子芾和公子悝的結局雖然差強人意,但還算不錯。秦昭襄王奪權之後並沒有對孃舅穰侯魏冉兄弟及自己的這兩位胞弟趕盡殺絕,只是將他們趕回封地了事。後來,二人漸漸消失在了史籍之中,想必應該不是橫死。

    其他兒子

    史籍中隻言片語提及的秦惠文王的其他兒子大概其還有公子通、公子奐、公子惲、公子封、公子軒、公子池等等,大多是一筆帶過,多數人的結局不得而知。大概其公子通是自盡身亡,公子奐和公子惲被打發去了蜀地,後來公子奐死於下屬叛亂、公子惲是因為叛亂被秦將司馬錯所殺。

    秦惠文王兒子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除了秦武烈王、季君公子壯、公子雍、公子奐和公子惲之外,大多數應該都是正常死亡。其中一些人一生碌碌無為,基本也就是混吃等死……真正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恐怕也只有秦昭襄王了。此外,秦武烈王和季君公子壯也算是在史籍中佔據了一席之地。至於其他人,充其量也就是史籍中的匆匆過客而已……

  • 2 # 零守護

    史學界記載的秦惠文王兒子一共有8個,另有學者認為,公子繇與公子池是秦惠文王的庶子。

    記載的8個兒子中,有兩個存在爭議,分別是公子通、蜀侯惲。《史記》記載,公子通是末代蜀王,而蜀侯惲是末代蜀王的兒子。《華陽國志》則記載蜀侯惲是秦惠文王之子。

    去掉有爭議的4個,秦惠文王公認的兒子剩下6個,分別如下:

    秦悼武王

    秦惠文後之子。關於他的諡號有爭議:《史記》記載為秦悼武王,先秦《世本》記載為秦武烈王,東漢《越絕書》記載為秦元武王。前307年,秦悼武王到周王城舉鼎,折斷脛骨失血過多而死。

    公子壯

    秦惠文王的庶子,秦昭襄王的兄長。與公子雍聯合叛亂,被魏冉誅殺。惠文後也在這次叛亂後被殺。

    公子雍

    秦惠文王的庶子,秦昭襄王的兄長。與公子壯聯合叛亂,被魏冉誅殺。

    秦昭襄王

    宣太后之子,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為日後秦始皇一統六國奠定基礎。前251年,秦昭襄王病死。

    高陵君

    即公子芾,一說名市,宣太后之子,後被封為宛侯。《史記索隱》記載名顯。

    涇陽君

    即公子悝,宣太后之子,高陵君之弟,被封為鄧侯。與公子芾、穰侯魏冉、華侯羋戎並稱四貴。前266年,范雎罷除宣太后權力,四貴離開咸陽回到封地,公子芾與公子悝卒年不詳。

  • 3 # 盜帥夜留香YE

    秦惠文王作為一代帝王,膝下的兒子肯定是不少。

    但最主要的兒子肯定只有兩位

    一位是秦武王嬴蕩。

    一位是秦昭襄王嬴稷。

    兩代三位秦王,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武王在位期間,聯越制楚、假道伐韓、拔宜都,置丞相,平定蜀亂,更定田律,種種跡象都表明,秦武王也是一個英明強幹的君王。

    只不過有一樣,秦武王此人,天生孔武有力,喜歡與人角力,因此孟說、烏獲、任鄙這樣的大力士,雖然沒有什麼功績,但都受到了武王的重用。

    但也正因如此,武王進兵周都洛陽,欲舉九龍鼎來彰顯自己的武力。結果這個鼎雖然是舉起來了,但秦武王的氣力卻不能支援他舉多久。

    這個鼎剛一起來,武王就沒勁了,鼎直接掉下來,給秦武王砸成重傷,當天晚上就死了。

    可憐秦武王在位不到四年,死得時候年僅二十三歲。

    武王猝死,沒有留下子嗣。

    沒有辦法,就只能把遠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迎接回國,繼承了王位,是為秦昭襄王。

