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就是照妖鏡

    春秋戰國時期的讀書人活的最滋潤,因為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可以暢所欲言。秦朝的讀書人過的最慘,因為秦法嚴苛、焚書坑儒。

    一、百家爭鳴是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戰爭頻繁,社會動盪不安。於是各諸侯國紛紛改革圖強,以達到霸主的地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思想自由的社會環境。

    處於春秋戰國中的讀書人,生活的很滋潤,他們可以針對當時社會、 學術等方面的各種問題,展開爭論。

    出現了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這一現象,史稱 “百家爭鳴”。

    二、秦朝的讀書人最慘,要想活命就得閉嘴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有功也有過。而秦始皇對待讀書人的態度,是為了維護他的皇權不受到挑戰。

    秦始皇橫掃六合、建立秦朝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鞏固新政權。“焚書坑儒”就是秦始皇為了鎮壓思想言論,採取的措施之一。

    由於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就施行法家的治國方針策略。所以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其他諸子百家思想的存在,對皇權來講,不但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還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絆腳石。

    而當時的六國舊民,對秦朝也是議論紛紛。為了鉗制民眾的思想,尤其是讀書人的思想,秦始皇勢必會採用各種手段去讓大家屈服,這其中也包括暴力手段。

    在秦朝的暴政之下,讀書人為了活命只有閉嘴,這一時期是對中國讀書人的碾壓時期,毫無幸福可言。

    自秦以後,古代讀書人淪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工具。

  • 2 # 魏東雙

    從文化的繁榮程度,可看出讀書人的地位和待遇。中國歷史上有三個讀書人的黃金時代:

    1、先秦,各諸侯為爭霸/王、圖存,求賢若渴,文士常常被奉若上賓。也造就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2、兩宋,科舉完全擺脫了門閥,全面面向民間。進仕錄取10~20倍於唐(常科20多),開創了候補制。文人掌兵權。太祖遺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文化達到華夏巔峰。

    3、大明,文人掌兵。尤其是言官和文人內閣,逼得皇帝打板子、罷朝。更值得一提的是明末陽明心學盛行,曙光乍現,可惜了。

    文人最悲哀的時代,莫過於“萬馬齊喑”的清代了。

  • 3 # 有鄰317

    宋代的讀書人地位高,薪水高,受到社會的尊重,因此生活在宋代的讀書人活得有尊嚴,挺滋潤的。

    一、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透過造反奪取政權建立大宋。他深知武將位高權重後很難駕馭,他曾說過“文人皆貪濁,其危害亦未及武臣的十之一也。”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沒有對功臣們趕盡殺絕,透過“杯酒釋兵權”,溫和而含蓄地收回大將的兵權。讓文官代替武將掌管軍事,武官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二、改革科舉制度,吸收更多文人

    宋代對科舉制度進行改革,培養大批優秀文人從政。科舉制度增加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試,凡考中者稱“天子門生”,受到皇帝的恩寵,地位也隨之提高。

    “大庇天下寒士具歡顏”,無數寒門子弟透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進入上流社會行成士大夫階層,實現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夢想。

    三、文人帶動文化發展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吾中華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可見,中國文化在大宋王朝達到了巔峰。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中華文化的瑰寶。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過:“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生活在中國的宋朝。”李約瑟說:“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是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超過了十八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者歐洲的水平。”

    這些輝煌的歷史文化成就都是文人階層創造的。宋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為文人提供了條件。趙匡胤曾為後世立下規矩“不殺文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文人的生命也有了保障。

    秦朝的“焚書坑儒”

    秦朝的讀書人就非常悲慘,連命都保不住。秦始皇“以愚黔首”,不準老百姓讀書。

    秦始皇陵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書,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有以古非今的滅族。

    坑殺方士諸生四百多人,以儆效尤。當時皇長子扶蘇進諫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如今皇上實施嚴刑峻法,臣恐怕天下不安,請皇上明察!”

    秦始皇聽了大怒,把扶蘇發配到上郡戍邊。

    秦始皇的愚民政策,有利於其集權統治,但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總之,我覺得作為讀書人生活在宋朝要好,當然也有人認為明代是文官集團統治,文人地位也很高。

    不知道大家喜歡生活在那個朝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小朋友不愛睡午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