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萬涵
-
2 # 林月123
所謂“
歐·亨利
式結尾”,通常指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畫人物形象,豐富故事的內容。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
3 # 迷樓
在這裡,我要對歐亨利式的小說做一番批判,他深深毒害了中國的微型小說創作。
歐亨利式的小說結尾說白了就是情節翻轉、出人意料。如果是一篇兩篇這樣,也還有點新意;如果篇篇都是這樣,就成為一種新的套路。
比如,在《麥琪的禮物》中,一對夫婦,吉姆有祖傳的一塊金錶,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髮。聖誕節前,雙方為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金錶,為德拉買了一套漂亮的梳子;德拉賣掉了秀髮,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錶鏈。雙方都為對方放棄了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毫無作用了。
在《警察與讚美詩》中,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蘇比,因為寒冬想去監獄熬過,所以他故意犯罪,去飯店吃霸王餐、擾亂治安、偷他人的傘、調戲婦女等,卻都沒有如願進監獄;最後,當他在教堂裡被讚美詩所感動,想重新開始時時,警察卻把他送進了監獄。
《愛的犧牲》中,有繪畫天賦的喬和有音樂天賦的德麗雅帶著家裡給的一筆錢到大城市深造,兩人一見鍾情並結婚。婚後兩人甜蜜而浪漫,但很快兩人的錢就用完了。德麗雅說自己去教鋼琴掙錢來供喬繼續深造,喬則去公園賣畫。實際上,德麗雅並沒有找到學生,只是在洗衣房工作;喬也沒有賣掉任何一張畫,只是在燒鍋爐。
歐亨利的小說初看很有新意,但是多了就讓人感覺陷入了一種模式。20世紀80、90年代,中國盛行微型小說,要想在很短的篇幅內製造出戲劇效果,很多作者就學會了歐亨利的結尾方式,覺得這樣很討巧。有很多作者不惜生搬硬造,製造各種不合理的戲劇衝突和效果,給人翻轉的效果。
我所喜歡的汪曾祺的小說,它的結構都是渾然天成,沒有明顯的戲劇衝突,卻透過對人情、對人物的細微描寫,讓人如身臨其境。有些即使有戲劇衝突,也很合理,比如《陳小手》,團長最後打死陳小手,順應情節,並沒有故意製造懸念。現在小說界鼓勵描寫日常生活,能在看似平常的裡寫得引人入勝,這才是功夫,比如金宇澄的《繁花》,滿篇都是細碎的對話和故事,卻讓人感覺到濃濃的生活味,絲毫不覺得厭倦。
所以,我對這種歐亨利故意製造戲劇衝突的寫法不很欣賞,這只是落後的寫法而已。
-
4 # 訂閱號訊息
所謂“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合情合理。這種結尾藝術,讓讀者回味無窮,發人深省,久久難以忘懷。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項鍊》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鍊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鍊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鍊。
《最後一片葉子》,一譯《最後一片藤葉》,主人公是珍妮、母親、貝爾曼。它描寫患肺炎的學生珍妮看著窗外對面牆上的爬山虎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說,最後一片葉子代表她,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一個偉大的畫家,在聽完母親講述完珍妮的故事後,在最後一片葉子飄落,下著暴雨的夜裡,用心靈的畫筆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長春藤葉,編造了一個善良且真實的謊言,而自己卻從此患上肺炎,一病不起。
《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寫的一篇有趣的文章。它主要講述了聖誕節的前一天,住在公寓裡的貧窮的德拉想給丈夫吉姆一個驚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這點錢根本不夠買什麼好的禮物,於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髮剪下來,賣了,換來了二十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二十一美元,終於買到一條樸素的白金錶鏈,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塊金錶。而吉姆也想給妻子一個驚喜,他同樣賣掉了引以自豪的金錶,買了德拉羨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聖誕禮物。
小說結尾分析答題角度
1、情節角度
①陡生波瀾,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與前文的內容/伏筆照應,使情節連貫/ 基調一致 2、主題角度