    昭襄王即位初期,收其母宣太后與國相魏冉的制約,大權旁落。

    魏冉啟用大將白起,東征西討,蠶食了許多三晉土地,甚至於把楚國的半壁江山都奪了下來。

    昭襄王四十一年,昭襄王聽從范雎建議,圈禁宣太后,驅逐魏冉,並且起用范雎為相,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

    昭襄王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秦國坑殺趙軍四十餘萬,從此橫掃天下,再無敵手。

    昭襄王四十九年,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說楚考烈王,趙、魏、楚三國攻秦,秦國滅亡趙國的企圖瓦解。

    昭襄王五十年,殺白起。

    昭襄王五十二年,范雎罷相。

    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於咸陽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五歲。

    昭襄王死後,其子安國君嬴柱即位,是為秦孝文王。

  • 4 # 才子八怪

    秦惠文王贏駟有兩個兒子當過秦國國王:秦武王嬴蕩和秦昭襄王贏稷。

    秦武王天生神力,喜歡猛士!麾下的任鄙、烏獲、孟賁,都因勇力超群,深得秦武王偏愛。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在出巡洛陽途中,秦國君臣一起參觀洛陽王城宮殿。秦武王以“一國之主”之尊,與孟賁、任鄙打賭要將雍州大鼎(天下九州,秦屬雍地)舉起帶回秦國。孟賁自告奮勇先上,結果勉強舉起,卻並未將鼎挪動半步,就被壓得眼珠迸出,眼角流血。秦武王自恃勇悍絕倫,要親自舉鼎,被任鄙勸諫,但秦武王是個喜歡逞血氣之勇的人,他喝退任鄙,將大鼎舉起後就氣力耗盡,任由大鼎砸到自己腿上,後傷口流血不止,秦武王當夜去世。

    因秦武王沒有子嗣,故下遺詔將秦王之位傳給弟弟贏稷。

    秦昭襄王在外戚魏冉輔佐下滅掉嬴壯(秦惠文王庶出子)勢力繼位後,宣太后與魏冉專政,以白起為將,在垂沙之戰(秦對楚)、伊闕之戰(秦對魏、韓聯軍)、鄢郢之戰(秦對楚)和華陽之戰(秦對趙、魏)中屢戰屢勝,消滅了上述諸侯國大量有生力量。白起因軍功卓著,受封“武安君”。後範睢入秦,因輔佐秦昭襄王奪取外戚權力有功,官拜秦相。秦國以範睢“遠交近攻”策略為國策,不斷蠶食周邊國家國土。公元前262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兩國均孤注一擲,以國運相賭。因秦國綜合國力強大,且邦交得力,趙國慘敗,降卒皆被秦軍坑殺,趙國元氣大傷。

    秦昭襄王一代雄主,其在位五十六年期間,秦國一家獨大局面逐漸形成。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嬴柱繼位。

  • 5 # 南方鵬

    秦惠文王贏駟是秦孝公的兒子,就是在商鞅變法期間,被商鞅借題發揮,以太子不能受刑而用墨刑處罰其師傅的那位。前337年秦孝公死後,為平息權貴對商鞅及其法律的不滿,誅殺了商鞅卻保留商君法。在位26年,期間也算奮發有為,北邊打服義渠,聽從司馬錯的建議先平巴蜀,再東出函谷關與諸侯爭天下,騙取楚國商於之地等。惠文王有八個兒子,分別是贏通,嬴惲,嬴悝,嬴芾,嬴雍,嬴壯。還有惠文後魏夫人之子嬴蕩,即後來的秦武王,羋八子後稱宣太后所生的嬴稷,即後來的秦昭襄王。比較知名的是武王和昭襄王。

