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許人間見白頭zzz
-
2 # 丁強888
很多人可能迷惑,從盛唐到五代,一個開放自信,軍功強大的超級大國怎麼就轉變為武人當國、以下克上、分裂割據的破碎板塊。
其內在的原因,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簡單來說就是隋唐下層的土地分配製度均田制遭破壞,導致府兵制沒辦法維持,最終募兵脫離了制度的控制。從而最終造成了軍閥割據。
一、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轉變
均田制是從北朝開始實行的制度,指的是國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農民在得到土地使用權後履行對國家的義務,比如上稅(租庸調製)、比如跟隨國家打仗。土地屬於國家,理論上來說分給你的土地在你死了之後要收回,在重新分配給其他人。
與均田制對應的軍事徵兵方式是府兵制。既然你已經無償得到了國家分配的土地,那麼你就有義務在國家打仗的時候自己準備相應的作戰裝備為國出征。而且府兵因為主要身份是農民,出征時朝廷才派一個大將領軍,戰鬥結束大將回朝,府兵回鄉,不會造成將軍與士兵的人生依附從而造成將領尾大不掉。
木蘭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就說的是府兵出征要自備相應裝備
看似很美好的制度,而且北周隋唐武功強盛都跟均田制和府兵制有很大關係。但是大家發現,均田制只能在戰亂之後人口銳減,國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況能實行。事實上到了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期均田制已經開始實行不下去了。人口增長,國家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
對應的,府兵對於一次性的戰鬥有優勢,但府兵說到底還是臨時軍隊,面臨作戰時間不能長和作戰半徑短的問題,府兵是自己勞動、自己準備作戰物資,時間長了,家裡的地誰來種,不種地沒收入,不要說買裝備了,餓都餓死了。而且對於需要建立人身依附關係相互信任的軍隊,比如皇帝的親衛部隊,楊廣時期就開始國家出錢建立驍果衛(就是最後弒殺楊廣的那支部隊)了。
這些在唐朝統一戰爭時期還可以克服,但後來唐朝疆域擴大到極限,邊疆要留兵駐守,需要職業軍人吧。唐朝與西邊的吐蕃,南邊的南詔、北邊的突厥回鶻等隨時發生戰爭,而且李隆基又是一個“開邊意未已”的雄主。需要一支穩定的、職業的軍隊來駐守邊疆。長期與異族戰鬥的西北(與吐蕃)、東北(契丹、奚)、西南(南詔、吐蕃)需要厲害的將領長期帶領才能保證戰爭勝利。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要讓將領集中所有資源用於戰爭才能打贏吧,不然發現敵人大將先去找軍需官寫申請,一套冗長的官僚程式走完,敵人也走了不是。
久而久之,處在邊疆的節度使就成了集一方軍權、財權、人事權等一切大權於一身的土皇帝。
然後那些遊牧民族還是流動的吧,在幽州打敗了他們,萬一他們跑到河東來怎麼辦,出於事權統一的需要,一個方向的節度使是不是由一個可以信任的大將總攬全域性會更好呢?所以就出現了王忠嗣這樣兼任西北四鎮節度使和安祿山這樣兼任東北三鎮節度使的超級軍頭。
二、安史之亂後藩鎮和朝廷的實力平衡
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了,王忠嗣到死都忠於大唐,所以很多人沒聽說過他,而安祿山一腳踢翻了大唐盛世。在對付安史叛軍的過程中,朝廷要讓政府軍有戰鬥力,同樣給了很多政府軍頭領節度使的頭銜,方便他們便宜行事,戰後這些藩鎮得已保留,導致原本只是為了邊疆戰事的節度使制度在內地遍地開花。
然後一連串中央和藩鎮的角力之後,大唐取得了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鎮之間的平衡,在這個平衡中又度過了150左右。這個過程中如果皇帝強勢一點、有能力一點就拿幾個不聽話的藩鎮殺雞儆猴,想方設法擴大一下中央權威,皇帝弱勢一點,沒有能力一點就被宦官、大臣、藩鎮等欺負一下。
