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裡的經驗
-
2 # 當朝大學士
歷史上有“燕王掃北”這回事。“燕王掃北”就是“靖難之役”的民間說法。明朝前期國都為南京,以南京為中心,朱棣與朝廷軍隊在北方展開激戰,最終獲得全勝。“燕王掃北”的“北”字就是從這裡體現出來的。
燕王起兵“靖難之役”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朱元璋去世之前,由於太子朱標病逝,悲痛欲絕。之後又冊立了皇太孫朱允炆。說到這裡,筆者不禁要為朱元璋感到悲痛,先是喪妻又是喪子,朱元璋的那幾年過得實在是煩惱悲痛。有一段時間,朱元璋一度認為這是蒙古人在詛咒他。一個人被精神折磨到如此境界,不是我們這些非當事人所能感受的。
朱允炆即位之後,還算是有些成效,筆者也敢斷言,如果朱允炆能夠長期執政,那大明江山不見得就會比永樂年間過的差。朱允炆能夠深的朱元璋喜愛,一方面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更重要的是朱允炆繼承了朱標的宅心仁厚,治國有方。
只可惜,宅心壓不住貪慾。朱棣在朱允炆繼位之後就感到不滿。按照序齒,皇太子、皇二子、皇三子皆病故,朱棣成為序齒最高的皇子。再加上自己從小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到頭來卻讓一個從書齋中長大的朱允炆君臨天下。其中滋味,著實不好受。
朱允炆似乎也並沒有給他叔叔們面子,上臺伊始,便開始了早已預謀的削藩運動。那些小的藩王基本上都是按照“問罪、下獄、抄家、處死”的處理辦法,一一被朱允炆搞定。最終,這把刀架在了朱棣的脖子上。朱允炆調防了朱棣的親軍,把朝廷的軍隊安排在大都(北京)周圍,時時刻刻準備除掉四叔。
只可惜,朱棣也不是軟柿子。他知道這些注意都是朱允炆的近臣為他策劃的,於是便打起了“誅奸臣,清君側”的旗號,與朱允炆的大明朝廷翻臉。朱棣先是把朱允炆安插在大都的監督朱棣的官員殺了,而後利用手段將親軍調回,“靖難之變”一觸即發。
滹沱河之戰朱允炆見朱棣造反,急忙調遣山東、山西、河南軍隊約30萬,由耿炳文(淮西黨,耿君用之子)掛帥,屯兵滹沱河,與朱棣展開了近一年的拉鋸戰,爆發戰役若干次,統稱為滹沱河之戰。結果是耿炳文逃往正定,朱棣大獲全勝。
此一戰,朱棣將北方明軍的正規軍消滅了一半,朱允炆想要阻止朱棣南下的企圖宣告破產。同時也為朱棣二次作戰提供了基礎。
平定北隅耿炳文敗退之後,朱允炆感覺到了危險,急忙派遣李景隆為大將軍,節制全國兵力,統兵50萬,北上挽救敗局。但是李景隆的50萬部隊大多為臨時拼湊,將領們也是臨時調遣,軍令不能得以貫徹,行動能力極差。這樣的部隊華而無實,說難聽點就是烏合之眾,根本不能抵擋朱棣。
朱棣揮師南下,遇到的阻礙比滹沱河之戰小很多,最終打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焚城而亡,朱棣佔領南京,隨後繼續作戰,掃清朱允炆餘部,定鼎天下。
1403年,朱棣祭天告祖,與南京稱帝,年號永樂,後遷都北京。朱棣在祭天告祖之時,言道自己是繼承朱元璋的正統衣缽,等於是將朱允炆從大明歷史上抹去。至此,“靖難之役”從1400年4月6日起兵,到1403年朱棣稱帝,歷時2年零8個月,以朱棣的全勝而告終。
這也就是民間流傳的“燕王掃北”的故事。
在這裡,筆者為大家拓展一個知識,那就是為什麼很多北方人都會說自己是“山西大槐樹下的子孫”?“燕王掃北”之後,由於主要戰場集中在北方地區,導致河南、山東、河北等地人丁稀少、十室九空。一方面是朱允炆朝廷的強制徵兵,另一方面這是朱棣的屠殺。朱棣稱帝之後,強行將人丁富庶的山西人口外遷至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被遷移的人都要在洪洞縣大槐樹下集結,辦理完手續,領完川資之後便要背井離鄉。這也就是為什麼北方人有很多都是“山西大槐樹下的子孫”的原因。這與“靖難之役”密不可分。
