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享之1997

    相信盟約的多數是書生或君子,歷史上利用盟約欺詐或時過境遷後盟約對自己不利而撕毀盟約的比比皆是,千萬不能把寶壓在盟約上。

    叢林中講弱肉強食,這是自然規律,人類雖然有文化,有思想,但一定情形下,人類仍逃脫不了這個自然規律。

    強國的時候為什麼要強兵,就是要防止在這個規律中受傷,一些盟約都是人們在一定時期或一定情形下的權宜之計。

  • 2 # IT暖白

    其實天下之爭是看實力決定結果。定立盟約與毀約都是看時局需要。

    當時六國分秦也是看秦國已經衰敗,內政疲弊,軍力薄弱。想一口把秦過給分吞瓦解。六國分秦之前也達成了盟約,止戈休戰秦國還交出了函谷關等戰略要地。

    所以,盟約只是工具你要有實力才能保護好自己和自己的國民。國家沒有絕對實力的典型代表中華民國時期,國力孱弱,軍隊戰力薄弱。

    初期,民國政府想依靠國際調停組織日軍侵略,因為沒有例項對方根本不待見民國政府。而中期日本為了緩和壓力就倒過來希望與民國政府達成和解。這就是實力的此消彼長導致的。

    因此,真別把盟約看得太重,遵守盟約是信義之舉…但是,實力達到該乾的決不能手軟。天下大道不是區區嘴上道理可以簡單辯駁的。大國擔當要行事利民、利天下,而不能虛偽叫囂,更不能害民取利。

  • 3 # 愛美匯費老師

    古今中外,所有的盟約、協儀都只是強者對弱者的約束而已!例如二戰前的蘇德協議,解放戰爭前的雙十二協議……等等!

  • 4 # 道密圖解

    大多數情況還是算數的,要不然盟約也就不會存在,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毀約也是存在的,現代社會還不一樣嗎?一戰二戰這種情況太多了!更何況在我們國家。

  • 5 # 榮耀歷史

    盟約是什麼?是簽訂雙方對於當前形勢的一種妥協或者為了共同利益達成的利益同盟,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只要形勢對本國有利,盟約就是一張廢紙,“張儀欺楚”把這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漸強大,又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秦惠文王便有了東出之意。當時戰國七雄中國力最為強大的是齊國和楚國。

    齊國在齊威王時期,任用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重創中原第一大國魏國,取代魏國成為東方第一強國。

    楚國在楚威王時期,吞併了越國,獲得了現在江淮區域大片土地,國力空前強盛,五國合縱攻秦時共同推舉楚國為縱長。

    齊國彼時國君是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楚國國君為楚威王的兒子楚懷王,兩國是合縱聯盟,對秦國威脅極大,逼得秦惠文王一直不敢大舉東出,害怕再來一次合縱攻秦。

    張儀作為秦國相邦,打算替秦惠文王解憂,便帶著三寸不爛之舌出使楚國。

    見到張儀,楚懷王還是表現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虛心問策,張儀提出弱齊強楚的策略,具體分為三步:

    第一步,楚國與齊國斷絕盟約關係

    第二步,秦國向楚國進獻商於600裡地,兩國結為姻親,互為盟友

    第三步,秦楚兩國一起攻打齊國

    楚懷王眼前一亮,張儀的策略是讓楚國穩賺不賠,廢棄一紙盟約就能獲得商於600裡地,至於是否結盟攻打齊國,到時候再說嘛,天底下竟然有這等好事。

    二話不說,楚懷王找來齊國使臣,宣佈與齊國斷絕盟約,當年蘇秦、陳軫等縱橫家千辛萬苦促成的合縱同盟土崩瓦解。

    斷絕盟約之後,楚懷王派使臣跟著張儀返回秦國,準備接受商於600裡地。進入咸陽城時,張儀故意從馬車上摔下來,腿摔傷了以致於一連3個月臥床在家,不去上朝,楚國使者也見不到他。

    沒有張儀的引見,楚國使者也無法向秦惠文王要地,便把資訊送回楚國,楚懷王琢磨張儀故意躲著使者是不是因為楚國與齊國還有瓜葛,不好向秦王交差。於是他專門派出使者跑到齊國,當著齊國君臣的面痛罵齊宣王,徹底把齊國得罪。

