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姚耀1188
-
2 # 捕快娛樂
有些事,不是漩渦中的當事人高調與否,社會、媒體、輿論無形間會把一個人的每句話甚至標點符號放大化、標題化、炒作化。即便是說者無心,但防不住聽者有意。
-
3 # 史泰虎虎
最近,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他的話,引起了網路的熱議,有人甚至糾結於“喝粥到底有沒有有營養”的問題,死磕不放,一看就是無聊之人。張先生真實意圖是提醒人們:加強孩子營養,提高孩子的身體抵抗力,才能有效抵禦病毒的侵害!
我們國家現在富裕了,有條件加強孩子的營養,如果放到九十年代,張先生說這種話,可能會被人罵,但放到本世紀二十年代,大概是毫無爭議的。我們小時候那裡有牛奶喝,雞蛋都吃得很少,那個年代真是每天早上喝點粥,吃兩個饅頭,加點鹹菜。
張先生同我們一樣,都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肯定知道那樣的營養對孩子的身體是不好的,會營養不良。所以張先生才大聲疾呼,以引起人民大眾的重視。
張先生有這個能力和影響力,所以他可以引起人們的共情、共鳴,要是換成我們,人微言輕,根本沒人聽。所以只要是正能量,為了孩子好,無可厚非。
筆者認為,張先生為人正直,學識淵博,百毒不侵,何言保護?
-
4 # 笑傲江湖大道至簡
營養是增強免疫力最好的基石,我同意張教授說法。汽車沒有油,總是加油和水,汽車早晚出問題。粥也能填飽肚子,但是很難強健體質。好營養好心情好身體,健康是王道,我支援多吃牛肉乾@澎湃新聞
-
5 # 欣然38462
權威人士結論性的語言要慎重!就同理:疫情有拐點,受氣候影響。你們是專家,要有資料,理論,規律性的依據才是科學。
-
6 # 夏醬老師
跟【低不低調】完全沒關係。
中醫上常說,最怕“脫離了劑量談毒性”。
講話也是如此,就怕把哪句話單摘出來斷章取義。
人家張文宏教授的本意是:
不要只吃粥!
要加雞蛋、肉、水果等,從而進行營養搭配!
這句話,和這個觀點有什麼問題?是非常對的呀。
粥裡本身就沒有什麼營養啊。
唯一的問題是,當時張文宏教授是口語化表達,當時的那句話漏了個“只”字,就被媒體給單摘出來,配上一個驚天動地的題目:
張文宏不許吃粥!我就想問問那些喜歡搞事的媒體,
你們良心不會疼嗎?
-
7 # 電影院苦逼撕票員
生活裡總是有那麼一些人喜歡拿著雞毛當令箭,歪曲別人的意思。人家張醫生說不要吃粥,只是提醒人們早上應該吃一些營養豐富的食物,增加身體的抵抗力。因為老一輩傳統思想裡的粥就是那種裡面啥都沒有的白粥,那自然是很沒營養的食物,不利於在疫情期間提高自身抵抗力。
還有人說明明粥也可以做成多種多樣啊,什麼皮蛋瘦肉粥,紅豆綠豆小米粥,冬瓜南瓜菜肉粥。這些營養均衡易於吸收的養生粥當然也是可以吃的。總之就是要多吃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營養均衡都是可以的。
-
8 # 未來座標
你可以告訴一個整天抻著脖子,趾高氣揚高聲炫耀的應該低調一點。
對張醫生此言你竟然說應該低調?還要保護自己?有這種想法就是錯,還是完完全全顛倒了個的錯。
這件事哪怕是加上一些媒體吸引眼球的宣傳,張醫生也是絕對正確,完全正確,不需要也不應該有任何反駁。一個正確事出現爭議現象很正常,但是對於為此去談應該低調,更甚提出緘口不言就很奇怪了。還真有人覺得這事情偏激,對其不容辯駁的正確性產生懷疑?