深化主題+結合內容具體分析(諷刺,揭露……) 3、手法角度
戛然而止,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耐人尋味。
4、情感角度
悲劇性結尾,(與……形成強烈的對比)震撼人心,有極大的感染力。
喜劇性結尾,符合主人公的意願,給人以愉悅、和諧之感。
-
5 # 灑家很淡定
突轉式結尾,特點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個人覺得他寫的小說還是挺好看的,具有很大的諷刺效果又能彰顯人性之美。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關於兩個朋友二十年後的約定,真的挺令人震驚的,兩個朋友在二十年前做下約定,二十年後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見面。可當警察朋友認出當年那個朋友是通緝犯之時,他陷入了情與法的抉擇,最終,他選擇不和他相認,而是讓另一個警察假裝他去逮捕了他的朋友。(這個是在結尾的小紙條揭示的)
-
6 # 成金海2
″歐亨利″式結尾,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相反的結尾。就是看著看著以為結果會如何,小說卻陡然筆鋒一轉,寫出一個讓人極感意外的結果,但仔細想來,又是水到渠成,也必定會發生和存在的事情。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往往給人以心靈的震憾。但要達到那樣的效果,是極其不易的,沒有非凡的藝術功底和生活功底,是達不到的。因此,有許多"歐亨利"式的小說讀一半,幾乎就可以猜出下一半了,讓人興味索然,寫的結局總給人一種牽強附會之感,落入了一種模式裡。所以不要輕易運用這種模式來寫小說,偶爾為之也要力求精益求精,避免落入俗套,就像"空城計"是不能常用或亂用的。″歐亨利″式的結尾,不易廣泛使用,即使能做到極致,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一旦多了欣賞起來,也或多或少地會讓人感覺有些俗套,有似曾相識之嫌。
-
7 # TT歷史有話說
歐亨利式的結尾在文學上的成為了一種相當於特色一樣的存在。特指那些在結局上出現出人意料的反轉。
就像《麥琪的禮物》夫妻二人互相給對方買了禮物,丈夫有一塊特別好的懷錶,所以妻子為丈夫的懷錶買了一條品質上乘的鏈子,妻子有一頭美麗的長髮,所以丈夫為妻子買了一套梳子。然而在文章的最後,出人意料的是,因為家裡特別貧窮,妻子拿自己的長髮換了禮物,丈夫也同樣那懷錶換了禮物。
-
8 # 例外狀態
所謂歐亨利式的結尾,用一句很通俗的大白話,就是抖包袱。小說前面先安曼鋪陳蓄勢,到結尾部分就弄一個意料之外的轉折,讓讀者驚歎其構思之精巧。用教科書式的語言來說,就是對小說整體篇章結構的精妙設計。這種在小說結尾處的情節突變產生令人“意料之外”但卻又是“情理之中”的方式,也使得歐亨利被認為是短篇小說的創作聖手。因此,很多作家都在模仿他,尤其是從事所謂微小說的人,因為篇幅短小,把精力都用在追求情節的驚變上。這種“一招鮮”就像江湖武術一樣,也是能走遍天下的。不過並不算真正的高手。當年其實很多大作家都在罵他,亨利自己都無語了:“人說我是‘名作家’,真叫我難受!這好比5美分的貨,卻喊了個大價錢!”不過,普羅大眾就是喜歡這種小說情節的處理方式,沒辦法。
其實吧,小說的結尾,確實是一門學問,這一點可以參看克默德的經典《結尾的意義:虛構理論研究》,這個小書就是專門講小說結尾的,作者分析了各種作家處理小說也就是虛構作品如何結尾的,因為小說結尾其實與時間觀點有關,在其起源上還有宗教觀念有關。總之,是比較複雜而微妙的。比如,歷時性地研究短篇小說的結尾,學者們大體將短篇小說區分為傳統短篇小說和現代短篇小說,前者的特徵是“封閉式結尾”(closed ending),後者多為“開放式結尾”(open ending),我們今天讀小說,很容易就能發現不同作家在結尾時的躊躇。萬事開頭難,寫小說其實結尾更難。
-
9 # 林子說心理
最近剛看完歐·亨利的《忙碌經紀人的浪漫史》,還挺喜歡的,裡面的結局就是經典的“歐亨利”式結尾,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完這篇小說後的感想。它講述了證券經紀人哈維在交易所的日常工作狀態,經紀人哈維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環境下,典型的資產階級代表。從小說的名字就可以看到,“忙碌 ”和“浪漫”是歐·亨利在小說中的兩個關鍵詞。當哈維進入辦公室,開始工作的那一刻開始,股票行情的接收器就不停地滾動,列印紙一張張吞吐出來,桌上的電話響個不停,買進和賣出的指令持續不斷,這些指令要求哈維的判斷既要精準,又不容許有任何的猶豫,哈維在金融世界裡,儼然變成一臺高效的、持續不斷地全速運轉的機器。而整個證券交易所也是一片喧鬧,歐·亨利甚至認為,證券交易所裡包含了所有的自然災害的場面,山體滑坡、火山爆發、雪崩等輪番上演,精彩指數完全不亞於災難片。在臨近午餐的間隙,哈維聞到一股迷人的香氣,把他從金融世界拉回到現實世界,從一個“機器人”做回到一個正常的人,他早就想跟喜歡的速記員萊斯利小姐求婚了,但一直過於忙碌,總是忘記。提到求婚,大家都會想到一些浪漫的場景,可是哈維的求婚卻另類到讓人瞠目結舌。他徑直地走到速記員萊斯利小姐身邊,開門見山地直接表白,書裡是這樣描寫的:“萊斯利小姐,我只有一點空閒,我利用它來說幾句話,你願意做我的妻子嗎?