結束語:對於“燕王掃北”,人們的態度與看法是並不統一的。有人認為朱棣權慾薰心,違背道義。也有人為朱棣搖旗吶喊,認為發生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兩家爭執不下,時常引起罵戰。在筆者來看,歷史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千萬不能道德化。朱棣也好,朱允炆也罷,所作所為都是他們的抉擇。好在朱棣建立了永樂王朝,不失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對於百姓來說,這就足夠了。至於誰做皇帝,這是老朱家的家事,我們還能如何多言? -
3 # 藍天影視精剪
洪武年間,燕王朱棣領北平之軍聯合寧王朱權一起北征,明朝初年藍玉曾率兵橫掃北漠,藍玉死後北方蒙古有死灰復燃之勢,於是朱元璋封自己勇武的四子朱棣為燕王,讓他在戰時率領北平之軍抗擊北方的遊牧民族,而朱棣屢次北伐功績赫赫於是才有燕王掃北這一說法。
明朝初年朱元璋大殺功臣,邊疆沒有大將鎮守,考慮到自己朱家江山的安穩,就分封自己的兒子到各地為藩王,這些藩王在平時不掌管當地的民生政事和軍隊,但是一旦有戰事發生他們就有權利統帥軍隊作戰,因此朱棣才會有掃北的機會。
-
4 # 松於峭壁
要說燕王掃北,最貼近的應該就是朱棣了。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領重兵鎮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長子朱標早逝,根據傳長不傳嫡的傳統,朱元璋死後,其皇太孫(朱標的大兒子)朱允文繼皇帝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後,與侍臣密謀削藩之策,企圖改封朱棣於南昌。燕王朱棣本來就對朱允文繼承皇位不滿,便以“誅奸臣,清君側”為藉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詔集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兵將30萬人,自太行山以東,陳兵於滹沱河沿岸,企圖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農曆三十日)始,雙方几十萬大軍在滹沱河沿岸展開激戰,其中正定府所屬各縣是這次戰爭的主要戰場。雙方在此進行了長達一年之久的“拉鋸式”爭奪戰,最後燕王朱棣獲勝,明朝庭軍部都督被擒,主帥耿炳文逃入正定閉門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為大將軍,率兵50萬攻打燕王,欲挽敗局。但因將士多屬臨時拼湊,號令不一,指揮不靈,一戰即潰。而燕王且追且戰,相繼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號永樂,後又遷都北京,是為明成祖。歷史上稱此事為“靖難之變”,民間俗稱為“燕王掃北”。
-
5 # 歷史的影子
從天津到河北再到山東,華北地區的民間一直都在傳說“燕王掃北”。而燕王掃北到底掃的哪兒,卻是說法不一,有人說掃的應該是北平以北,有人則說是掃的北平以南,卻又不太理直氣壯!
綜觀燕王朱棣,一生用兵主要有兩次,一次是坐鎮北平稱燕王期間,向元朝殘餘勢力用兵,先後多次向北出擊,出戰必勝,使北元再也緩不過勁兒來。顯然,華北地區民間說的“燕王掃北”絕對不是指那次用兵,因為與他們無關。第二次用兵是從北平出發向南打,發起的是“靖難戰役”,理由是“清君側”。
有必要說明,此次戰役並非以排山倒海之勢所向披靡,一舉打到南京完成靖難任務。此次戰役打得很艱苦,前後用4年時間,在北平河北山東形成拉鋸戰,時進時退,過程十分慘烈。當燕王率軍攻打別處時,北平曾遭南軍多次圍攻,險情頻出。
朱元璋駕崩後,按嫡出順序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稱建文帝。建文帝要消除20多個皇叔的王位,朱棣受到威脅,才發靖難之師清君側。《明史·成祖一》載:建文元年(1399)8月,天子以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至討。己酉,師至真定(正定),前鋒抵雄縣。壬子,王夜渡白溝河,圍雄,拔其城,屠之。
可見,燕王夠狠,首先拿雄縣開了刀。據《明史》後文和其它史書說,燕王屠城不是一地,有很多地方遭屠,原因是當地兵民都罵他大逆不道,認為他的靖難之師是叛逆,是為奪皇位。這激怒了燕王。