-
9 # 老頑童雲海
我覺得不存在"該低調一些保護自己"的問題。
粥裡只有米,儘管也是一種舒適的口味,但其營養真不如牛奶豐富。這是事實。而且,喝粥對糖尿病的防控,包括對日益低齡化的糖尿病的防控,也是不利的。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你不紅,沒人理你。你紅了,各種褒貶就來了。我認為這種現象對張文宏醫生來說,是吉而非兇也。過去,為了某個明星是否出軌,為了某段相聲是否三俗,在網上爭得個頭破血流,多麼不值得啊!而現在,能圍繞我們的抗疫中流砥柱的某個主張就能引發爭論,參與人眾如此之多,這不是大好事嗎?這不是社會風氣、社會文明的一大進步嗎?!
張醫生不僅僅是高高在上的傳染病學家,他還是一位治病救人的醫生,他更是一位心地善良、同情老實人、同情弱者又心直口快的,來自農村的大好人。實際上,他成了千家萬戶老百姓的家人。人們放下了對"名人"的戒備與拘謹,開始跟他拍肩膀拍大腿地嘮家常,嘮普通百姓需要的真理或參考答案。這有多親切,多好啊!
既然如此,哪怕真出現言多必失,也完全沒必要"低調保護”。只要是一家人,有爭執是這些人,需要保護時,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的,必定還是這些人!
-
10 # 復襄公社
網路上有些無良媒體就喜歡斷章取義的去“製造話題”“製造熱點”。
人家只是建議加強孩子營養,提高孩子的身體抵抗力,才能有效抵禦病毒的侵害!不要只喝白粥,多吃點高蛋白高營養食物,特別是發育期的孩子。雖說保持質疑是對的,但是斷章取義的質疑就是在媒體們的不對了!人家至少也是一位醫生,總比這些今天“震驚”明天“驚恐”的媒體“稍稍懂一點醫學常識”吧……
所以怎麼看,睜大眼睛看,實事求是地看,就事論事地看,客觀地看。
-
11 # 輕風教育
這個世界從不缺心懷不軌者,而他們最擅長的事就是斷章取義。但我相信眼光如矩的人更多,自然能撥開雲霧見真章。
在此疫情期間讓所有人都認識了張文宏教授,他以性格直爽,敢講敢言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讓他成為既鍾南山院士後第二個公眾尊敬的抗疫鬥士。
也許印證了人紅是非多的網路定律,近期很多人把張文宏教授關於“吃粥”的觀點與“崇洋媚外”聯絡起來。
近日,張文宏在一次影片講座中,建議孩子們在疫情期間要重視飲食,早上吃雞蛋、牛奶、三明治等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不要喝粥。
於是就有很多不懷好意的人無限放大張教授的言論。在這些人眼裡,彷彿“喝粥”才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喝牛奶什麼的西方食品就是“崇洋媚外”。
先不說張教授說的合不合理,認為不合理可以從科學的角度加以辯論。而且我也看過一名醫生不太同意張教授意見的影片,他就說得非常客觀。
科學本來就應該是在辯論中越辯越明,科學同樣應該允許多種聲音。而張教授也是一名普通的人也不一定全是正確。
但就此進行謾罵,人身攻擊這就不是正確的方式,而把此上長到拋棄傳統文化,崇洋媚外就更是可笑。
-
12 # 人生如夢LLH
華人最喜歡的就是斷章取義,咬文嚼字。特別是一些鍵盤俠,跟本不用理這些人。
第一:張文宏說的沒錯,牛奶就是比粥有營養,錯了嗎?看看那些小寶寶,不都是喝奶的嘛,單單喝奶也長的白白胖胖的,如果光喝粥不可能吧,這就說明,牛奶肯東比粥有營養吧,有啥好質疑的?
華人歷來喝粥,也不能證明粥就是最好的,那時因為你還沒有條件天天喝牛奶,因為牛奶貴呀,粥相對便宜,大多數家庭沒有條件天天喝牛奶,難道不是嗎?
第二:天天喝奶怎麼就是崇洋媚外了?華人難道都不能喝奶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早上喝奶就是崇洋媚外了?