但其實真正欺負皇帝的主要是宦官,因為首先唐朝中央掌握一支精銳的神策軍(在宦官手裡)。單獨對付任何一個藩鎮造反沒有問題,其次中央有大義名分,單獨一個藩鎮造反只要中央一紙詔書,周邊想著吃掉你擴大地盤的藩鎮馬上像蒼蠅聞到雪一樣群起撕碎你。
三、微妙的平衡被黃巢打破
這樣的平衡如果沒有外力破壞,可能還會維持一定的時間,可惜遇到了黃巢,所謂的流寇可不會把自己侷限在某個藩鎮的範圍內活動。他是全國流竄作案,而且破壞力驚人,過程中還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單個藩鎮顯然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中央開始授權一些節度使節制一大片地區,方便統一剿滅農民軍。
這個過程在黃巢起義被剿滅之後,眾多的小藩鎮也就變成了幾個地盤廣大、實力雄厚的超級強藩:李克用、朱溫、王建、楊行密。這一串名字吹響了後續五代十國的號角。
而地盤擴大了的各藩鎮看著連唯一的神策軍都被滅的一乾二淨的大唐皇帝,就好像當年的曹操、袁紹等人看著漢獻帝。大唐這座大廈就這樣倒了。
而五代十國武人當國的時代就這樣來了,畢竟五代十國每個朝廷的前身都是大唐的武人節度使。“兵強馬壯者為天子”。這批武人不最後打出一個勝利者並想出解決武人跋扈的制度方案這事不算完。
總結:從大唐盛世到武人當國的五代十國,其實有一連串演變的邏輯鏈條,最開始的原因,其實還是均田制的破壞和府兵制的解體,大唐尚武的傳統埋下了最終被反噬的命運。
-
3 # 舟舟說歷史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被封為太子。兩個月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稱帝。李世民任用賢能,開創了貞觀之治。雖然在唐高宗和武則天的皇位交接上有點問題。但總體唐朝的發展是很好的。到了唐玄宗時期,經過丞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唐玄宗時期國力強盛,達到唐朝的巔峰。被稱為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爆發但是到了唐玄宗後期,他開始懈怠朝政。由宰相李林甫獨攬大權十九年。宰相李林甫妒忌有才能之人,結黨營私,口蜜腹劍。嚴重擾亂了唐朝的朝政。後來的宰相楊國忠也是唐朝朝政混亂的原因。
到了後來由於唐王朝的軍事制度存在缺陷,邊境軍事實力過於強大。中央的軍隊較少。公元755年,手握三鎮兵力的安祿山聯合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
公元756年,唐玄宗逃亡至馬嵬坡。禁軍處死楊國忠,後來還要求處死楊貴妃,唐玄宗只能答應。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
唐朝中後期的困境1.藩鎮割據嚴重
公元763年,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唐代宗期間,為了安撫安史降將,將幽州、魏博、成德、相衛四個藩鎮的統治權給予他們。後來,相衛被魏博所並。這三個藩鎮並稱河朔三鎮。後來安史之亂的功臣也紛紛請賞,代宗賞賜他們節度使的位置,這樣一來,節度使從邊鎮到內地。形成了藩鎮現象。藩鎮各自擁兵,割據一方。藩鎮對抗中央,而藩鎮之間也會進行戰爭。導致整個中晚唐陷入混戰。唐王朝雖然也想剷除,但是都無法徹底剷除藩鎮勢力。
2.唐王朝後期宦官專權
唐王朝的宦官專權絕對是最嚴重的。因為唐朝的宦官掌握了軍權,掌握著中央的神策軍和其他的禁軍。除此之外,宦官還掌握政治大權。宦官掌握著皇帝的生殺大權,後期的皇帝幾乎都是宦官擁立的。宦官還貪汙受賄,欺凌士人,結黨營私。政治腐敗。
宦官專權,結黨營私,藩鎮割據這三股力量徹底摧毀了唐王朝。公元874年,王仙芝發動起義,不久黃巢加入起義併成為起義軍的領袖。各藩鎮除去起義軍後,又繼續爭鬥,最後朱溫勝出。唐王朝的統治被終結。
-
4 # 慈航傳人
盛唐到安史之亂就完了,隨後是軍閥割據!大唐皇帝也管不了,皇帝只能管京師附近了,藩鎮之間互相爭鬥!黃巢起義加快大唐滅亡!各地軍閥你爭我打互相兼併,五代開始!
