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漩渦鳴人yy
-
2 # 燭下青史
謝謝邀請!自古以來都是“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深諳中庸之道的曾國藩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已經位極人臣的他在攻破金陵之後,在接下來的每一步選擇都要慎重又慎重。1864年七月,曾國藩攻克南京,同年八月,曾國藩奏請裁撤湘軍。而朝廷也立馬同意了曾國藩的請求。為何曾國藩要立馬解散自己辛苦建立起來的軍隊,一點都不拖泥帶水,這其中又有什麼原因呢?
第一個就是為了自保。
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攻克天京以後,湘軍的勢力是當時最大的地方武裝,戰鬥力也是最強的。湘軍的建制與八旗兵不同,曾國藩將湘軍分為塔、羅、王、李等十個營。這些營計程車兵都是在鄉村上招募的,曾國藩吸取八旗與綠營的教訓,認為官僚子弟戰鬥力弱,只顧享樂,於是在鄉村裡招募士兵。這些士兵身體強健,吃苦耐勞,且還能用四書五經,倫理道德 來束縛他們。這十個營都是直接聽命於曾國藩。在這樣的情況下,想不被朝廷所擔憂都難。當時的清廷已經風雨飄搖,此時曾國藩若是依仗湘軍直搗黃龍,清廷毫無還手之力,這正是朝廷忌憚的原因。曾國藩也深知這一點,於是立馬上書奏請解散湘軍,以求自保。
(湘軍與太平天國激戰圖)
第二個原因就是此時湘軍存在已經沒有了合理性。
湘軍建立的原因,是清政府無力鎮壓太平天國,八旗兵與綠營都太過於腐敗,與太平天國相遇,一擊即潰。為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多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想要利用各地地主的地方武裝來對抗太平天國,曾國藩也就是趁著這個機會組建了湘軍。當然在太平天國被鎮壓了以後。這支地方武裝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此時的朝廷上,已經出現了彈劾曾國藩的奏摺,如果不加快解散湘軍的程序,待到造反的帽子扣到曾國藩的頭上。可就再也說不清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曾國荃。
作為曾國藩的親兄弟,其性格與曾國藩大不相同,曾國荃性情急躁,脾氣火爆,而曾國藩為人沉穩,深諳中庸之道。在攻克南京後,湘軍在南京城裡大肆屠殺無辜百姓,曾氏兄弟任由湘軍燒殺搶掠。長江上,都是湘軍運送湘軍掠奪來的財物的船帆。這也是朝廷官員上書彈劾曾國藩的一個原因。況且當時的慈溪已經命令湖廣總督官文尋找曾國荃的罪證,當時的湘軍也有一部分是哥老會出身。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朝廷想要以此來治曾國藩的罪的話,必會追究這些人的責任,如果曾國荃一時衝動,帶領部下起兵造反,這也是曾國藩不願意看到的。
解散湘軍這也表明了曾國藩的政治智慧。縱觀曾國藩的一生,都是為清廷勤勤懇懇,忠心耿耿,湘軍的解散反而讓慈禧更加信任曾國藩,也為以後的重用漢人奠定基礎。
-
3 # 樹上的老斑鳩
位高權重,歷來是天下人臣的最高追求,但如果“高”“重”太過,勢必就有功高蓋主的危險。“位高權重”與“功高蓋主”之間,僅一線之隔。
這一線,在湘軍統帥曾國藩攻克金陵這天,給破了。
此時的慈禧深深感覺到了來自曾國藩的威脅。臥榻之側睡了人,這讓慈禧如何安睡?
這一年,曾國藩53歲,正是虎狼之年;而寡婦慈禧,則剛剛30歲。
30歲的女人,鮮少有人會忌憚,此時的曾國藩也對垂簾聽政的慈禧,也有些吃不定。一方面,他覺得慈禧雖手握天下大權,卻終究只是個小女子。另一方面,此前慈禧的種種手段讓他對慈禧有些忌憚。
曾國藩始終沒琢磨明白的是:慈禧到底是狐假虎威,還是真有兩把刷子?
事實上,這個十四歲入深宮的女人,遠比曾國藩想象中更加狠辣絕。她手上有的絕不止幾把刷子那般簡單!