耿炳文討伐燕王的30萬大軍很快被打敗,建文帝又急忙派曹國公李景隆上陣,合兵至50萬,再討燕王。
《明史》載,建文二年夏4月,李景隆兵包圍燕王,燕王險遭不測。“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燕王多謀善戰,且總是身先士卒,最終反敗為勝,而後返回北平。
建文三年(1401)春正月,燕王再次出兵,又遭失敗。二月又揮師出征,過海河三岔口,再奪德州,順勢南下。建文四年六月,終於攻進南京。建文帝失蹤,燕王從此成為永樂皇帝。
燕王掃北到底掃的哪兒,至此已經明瞭,掃的就是南京北平之間,也正是這一區間百姓才有“燕王掃北”的傳說故事。
為什麼不說掃南而說掃北?史書沒有任何評說。但可以推理,關於南北方位問題,應該先確定要點,如果要點在北平,就應該掃北平以北,如果要點定在南京,這就對了,燕王掃的是南京以北。
為什麼要點是南京呢?因為南京是當時的首都。站在首都說話,燕王掃的是南京以北。若按地理位置說,河北山東一帶本來就是北方,燕王掃的就是大明天下的北部,因此只能說是“燕王掃北
回覆列表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建文帝為了加強皇權,進行了削藩,燕王朱棣此時感到了威脅,於是發動了靖難之變,最後取代了建文帝,自立為皇帝。而燕王掃北,就是在這個時候流傳開來的。我們從歷史中各個說法來探索,歷史上有沒有燕王掃北這回事。
關於燕王掃北,民間流傳,有兩個主要的說法,分別是戰爭殺人說,和報復殺人說。
一,戰爭殺人說①戰爭說的內容
這一說法,是說燕王朱棣在靖難一戰中,為了一路取得勝利,將前面的障礙全部清除,把一路上的城牆都奪取了,把一路上的平民都殺了,因此就殺了很多無辜之人。
②戰爭說是否屬實
在史料中,確實記載了在靖難之戰中的殺戮情況,《明史·成祖一》記載的“王夜渡白溝河,圍雄,拔其城,屠之”,《明史·譚淵傳》記載的“滄州破,成祖命給牒散降卒。未遣者三千餘人,待明給牒。淵一夜盡殺之”。
可以看出,在靖難之戰中,確實屠殺了很多無辜的老百姓,然而這也不是燕王朱棣的本意,因為殺戮這些無辜的平民百姓對他奪取皇位帝沒有好處的,所以他才會對譚淵一夜殺了三千人感到生氣,並訓誡了譚淵。
然而,無論朱棣是否有意這樣做,他始終是做過這樣的事情,因此戰爭說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報復殺人說①報復說的內容
這一說法,是說燕王朱棣在發動靖難之變時,在濟南遇到了頑強的抵抗,朱棣戰勝了建文帝,登基為皇帝后,派兵回去報復,殺戮那裡的人,銷燬那裡的城牆等,使得那裡片甲不留。
②報復說是否屬實
在史料中,並沒有朱棣報復這些抵抗之人的記載,不僅如此,朱棣繼位後,還對這些戰亂地區的人多加撫卹。
《明史·成祖二》記載:河南蝗,免今年夏稅。《明史·成祖一》記載:山東、北平、河南被兵州縣,復徭役三年。可以看出,燕王朱棣知道自己的皇位來之不正,盡力安撫各地戰亂的民眾,因此來取得民心,這也可以算是朱棣的策略了。
因此,報復說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應當是野史茶餘飯後亂說的。
以上兩個說法,都是民間流傳,人民用自己的記憶給後人講著祖先的故事,缺乏可信度,因此隨著歷史的沉澱,現在我們對於燕王掃北這件事,也有了其他的看法,我們今天主要來講移民說。
移民說①移民說的內容
這一說法,是說燕王朱棣在發動靖難之變中,缺乏兵源,因此強制性地大規模進行移民,將這些民眾遷移到他的地方。
②移民說是否屬實
在史料中,確實有關於燕王朱棣在靖難之戰中,遷徙民眾的記載。
《明史·成祖一》記載:以計入其城,居七日,挾寧王權,拔大寧之眾及朵顏三衛卒俱南。因此,這一說法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朱棣當時確實兵源,於是從別的地方將大量的平民驅趕到自己的地方,充實自己的軍隊,這種做法朱元璋當時也曾經做過。
結語從這三種說法看,歷史上是有燕王掃北這回事的,只是對於燕王掃北的理解眾說紛紜,其中戰爭殺人說和移民說比較符合歷史事實,你們覺得是哪一種說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