-
5 # 濤說精彩歷史
一言蔽之就是“藩鎮割據”+唐政府黑暗,五代十國是中晚唐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大。不過,稱盛唐極文明可以,畢竟與當時阿拉伯帝國一樣稱霸世界;但只稱五代十國極黑暗,就過分了,因為五代十國一直在努力削藩、發展經濟。
一、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
唐朝的衰敗直接轉折是安史之亂。
經濟上,國家對戶口掌握由戰亂前的近900萬戶,降低安史之亂後的190萬餘戶,降幅達78%。
軍事上更不必說,河朔三鎮的割據一直持續到五代十國,唐政府最強時候也只是讓北方的“驕兵悍將”短暫臣服。
當然,目前學界對藩鎮割據的影響有爭議,清華教授張國剛認為河朔三鎮之外的割據對大唐沒影響;所以嚴謹說,讓唐朝滅亡原因是“藩鎮割據”+唐政府黑暗。
政治上,中晚唐樞宦官專政,身兼神策軍統領的宦官們可以控制皇帝廢立,形成了皇權——宦官——朝臣的三頭體系,中樞混亂不已;到了唐末以朱溫為代表的節度使又入中樞,先後幹掉宦官、朝臣,最後殘酷結束腐朽的唐朝中央。
尤其唐末僖宗、懿宗生活奢侈、政治無能,農民起義不斷,以龐勳、王仙芝、黃巢起義為代表的戰亂更擾亂了南方藩鎮財源,全國藩鎮都不受唐朝控制。
結論:一般人認為五代十國黑暗,殊不知唐末更黑暗,且荼毒頗深的藩鎮割據,中晚唐朝也要負部分責任。
二、五代十國怎麼解決藩鎮割據——被逼無奈的戰爭與殺戮。
人們總說五代十國黑暗,但起碼梁唐晉漢周,總體上皇帝們都在削藩、移鎮,希望用發展和統一解決戰亂與軍閥割據(當時超過50個)。
黃巢起義攻下長安,史載軍隊後勤以吃人為繼;朱溫接手的是爛攤子,一生前線親征,他任用張全義苦心經營天下30年,然後用武力不斷兼併周邊軍政財三權再握的軍閥;試問,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能做到這些嗎?
對於驕兵悍將的源頭——河朔三鎮,收復又復叛,再收復再復叛,朱溫採取了殘酷的殺戮鎮壓。之後的李存勖、明君李嗣源都採用了相同的措施。如果沒有唐朝的一部分鍋,能不費一兵一卒收復,五代十國的軍閥們幹嘛要往自己頭上潑髒水?
後晉確實是個恥辱王朝,出了個遺臭千古的兒皇帝;但起碼也有白團衛村的勝利;之後後漢、後周還在不停地卻削弱藩鎮,這時候距離唐朝滅亡已有50多年。
固然五代十國沒有唐太宗、漢武帝、朱元璋的那樣統一天下的皇帝,但起碼也在往正確的方向努力;五代的亂世時間53年,要知道三國還有60年,南北朝、春秋戰國戰亂時長更不必說。
之後幽雲十六州的丟失,我個人認為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都有責任;不能甩鍋到一個時間段。
三、最後總結
中晚唐到五代衰落,直接原因是藩鎮割據。至於為何盛唐擴張到極限後衰落、高層尚武精神減弱、經濟控制能力減弱,這又是另一個深入探討的問題了。
(五代十國第一明君——郭榮/柴榮,壯志未酬的五代英雄)
-
6 # 德全不畏
大唐皇室的先祖李耳說過“福兮禍所伏”,五代的黑暗,正是盛唐的輝煌演化而來的。
1,盛唐的疆域遼闊,其實是一種負擔。
唐朝疆域遼闊,北起西伯利亞,南到東南亞,東臨大海,西至鹹海。我們在為大唐感到自豪時,也該考慮到大唐維護疆域所承擔的財政壓力。
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唐軍打下廣大的領土很難,要守住它們更難。李益在《從軍北征》中寫到:“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我們在為詩中的豪情所感染時,應當想到唐朝從中原遠距離輸送兵力到天山的困難。唐朝全憑一雙腳板把三十萬大軍,以及所需的器械、糧草、馬匹、醫藥運到天山甚至更遠的地方是多麼的困難。
而打下這些中原以外的塞外領土以後,幾乎沒有什麼回報。那時候的塞外地區是沒有現代的礦產收入的,石油還沒有被利用起來。塞外苦寒,幾乎是沒法耕種的,經營塞外完全就是賠錢生意。在塞外要駐紮軍隊維護治安,要設定官員,甚至遭了災還要救援。
