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塞外沙駝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尤其是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奠基者 。

    一、開辦了第一家小型兵工廠

    1861年秋天在安徽安慶設立的安慶內軍械所,這是洋務運動奠基的標誌。從1854年起,曾國藩率領自己組建的湘軍,到1861年與太平軍打了7個年頭的仗,深感湘軍武器裝備過於簡陋,不但與英法軍隊的洋槍洋炮相差甚遠,甚至還比不上太平軍的裝備。在著名的安慶之戰中,曾國荃圍城兩年多缺乏重型攻城武器而“望城興嘆”。太平軍依仗堅固的城牆死死地堅守著。無奈之下,曾國藩,曾國荃用計策反了守安慶太平軍之將程學啟 ,他為取得曾國藩、曾國荃的信任,獻北門穴地攻城之計,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一日,湘軍埋入城下的地雷迸發,程學啟身先士卒攻入安慶城中,太平軍守將葉芸來所部一萬六千餘人戰死,安慶遂被湘軍攻佔。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方面產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尤其是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奠基者 。

    曾國藩奏報清廷,經朝廷同意在安慶設立了安慶內軍械所,嘗試學習西方技術,製造新式的槍炮彈藥。這是清朝第一家以手工製造近代武器的軍工作坊。當時軍械所規模較小,以手工仿製開花炮、彈藥及輪船,為湘軍提供部分武器裝備。所內“全用漢人,未僱洋匠”,邀請集合了一批當時中國著名科學技術專家,如華蘅芳、徐壽、龔芸棠、徐建寅、張斯桂、李善蘭、吳嘉廉等,還有上百名工人。安慶內軍械所是中國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個近代軍事工業企業,也是中國近代機械工業的發起,是中國近代第一家官辦軍用企業標誌著近代工業的起步。

    二、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

    1865年4月,由華蘅芳、徐壽設計建造的黃鵠號蒸汽輪船在南京下關江面試航成功。這是華人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機輪船,為木殼明輪船,以蒸汽為動力。船長17米,航速6節,自重25噸,總共耗資8000兩銀子。黃鵠號蒸汽輪船在長江江面試航時,首先沿江而上,逆流行駛了225裡,用時不到14小時,時速約16裡。返航時,由於是順流,同樣的路程僅用了8小時,時速約28裡。顯然,這樣的速度與帆船相比,堪稱“神速。

    三、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

    曾國藩在湖北建立了第一所中國近代兵工學堂 ——湖北兵工學堂。

    四、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

    中國第一部國際法中譯本:惠頓的《萬國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學中譯本: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經濟學中譯本:福賽特的《富國策》(1860年)

    五、開啟了選派學童赴美留學的先河

    清朝末年洋務運動期間,根據容閎的建議﹐曾國藩和李鴻章聯名上奏﹐請求選派學童去美國留學。經過短期籌備,從1872年到1875年(光緒元年)分四期向美國派出總數為120人的“留美學童”。留美學童計劃是中國近代的偉大創舉。

    參考文獻:長篇小說(曾國藩

  • 2 # 給自己的情書10

    曾國藩在洋務運動中所起作用表現為:

    開辦中國第一家兵工廠

    一直到19世紀60年代,清朝都沒有專門的兵工廠。武器製造要麼由兵部定式,工部製造;要麼由督撫提請兵部批准,開始進行製造。同時,清朝還嚴格控制火器的製造和使用,不準綠營製造和使用,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火器的發展。

    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時,出於實際需要,多次奏報朝廷,請求開辦兵工廠。1861年秋天,在經過朝廷同意後,曾國藩終於在安徽安慶開辦了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的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雖然安慶內軍械所規模不大,所生產的武器裝備效能有限,但依然生產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如中國第一臺蒸汽機、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

    1864年,曾國藩在攻克南京後,將安慶內軍械所搬遷到南京,改名為金陵內軍械所。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後,在金陵內軍械所的基礎上籌建了金陵機器製造局。金陵機器製造局成為近代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能夠製造馬克沁單管機槍、帶車輪移動的架退克魯森式膛炮等重型武器,曾國藩實有奠基的功勞。