湘軍實力一步步碾壓八旗綠營、雄踞兩江之際,高位上的慈禧就已然清楚:一旦天時地利人和,湘軍舉旗反清,後果將不堪設想。
對於慈禧而言,她不想面對的境況無疑是:按下葫蘆浮起瓢了。如若她慈禧剛將太平天國拿下,又出個“湘軍天國”,那她的江山社稷,必然危矣。
而若要保住她的江山社稷,完美的策略只有一個:裁湘軍。也唯有如此,慈禧既能讓湘軍發揮餘熱消滅餘下的捻軍,又不至於威脅江山社稷。
“裁湘軍”這三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它的難點之一在於:慈禧逼曾國藩裁軍,不能明來。這是因為,此時的慈禧根基未穩,若冒然逼曾國藩裁軍,不但會引發湘軍譁變,更會引發朝堂的不利輿論,那樣就真的陷入兩難境地了。
人說,女人是最善於權謀爭鬥者,君不見,後宮中廝殺那叫一個日月無光。後宮中拼殺出來的慈禧,早就鍛鍊了一身殺人不用刀的本領。
對付曾國藩,慈禧也不打算用刀,因為她知道,對付此時的曾國藩:絕對不能見血!
要搞定一個人,同時不用刀不見血,那就非得頂級權謀了。這點,慈禧做到了。
就在曾國藩心裡沒底的當口,慈禧就使出了第一招:借"他山之石"攻玉。
這個他山之石,就是朝中對曾國藩不滿的大臣。慈禧是何等聰明之人,她只隨便幾句話,朝中各大臣便會意了。
很快,朝堂上彈劾曾國藩的奏摺便漫天飛了。慈禧此舉,一來能給曾國藩以朝堂輿論壓力,二來,也能借機劃分“敵我關係”,讓漢臣站隊。真真一石二鳥。
彈劾曾國藩的奏摺無非是:湘軍攻佔金陵時湘軍燒殺搶掠等等。
因為這些彈劾自己的人,都是平日裡與自己關係一般的人,曾國藩便以為,這是自己位高招妒忌的結果,全沒想這是慈禧的“聖意”。
而此時,面對朝堂上到處飛的彈劾曾國藩的摺子,慈禧並未動任何聲色。說來,也不應該動聲色,畢竟她慈禧就是幕後操縱者。
但曾國藩不知啊,不知情的曾國藩一面小心地看慈禧臉色,一面盤算怎麼應付。
琢磨不透慈禧的曾國藩,很快想到了萬無一失的應對策略:拖拖看!
曾國藩很快自己上了奏摺,請求裁軍。但實際上呢,只拖著,看你慈禧怎麼接招!
慈禧雖老謀深算,但畢竟只是個30歲的小女子。當她看到曾國藩這麼快就舉白旗時,雖心有疑慮,卻也並未做進一步規劃,她也想:看看他曾國藩怎麼拖。
在兩邊互相拖著“看”的當口,有一個人坐不住了。這個人,就是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鐵骨錚錚一腔熱血的蒙古漢子,他對漢人拿兵權尤其是文人拿兵權尤其看不順眼,因此平日裡,他對曾國藩自然心裡不爽。
慈禧聯手自己對抗曾國藩時,僧格林沁差點激動得跳了起來。早就眼紅曾國藩功績的他,正蠢蠢欲動。可不曾想,曾國藩一紙奏書上來,慈禧竟然收手,這讓僧格林沁愁的來回踱步。
僧格林沁唯恐慈禧被曾國藩的假意裁軍矇蔽,於是一再催促慈禧繼續對曾國藩施壓。
慈禧當然知道曾國藩並沒有要主動裁軍的意思,她之所以也跟著“拖拖看”,是因為她太重名。
此前,垂簾聽政和剷平輔政大臣已經讓慈禧揹負“牝雞司晨”的罵名。如若此時步步緊逼讓曾國藩裁軍,那勢必又會讓她落下一個“不容功臣”的口實,這,顯然不是有著極深城府的慈禧想要的。
僧格林沁多次提及曾國藩裁軍事宜後,慈禧便裝出一副為難的樣子,讓他秘密調查曾國藩,以待合適時機。僧格林沁經授意後,便感恩戴德地開始賣命蒐羅曾國藩的把柄了。
而慈禧和僧格林沁此舉,目的只有一個:用“圍剿”策略,不動聲色的逼迫曾國藩裁軍。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非得找到湘軍的把柄不可。
曾國藩此人,向來謹慎,他的謹慎在年歲逐增時,甚至有達到“拘謹”的地步。這樣的人,要想抓把柄搞倒,必然很難從他本人著手,畢竟太滴水不漏了。
所以,對付曾國藩只能從外圍“圍剿”中心。
任何人都有弱點,曾國藩也是如此,他的弱點就在他周圍人身上,這個人,便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
曾國荃雖是曾國藩兄弟,卻脾性與曾國藩大不相同,相比謹小慎微的曾國藩,他不僅脾氣暴躁,行事還相當魯莽。
曾國荃手下計程車兵是整個湘軍中最兇悍的一股力量,但也正是他們,做了很多違反朝政的大事,比如私發軍餉,手下譁變等。這些罪名,只要被坐實,樁樁都是要掉腦袋的啊。
這點,慈禧能想到,曾國藩自己必定也能想到。所以,早在上奏說主動裁軍時,曾國藩就為了曾國荃安全考慮,將只受了點皮毛傷的曾國荃送回老家“養病”了。
人走了,罪證就沒法蒐集了嗎?當然不是!