所需的錢糧、物資、人力,都需要唐朝的中原大本營來負擔。中原的財政收入是維護塞外遼闊疆域的基礎,一旦出了問題,塞外的領土就不會繼續屬於大唐。
2,胡漢一體思想的副作用:胡人在中原衰落時入侵中原。也許是王冠都太重吧,一頂“天可汗”的王冠給中原帶來了莫大壓力。
唐朝在用武力擴張的同時,又實行“胡漢一體”的民族政策。無論胡漢都能得到公平的對待,獲得了各族的推崇和忠心擁護。唐太宗、唐高宗、唐肅宗都被稱為“天可汗”。
唐太宗晚年對自己的民族政策感到得意:“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原,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唐太宗去世,各族首領割發、割耳的,要求陪葬的大有人在。唐朝把影響力和中原文明傳播到了各個地方,使得各族的文明大獲進步。唐朝也獲得了各族人民的忠心擁護。
以吐蕃為例,正是在唐太宗時期,吐蕃走出蠻荒時代成為文明的開化民族,有了文字和文化。同時,吐蕃人對大唐是極為忠心的。
648年王玄策出使天竺,路上被中天竺搶劫,王玄策趕到吐蕃求助。松贊干布一聽中天竺居然對唐使動武,立即派精兵隨同前往,與中天竺大戰三天三夜,滅了中天竺。生擒中天竺的國王,把他押到長安獻虜。
不僅吐蕃,還有突厥、高麗人都對唐朝忠心擁護。唐朝的軍隊,像極了現在的聯合國軍隊,操各種語言的人都有。
可以說打造盛唐,胡人和漢人一樣功不可沒。然而凡事情皆有兩面性,唐朝的民族政策也是有副作用的。
一方面,胡人從漢人那裡學到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另一方面,胡人與中原通商賺取利潤,或者參加唐軍獲得軍費收入。有了這些來自中原的好處,胡人逐漸把自己看作唐朝的一部分。
盛唐時,他們為大唐所用,為唐朝提供了不少幫助。唐朝一旦衰落,把自己看作唐朝一部分的胡人就會想:我們也是唐朝人,當然也有資格到中原弄一點好處,甚至去坐江山。
同樣以吐蕃為例,在唐朝以前吐蕃連文字都沒有,一直處於部落聯盟狀態。受唐朝的文明輸入影響,開始有了文字有了國家,開始強大起來,不斷對外擴張。安史之亂後,吐蕃舉兵入侵中原,甚至於763年攻佔了長安。
3,唐朝的肢端肥大症,藩鎮制度產生的副作用。
唐朝是個尚武的朝代,為了邊疆地區的作戰方便。朝庭把指揮權下放給地方指揮官,讓指揮官統籌當地所有的資源進行作戰,這就是藩鎮制度。
唐朝的藩鎮節度使,權力很大,幾乎算得上是“土皇帝”。它們在中央強大時,服從中央的調配,為中央服務。中央衰落時,它們就反噬中央。藩鎮制度,類似於周朝的分封制。
並且唐朝把兵力幾乎全部分散到邊疆,中原地區駐兵很少。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幾種隱患的一齊發作:毀掉了盛唐。
唐玄宗前期,唐朝的陌刀兵還在中亞開疆拓土。後期,胡人安祿山動了入主中原之心,起兵進入中原。安史之亂戰爭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不復以前的繁華,不能繼續為唐朝提供足夠財政收入。
安史之亂對經濟的破壞極大,《舊唐書·郭子儀傳》:“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沒有中原的支撐,唐朝無力經營西方和北方的領土,於是逐漸放棄了它們。同時安史之亂還削弱了中央,誘發了藩鎮、胡人在中原的爭奪。
各方勢力混戰的結果,就是百姓遭殃,最後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黃巢起義打擊下,唐朝中央失去了最後的生機。907年軍閥朱溫攻入長安,滅掉了唐朝。
唐滅亡後,五代十國之殤。
唐朝滅亡後,悲劇之處在於任何一個割據勢力都沒有掃平其它割據勢力的能力。說到底,五代十國的混亂,其實是大唐的遺留問題。