    除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還與李鴻章一起,創辦了中國最大規模的江南製造總局,並第一個派人(容閎)到外國購買成套“制器之器”。

    建立中國第一家翻譯館

    曾國藩從來沒有去過外國,不會外語,也很少與外華人打交道,可是,他的眼光並不狹隘——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擁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

    他在與李鴻章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期間,聘請了一些洋人專家。曾國藩發現,洋人制造機器,都是根據書上的數字推算而來,一切按照圖紙的標準來辦。但是,由於製造機器需要的書籍,都是外文資料,不懂外語的華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別說要照此來製造機器。

    因此,曾國藩於1867年奏報朝廷,設立了中國第一家翻譯館,聘請中外學者主持譯務,負責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科技類書籍

    據1909年翻譯館所編《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統計,翻譯館先後共譯書160種,是近代中國譯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機構。翻譯館出版的書籍,涉及兵學、工藝、兵制、醫學、礦學、農學、化學、交涉、算學、圖學、史志、船政、工程、電學、政治、商學、格致、地學、天學、學務、聲學、光學等方面,為華人打開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為洋務運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還有比直接到外國去學習更便捷的辦法嗎?基於此, 1871年8月19日,曾國藩聯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請求朝廷以官方的名義,派遣一批幼童到美國留學。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啟程。最終,共有120名中國孩子遠赴美國留學。

    留美幼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們之中走出了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等一大批棟樑之才,不少成為了洋務運動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文化、技術交流、推動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一批新式知識分子隊伍。

    送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在19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依然沉浸於“天朝上國”的迷夢,對外界一無所知。咸豐皇帝甚至極度害怕與洋人見面,也不願意官員與洋人接觸。可想而知,在那個年代,有誰會想到要把中國孩子送到外國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曾國藩就有這樣的意識,早在1860年,他在一份奏摺中提到:“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以迂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這是說,購買洋槍洋炮來幫助進剿太平軍,只能緩解一時的憂患;只有將來學習利用洋人的技術來製造大炮和輪船,才能收到長久的利益

  • 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肯定是促進的作用呀!

    曾國藩這個人,以打仗起家,雖不善戰,可以說根本不懂打仗,每戰必敗!

    可是這個傢伙會選將用賢,知曉大趨勢,規劃起大戰局來,嚴密細緻,算無遺策。

    舉凡民政、財政、水文、武器、乃至思想領域深有研究,亦有卓識見聞,十幾年與太平天國戰鬥下來,深切明白了戰爭非戰場之上決勝負,戰爭非刀槍之上決勝負。

    又因為這個傢伙戰敗太平天國的根本意識形態是中華固有的“儒家思想”,讓他瞧得起西方的文明肯定不符合他的人生經驗。

    於是,洋務運動的口號“師夷制夷,中體西用”正對了他曾國藩的拍子,也許,這八個大字的國家方針有他的功勞呢?

    西方也就是槍炮好用點,其他也沒有什麼的嘛!是不是?

    對於立誓祈願做儒家聖人的曾國藩來說,中體西用真是太好了,拿來主義嘛,把西方的科學技術拿來發揚我華夏文教,善莫大焉!支援!

    具體怎麼支援的呢?

    讀書人嘛!自然從讀書開始了,於是:

    A 自然,選那可造之材的兒童培養了,經過曾國藩手派出了留學生。

    留學生派出去那是為國家儲備人才,現今也要幹活呀,於是:

    B 第一家翻譯館建立,不拘一格延請人才,翻譯那些西洋東洋的奇巧淫技。具備了理論。具備了理論,開始幹活吧!於是:C 接著就是建立工廠了,學著製造各種機器了。既然學造機器,不傻種地做農民了,工廠也有了,就要學點貿易吧,於是:D 最重要的來了,他曾國藩事實上推翻了閉關鎖國的國家政策,超出了條約之外大力開展了對外貿易。這個對外貿易看著是商業做生意,其實對於其時的中國,文化文明意義大於商業利益的,因為對外貿易的“合法化”讓普通的民間精英可以走出國門見世界了。民眾的先進是國家先進的基石。

    甲午一戰,洋務運動算是“失敗”了,,一如我在本文開頭所說,曾國藩李鴻章們打仗雖然不行,也沒有辦法能打贏是不是?

