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春眠秋夢
-
2 # 劉工158627026
歷史有多種巧合,明亡清興偶然因素太多!首先是滿清進京迎取北京漢人官僚集團的偽裝做得太好了!獲得了易主漢人天下的道義依據。其次滿清軍事上的殘酷暴力優勢;再次南明及其他地方勢力目光短淺,各自為政,沒有凝聚核心。還有明亡可能小冰河期氣侯因素,鼠疫流行等客觀原因。
-
3 # 劉三解
這個問題要回答,其實要做一個知識科普,就是明朝的社會結構和統治結構和今天有多大的不同,以及要在這樣的社會中建立統治必備的條件有哪些。
先來說一下第一個問題,就是明朝社會結構的特殊性。
明朝的社會結構的構建基礎,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一個鎮壓型的結構。即世襲皇室——世襲勳貴——世襲軍官——世襲軍戶,這個序列的統治者集團;對於世襲皇室——儒學文臣(含科舉+監生出身)——地方士紳(含正經鄉紳+分攤勞役的大戶,後演化為世襲的胥吏家族)——平民百姓,這個序列的被統治者集團的統治。
前者是朱明王朝的自己人,後者是朱明王朝統治的人。
然而,到了明朝中期,尤其是英宗土木堡大敗之後,勳貴、軍官、軍戶這支勢力,逐漸衰微,對於政治的干預能力越來越弱。
而明王朝走向了以後者的統治邏輯為基礎的一個制度序列,其書面的制度安排基本上被習慣法式的“潛規則”所代替。
這也就是很多人所厭棄的文官治國,更確切地說是“與士紳共天下”。
有人也許會說,這樣的狀態,士紳得利最多,為什麼還不和皇室一條心?
因為,這種“得利”是不穩定的,是潛規則獲取的,是一個認真照章辦事,比如海瑞,一棍子就能打回解放前的。
換句話說,在明朝的社會、制度體系下,利益是經權力獲取,並依照權力大小進行分配的,而權力的大小,歸根結底,是體制、皇室,擁有最大的力量而強取豪奪去的,因此,對於整個社會的絕大部分精英來說,“抱大腿”是出頭的唯一邏輯,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那麼,在明末政權風雨飄搖的時代,比如天啟年間,儘管明軍在遼東、遼西不斷大敗,縉紳、官員降敵還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但是到了崇禎末年,明朝的大船已經沉默定了的時候,不僅是科舉文臣,就算是世襲勳貴、太監,也並不少人投效新朝,這實際上並不是說之前的氣節好,之後的氣節差,而是一個風險、收益衡量的問題。
這種衡量,也是明末社會的主流思維方式。
因此,在明末清初的諸多勢力裡,誰表現出最大的成功可能,是“最大的大腿”,自然就會得到最多的支援,然後馬太效應就發揮作用了。
事實上,如果清朝沒有釋出“剃髮令”,它統一全國的時間還要短得多。
而回到各個力量對比來說,當時的衡量,其實就是兩個標準:
兵、錢。
兵,不是普通計程車兵,而是可以成為核心武力的官兵,也就是明朝概念下的“內丁”、“家丁”。這些人是職業武士,具備戰爭經驗和素養,同時對於本集團的領導有千絲萬縷的聯絡而保證的忠誠。
在這個核心武力的比較上,清朝是冠絕天下,有5萬八旗滿洲在手,又有百戰百勝的威懾力,可以驅使數十萬漢軍為其所用。
而其餘各家,比如李自成,一片石一戰,集中老營精銳也就7萬人左右(戰鬥力也不過是明朝邊軍的水平),再經過戰敗損失,後來大順軍的核心力量一再流散,能達到清朝八旗披甲水準的,絕對1萬不到。
多一些的,反倒是大西軍餘部,應該能夠達到1萬以上,所以有後來兩厥名王的戰績。
至於左良玉部,本身老底子就差,也就3000遼軍?