唐朝的塞外部分,遺落在塞外的漢人與胡人們組成的農牧合一的國家。它們保持著胡人遊牧本色的悍勇,有來自中原的先進技術,武器裝備不遜色中原,甚至超過了中原。更可怕的是,它們受唐朝“胡漢一體”政策影響,時刻準備著做中原的主人,對中原地區形成長期、巨大的壓力。
比如,唐亡後的第九年,即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並準備南下中原。在947年,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攻滅後晉,在開封稱帝,建國號“遼”,儼然要做中原皇帝了。耶律德光之後,遼軍又數次南下,每次都給中原地區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而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混戰不已。每當要分出誰是老大的關鍵時刻,就要面對塞外遼國這個最大變數,遼國是最不願中原統一的。因為有遼國的攪局,中原的混戰持續了更長的時間。
從唐朝滅亡906算起,到979年宋朝統一中原地區,中原的混戰經歷了73年,這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然而宋朝不是真正的統一,因為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遼、西夏都是胡漢合一,農牧合一的國家。也就是說宋朝會的東西,遼、西夏都會,甚至西夏的軍事技術一度超過了中原。遼、西夏在軍事上壓制著宋朝,勒索鉅額的歲幣,讓中原地區很是痛苦。
西夏在中原的冶煉技術基礎上開發出冷鍛技術,打造優良的盔甲和兵器,練出重騎兵鐵鷂子,還研發出神臂弓,對宋朝軍隊形成巨大壓力。廣義上說唐朝之後,中原王朝再次建立統一安定的政治格局是明朝。明朝才真正的內能安定中原,外能攘平四夷。
(筆者想說題外說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失去是華夏幾百年的痛。歷代皇帝,都極力收回燕雲十六州。據說趙匡胤設立了一個金庫,定期存款進去以圖收回燕雲十六州。宋太宗領軍親自徵遼,卻鎩羽而歸,只有宋徽宗派兵從金國短暫的討回。直到徐達領軍北伐,才真正的收回了燕雲十六州。)
如果從安史之亂的755年算起,到明朝滅掉北元收復燕雲十六州的1368年,橫跨了613年的悠久歷史。
-
7 # 春秋奮羽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鼎盛時期的唐朝在當時可以說是最強的存在。從建國到安史之亂之前,在經濟、政治、軍事方面發展的都非常不錯。制度和文化思想也有了很快的發展。而過了安史之亂後,唐朝整體實力便開始衰弱了下來,直到五代,天下就變得更亂了。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才導致這種情況?
一、蕃鎮政策唐代前期很強,與番國建立了良好的友誼,為了管理和統率的便利,就實行了蕃鎮政策,在邊境一些地區安插了節度使。但監督管理節度使的人並不多,也沒有權利,因此久而久之,這些蕃鎮的權力就大了起來,加上有軍隊,有些節度使就不聽唐朝的話了。本來想著對中央集權,卻反之將一部分權力送了出去。為唐的分崩離析埋下了禍根。
二、安史之亂就像在第一條說的一樣,經過這個制度的幾次改變,唐朝在玄宗天寶年間一共設定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史,這些被統稱為是天寶十節度,在最後是北方的三個蕃鎮,范陽、平盧、河東發起了叛亂。
而在當時,其他蕃鎮的將領,本來想著一起去首都為唐朝戰鬥,但是軍隊到了之後,唐玄宗卻懷有疑心,把領頭的將領給殺了。最有能力的幾位將領被殺之後,影響了軍隊計程車氣,而此時叛亂的節度使帶領的軍隊很順利就快打到京城了。當然,將領雖然死了,軍隊還在,軍隊們一直做著抵抗,加上京城原本的軍隊。最後,在八年多之後,終於平復了這次叛亂。