在曾國荃動身不久後,慈禧寫密信兩封,分別發往武昌和南昌。一封發給身在武昌的湖廣總督官文,一封發給身在江西的江西巡撫沈葆楨。
官文與沈葆楨二人,一個對曾國藩極度不滿;一個則雖是曾國藩提拔,卻倔脾氣到底的人。
於是,這兩人,便都出色地完成了慈禧的秘令。
官文此人,出生於特權階層,因此,他有著很深的門戶之見。於是乎,貧賤出身的曾國藩從來不曾入他的眼。可偏偏這個身份如此低下的曾國藩,十幾年間竟從二品晉升到“伯爵”,而此時:為當官奔走一輩子的官文才僅僅是“侯爵”。
這等落差,官文且能忍。這點,慈禧早就看在了眼裡,慈禧最聰明的地方在於:她永遠知道哪些人可以用來幹嘛。如此忌恨曾國藩的人,必讓他去搞曾國藩,這不就等於“間接成全”麼。
果然,慈禧手諭一到,官文就興致勃勃地出發了。他愣是樂得笑出了聲,他眉開眼笑地到:老天終於開了眼啊,太后聖明哇!
很快,官文就拿到了曾國荃的罪證。曾國荃有一批手下,是“哥老會”的成員。
這“哥老會”本是個極為普通的地方幫派組織,但慈禧卻讓官文給“哥老會”扣了頂反叛朝廷的帽子,這樣一來,這罪就大了。
拿到“哥老會”花名冊後,官文對曾國藩說(大意):
“聽說這九帥(曾國荃)和哥老會淵源不淺啊!我這次啊,就是來辦哥老會反叛一事來了。”
曾國藩一聽立馬耳根子豎起來了,哥老會曾國藩知道,畢竟自己手下士兵都是農民,也不乏流氓土匪。但“反叛”“九帥”這些字眼一出,曾國藩就犯難了,很明顯,這是官文在威脅自己。
倘若,這個名單坐實,那麼曾國荃手下的幾百號所謂“反叛分子”勢必都會被殺頭。如此一來,急躁且重情義的曾國荃自然不會善罷甘休,到時候,出什麼亂子都說不好。
何況,在此等時候,湘軍內部不能有亂。
想到這,曾國藩眉頭就不自主地挑了一下。官文見狀,心裡很是的得意,不錯,要的就是這個表情。
見曾國藩犯難,官文便順勢給出一條兩全方案:
那就是借裁軍把這批人全部裁掉,這樣既可保住曾國荃,也可以維護兩兄弟的感情。
說到這,曾國藩便開始對官文的此行目的有了疑慮,莫非,他是慈禧派來逼自己裁軍的?
但很快,曾國藩的這一疑慮就被打消了。因為官文親手燒掉了自己偷抄的“反賊”名冊,燒完之後還對曾國藩說:以後請多多“庇護”。
這樣一來,曾國藩便對官文開始摸不透了,他根本不明白此人究竟是來讓自己“提拔”,還是另有目的。
顯然,這是慈禧的“迷蹤拳”,目的,乃是讓曾國藩有所忌憚又摸不著頭腦。如此一來,慈禧接下來的“圍剿”計劃才能順利開展。
前面講到,在官文受到密函時,另一個人也收到了密函,此人正是江西巡撫沈葆楨。他的密令只有一條:在九江攔下蕭孚泗。
蕭孚泗不是別人,正是曾國荃的得意手下,也是湘軍的功臣。
蕭孚泗貪財,在攻克金陵後就私吞了天王府的一些財寶。蕭孚泗被抓,意味著湘軍的罪證被坐實,這件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自然也就可大可小了。
往小了說,這是曾國荃沒有管好手下。往大了說,這便是:湘軍在攻克金陵之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真憑實據。
就在這時,曾國藩收到密報:僧格林沁正以追剿捻軍的名義,向蘇皖出兵。
曾國藩前思後想之下,恍然大悟,這是慈禧在從外圍“圍剿”自己啊。此番,僧格林沁出兵,正是深入湘軍後方,制衡自己啊。
在如此情境下,倘若自己不裁軍,還能有別的法子嗎?