吳三桂的關寧軍,家丁他父親和崇禎就說過,也就3000人。
至於鄭成功集團,乾脆就沒有……因為海賊集團,往往是聚合烏合之眾,雖然有足夠的財力裝備鐵人軍和艦隊,實際上在戰場上能打硬仗的職業武士部隊是零。
這麼比,清朝一家打所有對手都不是問題。
至於說,錢,第一多的還是清朝,因為他們一方面多次入關擄掠獲取了大量的白銀和物資,足夠在物質上支撐他的偽軍部隊的供應遠遠超過明軍;另一方面,他們快速佔領了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江南和農業最發達的湖廣地區,而華北平原又為他們提供了足夠的兵員和就近的糧食。
第二多的是鄭氏集團,但是海貿起家,卻沒有穩固的大陸根據地,獲取物資的能力極弱,所以才要反覆打廣東,和吳六奇這個小軍閥結仇,屬於有錢沒糧、沒人的瘸腿勢力,否則何至於只能在沿海的城市打轉轉?早就可以和清軍決戰了。
剩下幾家,綁起來都比不了鄭家,就更比不了清朝了。
所以,從根本上講,清朝得勝,是物質力量上壓倒性的優勢決定的,而當時明朝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組成部分的“人”,又不是今天民族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人們,自然沒有那麼大的反抗興趣,“抱清朝的大腿”是很正常的選擇,哪怕我們今天沒法理解。
-
4 # 被動專家
紫禁城七百年,有多少腥風血雨悲歡離合的故事在這裡上演,明亡清興,有多少黑藉冤魂在暗夜裡嚶嚶哭泣,敬事房冷宮中有多少太監宮女嬪妃喪命於此!歷史上有多少暴君篡位者從泥淖裡撿起帶血的王冠,戴在頭上就不願意摘下來了,因為退縮與懦弱意味著死亡!多爾袞皇太極等早已化為飛灰,蟎清也埋沒於歷史的垃圾堆,再談他們毫無意義!
-
5 # 吃瓜群眾外圍隊員
滿清統一天下原因:
一,滿清兵力在十萬人以上,其中主要是騎兵,適合在北方大平原上作戰。
二,滿清調動了投降軍隊的作戰能力,滿清把投降軍隊編為綠營兵,綠營兵包括騎兵,步兵,火器兵等各種兵種,這些人在滿清入關以後發揮關鍵作用尤其是長江以南因為地形自然環境不適合騎兵基本就是綠營在作戰,尤其是攻城利器大炮的運用,,綠營戰鬥力極強,在政治上待遇低於八旗但是高於其他!綠營是職業軍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對外用兵主要依靠綠營兵,直到乾隆的出旗政策!
三,吳三桂投降滿清,吳三桂是明朝最後精兵
四,政治因素,滿清入關以後打出為崇禎復仇的口號,給投降派,漢奸留下投降藉口。李自成在北方大肆屠殺土豪地主等富裕階層,而北方明軍已經被李自成消滅,自然投靠滿清,北方的穩定,為一統天下打下基礎!南明大肆內鬥,不思作戰!無心跟滿清決戰豈能不敗?
四,李自成軍事失利,李自成面對滿清入關沒有主動作戰,實際上在一片石被滿清八旗打破狗膽,不敢主動出擊,還集結軍隊意圖於滿清決戰,軍隊大面積集結,這樣為滿清消滅李自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最後李自成兵敗,北方再無可以抵抗滿清軍隊。
五,全國範圍上大多數地方的省份的老百姓並沒有太多家國情懷!換誰當皇帝都無所謂!
六,軍隊不是比人數,從來就沒有一場戰役,一場戰鬥是靠數人頭勝利的
-
6 # 使用者56226736358
日本國土面積僅為中國的4%,而且資源匱乏先天困頓,竟然屢屢侵犯並且意欲吞併陸地面積超過它25倍的中國,未免貪心不足蛇吞象。而清朝入關則完全不同,清朝的發源地東北三省自元,明時期就是中國固有領土,居住在當地的滿族也自然是中國同胞,明朝末年內亂不止戰火連天,政府失去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清朝則強勢崛起,首先統一了周邊大小部落並征服了令歷代漢王朝頭痛不已而又無可奈何的漠北草原民族。
清朝統一中國完全是重新融入中華大家庭,而且雙方邊民早已通商,通婚,經濟往來貿易互補,具有一定的民間基礎,當年清朝軍隊一路進入北京秋毫無犯,百姓生活井然,並且為已經自盡,慘遭凌辱的明朝崇禎皇帝舉行隆重的國葬,這和李自成推翻明朝進入北京之後腐敗成風驕橫殘暴,燒殺搶掠搜刮民財,百姓叫苦連天怨聲載道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因而李自成的農民政權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推翻明朝僅僅存在了四十二天就被清朝取代,既是民意也是天意更是歷史的必然!滿族做為中國同胞推翻李自成的大順朝統一全國完全是中華民族之間的江山朝代更替,決不是某些不懂歷史不知地理或別有用心者鼓吹的外國韃虜入侵!