如果沒有一開始斬殺將領,本來在兩年之內就可以鎮壓叛亂,但是皇帝採取的政策卻失誤了,造成了軍隊和百姓的巨大損失。
三、社會風氣雖然安史之亂被鎮壓了,但之後的唐朝一直沒能擺脫這個問題。雖然從安史之亂到唐朝滅亡蕃鎮沒有引起大的風波,但權力一直比較大。加上上次叛亂的影響,社會風氣的變化令人驚訝,君臣之間猜忌不斷,武官覺得自己不可一世,驕傲無比,覺得有兵權就是無敵的。蕃鎮的人們那就更傲了,認為自己才是最強的,在他們眼裡唐朝就是個表面上的王朝而已,沒什麼實力。曾經的美德評判標準也變了,好人都不會被善待,你會武功,夠霸道才會被人們認可。
回覆列表
唐朝,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盛唐和殘唐。唐朝的盛是從開國就有的,從618年3月李淵建國開始,到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盛唐時期的中國,從文化、經濟、政治、軍事,到制度、思想、生活、民生等方面,都站在世界頂峰,屹立東亞之巔的大唐,接受萬邦來朝賀,番邦俯首稱臣,只有我們以少欺多的分,沒有他們欺負我們的份。弱宋,各方面都不錯,但軍事真的一塌糊塗,除了東南島國和西南小國,個個都來欺負宋朝,歷來的藩屬國越南也欺凌到我們頭上,殺入宋地屠城,沒個實際懲罰。宋朝,各種屈辱的不絕,殺敵上百都是大喜事,需要大書特書。宋朝還是大一統王朝中最名不副實的,北方漢族祖地都被丟了,疆土極小。
從盛唐到弱宋,中間的五代十國到底發生了什麼?總結就一個字,亂,三個字,就是太亂了。安史之亂,本可以一年內就完美解決,卻被昔日的聖皇聖天子唐玄宗李隆基,鬧得八年才結束,結束了也留下藩鎮割據的隱患。唐帝國元氣大傷,中央愈弱,藩鎮愈強,後半段的唐朝,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低。
安史之亂成功將當了十八年膽戰心驚太子的李亨扶上皇帝寶座。殘破的大唐在心理不太健康,且沒有膽識、氣魄、自信的李亨手中愈加殘破,藩鎮割據的大勢已成,情況難以扭轉。終唐一代,毒瘤藩鎮就沒再脫離唐朝。唐肅宗死後,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唐景宗李柷先後即大唐皇帝位,唐王朝在他們手中有起有伏,始終沒有擺脫藩鎮問題,反倒弄出來個“軍宦”(掌管軍隊的太監),想借其與地方藩鎮抗衡,卻越弄越糟糕。
唐朝百姓在他們的折騰下,越來越少,社會風氣達到一個極差的地步,為後面的五代十國開了個壞頭。君臣猜忌,打壓宦官,武將擁兵自重,仁義禮智信忠孝節,昔日的美德被丟得一乾二淨。擁有這些美德的人,不是慘死,就是不得善終。這樣百年亂象,給後世的人們好好的上了一課。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宦官殺君、宦官專權、宗室內鬥、外敵侵犯、子逼父、黨爭不休及各種政變,哪有盛唐和大一統王朝的樣子。大唐中央在很多藩鎮和天下人眼中,就是一個空架子。唐末,朱溫進京入宮盡誅宦官,並且攻陷長安,挾持天子遷都,隨後殺害唐昭宗,屠殺朝臣,在一次戰爭失敗後,提前逼迫唐哀帝禪讓,篡唐立梁,史稱後梁,五代十國的第一代。朱溫並未完整統治過去唐朝的疆域,只是大概據有中原一部分。
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都是隻佔據中原一部分,連整個中原都沒佔據完全。十國更不堪,如今一省一市之地就敢割據稱王稱霸稱帝,偏居一隅還很開心。十國並不是只有十個中原外的小割據政權,而是史學家概括統稱十個。五代國祚,有很多都比不上十國。某一時期,整個神州大地,大大小小的政權達到十餘二十個,這僅是有名有姓有史書記載的、有點年代的,其餘沒國號鬧著玩一樣的,數不勝數。
大致一統後,宋代統治者們對五代十國的問題進行一個個的梳理,針對性的解決改變,勉勉強強地讓這個國家進入新時代。重文輕武,崇文抑武,武人被各種猜忌打壓,社會怪異地前進著,弱宋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