中國那麼多的小寶寶不都是天天喝奶的的嘛,難道這些小孩子都崇洋媚外?
中國那麼多制奶企業看不到嗎?我們自己有奶場,難道喝點奶還不行了?
簡直是一派胡言!
第三:張文宏本身也不高調,因為疫情而已。我相信張文宏醫生也不是什麼愛高調愛上電視的人,只不過目前疫情,他需要出來而已。
因為很多人相信他的話,相信他對疫情的分析。
疫情過後,相信他也會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
個人認為:
就算名人如何,誰不會出錯,誰敢說自己說的所有話都是正確的,就算張醫生說錯話也有情可原,況且人家也沒什麼錯。我們的一些鍵盤俠別亂給別人扣帽子了,更不要誇大扭曲事實,斷章取義,唯恐天下不亂!
大家說呢?
-
13 # 掙脫枷鎖的囚徒張文宏“不許吃粥”惹爭議,言多必失,該低調一些保護自己了嗎?你怎麼看?
這不是言多必失的問題,而是“文責自負”的問題。
張文宏作為傳染病專業的專家在疫情期間介紹的很多關於傳染病的知識還是靠譜的,加之有相當的說話技巧,獲得了很高的認同,傳播了一些靠譜的知識。
但是,他顯然不是醫學科普作家,當涉及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時,不懂的“不能憑藉自己的印象,而只能做搬運”的科普基本原則,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容易“言多必失”。
以答主來說,寫醫學科普已經有10年,寫過的東西應該超過2000篇了吧,就從來不會言多必失——有不服的儘管前來挑錯,哪怕雞蛋裡挑骨頭都可以。
因為,答主的準則是,即使是自己熟悉的東西,只要最近沒有看過相關資料,寫的每一句話都會查閱能查閱到的最新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核實,始終謹守“科普是搬運,而非個人認識”的準則。
張文宏“不許吃粥”說為什麼引爭議?更客觀一點說,不是爭議,而是他的確說錯了。
他在直播中說:“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他這段話隱含的意思是,疫情期間,額外多吃高蛋白食物可以增強抵禦感染的能力。
這個說法顯示是錯誤的。
誠然,對於營養不良的人,特別是兒童來說,膳食蛋白質攝入達不到生理需求,的確可以影響包括降低免疫系統功能在內的許多生理機能。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絕多數兒童都不存在營養缺乏的問題,更不存在蛋白質攝入不足的營養缺乏。
意味著,根本不存在因為蛋白質攝入不足而可能降低免疫功能增加感染風險的問題。
自然也就不存在需要額外多吃蛋白質的問題。
兒童額外的高蛋白飲食除了長胖,還能增加腎臟負擔,沒有任何好處我們知道,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狀況下人體對各種營養成分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所謂營養價值高的飲食在於各種營養成分配比符合身體需求,即所謂均衡飲食,而不是按照誰的主觀願望增加我們認為的“營養好”的食物成分。
就蛋白質來說,吃下去後首先會在消化道被分解成氨基酸和短肽,然後才能被吸收。
被吸收的氨基酸和短肽並沒有特別功能,只能是作為身體重新合成蛋白質的原料。
然而,身體每天需要新合成的蛋白質的量是有限的,因而人體對蛋白質的需求也就是有限的。
當攝入量超過了生理需求量,只能進入能量供應的分解代謝,即脫氮後的代謝產物進入三羧酸迴圈。
進入三羧酸迴圈後,蛋白質氨基酸的代謝產物與來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謝產物並無二致,同樣會被最終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能量。
如果,攝入總的所謂三大能量物質所含的能量超過人體消耗需求,多餘的部分就會被轉化成脂肪儲存在體內。
因而,在生理需求之外,無論是蛋白質,脂肪還是碳水化合物,最終都會變成脂肪。
相比而言,碳水化合物之所以被叫碳水化合物是因為他們的結構只含有最終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元素,因此,如果作為能源物質,碳水化合物是人體的“清潔能源”。
相反,如果超出營養需求額外多攝入蛋白質,蛋白質、氨基酸,除了碳氫氧外,還含有氮、硫等元素,進入能量代謝之前還首先需要脫氮,脫下來的氮不但沒有生理用處,反而會形成需要排除體外的廢物——即代謝終產物。
具體來說就是需要經過腎臟排洩的尿素和其他含氮廢物。
如果,腎臟功能一旦發生障礙,有蛋白質分成產生的這些代謝的產物救護給腎臟造成負擔。
因此,超出生理需求的額外的蛋白質沒有任何影響價值,除了轉化成能量被消耗,或者轉化成脂肪長胖,同時還能增加腎臟負擔。
因而,如果原本不存在蛋白質營養不良,額外多吃蛋白質毫無價值,更不會額外增加免疫反應能力,自然不會額外增加低於新冠感染的能力。
就現在中國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來說,你認為孩子們普遍存在蛋白質營養不良嗎?