    齊宣王怒不可遏,勢要向楚國討回公道,然後轉身竟然與秦國結盟了,要共同對付楚國。張儀知道秦齊結盟後,心中大喜,終於可以上朝了,楚國使者見到了張儀,張口就要商於600餘里地,張儀故作驚訝,辯稱當時答應楚懷王的是6裡地,而不是600裡。

    楚國使者急了,然而秦國朝堂上下均不知給予楚國600裡地的事情,他也無可奈何,只得再次把訊息傳回楚國。

    楚懷王暴跳如雷,這才知道被張儀耍了,憤怒之下興兵攻打秦國,秦國早已派出使臣出使齊國,商定兩國從兩個方向共同攻擊楚國。楚國再強大也扛不住齊秦兩個大國的軍事壓力,結果大敗,丟掉了漢中、丹陽等地。

    拿下漢中之後,秦國關中、巴蜀、漢中連成一片,也形成了從西向東,從高向低,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

    楚懷王越想越氣,再次起兵攻打秦國,楚軍大敗,只得割讓城池給秦國求和,雙方簽訂停戰盟約。

    從“張儀欺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所謂的盟約根本就是一張隨時可以拋棄的廢紙,楚懷王為了600裡地拋棄了盟約,秦國君臣則是言而無信,齊國則是為了報復楚國,不顧當初的合縱盟約,轉而與秦國結盟。

  • 6 # 給我支菸吧

    按照特朗普的做法,盟約就是用來撕毀的。雖然國與國之間充滿了爾虞我詐,但從第二部開始看秦國的做派,就和特朗普和蓬佩奧一樣,滿嘴謊言。

  • 7 # 無心浪味仙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正是這個道理嗎?

    當有利益的時候,大家蜂擁而至,當沒有利益的時候,各奔東西。

    那麼,《大秦賦》中嬴政與趙偃簽訂盟約時,不就是為了共同的利益而來嗎?

    當這個共同利益點失去的時候,那麼這個盟約不做數了,自然也就是常理之中的事情了。

    趙偃一心要殺嬴政,嬴政一心要滅天下

    嬴政與趙偃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真誠可言,從他們倆的動機來看,都是各有心思。

    嬴政秉承的是秦國幾代君王一統天下的願景,這也是嬴政的志向。

    若要一統天下,那麼勢必收服六國,說得更直接一些,那就是要滅六國。

    因為沒有哪個大王會心甘情願的奉上自己王國的土地,城池,所以註定是有戰爭的。

    趙國是其中比較強大的,但也必須要滅掉的,嬴政與趙王結盟不過是想緩和與趙國關係罷了。

    秦國再強大,也不可能一時出兵,直接滅掉六國啊!自然也是一步一步的來。

    對於趙王來講,也是同樣的到底,只不過是為了眼前的利益罷了。

    趙王從頭到尾就只想著一件事情,殺死嬴政,滅掉秦國。

    所以趙王也好,秦王也罷,會盟不過是眼前利益和謀劃需要而已。

    事實上,他們都是要把對方往死裡打的。

    所謂共同利益不過是幌子

    雖然趙偃和嬴政各懷心思,也想整死對方,但是事情有輕重緩急,尤其是兩個強大的國家。

    那麼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了共同的利益,為各自的疆土有好處的時候,自然也就是一路人了。

    別說電視劇,就說歷史上,各個朝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分開,不都是為了自己的原則和利益嗎?

    關鍵是這個共同的利益可能並不是長久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不停的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一切就不一樣了。

    所以,這個所謂的共同利益也就是在這個階段趙國和秦國所達成的共同意願,並不是長久的。

    說到底,結盟不過就是趙王和秦王互相穩住對方的緩兵之計而已。

    別覺得趙王去了就是中計了,人家趙王也有自己的打算。

    所謂盟約本就是兩國之間的約定,事實上強大才是硬道理

    那麼說完以上兩點,為了利益,也是秦國和趙國的緩兵之計。

    在這個基礎之上,才有了秦王與趙王的會盟,簽訂盟約。

    這個盟約就是兩個國王相互約定的,其實並沒有什麼強制的約束力,更沒有誰違約了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因為到了最後,這個盟約能持續多久,如何簽訂,最後誰可以破壞這個約定,看得並不是盟約上的內容,而是誰的實力強大。

    實力才是硬道理,秦國或者趙國,哪一國的國力強大,就敢毀約!