    但!甲午一戰,洋務運動雖然看著失敗了,可是,我們說曾國藩選將用賢,知曉大趨勢,規劃大戰局,嚴密細緻算無遺策不是胡說呢!

    洋務運動派出去的留學生,弄的翻譯館,建的工廠,放出去的貿易事實上為下一次的戰鬥儲備了人才、積累了物資、乃至鍛煉出來了意識形態武器。

    善莫大焉!

  • 4 # 在下古麒

    我認為曾國藩在洋務上還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力量的。

    我們從時間上來看曾國藩所起到的作用。首先,曾國藩是極為不受到咸豐皇帝所待見的,不過幸好當時被咸豐皇帝眼前的紅人肅順所看中,所以便在朝中為曾國藩斡旋,並且給予曾國藩一定的庇護,可以說,肅順對於曾國藩是有著提攜之恩的。

    而曾國藩還真不負眾望,在編練湘軍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做的風生水起(雖然阻力重重,但是結果還是好的)所以,在咸豐朝甚至是同治初期,曾國藩的主要精力大致都是在對付太平天國。所以在這期間,曾國藩對於軍隊的編練上,是有一些心得的。其中他就認識到洋人武器之精良,多次向朝廷請奏引進外國先進的船艦利炮,在思想上就不排斥效法洋人,進行洋務改革。

    後來,曾國藩成功平定南方的太平天國,於是便主動的裁剪湘軍,令朝廷對他越發的信任,而有著保國之功的曾國藩在群臣的地位不可謂不高,並且官至直隸總督,為封疆大吏第一人。並且,當時的主政者並不在乎曾國藩是肅順所提攜的人,反而將其視作自己改革的先鋒,而曾國藩確實不負所望,在很多地方都衝在前頭。

    比如,在容閎向曾國藩建議派遣幼童出洋留學的事宜,曾國藩深感此事乃洋務之重,於是便和李鴻章一同聯名上書要朝廷考慮此事。我們要知道,在遇見曾國藩之前,容閎還找丁日昌提過此事,而且丁日昌也是向朝廷建議過,可惜石沉大海,了無音訊。於此,足可見曾國藩在一些事情上的發言權有多麼的高。而絕大多數的洋務派,都是以曾國藩為首的,畢竟人家德高望重,老成持重。

    並且,像李鴻章等人在來辦洋務的時候,都會詢問曾國藩的意見,若是曾國藩都認同,那就說明此事斷然可行,也就能夠提高洋務派們的工作積極性了。所以,曾國藩在一定程度上,還有著精神領袖的作用,可以在一些重大事務上給出自己的指導性意見。最終和恭親王奕訢遙呼相應,共同推動改革。

    所以,我們說,雖然表面上看李鴻章等人在幹實事上要比曾國藩乾的多,但是,要知道,若是沒有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辦事情只會越發的難。可見,曾國藩在洋務運動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在"洋務運動″中,曾國藩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雖然說″洋務運動″中的清朝諸多開明大臣中,因為組建了″北洋水師″而聞名的李鴻章當屬能臣、名臣之列。然而曾國藩、張之洞等眾多其它大臣的勳勞也是應該被人所記載的!

    當然,"洋務運動"因為包括曾國藩在內的"洋務派”們的視野與認知侷限,而無法真正地從根本上"中興大清″,更沒法動搖晚清那早己僵化的″政治建築”,因此晚清也沒法脫胎換骨,更無法也無力奮起!