沒有吧!
因此,張文宏強調額外多吃雞蛋、多喝牛奶的建議是錯誤的。
目前來說,基於均衡飲食的準則,孩子們飲食真正普遍不足的是蔬菜水果,全穀物,特別是帶苦味的綠葉類蔬菜。
-
14 # 史學達人
這件事真的是沒有什麼可爭議的,我們只要追溯到,張文宏教授為何說這一句話的目的和前提就可以了。
張文宏作為一個大夫,在疫情頻發的時候,這樣說讓孩子多吃牛肉,多喝牛奶,就是不想讓孩子生病。
說不許喝粥,就是因為粥裡的營養是沒有牛奶喝牛肉高的!當然了這個觀點是很多人不認同的。
不過大家一定要注意,他的出發點是好的,是想讓我們的孩子更加的健康。尤其是在這個疫情頻發的時候。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張文宏教授的話,也不是聖旨,個人都有選擇聽或者不聽的權利,若是你覺得他說的不對,就不用聽了。
讓自己的孩子繼續喝粥,只要保證孩子的健康就可以了。
當然了願意相信的,就可以讓孩子多喝牛奶多吃牛肉了,這樣才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不過,這個時候只要說到喝牛奶,吃牛肉,很多人就覺得這是西方的飲食習慣,中國的習慣就是喝粥。
不得不說這種認知是有錯誤的。
要知道我們的古人也都是吃牛肉的,比如說一個大俠進了一個酒店都是說,小二來二兩牛肉,來一碗酒。
所以說中國古代也都是吃牛肉的,牛奶確實不是經常喝的。所以說對於張文宏教授的話,我們可以選擇聽,也可以選擇不聽,這是每一個人的自由,打不必要討伐,非要爭個是對是錯。
你覺得呢?
-
15 # Java實用技術
一石激起千層浪,簡單的一句“早上不許吃粥”引起各方網友的激烈爭論。支持者大力表示贊同,認為粥除了水,剩下的就只是碳水,跟牛奶、雞蛋相比,毫無營養價值可言。
另一方面,從小就吃粥長大的小夥伴也不買賬了,認為這是在幫奶農、奶商做廣告,也有人覺得張醫生可能沒見過有營養的粥,還有的人說,貧窮的孩子連早餐都沒得吃,更何況是粥。
當然,有些網友能夠保持清醒,既不抬槓也不隨便附和,特別地提醒大家,張醫生是在說疫情期間的飲食,他完整的意思是叫孩子不要只吃粥、鹹菜這類食物,要吃足夠的蛋白。
根據笨爸爸的理解,張醫生的原話可以理解為這段疫情時間把粥當早餐,要讓位給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為增加抵抗力打牢基礎。“不許吃粥”這麼一句話只不過是被人為地放大和過分解讀了,彷彿粥就成了跟垃圾食品一樣的東西。大家不要被這種斷章取義的東西給誤導了。實際上,粥的營養並不單純指白粥,而且,粥是6個月至1歲甚至一歲半寶寶成長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種緩衝性輔(主)食,沒有粥的存在,寶寶的健康恐怕也會少了一道保障。
寶寶吃粥的4個好處1、逐步鍛鍊咀嚼能力
寶寶新增輔食的時間大概是在6個月左右,輔食首選是糊狀的米粉,即使沒長牙齒也能夠吞嚥。不過,有些寶寶6、7個月就開始零星的長牙齒了,這個時候吃一些比米粉稍微硬點的粥狀食物,可以起到幫助寶寶鍛鍊咀嚼能力的作用。再者,隨著寶寶逐漸長大,未來就需要吃上米飯了,所以粥可以扮演一個“橋樑”的中間角色,實現從液體食物到固體的食物之間的轉變。試想下,假如寶寶從來沒吃過粥,突然給他吃米飯,顯然他會接受不了,一個是咀嚼方面不習慣,一個就是米飯沒味道,這都會給寶寶以後的飲食造成不良影響。
