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俗世浪人

    劉邦建立漢朝,但其後代過得慘,皆因沒有制度的保障,令國家四分五裂,無法安定。然明太祖朱元幛則不同,兩朝很多近似度,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明朝能百廢俱興,還是朱棣的功勞,四大名著有三,李時珍《本草綱目》,鄭和下西洋,…朱棣能置於死地而後生改寫歷史與創造歷史,每個這樣的人物出現必是爭議人物,因大家的角度不同,所思考的事情亦不一樣,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 2 # 坐古談今

    這個問題比較難,之前的回答也主要是屠戮功臣和官員上。其實,劉邦比朱元璋殺的少多了,而且自己動手的少,他根本不能和朱元璋比。能和朱元璋比這個的,中國歷史上就一兩個人。如果我們擴充套件開來,會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比如對待百姓、外政方面,限於篇幅,我只拋磚引玉。

    綜合意見是:兩位帝王朱元璋被推薦的地方更多,但朱元璋600多年前,劉邦2000多年前,朱元璋更值得推薦不是很正常嘛。朱元璋也是站在皇帝們的肩膀上。

    (1)朱元璋和劉邦在政治勢力安排上都採取了“落後的藩王制”加“相對先進的郡縣制”,二者旗鼓相當。二人都很幸運,前者若不是劉氏藩王天下也就不是劉氏的,但藩王問題延續了將近百年,直到漢武帝時期才基本解決;後者的幸運在於朱棣解決了這個問題,藩王的危險性主要在於經濟上。

    (2)在治國思想上,二人都符合各自所處的時代。朱元璋比劉邦更值得推薦,原因是朱元璋離我們更近,劉邦時代太遙遠了,可資借鑑的不多。劉邦選擇了“無為”“黃老”,表面上的“無為”達到了“無不為”;朱元璋其實選擇了“法家”,以嚴刑峻法、屠戮功臣為抑制土地兼併、整頓吏治的方法。

    (3)在對待經濟發展上,後世都認為朱元璋的“小農意識”太強,限定了這個限定了那個。但是這種觀點,忽略了朱元璋、劉邦的建國初期所面的問題,忽略了後代君主應有的改革精神。

    俗話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建國初期肚子還沒吃飽呢,不重視農業重視什麼?建國初期天下仍然混亂,你不限制人口流動、減少衝突能做什麼?問題的關鍵是後代之君為什麼不改革?不是什麼“祖訓”,如果祖訓真管用的話,明武宗、嘉靖等人也就不敢那麼幹了。主要還是自己想不想,不想的原因是壓根兒就沒覺得有改的必要,或者根本就沒注意過這個問題,或者不知道怎麼改。

    朱元璋做了自己那個時代該做的事情,他又不是神,把不可能把制度弄得幾百年都能適用。

    (4)最對待民生問題上,朱元璋更值得學習,當然,還是一個時代問題,朱元璋理咱們不到七百年,劉邦卻有兩千多年。朱元璋更值得學習很必然。

    朱元璋創立的“洪武荒政體系”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先進、最全面、最有效的“報災-救災-災後重建”體系。朱元璋是一個愛學習的人、勤奮的人,人們稱其為“雞鳴天子”,可見其勤政。作為一個最底層的草根,最終能創立如此先進的體系,絕對值得學習。

    最後談一下,劉邦、朱元璋都殺過功臣,在儒家看來這屬於暴政,然而,所謂的這些功臣背後該不該殺,我個人認為:跟老百姓沒啥關係。每個功臣背後都是大規模土地兼併,這對新生政權非常不利。

    我還是那句話,作為皇帝只看他的政策對那個時代老百姓是好是壞就行了,統治階層內部的鬥爭,關你啥事兒。從秦始皇開始,沒有一個政權是靠儒家建立、強大、力挽狂瀾的,所以,儒家的那一套只適合和平時期的維持天下。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如此,大儒掌政有幾個是靠儒家強大的。所以,儒家理論什麼時候大行其道,只能證明進入了“維持階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人喝完酒不撒酒瘋,而有的人酒風特別差,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