    所以說不是盟約不作數,只是作數的時間有限。

    至於為什麼會簽訂這會盟約,不過就是各自心懷自己的利益,在那個時段是比較好的而已。

    當然,劇中秦國和趙國很快就打得水火不容,趙姬和郭開也奉獻了自己的力量搗亂。

    蔣毅飾演的趙王非常到位,張魯一飾演的秦王也不錯,兩個人一起飆戲還是很精彩的。

  • 8 # 觀史談天小阿姨

    因為“春秋無義戰”

    春秋戰國時期是文明高度發達的一個時期,各個學說都想要擁有更多的支持者,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遊說君王來發揚學說,所以春秋時期很多國家的戰爭都是沒有原因的,諸侯們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而選擇吞併其他國家。

    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周王室的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挑戰,雖然後來衛國出兵勤王幫周天子遷都到了洛陽,但是周朝的軍力和控制力都大大被削弱,周朝的發家之地岐山和之前鎬京附近的大片王畿被劃歸到了秦國,秦國就此崛起。

    沒有周天子任命不能代表正義

    一開始的時候各個國家還顧及一點周天子的面子,每次諸侯會盟的時候都通知一聲周天子,讓他給自己一個正統的身份,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們是毫無爭議的大霸主,其他幾個沒有經歷過周天子加封的霸主相當於沒受到官方認可,所以存在著不小的爭議。霸主們打著尊王襄夷的旗號,吞併諸侯國勢力。

    直到三家分晉之後,諸侯國發現周天子式微到無力出征的地步,再加上瓜分晉國的三個國家不是周天子分封的,所以對他並不是很在意,諸侯國們漸漸有樣學樣,沒有周天子冊封的戰鬥都是為了野心而發動的。

    諸侯國之間沒有信義可言

    在禮樂還沒有崩壞的時候,諸侯國之間打仗都還是彬彬有禮的,各國之間作戰連對方戰敗後跑出多少裡就不能追擊都有著默契,而且盟約在諸侯國之間是非常重要的,有周天子對他們進行監督,但是後來這種情況卻發生了轉變,就像在為公的社會出現了一個利己主義者,那他就會收穫很多別人沒有的資源。

    最早破壞邦交禮儀的是春秋時期的楚成王,在一次會盟的時候扣押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要求宋國割地換回自己的大王,而最著名的同樣出自於楚國,秦昭襄王的時候張儀為破壞六國合縱,騙楚懷王說秦國願意割讓六百里的土地,只要楚國跟齊國斷交就可以,結果楚懷王信以為真結果一里土地都沒得到。

    惱羞成怒的楚懷王率兵攻打秦國,結果被秦軍大敗,議和的時候又被秦昭襄王扣押,最終客死他鄉。

    攻擊手段極其殘酷

    無義戰最大的體現就是對百姓的殘忍,正義的戰爭是為了幫助百姓解脫暴政,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戰鬥都是為了掠奪土地,於是百姓就成了犧牲品,最著名的是白起攻城後屠城,當然這也不是白起開創的先河,而是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常態,為的就是削弱對手的人口,方便自己吞併。

    直到呂不韋廢除了秦國的斬首記功制度,秦軍才停止了屠城和殺俘的舉措。當時的秦國已經強大到六國無力與其抗爭,所以才會採取這樣的懷柔政策。

    小記

    戰國時期影響力的兩大盟約其實是一對師兄弟設計出來的,那就是蘇秦的合縱六國和張儀的連橫齊國,蘇秦被封為六國相邦統帥六國軍隊,將秦軍打得不敢出函谷關,最後因為蘇秦的私心和六國之間的猜忌而破滅,而張儀的連橫只是為了拖住強大的齊國,讓齊國不破壞滅六國的計策,往後的四十年中齊國沒有過戰事,最後被秦軍一舉殲滅。

  • 9 # 夜殤中淚痕

    盟約是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簽訂的,簽訂的雙方可以是很友好的國家,也可以是敵對國家。對於友好國家來說就是長久的;對於敵對的國家就是暫時性保全利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到底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