2、粥更容易消化影響消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胃容量和胃酸的多少,寶寶體積小、年紀小,胃容量和胃酸分泌都不多,這個時候就要優先容易消化的食物。粥裡面的主要營養成分就是澱粉(碳水化合物),經過高溫熬煮之後,粥裡的澱粉會糊化,暴露出更多的反應位點,跟人體的澱粉酶的接觸機會增多,所以更容易被消化,這對胃酸分泌較少的寶Bora說是有利的。白粥同時也幾乎不含有蛋白質、膳食纖維、脂肪等大分子營養素,所以它不需要其他複雜的酶和反應,整個粥就能被消化吸收乾淨。
3、幫助寶寶補充水分有資料顯示,粥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水分佔比將近90%,但是,苯爸爸認為這反而是粥的一個優點。很多寶寶天生就不愛喝水,這個問題令不少寶媽頭痛不已,因為不愛喝水,寶寶出現眼屎多、有口氣等現象。粥含有90%的水分,特別是對白粥來說,本身的清淡口味更是一種難得的優勢,吃了一碗粥,無疑讓寶寶在補充能量的同時,也喝了一碗開水。水雖然不屬於營養素,但確實是人體所不能缺乏的東西,身體很多營養物質的代謝、排洩和運輸都要靠水才能進行。因此,粥可以作為不愛喝水寶寶補充水分的一種理想途徑。
4、培養寶寶清淡的口味無論是奶粉,還是米粉等輔食,甜味總是會有的,而且寶寶的大腦天生對甜味有特殊偏好,如果不加以重視,寶寶日後肥胖的機率可能會增加。假如寶寶經常性地吃一些沒什麼味道的東西,比如白粥,那麼當他再吃其他味道較大的食物時就會形成一種對比,從而對後者產生一種“抗拒感”:太鹹或者太甜。因此,吃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寶寶清淡的口味,為健康成長打好基礎。但這裡要強調,做為輔食,是不能光給寶寶吃白粥,或者米湯的,該喝的奶量一樣需要喝,米粉、麵條、果泥等也可輪換著吃。而且,粥可以做出許多花樣和營養來,而不是僅僅是喝白粥。
把握煮粥的分寸也有講究寶寶的身體是一天天都在變化的,所以給寶寶的輔食也需要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適應這種變化。寶寶的咀嚼能力、吞嚥能力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往上提高,所以,在給寶寶煮粥的時候需要把握好分寸。
1、剛開始新增輔食,也就是6個月左右的時候,寶寶還沒出牙,因此咀嚼能力差,同時吞嚥能力也有待加強,所以煮的粥應該稀一點、爛一點。
2、等到8、9個月的時候,寶寶開始出牙,同時吞嚥能力有所提升了,那麼煮粥的時候,米可以適當放多一點,不需煮的太爛。另一方面,寶寶的身體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吃稠點的粥更能補充能量。
3、1歲之後,寶寶的牙齒逐步長齊了,這個時候寶寶可以嘗試著吃點更濃稠的粥,甚至是開始吃點軟米飯了。
這樣吃粥也能營養全面如果就白粥來說,它除了提供碳水化合物之外,幾乎就沒有其他營養了,所以白粥是一種營養密度很低的食物。但是,粥不只有白粥,只要營養搭配得當,粥也能成為一種營養全面的食物。或許你要問,為什麼不乾脆吃其他食物,非得跟粥一起混著吃?舉個例子,雞蛋是富含蛋白、卵磷脂等營養成分的食物,不過,雞蛋煮熟之後,蛋白會變性凝固,這樣流體食物就變成了固體食物,對於大人來說,光吃雞蛋不喝水有時也會噎著,更何況是還沒長什麼牙齒以及喉嚨很小的寶寶呢。
所以,把粥作為一種載體,在煮的時候加個雞蛋攪勻,煮成一碗雞蛋粥,既可補充能量,也能補充蛋白、脂肪等營養,可謂一舉兩得。其實,不光是雞蛋,其他食物同樣可採取這樣的做法。當然,挑選的食物最好含有一些寶寶重點需要的營養素:鈣、鐵、鋅、DHA、維生素D等。