我實在沒有時間用普通的方式跟你談情說愛,但是我確實愛你,請你快回答吧,又有一幫人正在搶購太平洋公司的股票了”。聽到這樣的求婚,估計很多姑娘都會扭頭就走。不僅稱不上“浪漫”,簡直就是十分的唐突和冒昧。而萊斯利小姐的回答,也再次襯托出歐·亨利式結尾的絕妙之處。萊斯利小姐答道“我們昨晚八點鐘在街角的小教堂裡已經舉行過婚禮了”。這句簡短精闢的話成了全篇的點睛之筆,哈維的醜態、人性的扭曲暴露無遺。沉迷於金融世界的哈維,居然狂熱到連自己是否結婚,老婆是誰都徹底忘記了,於是迷迷糊糊地,上演了一出婚後求婚的醜劇。當他走進那座數字不斷跳動的交易大廳時,哈維已經不再是哈維,他冰封了自己的愛情;他面無表情,冷若冰霜,因為感性會干擾他對金融市場做出精準的判斷;他沒有良知,對周圍的一切都冷漠至極,對他人的關心和愛,都被拋之腦後,留下的只有一顆精於計算的大腦和熊熊燃燒的慾望野心。不得不說,歐·亨利有一雙銳利的眼睛,哈維只是他筆下的一顆棋子,他想把矛頭直指當時拜金主義的社會風氣,人們為了給金錢賣命,可以異化自己的心靈,忽視人間溫情,人與人之間彷彿隔著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彼此都缺少真正的溝通交流,為了競爭,也可以變得相互敵視與仇恨。儘管哈維身居要職,擁有極好的經濟地位,但他的精神世界卻空空如也,而這也是當時很多上流階層、很多暴發戶的真實寫照。在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的銅臭氣越來越濃,身上的人情味越來越弱,對物質的極度追求必然導致精神生活的空虛匱乏。歐·亨利的小說裡寫了很多的邊緣人物,比如騙子、劫匪、強盜、小偷之類,這樣的安排其實反映了歐·亨利對步入壟斷資本主義的美國社會的直觀理解,當時的人們將追逐金錢視為人生第一要義,坑蒙拐騙在所不惜,導致很多人道德敗壞,再加上上層對底層、強者對弱者的無情剝削,邊緣人物自然增多。上層社會人士表面很風光,但實際上他們遵行的是所謂的“叢林法則”,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巧取豪奪、損人利己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最終的目的,不過也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權力,更好的資源,更多的利益,這其實和那些底層的小偷、騙子沒有太多區別,無非就是在美好的外表包裝之下,變成一個更高階、更隱蔽的“騙子和強盜”而已。歐·亨利的眾多小說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對黑暗社會、世風日下的猛烈抨擊,比如《警察與讚美詩》、《我們選擇的道路》、《汽車等候的時候》、《財神與愛神》等等,既彰顯了他身為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也顯示了他對黑暗的對立面——光明與善良的不懈追求和無限渴望。
回覆列表
所謂“歐·亨利式結尾”,通常指短篇小說大師們常常在文章情節結尾時突然讓人物的心理情境發生出人意料的變化,或使主人公命運陡然逆轉,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覺,又不得不承認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畫人物形象,豐富故事的內容。這種結尾藝術,在歐·亨利的作品中有充分的體現。故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
“歐·亨利式結尾”並不一定只出現在小說結尾處,也會在文章情節中。例如,在《警察與讚美詩》中有這樣兩個情節:蘇比想透過“調戲”一女子來達到進監獄的目的,但這貌似“文雅嫻靜”的女子卻反過來勾搭起了蘇比。又有一次蘇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顧客的傘,可這傘原本“來路不正”。“簡樸而頗討人喜歡”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顧客都給人以品格端莊的感覺,卻做了暗娼和小偷。相信讀者在讀到這個情節時都感到不可理解,但細細想來這樣的人在現實社會中處處存在。人們只是把卑鄙的行徑掩藏在美麗的面紗下而已,表裡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歐·亨利式結尾”在幽默中深刻地展現出了人性和世風。 這種藝術效果在另一篇名作《麥琪的禮物》中也被演繹的淋漓盡致,一對深深相愛的小夫妻——德拉和吉姆,為了給對方買聖誕禮物分別將自己最美麗的頭髮和家傳的金錶賣掉,去買了配的上金錶的白金鍊子和配的上美麗頭髮的梳子。愛情就在他們分別拿出禮物之時發出了萬丈光芒,將讀者的眼眶溼潤。文章的最後說“他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最最寶貴的東西。不過,讓我對現今的聰明人說最後一句話,在一切饋贈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在一切饋贈又接收禮品的人當中,像他們兩個這樣的人也是最聰明的。無論在任何地方,他們都是最聰明的人。”簡簡單單幾句話卻又道出了“歐·亨利式結尾”的藝術效果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