    惠文王其餘幾個兒子結局:公子悝,是惠文王第三子,曾是羋八子儲君人選之一,封為高陵君。公子芾,封為涇陽君,公子悝和公子芾俱曾是羋八子儲君人選之一,昭襄王繼位得到厚報,權傾一時,是範睢驅逐的四貴其中二人。公子通,封蜀侯,人稱蜀侯通。公子惲,也曾任蜀侯,在昭襄王時造反,宣太后派人平叛,可能處死,有人認為這是冤案。秦武王死後,宣太后與惠文後為儲君位大打出手,經過長達三年史稱“季君之亂”的王位爭奪戰,持續到昭襄王繼位,兄弟們不服,先後反叛,被魏冉鎮壓,公子雍公子壯可能沒於此役。

  • 6 # 不務齋

    嬴駟他一共生下了8個兒子。他的妻妾包括魏氏惠文後,熊式宣太后。後宮的爭權奪勢基本上在她們兩人之間上演。

    惠文後生下了嬴蕩;宣太后則生下了嬴稷、贏芾和贏悝。

    嬴駟另外還有四個兒子,具體可以看下圖。

    秦武王嬴蕩

    嬴蕩是嬴駟的接班人。起先宣太后還幫助嬴稷爭奪王位,但蕩兒畢竟是太后的親生兒子呀,駟兒一死,蕩兒理所當然的登基王位。這個時候稷兒和宣太后就被惠文後打包丟到燕國苦寒之地當人質去了。

    大家不要笑嬴蕩這個名字,駟兒在取名字的時候取“蕩”,是蕩平天下的意思,高大得很。可惜姓贏,連起來有點奇怪。

    蕩兒在位四年,其實也做了不少的事情,至少他評定了蜀亂,還設立了丞相,進一步割據中原的勢力。可是有一個毛病,就是以為自己力氣很大。有一天非要舉鼎,就這樣脛骨折斷、斷氣了。

    贏壯、贏雍

    嬴蕩一死,惠文後就懵逼了,她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呀。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惠文後一懵逼,駟兒的其他兒子就坐不住了呀,使著勁想要爭奪王位,但是他們到底是夢想大過才華,或者說才華撐不起他們的夢想。在爭奪王位過程中,宣太后和稷兒被趙武靈王送回了國,然後在魏冉的幫助下,稷兒登基為王,殺死了公子壯、公子雍還有惠文後。

    到這裡已經出現了6個駟兒的兒子了,其中3個下場是個悲劇。

    秦昭襄王嬴稷

    嬴稷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君王,在位時間長達55年。在位前期一直在宣太后和魏冉的輔政下成長,後期不斷開大,在位期間的長平之戰,基本上奠定了其餘六強覆滅的道路。昭襄王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贏悝、贏芾

    贏悝在嬴稷繼位後,被分配到了高陵一帶,所以得名高陵君,後來又換封到鄧

    嬴芾在嬴稷繼位後,被分配到了涇陽一帶,所以得名涇陽君,後來又換封到宛。

    但是宣太后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都有封地,被合稱為四貴。後來范雎入秦,一語道破,讓心有不滿的秦昭襄王採取集權措施,立即親政,免穰侯相職,改用范雎為相,“四貴”則全部驅出都城到封地而失勢。

    贏通、贏惲

    嬴通和贏惲被任命為蜀候,估計負責管理蜀地的管理,歷史上沒有過多的記載。

    駟兒8個兒子中,最突出的可以說就是嬴稷了,甚至比嬴駟還要厲害,誰讓人家在位久、乾的事情還多呢。

  • 7 # 鄧海春

    提到秦惠文王嬴駟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不太熟悉秦國曆史的人會露出疑惑的神色,作為一個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十分著名的君主,他為秦朝最終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論起貢獻,或許能在秦國君主中排在前幾位。不過,他剛剛繼位不久就將功勳卓著的變法大臣商鞅誅殺,而且是以車裂的方式,這算得上是他所做的一件錯事。

    商鞅雖然被誅殺,但秦惠文王知道變法維新的好處,於是將其法令全部繼承,讓秦國保持著穩定繁榮的發展。另一方面,秦惠文王起用了縱橫家張儀,並在其幫助下采取連橫的策略來與其它六雄爭霸,此外,秦惠文王的時代,名將公孫衍、司馬錯也應時而生,他們共同為秦國的霸業付出了自己的心力。秦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一共生有八個兒子,那麼,秦惠文王贏駟的兒子有誰?他們的結局分別如何呢?