來看曾國藩此時的處境:如若反,顯然得不到天下“響應”,因為事不夠大,而且還沒沾血。這就意味著:曾國藩此時不能反,因為朝中並沒有“明面”逼迫湘軍,打壓功臣,造反的話也不會得到支援,這跟“逼上梁山”是兩種概念。
多方夾擊下,曾國藩已經處於完全被動的態勢了。曾國藩已然明白,這是慈禧在“敲山震虎”。
果然,沈葆楨在抓到蕭孚泗後,也將他放了,慈禧說了:這蕭孚泗洗劫的財寶,乃是他手下們的共同財產。
慈禧的意思已經相當明確了:我有制衡你的能力,你最好不要我動手,自己乖乖就範。
在這場較量中,曾國藩完敗了。完敗後的曾國藩對慈禧真正有了忌憚,他開始明白,這個女兒身的當權者,實是某種意義上的政治天才。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曾國藩雖因輕敵而陷入被動,但卻終究是一代英才。他雖在事後上奏馬上裁軍,並確實裁撤了部分。但此次裁軍卻並未動陸軍和水軍王牌:吉字營和水師部隊。
說到底,曾國藩裁的只是人數而已,湘軍的實力仍在。
如此一來,曾國藩同樣擁有和朝廷抗衡的能力。畢竟,兔死狗烹,不是曾國藩想要的結局。
-
4 # 中通曲直
第一個原因,就要說到曾國藩一輩子為人處世的原則,那就是“慎獨”這兩個字,他為人非常謹慎,懂得明哲保身當時太平天國已經滅了,沒有了敵人還坐擁數十萬部隊朝廷難免對他會起疑心。最近看了很多三國的評論,都說當年曹丕早就想殺司馬懿了,但是得留著他對付諸葛亮,我覺得司馬懿在諸葛亮玩空城計的時候不殺諸葛亮,也是覺得他自己如果沒了諸葛亮這個對手可能要被曹丕弄死。曾國藩多聰明謹慎的人前車之鑑,那麼多狡兔死走狗烹的例子呢。
第二個原因,軍餉長年的戰爭使的長江流域的農業受到很大破壞,太平天國滅了之後,不打仗的湘君白白耗費大量軍餉,曾國藩不堪重負。
第三個原因,軍紀,湘君的將領常年打仗已經習慣了三光政策,例如他手下的鮑超,攻破南京後把南京城洗劫一空之後大開殺戒。後期的湘君軍紀極差已經到了有點不受曾國藩控制的地步。
基於以上三個原因所以他才裁撤了湘君
-
5 # 稻香村31197278
擁兵自重是為臣者大忌,老曾飽讀詩書很清楚。曾家兄弟能滅洪楊禍亂,主要是打著兩面旗幟,一者衛道旗,洪天王砸爛一切牛鬼蛇神,自己搞了個邪教組織,天怒人怨,老曾以衛道者形象統領一干道學門徒。二者王道旗,滿清入關200餘年,根基已然穩固,從者甚多。因此,如果老曾擁兵自立,他所持有的王牌將成為他的死穴。出頭鳥沒有好下場,大澤鄉的陳勝吳廣、黃巾張角、黃巢、紅巾韓林兒等等哪個有好下場?老曾的書沒有讀到狗肚子裡,他心裡清楚自己該咋弄。
-
6 # 雙龑山特色農莊
自保,曾國藩是個情商極高的人,他知道湘軍如果繼續發展壯大會“勢大壓君”如此一來中央必定對曾國藩出手,所以為了自保解散湘軍,但是雖然解散了,李鴻章的淮軍繼承了主要遺產並延續下去
-
7 # Crazy歷史
曾國藩解散湘軍背後有著不得已的苦衷。
1864年7月,已經湘軍會師天京,宣告著太平天國滅亡。此時,已經是四省巡撫兼湘軍的主帥的曾國藩治下有多少兵馬呢?12萬。
這個資料看似不是很大,畢竟當時滿清各地的兵力遠遠多於此。如果僅僅從數量上而言,區區湘軍這點人馬,完全構不成太大的威脅,那麼湘軍完全可以被曾國藩保留下來,但是這可能嗎?