1、富含鈣的食物
蝦皮含鈣量極高,不過對於1歲以下寶Bora說難以消化,因而可以忽略。但是其他水產品類食物的鈣含量著實也不低,比如河蝦、海蟹、扇貝等。其次,黃豆、豆腐等豆製品含量也跟牛奶差不多,同樣是膳食鈣的良好來源;青菜中,油菜心的鈣含量也不低。因此,以白粥為主食,加入蝦肉或蟹肉糜、豆腐糜、油菜心糜等搭配,煮出來的就是一碗營養豐盛的粥: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鈣、維生素等。
2、富含鐵的食物
鐵對寶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奶類、米粉類吃得不多的情況,從膳食中攝取鐵就顯得尤為關鍵了。動物性食品中鐵為血紅素鐵,吸收率要比非血紅素鐵高。這裡面,鴨血、豬肝、豬血等血紅素鐵含量比較高,通常可以在粥裡面摻入一些豬肝、豬紅這類食物,增加寶寶的鐵吸收。植物性食品中的鐵儘管為非血紅素鐵,吸收率要低一些,但勝在含量方面有優勢,比如木耳、紫菜、芝麻、豆腐皮等,煮粥的時候把這些東西搭配進去,同樣也可為寶寶增加不少的膳食鐵。
3、富含鋅的食物
4、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
維生素D算得上是寶寶長高的關鍵營養素,缺了它的話,即使吃再多的鈣也無法吸收。
含量最高的是紅鱒魚和大馬哈魚的魚乾,達到15.6微克/100g,如果寶寶能夠吃稀粥了,那麼可以每次加入10~15g的魚乾,能提供的VD大概是2微克左右。其他食物中,蛋黃、香菇、雞蛋都含有一定的VD,每天吃一碗雞蛋粥,寶寶可以攝入1微克的VD。
5、富含DHA的食物
DHA對寶寶大腦和視力發育極為關鍵,所以DHA的補充也需要重視。
富含DHA的食物並不多,主要是以魚類和藻類為主,尤其是深海冷水域的魚類以及部分單細胞藻類。如果寶寶不吃魚油或藻油之類的補充劑,那麼水產魚類的新增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總體來說,許多食物都不單隻富含一種營養素,比如豬肝既富含鐵,又是鋅的良好來源;魚類既含有不少的維生素D,也同時富含DHA。
所以寶媽要掌握的原則的是,按照上面的資料合理搭配動物肝臟類、肉禽類、魚蝦類、豆製品、菌菇類以及蔬菜類等6大類食物,那麼做出一碗營養全面的粥也不是什麼難事。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寶寶非得一日3餐都要這樣跟粥搭配去吃,有時適當減少粥這樣的主食,為其他食物的攝取預留一點空間也是必要的。等到寶寶大了之後,可吃的食物多了,粥也就吃得少了。
-
16 # 布衣之徐
喝不喝粥是個習慣問題,吃不吃牛奶雞蛋是個營養問題。
粥主要是大米或小米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材熬製,熱量相對比較高;而雞蛋牛奶富含蛋白質和鈣質,從營養上更加適合小孩的身體發育。
張文宏大夫只是說了大實話,沒什麼可爭議的,願意聽,沒問題;不願意聽,那根據你的習慣,繼續之前的早餐模式或喝粥模式,沒必要把事情上綱上線。
所以,如果這都是言多必失的罪過,都要想辦法保護自己,那話就沒辦法說了。
-
17 # 泥巴教育微言
在商店買東西,結賬的時候,錢包裡有100元一張的,有50元一張的。我拿出100元的來買單。為什麼拿100元而不拿50元的呢?因為我買的東西需要付80元,50元的解決不了當前的問題。
