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郄寬
-
2 # 言行觀照
秦制,話題太大。如果自己去看它,不免晦澀難懂。我個人不喜歡百科複製貼上過來,一般人真看不懂。
就我個人知道的一小部分秦制:一,郡縣制。一直沿用到今。各省市如今都有秦朝設立的郡縣城市,名字也沒有改,只是經過了多次地域劃分,成了現在的樣子。如湖南省郴州市的桂陽縣,周邊的耒陽縣。
二,公務人員辦公制度。在雲夢睡虎地的秦簡上,有一些詳細的記載當時地方小官吏的日常辦公程式,和如今的很多政府部門是一致的,說明也是一直傳承下來的。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龐大而繁雜的政治體系。也從側面反應了當時秦國的先進管理方式,並不像以往說的暴秦形象。
-
3 # 大提琴G調
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中主要有幾派比較出名。其中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等較為出名。秦國自孝公嬴渠梁開始任用商鞅變法治國開始,正式走上法家治國道路。而法家代表人物就有戰國時期法家先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劇辛等。秦國也是戰國末期變法執行最為徹底的國家,將耕種和獲取戰功作為普通民眾打破社會階層的主要途徑,因此逐漸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統一六國後繼續貫徹這樣的體制。由於缺乏靈活的變通空間,導致國內民怨沸騰,產生了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劉邦獲取天下以後,將法家思想繼續沿用並進行改良,用於漢朝的統治。
其法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對法制的高度重視,以及把法律視為一種有利於社會統治的強制性工具,這些體現法制建設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為中央集權者穩定社會動盪的主要統治手段。當代中國法律的誕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響,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
4 # 好奇觀古今
秦制最重要的世襲制和官僚制
一方面這確實鞏固了皇權和既得利益集團,有利於國家統一。
但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導致2000餘年的對普通民眾的壓迫。
矛盾就是要保證皇權,官僚家族,普通民眾之間的平衡
但是,沒有一個能長久的做好這個事情,兩漢雖然依然維持了基本的軍功制度,但是真正實現世襲效果的已經變成儒家門閥。所有的改革都有為了最佳化官僚家族,擴大普通民眾的向上的通道。但是所有的改革都是治標不治本。
你能最佳化官僚家族,但不能最佳化皇權。而新進的官僚,又會成為新的門閥。
秦制對於分封制是一次進步,但還是不完美。依靠皇權根本統治不了天下,只能尋求官僚門閥的合作。所以啊,一切制度都是對應在社會生產力上的。以當時的環境,可能這才是適合的制度吧。
-
5 # 經典守望者
漢承秦制,講的就是在西漢初年國家實行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國家制度都是沿用了秦代的制度。特別是漢高祖、漢惠帝、呂后時期都是在秦代的制度上微調。到了武帝時期才實現了制度層面的創新與修改。
西漢初年,劉邦的軍隊中武將多,文臣少。僅僅憑藉蕭何等人的努力,還不足以從制度方面顛覆秦代的基礎。政治上,秦代的三公諸卿都被西漢所繼承。甚至名稱都沒有更改。九卿之中,大部分的名字都是秦代時期使用的,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有了大規模的修改。政治的基本架構也是按照秦代的運作模式,地方上有太守縣令,中央有各級官吏。只是漢朝在地方上多了諸侯國這一級,其他的形式基本上都是沿用秦朝。
在法律方面,漢朝截止至呂后時期還是沿用秦法,漢初高祖所謂的約法三章,現在看來可能是特殊時段的應急做法。地下出土的呂后二年律令當中,很多的條文在秦代的法典之中也能找到對應的條款。比如盜律,賊律,金布律等等都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其嚴酷程度也於秦代類似,也有族滅和胼手砥足等肉刑的存在。直到武帝時期,國家的法律才逐漸與秦朝有了本質上的不同。
-
6 # 嘮叨小陳
秦皇掃六合,天下復歸一統。一統中原後的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自身的統治,現在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講一下秦始皇的治國舉措。
一. 政治方面1.實行皇帝制度,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皇權不可逾越。
2.設立三公九卿制,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
3.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有效加強了中央集權。
經濟方面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思想文化方面1. 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2. 焚書坑儒;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中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不僅鉗制了思想還摧殘了文化。
軍事方面1.北築長城;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 南修靈渠;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對後世影響1.秦朝所採取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為後世學習沿用了兩千多年,對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影響深遠。
2.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中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