現實是絕無可能。所以,曾國藩經過一番考慮,就立即下令就地解散湘軍,原因無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向慈禧表示忠心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是極大的打擊了滿清勢力,是滿清壽命將盡的催命符。太平天國主體上的失敗,其實並不表明戰事的完全結束。這個情況曾國藩知道,慈禧同樣知道。曾國藩完全可以打著反賊未絕的理由,繼續維持湘軍的存在。但是他沒有,而是在此時積極解除軍備。這其實是為了表明自己對朝廷忠心的最好舉動。而一旦叛軍餘孽完全剿滅,那時候再依照命令解除軍備,絕對不如現在更加有力。
二、軍餉的負擔太重要知道湘軍成立以來,軍餉差不多都是自籌的。而曾國藩練兵要求極高,軍備也都大為精良,經過長時間的消耗,雖然能在戰爭中獲得一定的補充,朝廷能撥付一些,但是杯水車薪。長時間的拉鋸戰已經耗盡了曾國藩的精力,而天平天國的失敗,是卸下這個重擔的最佳時期,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曾國藩沒有野心湘軍雖然僅有12萬人,但是這12萬人的實力是從刀山火海中拼殺出來,戰鬥力非一般的部隊所能媲美,完全有著以一敵十的能力。如果保留這股力量,那麼位高權重的曾國藩即使無法推翻滿清朝廷,但是擁兵自重成為一方藩王卻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要知道相對於腐朽沒落的晚清朝廷,列強更加願意支援曾國藩。但是,曾國藩克己奉公,完全沒有這方面的野心。
四、湘軍自身問題作為戰勝太平天國的主力軍,此時的湘軍勇冠各軍,但同樣陷入了驕兵之列。曾國藩治軍嚴格,但是隨著湘軍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治理難度也是越來越難。出現了搶劫民眾,屠殺百姓的惡性事件的發生。雖然曾國藩也有被稱為曾剃頭的光榮稱號,但那主要是對待敵人,而不是平民百姓。所以,他對湘軍軍紀廢馳的問題深感失望,解散也就可以理解了。
-
8 # 日暈三更雨
這就是曾國藩的智慧,功成身退,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解散湘軍,其實是為了自保曾國藩是晚清時期的重要人物,做為漢人,又受重用,朝廷那幫人時時刻刻都盯著曾國藩,曾國藩一天不解散湘軍,那幫人一天都不安心。自古以來,功臣的下場都不怎麼好,劉邦建立西漢,諸如韓信等人,是他最大的隱患,劉邦自己不好下手,難道呂后還不好下手嗎?再看朱元璋,幫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幫人,基本都被朱元璋殺死了。對於曾國藩來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他不會不知道。
曾國藩非戀佔權位之人有論者說“曾國藩事功之大,譽稱晚清‘中興名臣’,創辦洋務,不愧為洋務派領袖,著作豐富,可當之為學者,研究古文辭,無忝於文人,治軍有方,調配得宜,堪與古代兵家相媲美,擁兵而不自重,善權變而又謙退,足見道德修養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養兼施,鞠躬盡瘁,以身作則,不啻為青天,治家有道,關懷子弟,亦為後人楷模”也有論者說,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有人說,曾國藩沒什麼不取清朝而代之?
在當時有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王闓運等多人,為曾國藩不聽勸取清帝而代之感到惋惜,其後世也不斷有人為此嘆惜,說曾國藩“徇書生之小節而忘國民大恥”。可是當時曾國藩與清朝開戰,勝算也不大,鎮壓了太平軍之後,曾氏嫡系的吉字營已成強弩之末,且整個湘軍也變得四分五裂,湘淮將帥不可能聯合反清,湘軍官兵多有積蓄,人心思歸,為曾氏奪皇位者不多,而舉兵討賊者卻不乏其人。
目前,人們對曾國藩的評價比較低,可是在我看來,曾國藩這個人的才能非常人所及,在那個時代,曾國藩也是左右為難,社會,不應該成為評價一個人能力和品格的主觀因素
-
9 # 需要睡覺嗎
在平叛完太平天國後清政府內部就有人上言湘軍雖然戰功赫赫,但是不能不妨,畢竟湘軍不是清政府的軍隊但是是漢人組建的而不是滿人,這就造成了當時貴族人眼中的眼中釘了肉中刺!自古有這麼一句話狡兔窟走狗烹!人走茶涼!就在此時的湘軍的最高統帥曾國藩做出了常人很難做出的決定原地解散軍隊,讓給士兵們都回家各找各媽!