張文宏醫生說:“你家裡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重視。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每天早上準備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去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要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就要提高蛋白質的攝入,喝牛奶、吃雞蛋能很好滿足這一點,而吃粥的效果就比喝牛奶、吃雞蛋差多了。張醫生這番話並不是說粥沒營養,沒價值,而是說在這疫情時期,要做一些取捨——選擇喝牛奶、吃雞蛋比吃粥能更有效地解決當前的營養問題。當然,這只是張醫生的建議,接不接受,按不按這個建議去做,那是另外一回事。
張醫生這些話,應該把它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有人斷章取義,單揪住“早上不許吃粥”不放,這是一種非常僵化的思維!
-
18 # 微光心理學
盛名之下無虛士
張文宏醫生是一個被學術界認可的專業的醫生,從自己的專業出發,提出一箇中肯的意見有什麼問題嗎?顯然,合情合理。我們要思考一下,為什麼役情期間他提出很多專業的防護意見,全國上下都支援,這個“不喝粥”意見,成了眾矢之的?
還是所謂的“經驗”在作怪,役情防護是以前生活中沒有涉及的領域,因為沒經驗所以大家都願意跟著專業的人走,但“喝粥”這個事,大家天天都在做,做得多了就以為自己是“專家”了,就突然覺得自己比專業人事厲害了,這個邏輯明顯不通的嘛。就比如,天天搬磚的人就能把磚的結構和組成元素說清楚,就能分辨出各種磚的優劣,就能更懂得建築學了嗎?
所以,術業有專攻。權威的專業人事,在自己的領域就是更值得信賴。
仗義執言的不賓之士還記得吹哨人李文亮先生嗎?在如此大的阻力前他依然敢發出警示的聲音。大丈夫就應當敢做敢擔,不能因為無知者的干擾就怯弱地忘記自的責任。這才是真正的主人翁意識!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如果所有人都為了“自保”而不去做應該做的事,那這個社會就完了。愚昧不會消失,質疑不會停止,唯有心存勇氣,揹負責任,砥礪前行!像李文亮先生中南山先生以及張文宏先生他們這樣的人是我們的超級英雄!我們需要他發聲,我們也有信心他們會繼續發聲!
-
19 # 我手寫我口
個人意見
營養無國界。
孩子是國家未來,健康第一。
粥水營養太差了!
我們小孩當吃麥片,沙拉,飲牛奶作早餐。
回覆列表
我自己的觀點:真愛惜張文宏教授,就不該讓他被眾星捧月般一直衝在媒體第一線。張教授本質是一位醫者,不是專職發言人,更不是直播主持。新媒體時代,資訊是碎片化、切割化、主觀化的,甚至經常陰謀化、商業化;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往往被誤解誤讀的意思,只要形成輿情熱點,不管你出發點多麼健康、內心多麼坦蕩,形成的結果或造成的傷害幾乎是無法彌補的。2個多月前,我就向同僚談到張教授言多必失的擔憂,何況,他的絕大多數表達,涉及的是一場未知而敏感的“瘟疫”。此外,醫學界本身知識分子扎堆,對高調而頻繁曝光的定性議論,普遍會有些牴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