7 # 飛奔而來的橙子
秦制,說的就是秦朝建立以後實行的一系列制度,主要是政治制度。
秦朝作為第一個專制國家,很多制度對後世都產生了影響,這裡我主要說幾點。
一是三公九卿制,這大概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制度。三公九卿制在秦朝確立以後,此後的朝代都是在這基礎上進行增減或者是名稱的變化。丞相制度一直到朱元璋時期才被廢除,太尉在秦朝時就有名無實,此後的朝代對於軍權都是嚴防死守,御史大夫掌監察,後面的名稱雖然有所改變,但監察一直是朝中大權,並起到重要作用。九卿改變比較大,但基本職能變化不大。
第二,郡縣制。三公九卿制是中央政治制度,郡縣制是地方制度。郡縣制的開創雖然不是秦朝開創,卻是秦朝推廣到全國,此後的地方制度也沒有多大變化。對後世的作用,看看我們現在實行什麼制度就知道了。
第三,秦律。法律的變化大概是變化比較大的,但對後世的作用仍然是強大的。不說漢代的九章律就是以秦律為藍本。秦律的基本精神,重刑主義,維護封建地主等一直被歷代王朝所繼承。
第四,土地制度。自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土地私有就一直是中國最基本的土地制度,這可能也是導致諸多王朝滅亡最根本的原因。以土地私有為基礎延伸出來的諸多制度一直為歷代王朝所繼承,比如賦稅徭役,戶籍制度,“國有土地制度”,授田等等。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對歷史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五,就是其他的一些制度,比如爵制,家庭制度,鄉官制度等等,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秦朝的這一些列制度的確立也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順應時代變化,尤其是商鞅變法以後出現的,但秦朝作為第一個大一統中央專制的帝國,所確立的制度必然會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
當然,這些制度隨著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最重要的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意識形態的變化必然會影響到政治,甚至可以說能根本上改變政治制度,但我們可以看到秦朝的許多制度並沒有因此改變,反而不斷髮展下去,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不過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秦朝所確立的制度是有其合理性的。
-
8 # 水決定健康
中央集權制;
最近的武漢疫情,就體現的淋漓盡致!由中央指揮,全國支援。讓全世界知道,什麼叫做不大獲全勝,不輕言成功!
-
9 # 塞外沙駝
所謂秦制,講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的制度,具體內容有:秦國統一了六國後建立了秦朝。秦朝創立的制度、鞏固制度採取的措施,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主要制度
A、以皇帝為中心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機構,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廣郡縣制。
B、官位不世襲,實行俸祿制度,由皇帝任免。
C、官職分工明確,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牽制。
二、主要措施
A、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B、廢分封,立郡縣,確立管理模式,成為後來中國後來歷朝歷代沿用的管理模式。
C、統一貨幣和度量衡,便利國內商業交流,繁榮、發展。
D、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使國內交通大大便捷。
E、焚書坑儒,統一思想。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毀掉的各國古籍儲存了副本,其後劉邦和項羽爭霸中,被項羽火燒秦都所毀。
F、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G、修建長城,確定國界、防線,抵禦北方胡族侵略。
H、南征南方,開疆擴土,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J、北擊匈奴,拓展疆域,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三、對後世的影響
A、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有利於統一排程,統一指揮,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
B、對國家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形成以漢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C、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為歷代封建王朝所繼承創新提供了藍本,且不斷得到最佳化和完善。
-
10 # 零度devil
秦制,就是指始皇帝嬴政開闢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之後。所頒行的一系列制度。中央集權,皇權專制是它的特點。
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創立了監察機構,這個一直被後世所沿用(有些做了改變),以來維護國家統治。
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這個對中國行政區域的劃分有著重要意義。秦後歷朝歷代的行政區域劃分都有影響,甚至於當代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在一定程度上,都與其有很大程度上類似。
另外,秦朝還統一了貨幣和文字,這使得當時的經濟和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極大的進步。
-
11 # 心向青山
祖龍雖死,秦制不朽。