有些將領和士兵很是不滿意想讓曾國藩起義造反推翻滿人的統治,從新建立漢人政權,但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而造成的曾國藩忠義,只做清政府的忠臣而不讓別人在後面說自己是個忘恩負義之徒,生是大清的人死是大清的鬼。就這樣辛辛苦苦培養的強大的湘軍就這樣原地解散了!
-
10 # 圖文繪歷史
1864年6月,湘軍攻破天京城,太平天國滅亡,一個月後,也就是1864年7月,曾國藩下令,將12萬湘軍全行解散,僅有湘軍水師少部分,經朝廷商議後,改為長江經制水師,巡防長江,解散之迅速果斷,不脫離帶水,究其原因是兩點,一是制度所在,必須解散,二是湘軍勢大必遭朝廷猜忌。
湘軍的兩位靈魂人物,左為胡林翼,右為曾國藩。先說滿清的兵制,分為世兵制和募兵制,世兵制指兵民合一,八旗就是典型世兵制,國家中央軍,綠營開始是募兵制,後來定額兵籍,綠營也成為世兵制,八旗和綠營均為滿清經制之師,也就是正規軍隊。有時候國家遇到重大戰事了,官兵不足時,需要從各地臨時招募鄉兵協助作戰,這就是募兵制。
安慶軍械所是洋務運動最早的企業,由曾國藩創設生產槍炮、子彈的軍工坊,1862年安慶軍械所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勇營即是募兵制的一種,勇營軍制為將必親選,兵必自募,但有一條鐵律“旋募旋散,初非經制之師”,意思是,勇營不是國家正規部隊,只是臨時需要了,就地招募,完事後就地解散,好,問題來了,曾國藩的湘軍,後來的淮軍、防軍、練軍等都屬於勇營軍制,在平定太平軍後,按慣例,湘軍必須就地解散,前面講了,為了巡防長江,僅有少量湘軍水師編為經制之師,也就是正規部隊。
靖港,湘軍水師遺址。所以,在當時,擺在曾國藩面前的是這條雷打不動的鐵律,沒有朝廷發話,必須立即解散,另外湘軍已經完全取代了八旗和綠營的戰略地位,成為清廷最精銳的一支戰鬥力,但這支最強部隊不是朝廷建立的,而是漢人曾國藩編練的,儘管清廷數旨建議保留湘軍,但做法是全部打亂剝離,其目的很明顯了。
坐落於保定的淮軍公所遺址,當年淮軍辦公駐地。曾國藩如果遵朝廷想法,雖可保留湘軍,但會被打亂分拆,面目全非,可能仍有人認為這是一支隨時能聚攏的曾家軍,時間久了必遭清廷畏忌,為了避權勢,立撤湘軍,自解兵權,這是種未雨綢繆的做法。與湘軍不同的是,淮軍和各地防軍沒有裁撤,主要原因是戰亂又開始,捻軍、中法戰爭等,淮軍和各地防軍成了當時主要國防力量。
-
11 # 布夫舟
首先,要弄清楚湘軍是一支怎樣的部隊。湘軍原本只是一支地方團練武裝,沒有人想到它能產生那麼大的影響。當時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咸豐皇帝讓各地官員辦團練,以配合正規軍作戰。曾國藩當時是侍郎,奉命組織團練。湘軍的組成不同於當時清朝的軍隊,它有三大特點:
第一、士兵親自招募;
第二、嚴格挑選士兵,必須是年輕力壯,樸實而有農夫氣者為上。
第三、必須湖南原籍招募,多是親誼、師生、朋友、同學、老鄉。
所以湘軍是一直個人色彩很濃的軍隊,甚至可以說湘軍是曾國藩私人的軍隊。
當時的湘軍只是一支籍籍無名的偏師,配合八旗、綠營作戰。讓人意外的是八旗、綠營表現越來越差,而湘軍則是越戰越強。
湘潭一戰,湘軍開始嶄露頭角,獲得朝廷的關注和重視。特別是其後湘軍攻佔武昌,奪回湖北全省,咸豐皇帝龍顏大悅,表示“不意曾國藩一書生,乃能建此奇功。”
這個時候發生兩件大事,第一是江南大營被太平軍徹底消滅,八旗和綠營沒辦法和太平軍抗衡,朝廷只能重用曾國藩的湘軍。之後,曾國藩成為兩江總督,不久曾國藩節制四省軍務。第二就是太平天國爆發了天京之亂,使得太平天國元氣大傷。
曾國藩最後不負所望,他靠著自己的湘軍剿滅了太平軍,拯救了大清。