    但是,“洋務運動″中也組建了許多近代化企業:金陵炮局,開巒煤礦、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福建船廠、輪船招商局…這些企業,雖然沒能使清朝"變富變強″,但是卻在某種程度上改善了當時的舊面貌!令長期落後的晚清有了一絲近代化的氣象…

  • 6 # 陳哥談歷史

    首先,曾國藩把“師夷長技以自強”這一思想轉變為實際,這是中國近代軍工等相應科學技術興起的源頭。

    其次,曾國藩的思想過於傳統化,他更多地是利用洋務運動來鎮壓太平天國,這就導致了銳氣的喪屍,沒了銳氣的洋務運動在其主導下必然不可能有大作為,這也是他不如左宗棠的原因。

    最後,選拔優秀的人才出國深造,為中國近代的工業事業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人才。

  • 7 # 靈石蘊

    最早提出洋務的人叫魏源,1841年他寫了一本書<海國圖志>,在書中,魏源創造性的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觀點,不過當時魏源位卑言輕,官最大時也就是一知州,沒能影響清朝政局,後來這本書傳到日本,日本為之劇變

    魏源沒能讓清朝變革,但曾國藩做到了

    在和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曾國藩深刻體會到洋槍洋炮的重要性,他的湘軍也沒有別的戰法,就是集火,用洋槍洋炮優勢火力特點,硬打硬轟,在八旗綠營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湘軍異軍突起。湘軍強大,執掌湘軍的曾國藩,以及軍中各級文人將領,也跟著強大,最終在朝堂中形成湘軍母系……

    兩江總督劉坤一,出自曾國藩軍中;北洋李鴻章,出自曾國藩軍中;陝甘總督左宗棠,出自曾國藩軍中。還有一些“不知名”人物,早早過世的如首位駐外大使郭嵩燾、彭玉麟等都是湘軍體系……

    嚐到槍炮甜頭好處,再拿大刀長矛去衝鋒,誰肯?打壞了再去買麼?人家抬價或者不賣咋辦?學習創造師夷長技已成必然,朝堂中樞有識之士如文祥、奕訢,朝堂地方如湘軍一系,在戰爭中,他們逐漸形成用洋務去自強求富觀念……

    說到作用,湘軍體系是洋務運動的踐行者、力行者,而曾國藩是湘軍體系的創始人加老大

  • 8 # 命學小生

    那曾國藩在洋務運動起了什麼作用?

    曾國藩不提安慶軍械所,那是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標誌。也不提他對於李鴻章的提攜,畢竟李中堂是帝國最後的裱糊匠,很多西方技術是他引入中國的。

    總結張、曾、左、李,值得褒獎的是引進西方技術,注重發展生產力,再說明白點,他們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需要批評的是沒有突破封建地主階級的思想桎梏,所以既不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也不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9 # 維尼熊看世界

    19世紀60到90年代那場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已經跨越兩個世紀了。雖然洋務運動沒有挽留住大清王朝的統治,當時那場運動不僅僅沒有實現當是的口號自強與求富反而使一些漢族精英階級看到了大清王朝統治已經夕陽西下了,比如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時候對部下說的那句 “別說北韓能保多少年,大清國都保不了10年。”回過頭來我們說說曾國藩在洋務運動中起到的作用。洋務運動在中央上有恭親王奕訢支援 地方上主要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其中曾國藩一手組建了安慶內軍械所於1861年安徽懷寧,建造清王朝一艘輪船“安慶”號,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派遣赴美留學生這些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之一。其中設立安慶軍械所。肅然規模較小,僅僅仿製開花炮、彈藥及輪船,能為湘軍提供部分武器裝備。但是所內全用漢人,未僱洋匠,聚集了當時中國著名科學技術專家,例如華蘅芳、徐壽、龔芸棠、徐建寅、張斯桂、李善蘭、吳嘉廉等,還有上百名工人。這些技術專家以及赴美留學的學生是曾國藩留給近代中國最寶貴的財富。如果上述這些是其中期貢獻的話恐怕最早起的作用就是他與中央恭親王奕訢地方上的李鴻章、左宗棠頂住保守派的壓力義無反顧的開展了這場洋務運動。雖說這次運動沒有涉及政治體制的改革,僅僅是開辦一些近現代化工廠(前期主要是軍工)。初步發展了早期的中國資本主義,但在當時守舊的政治環境中,曾國藩等人的眼界已經是那個時代中國官僚統治階級最高層了。如果真的要給洋務運動發起人做出的貢獻排名的話,我認為曾國藩應該是第一個,很簡單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曾經都是曾國藩手下的部將,沒有當年曾國藩的提攜與推薦恐怕就不可能有李鴻章的淮軍,(補充一句淮軍的戰鬥力遠高於湘軍)更不會有手握重兵的左宗棠、張之洞等漢族將領。可以用一句話概述曾國藩不僅僅對於洋務運動甚至能是清王朝統治持續到20世紀初,曾國藩可以說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風雲人物。洋務運動最然沒有達到當初的口號,但曾國藩依舊是這場由漢族地主階級發動技術變革的運動中的中流砥柱。

