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可能成功嗎?
11
回覆列表
  • 1 # 清風知水

    成功的可能非常小,清末實際上中央權力已經弱化,很多地方事實上處於半獨立狀態,立憲沒有地方勢力支援是不可能成功的。但說實在中央一旦和地方勢力分了蛋糕,滿清的滅亡也只是早晚的事,地方勢力進一步變強,遇到風吹草動,中央政府下臺也是很容易的。清末所謂的立憲實際學日本比較多,但兩國現實不同,日本原本的幕府政府已經被推翻,天皇代表的實際是新政府,打個比方就是各方勝利勢力分肉的結果。清政府是舊政府,民心已失,改革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跟房子一樣,日本是新建了房子,找根粗木頭做梁。滿清是房梁都爛了,連牆都懶得換,只是換了換內飾,看著漂亮而已

  • 2 # 青年史學家

    滿族人與反對君主立憲不能劃等號,實際上,真實的情況是在晚清的時候,即便是在滿人當中,相當一部分人也是贊同君主立憲的,雖然程度不一,但是至少在態度上面都是一致的,連攝政王載灃對於立憲都是支援的。題目的言外之意就是漢人有很多人是支援君主立憲的。

    晚清的時候,特別是庚子國變後的十年,君主立憲逐漸成為華人的共識。而之所以君主立憲會成為共識,與滿漢矛盾並沒有直接關係,而與國內及國際大勢的演變有很大關係。

    庚子國變後,慈禧太后自己親身體驗了國家動盪所帶來的痛苦,向西逃亡的過程中,一連幾天連口像樣的吃的都沒有。因此,懷著深深的愧疚感,慈禧太后在1901年的迴鑾途中就宣佈實行新政,雖然沒有直接言明要不要最終走向立憲,但是實際結局的確是走向了立憲。而新政中的許多措施比如廢科舉、興學堂等都為立憲做了準備。

    而晚清自甲午戰爭以後興起的紳商階層(甲午戰後,清政府准許民間設廠)也是晚清立憲的一個重要推動力。而晚清紳商多以漢族士紳居多,一方面他們擁有經濟上的地位,但是在政治上所擁有的權利卻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紳商一直積極推動立憲,以獲取更多的權利,這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張謇、湯壽潛、趙鳳昌等人。

    而外部的環境也逼著中國進行立憲。日俄戰爭中日本的勝利讓中國的官員們意識到立憲國體制上必然優於專制國,所以才有日本的勝利和俄國的戰敗。所以在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中國的立憲浪潮就一浪高過一浪。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的簽訂讓中國上下認為,如果再不立憲,中國就有落得與南韓一樣命運的可能性,因此立憲的呼聲和腳步加速,最終走向失控。

    中國近代實際上也是實行過君主立憲的,雖然時間很短,從1911年5月份開始,責任內閣的設立就標誌著君主立憲制的實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刀子嘴,豆腐心”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