朝廷的提防。太平軍被消滅以後,湘軍就被遣散了。湘軍的遣散是怎麼做的。湘軍遣散並非單純的解散部隊,而是撤掉舊部隊,重新組建新的部隊。
可是軍機大臣一番話“曾國藩以侍郎在籍,猶匹夫耳。匹夫居閭里,一呼撅起,從之者萬餘人,恐非國家之福也。”,咸豐帝頓時臉色就變了,於是便堅持之前滿漢大防的慣例,不重用曾國藩。之後曾國藩以客軍的身份在江西呆了幾年,處境非常為難。
如果不是江南大營被擊潰,朝廷沒有辦法,曾國藩是不可能被重用。曾國藩攻下南京後,朝廷命令僧格林沁通知江寧富明阿,從揚州趕到南京,監視湘軍的行動。從這裡就能夠看出來,朝廷一直對曾國藩有防備。
湘軍暮氣沉沉。當然,湘軍自身也有問題。從前面湘軍的組成就能夠看出來,湘軍是一直地方色彩極為濃厚的軍隊。隨著傑出將領的去世,湘軍暮氣沉沉,很多士兵厭倦作戰,他們只想劫掠錢財,返回家鄉。對於這一點,曾國藩也沒辦法阻止。
淮軍的崛起。李鴻章的淮軍脫胎於湘軍。這一時期,由於李鴻章依託上海雄厚的財力,兩年便使得淮軍壯大到六七萬人,並且採用洋槍洋炮。可以說淮軍當時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作戰能力強。
由於湘軍的存在,曾國藩可以遣散自己的軍隊。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12 # 七七談歷史
自古以來,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人往往不能夠善終,這其中的道理也是世人皆知。那麼為什麼最後曾國潘要解散一手帶起來的湘軍呢?
湘軍的私人化1853年,太平軍出廣西,一時間橫掃大江南北。清廷的八旗制度早已腐朽不堪阻擋不住太平軍的攻勢。在清廷的默許下,曾國潘組建了一支新式的軍隊--湘軍,一支都是由同鄉組成的軍隊,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加強了整個軍隊的戰鬥力,曾國潘還讓自己的親朋好友、門生同學擔任長官,加強了管理。
(可以看到湘軍的武器是火槍)
這一些種種的舉措極大加大了湘軍的戰鬥力,因為湘軍的上下一心,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平叛了太平天國,到1864年湘軍攻下南京為止,總兵力已經達到了數十萬,而且在武器裝備、兵員素質等方面都遠勝於八旗軍,這一隻私人軍隊怎麼會不讓朝廷忌憚?
湘軍的特殊性可以說湘軍中沒有一個滿人,都是由漢人組成,更恐怖的是他們都來自湖南,說著一樣的方言,如果當時曾國潘一聲令下,這數十萬軍隊反戈攻打清廷,沒有什麼可以阻擋。
康熙時期,為了應對內憂外患,康熙果斷棄用漢將周培公,並且組成了一隻由漢人組成的軍隊,就是靠著這支軍隊平定了王輔臣,但是最後康熙因為周培公擁兵自重將其罷官,雖然周培公對康熙忠心耿耿,但是這就是政治。
所以太平天國已經覆滅,還要這數十萬軍隊有什麼用,朝廷難道還要天天供著這數十萬人的花銷嗎?曾國潘也是飽讀詩書之人,並不想成為第二個周培公,於是他選擇了明哲保身,這在當時就是最聰明的做法。
十年動亂,只想休養生息從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再到1864的覆滅,13年的時間太平天國橫掃了大半個中國,攻佔了600多個城市,而戰爭中受害的只有百姓,最後只剩下塗炭的生靈。曾國潘在這十年的時間裡看慣了生死,已經沒有精力再去爭奪權力,只想安靜的度過自己餘下的日子,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曾國潘需要,湘軍更需要,做好的做法就是讓湘軍計程車兵們回到故鄉,過上平靜的生活,沒有一個人是熱愛戰爭的!