  • 10 # 秋名山幣王

    開辦中國第一家兵工廠

    一直到19世紀60年代,清朝都沒有專門的兵工廠。武器製造要麼由兵部定式,工部製造;要麼由督撫提請兵部批准,開始進行製造。同時,清朝還嚴格控制火器的製造和使用,不準綠營製造和使用,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火器的發展。

    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時,出於實際需要,多次奏報朝廷,請求開辦兵工廠。1861年秋天,在經過朝廷同意後,曾國藩終於在安徽安慶開辦了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的兵工廠——安慶內軍械所。雖然安慶內軍械所規模不大,所生產的武器裝備效能有限,但依然生產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產品,如中國第一臺蒸汽機、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

    1864年,曾國藩在攻克南京後,將安慶內軍械所搬遷到南京,改名為金陵內軍械所。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後,在金陵內軍械所的基礎上籌建了金陵機器製造局。金陵機器製造局成為近代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能夠製造馬克沁單管機槍、帶車輪移動的架退克魯森式膛炮等重型武器,曾國藩實有奠基的功勞。

    除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還與李鴻章一起,創辦了中國最大規模的江南製造總局,並第一個派人(容閎)到外國購買成套“制器之器”。

    建立中國第一家翻譯館

    曾國藩從來沒有去過外國,不會外語,也很少與外華人打交道,可是,他的眼光並不狹隘——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擁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

    他在與李鴻章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期間,聘請了一些洋人專家。曾國藩發現,洋人制造機器,都是根據書上的數字推算而來,一切按照圖紙的標準來辦。但是,由於製造機器需要的書籍,都是外文資料,不懂外語的華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別說要照此來製造機器。

    因此,曾國藩於1867年奏報朝廷,設立了中國第一家翻譯館,聘請中外學者主持譯務,負責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科技類書籍。

    據1909年翻譯館所編《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統計,翻譯館先後共譯書160種,是近代中國譯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機構。翻譯館出版的書籍,涉及兵學、工藝、兵制、醫學、礦學、農學、化學、交涉、算學、圖學、史志、船政、工程、電學、政治、商學、格致、地學、天學、學務、聲學、光學等方面,為華人打開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為洋務運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送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

    在19世紀60年代,絕大多數依然沉浸於“天朝上國”的迷夢,對外界一無所知。咸豐皇帝甚至極度害怕與洋人見面,也不願意官員與洋人接觸。可想而知,在那個年代,有誰會想到要把中國孩子送到外國去,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

    曾國藩就有這樣的意識,早在1860年,他在一份奏摺中提到:“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以迂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這是說,購買洋槍洋炮來幫助進剿太平軍,只能緩解一時的憂患;只有將來學習利用洋人的技術來製造大炮和輪船,才能收到長久的利益。

    還有比直接到外國去學習更便捷的辦法嗎?基於此, 1871年8月19日,曾國藩聯合李鴻章聯銜會奏《擬選子第出洋學藝折》,請求朝廷以官方的名義,派遣一批幼童到美國留學。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幼童啟程。最終,共有120名中國孩子遠赴美國留學。

    留美幼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們之中走出了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等一大批棟樑之才,不少成為了洋務運動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促進了中國與外國的文化、技術交流、推動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形成了一批新式知識分子隊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裝110平方普通裝需要多錢,有什麼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