    周慎靚王十一年(前311),秦惠文王病逝,享年四十六歲,他死後,其第三子贏蕩因為是與王后所生,於是按照嫡子繼承製,成為了新任國君,史稱秦武王。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和父親的勵精圖治不同,天生神力的秦武王沉迷於對自己肌肉的鍛鍊和對力量的追逐,完全不理朝政。

    秦武王荒廢朝政的一大體現就是,他任命了任鄙、烏獲、孟說等當時的大力士為高官,整日和他們舉重為樂。不過,最終秦武王也是得到了教訓,史載:“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因為舉重傷到了膝蓋,不久後秦武王便一命嗚呼,他死後,因為沒有子嗣,所以王位被四弟嬴稷所繼承,史稱秦昭襄王。

    在繼承王位之前,秦國原本是一片混亂的,因為秦武王的突然離世,幾個兄弟都成為了王位的可能繼承人,而朝臣們則是各自站隊,支援自己看好的人選。其實這種情況下,秦惠文王的長子嬴壯、次子嬴雍是很有可能繼位的,而正在燕國當人質的四子嬴稷繼位可能性不大,但與秦國同處一源的趙國卻全力支援嬴稷。

    最終,在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的支援下,嬴稷回國併成為了新君。這半路殺出的傢伙當然令其他繼承人紛紛不滿,於是嬴稷繼位的第二年,長子嬴壯帶領著次子嬴雍、宮中的大臣和其他諸侯,很可能還包括惠文王的另外二子秦通、秦惲一同謀反,準備將王位強行奪取,但當時把持朝政的宣太后和魏冉都是狠角色,嬴壯沒能翻起什麼浪花。史載:“庶長壯與大臣、諸侯、公子為逆,皆誅,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

    此外,秦惠文王的兒子還有宣太后所生的次子秦芾和三子秦悝,他們二人因更受宣太后寵愛而原本應是國君的人選,嬴稷繼位後,宣太后還是明顯更偏愛這兩個小兒子,於是二人和宣太后一同執政,瓜分嬴稷的權力,最終,嬴稷將二人驅趕到了自己的封地。至於昭襄王本人,他在位五十六年,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最終於七十五歲高齡去世。

  • 8 # 中孚鑑

    嬴駟,秦孝公之子,其十九歲繼位,史稱秦惠文王。秦孝公就是重用商鞅、全力支援商鞅變法之人,透過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強大,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嬴駟出生於公元前356年,後被立為太子。秦孝公在位期間,支援商鞅變法。嬴駟有兩位師父,首傅是贏虔,右傅是公孫賈。

    但在商鞅變法期間,太子嬴駟卻觸犯了新法。商鞅為了讓新法順利開展,也為了維護新法的威嚴,所以就決定處罰太子嬴駟。

    然太子嬴駟畢竟是未來繼承國君的人,不便用刑,商鞅於是就處置了嬴駟的兩個師傅,因為嬴駟的兩位師父沒有監督教育好太子,於是就把首傅嬴虔處以劓刑,把公孫賈處以墨刑。

    商鞅處置了太子嬴駟的兩位師父,使得新法得以維護,也得以讓新法順利推行。雖然商鞅此舉對秦國有利,但卻得罪了太子嬴駟。

    所以後來當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了強有力的靠山,處境就開始不妙了。雖然嬴駟心中也認同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利益,但卻始終不能忘記對商鞅的仇恨。

    一則,商鞅失去了秦孝公的保護,朝中老貴族們,以及嬴虔都開始攻擊商鞅。

    二則,此時商鞅權勢、威望很高,讓嬴駟深為忌憚。

    三則,贏駟本就對商鞅有仇。

    四,則,商鞅之法已經深入民心,縱然商鞅不在了,新法還是可以順利推行。

    結果,在老貴族們的攻擊下,嬴駟將商鞅車裂。當然,嬴駟雖殺了商鞅,卻不廢商鞅推行的新法,因為商鞅變法確實讓秦國得到了很大的益處,這是嬴駟所深知的。

    商鞅死後,嬴駟的權利和地位得以穩固。有了權利,就開始繼承秦國曆代君王的開疆擴土之志,於是就出兵攻魏。

    此時的秦國經過商鞅一系列的變法措施,國力已經很強大。魏國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使得黃河以西的地方全落入秦國之手。