所以曾國潘自己解散了湘軍,一道軍令,十年的湘軍組建恍如昨日,曾國藩的這一生足矣。
回覆列表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了吳王夫差以後他手下的一位大臣叫范蠡,曾經寫給另外一位大臣文種!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其實對於滿清來講,它的受益團體很狹隘,就是入關的八旗子弟或者就是滿族人,只要維護這些人的利益,讓他們一心一意的替愛新覺羅家族打工,那麼滿清的江山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永固!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滿清的八旗子弟就不想讓漢人擁有自己獨立的軍隊,雖然成立了綠迎賓,但事實上綠營裡面當官的仍然還是滿人!
但是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情,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是靠信仰來武裝起來的,一批人這批人戰鬥力強悍,當地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沒有辦法抵抗,而八旗子弟由於人數數量少,而且長時間沒有精力戰鬥,所以戰鬥力低下,在這種情況之下,滿清幾乎都快放棄了長江以南的治理打算劃江而治此時,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提的出來就是讓漢人自己組建軍隊!
所以說曾國藩建立湘軍本身就是滿清,因為太平天國這件事情妥協的一個產物!本來按照滿清的想法,他一開始是不打算讓漢人自己擁有軍隊的,現在破例讓你擁有軍隊,前提是什麼?前提是你的軍隊必須用來對付太平天國!
曾國藩表示,我太難了!湘軍打太平天國那不是一帆風順的,一開始的時候被太平天國那幾個人摁在地上摩擦!當時曾國藩在鄱陽湖跟人打了一場水戰,然後差點氣的要跳湖自盡!
後來曾國藩發現了一個道理,就是軍隊多人數多,裝備多沒什麼卵用!真正要的是一批能打硬仗的不對,所以曾國藩再見李香君的時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軍隊的人必須要來自於湖南,有湖南組建起來的這一支精銳和骨幹,是未來相軍作戰的絕對中堅力量!
這本身就是一個沒辦法的辦法,軍隊要提高戰鬥力,但是提高戰鬥力的方式有限呀,拿錢砸或者是花時間去訓練都不現實,最重要的一個辦法就是依靠著地域方面的關係就是你跟我是老鄉是老鄉之間互相照應,這種性格和情感最終導致湘軍的戰鬥力蹭蹭的往上漲!
最終太平天國的首都被湘軍給打下來了!曾國藩也似乎馬上就要做高官了,就在這個時候他解散湘軍!
所以曾國藩緊急的解散湘軍情有可原,太平天國死了這個最大的敵人死掉之後,那我湘君曾在的意義就沒了,未來無論是地方上面的財權,還是朝廷對於這支軍隊的看法都會發生改變,與其坐等這種改變對我的軍隊產生衝擊,到還不如我提前放手,算得上雙方各退一步!
第二點是,害怕晚節不保!當然當時的滿清,他的對手不止太平天國,還有當時的列強,但是三國翻譯心裡什麼親屬就他手裡這點兒軍隊這點兒裝備想跟當時的列強打根本就不可能!而且在這之後朝廷方面肯定是要對湘軍進行裁撤!不說其他的,按照老傳統這支軍隊肯定要重新編入綠營兵!那麼曾國藩辛辛苦苦創造的這支軍隊,最後歸到誰的麾下?我說過了,綠迎賓的統領肯定是滿人!
這個時候八旗子弟的戰鬥力是怎樣一種情況誰心裡都清楚!真要這麼幹,曾國藩晚節不保,湘軍晚節不保!
不說其他的,你看李鴻章就最清楚了,李鴻章想打仗可後面不讓了懷軍在平壤只有一天的彈藥和糧草,朝天硬是一分錢都不撥出來!回頭還有一個自稱自己是中心大城的老傢伙,天天在朝堂上面吵著要彈劾李鴻章,要彈劾懷軍,你在長城在外面被人給屠殺,你還在這裡窩裡鬥!
最後李鴻章被逼的還得去東京去籤那個條約!這是什麼,晚節不保的最高案例呀!
所以說曾國藩為什麼要裁撤湘軍,第一害怕自己被滿清政府開刀,畢竟自己勢力龐大,而且相比較於李鴻章自己似乎更加不得朝廷的信任,第二害怕自己晚節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