1,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以秦朝為界,此前是封邦建國,此後是以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至今不變。
封邦建國制,以血緣為紐帶,分封天下,諸侯是世襲的;
中央集權制,以戰功和能力為標準,天子可以直接任命地方官員,地方官是有任期的。
所以,秦朝對中國的最大影響便是其統治模式,包括政治觀念、政治制度以及相關的社會經濟體系。
2,秦朝二世而亡,其制度之所以能夠傳承千年,關鍵在於“漢承秦制”。秦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地方郡縣制,“縣”至今依然是中國的基本行政單位
其二,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內閣制、軍機處等,都是秦制演變而來
其三,賦稅制度,數千年來,老百姓一直為賦稅所苦,歷代王朝開國都會輕徭薄賦,但根本上與秦朝是一樣的。
其四,禮儀制度,比如君尊臣卑的朝堂、宗廟禮儀、宮室制度等等,歷代改變的也只是細節
其五,正統制度,比如德運、正朔、曆法等。
這些制度從漢朝繼承開始,雖多有損益,到大體沿革了下來。
唐朝柳宗元曾說到: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近代譚嗣同也說:
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所以,中國兩千年的帝制時代,其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和帝王觀念的基本正規化,皆由秦朝而定。
歷代王朝有興有亡,有盛有衰,但秦制不變。
-
12 # 嘟嘟P哥
秦朝是法家思想。是法制社會。而我們是法治社會。法家主張輕罪重罰,下雨遲到,即殺頭。故有暴秦一說。更是逼得人民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對後世影響,最起碼以後的朝代有量刑一說了。對今天也是,人在法下,建立法治社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3 # 河東來
秦王朝是一個“工人之國”,偏重於制度建設,規範設計,後來的封建王朝,基本是在其標準化範圍內發展。
由於秦王朝採用的是“聯邦制”,所以後來的封建王朝基本是“聯邦封建制”。
秦始皇之前,也有一個“工人之國”,建立者是中華文明始祖黃帝,只不過黃帝與炎帝結成了工農部落聯盟擊敗了蚩尤九黎部落,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組成形式,當時確立的國家聯盟模式,實際上就是“邦聯制”,所以中國的奴隸王朝基本是“邦聯奴隸制”。
從歷史現象上來分析,工人階層十分注重標準及規則,所以秦王朝採用非常嚴格的“法家”思想治國,也是順理成章的。
在秦始皇之前,周公旦透過儒教的組織形式還建立了一種“邦聯封建制”,其特徵就是把奴隸社會的奴隸性質的“民”選拔成為自由民性質的“儒”(“儒”就是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出來的新“人”的意思)。
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就是一個典型的“女儒”,是歷史上第一個儒家平民太后。
結果讓秦始皇在打壓了趙姬身邊的呂不韋、嫪毐後,嚐到了封建皇權完全不受約束的前所未有的待遇,使他更渴求對權力的絕對掌控,也就是貴族中央集權,為什麼排除儒家平民參與國家治理及中央集權,是因為秦始皇與儒家已經勢同水火,被他打壓下去的皇權爭奪者全部是儒家平民,呂不韋是商人後裔(文儒),嫪毐是流民身份(武儒),趙姬則連完整的名字也沒有(女儒)。
為了鎮壓儒家平民對道家貴族統治權的侵擾,秦始皇毅然組織了貴族中央集權,核心就是要建立“郡縣制”,以前“分封制”的諸侯國國君,現在則是秦王朝的“縣長”、“郡守”,這樣就擺脫了諸侯國各自為政的局面,可以形成統一的道家貴族力量制約儒家平民力量的發展。
秦始皇的措施對儒家平民的反制可以說是相當徹底的,儒家平民再也不能有當官的希望了,只能最多當吏,這樣就導致了儒家平民勢力的潛伏。
這樣的突然“變法”,儒家平民覺得是相當“暴力”的,硬生生奪去了儒家的“飯碗”,豈料更暴力的還在後面,秦始皇針對普羅大眾來了個“焚書坑儒”,徹底斷絕了儒家平民的政治參與願望。
這樣,秦始皇的貴族中央集權就遭到了六國道家舊貴族與儒家平民的一致抵抗,最後,道家指導的兵家舊貴族的代表項羽與儒家平民的代表劉邦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守城的儒家平民直接就投降了勢力較弱的同類代表劉邦。
劉邦建立漢王朝這個平民政權後,力量十分薄弱,就吸納了道家貴族協助治理國家,而王朝組建模式也基本完全借鑑了秦始皇的國家制度設計,但也保留了六國舊貴族的分封主張,雖然整體是聯邦制,但保留了邦聯制遺存。
漢武帝時期,儒家平民的力量積蓄充分,就搞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樣學樣來了個“平民中央集權”,只不過與秦始皇有所區別的是,秦王朝是“貴族聯邦封建制”,漢王朝則是“平民聯邦封建制”。
之後的封建王朝,要嗎貴族勢力為主導,要嗎平民勢力為主導,要嗎是貴族平民共治體系,但在古代中國,選擇“聯邦制”卻是一貫的選擇,也由此形成封建王朝的正統,使我們的“大一統”局面基本沒有發生過中斷。
回覆列表
秦國的政治體制在戰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秦始皇嬴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國家,歷史上稱為秦朝。秦朝建立了以皇帝為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它與之前的秦國制度有所不同,也為後世歷朝沿襲,其監察制度與九卿制度甚至延續到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最高權力者為皇帝,皇帝下設三個最高官職(即:太尉,【中央掌軍事最高官員】丞相,【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最高行政長官】御史大夫【中央監察機構的最高長官】)。
·丞相下設中尉,九卿(即:衛尉,郎中令,太僕,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並管理下屬各郡。
·郡設郡尉,郡守,監御史。
·郡守管理下屬各縣,縣設縣尉,縣令。
·縣令管理下屬各鄉,鄉下設遊徼,三老,有秩(嗇夫)(管理大鄉),嗇夫(管理小鄉)。
·三老管理下屬各亭,亭設亭長。亭長管理下屬各里,裡設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