    當時七大戰國並雄於天下,比較流行的就是稱王,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自然不甘落於人後,所以也自稱為王。

    在後來的軍事方面,嬴駟滅蜀敗楚。在政治方面,嬴駟重用張儀,使用張儀的連橫之策以破六國的合縱之謀,使得六國聯盟陣營瓦解,給秦國製造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這也為後來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過可惜的是,嬴駟壽命卻天不假年,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卻離開了人世。

  • 9 # 榮耀歷史

    秦惠文王嬴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的一位君主,他上承秦孝公的商鞅變法,下啟秦武王、秦昭襄王,創造了秦國曆史上多個第一,為秦國崛起打下堅實基礎。

    第一位稱王的秦國君主,在秦惠文王之前,秦國君主是伯爵,如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稱王標誌著秦國的強大。

    第一次明確提出東出,在春秋時期,秦穆公曾想東出,然後受阻於晉國,此後再無君主提出東出,直到秦惠文王。

    奪回河西之地,河西是黃河西部,也就是現在的渭南、關中平原地區,本是秦國所有後被魏國佔領,終於在秦惠文王時期收回,打開了東出的通道。

    攻佔了巴蜀,既穩定了關中的後方,又為秦國獲得了產量之地,還從長江上游對楚國形成了壓迫之勢。

    在史書上記載,他一共有8個兒子,按照年齡大小分別是嬴壯、嬴雍、嬴蕩、嬴稷、嬴通、嬴惲、嬴悝、嬴芾。

    其中嬴蕩繼承王位,即秦武王,可是由於他“活潑好動”,跑到洛陽扛鼎,被鼎砸死。

    秦武王沒有兒子,王位由弟弟嬴稷繼承,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五十餘年,在位期間外交上重用范雎,遠交近攻,軍事上重用魏冉、白起,將諸國統統削弱,再也無力反抗秦國,其對秦國統一天下的功勞甚至還在秦惠文王之上!

    嬴壯是秦惠文王的庶長子,秦武王發生意外後,秦武王的母親惠王后想擁立嬴壯繼位,然而趙武靈王出動軍隊幫助嬴稷上位,嬴稷繼位之後,嬴壯等人不服,聯合嬴雍發動叛亂,被羋八子和魏冉平定後,兩人一同被殺。

    嬴通和嬴惲是兩任蜀侯。秦國滅掉蜀國後,秦惠文王把兒子嬴通封為蜀侯,並讓陳莊輔佐他,然而到了蜀地,陳莊卻犯上作亂殺了嬴通,一直到秦武王時期秦軍才攻入蜀地殺了陳莊。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因為嬴惲不聽話,被宣太后“發配”到蜀地,心有怨言,便在蜀地造反,宣太后派遣司馬錯平叛,嬴惲兵敗被殺。

    嬴悝和嬴芾則是秦昭襄王嬴稷同胞兄弟,都是宣太后的兒子。當初秦武王去世後爭奪王位時,宣太后一開始支援的並不是嬴稷,而是嬴悝和嬴芾中的任一個。秦昭襄王初期,宣太后掌權,嬴悝和嬴芾地位也水漲船高,分別被封為高陵君和涇陽君,他們和魏冉(穰侯、秦昭襄王舅舅)、羋戎(華陽君、秦昭襄王舅舅)合稱“四貴”,在咸陽城內權勢滔天,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王權。秦昭襄王重用范雎後,聽從范雎意見驅逐“四貴”,四人都被趕出咸陽回到自己的封地,自此秦昭襄王徹底掌握了大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月桃花水》中作者是怎樣描繪三月桃花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