清朝建國初期,多災多難波瀾起伏,多年戰亂民不聊生,著名傑出的女政治家孝莊皇太后,天姿聰慧力挽狂瀾,不計名利忍辱負重,輔佐三世君主,艱難創業傳為佳話。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幾代皇帝廣施仁政體恤民情,嘔心瀝血苦心經營,為中華民族東征西討開創基業,處心積慮造福後代。康熙皇帝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文韜武略功勳卓著,北征蒙古草原,南克臺灣海峽,平定中原大地,奠定版圖根基,康熙是中國歷史傑出的一代明君,被史學界譽為千古一帝絕非徒有虛名。各民族民眾皆為自己國家忠心效力盡職盡責,湧現出施琅,林則徐,左宗棠,于成龍等優秀漢族官員為國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清朝在中華民族大家庭綿延近三百年,具有不可抹殺的歷史地位,而殘暴的元朝統治者僅僅維持了數十年就土崩瓦解,充分說明了民心所向。雖然中國近代蒙受屈辱,但是罪責在於外國列強的野蠻侵略,應該譴責外國洋人的滔天罪行而不應本末倒置顛倒黑白把矛頭指向中國!
縱觀歷史放眼未來,任何朝代都難免流血傷人有過有錯,清朝功過相抵功大於過。如今中華民族的後人,不僅沒有理由仇恨汙衊清朝,相反卻應更加慶幸感恩清朝,沒有清朝,何來今日的東三省,內蒙古,新疆,西藏,臺灣,青海遼闊的國土富饒的寶藏。新中國建國初期,國家首批特赦了戰犯,末代皇帝溥儀,並且予以優待安置,充分說明國家對於清朝的功過是非持肯定態度。
反觀日本侵犯中國的目的卻是要三個月滅亡中國,以滅絕中華民族為目標,實行慘絕人寰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喪盡天良天怒人怨,激起了中華民族的誓死反抗。因此,日寇吞併中國只能是痴心妄想異想天開,斷然行不通根本辦不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實乃永恆的真理!
-
7 # 折緣
明亡清興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滿清代明並不是歷史的必然,二世一個十分偶然的狀況。
從明末的實際歷史形式來看,依據明清之際各方的政治、軍事、經濟等綜合實力比較分析,可以發現明清之際的歷史發展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也就是說有多種可能性。
清朝初年有一首民謠這樣唱道:“朱家面,李家磨,做得一個大饃饃,送與對巷趙大哥。”(趙大哥:因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俘至東北,故明人便戲說清朝乃趙宋的後代。)
這首民謠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饃饃(天下)的面是朱家的,磨面的工作是又李自成來完成的,可最後卻送給了清朝。也就是說這個饃沒有非屬於“趙大哥”的道理。換言之,崇禎不必把脖子伸進煤山的那根黃綾中;而李自成也許還能在北京度過晚年,無須血染九宮山;至於順治帝興許只能在關外看一輩子的落日,那金鑾殿又與他何干!那麼到底有沒有以上種種可能呢?
從軍事、經濟對比三方博弈可能性實際上,李自成與明朝的實力是一個此長彼消的情況,從軍事角度而言,李自成有高迎祥這個跳板,前期的工作都是高迎祥在做靶子,一直消耗明朝的實力,等到李自成上位後,統一的明朝儼然已經日薄西山,江南之經濟居然無法支援中央,而邊軍之戰鬥力已經摺在了松山大戰,彼時明朝除了吳三桂那幾萬關寧軍居然沒有一支可以調動的具有戰鬥力軍隊來應對李自成一路東來。
在崇禎吊死煤山之前,經濟體量最大的是明朝,軍隊數量最多的其實也是明朝,只是精銳邊軍打殘了沒多少了,主要部隊就是毫無戰鬥力的衛所軍了,只是這些衛所荒廢時間太久,沒有多大意義,其次是李自成的闖軍,從西北殺過來的時候號稱已經有百萬了,而經濟上主要是“追贓助餉”的鬥地主方式供養大軍,而清軍呢,清軍八旗的軍力最多維持在15萬左右,已然是全民皆兵的程度,經濟體量沒有明朝大,但相比李自成搶劫式的經濟支撐,要良性持久得多。而大明的經濟呢?在帝國沒有崩潰之前,帝國經濟依然十分發達,可問題是財富收入主要流入了官紳豪強的手中,朝廷沒有錢,而朝廷的錢來自於更窮的老百姓。北邊老百姓基本都造反了,而南邊的稅收幾乎也是到了兜底的程度,大明富有四海,國家卻窮成個鬼樣,實在是讓人汗顏。
從國家層面來講,國力最強的大明,卻又是三方之中最弱的,因為大明空有政權的合法性,卻養著一群朝秦暮楚、見異思遷的蛀蟲,他們掏空了國家財富,卻沒有對國家有多大貢獻。所以最終大明在兩面作戰的情況下轟然倒塌。
而李自成呢?敗也就敗在他沒有一個合法性的政權,他跟官軍打了十幾年,最後勝出都沒有意識到培養自己的官員,鞏固佔領區的統治,還是老一套的“追贓助餉”,其破壞大於建設,北方經濟完全被打殘,所以他流賊一般攻入北京,最後不得不流竄到九宮山飲恨九泉。
至於滿清,他恰好把握好了一個北方大地的空檔期。這個空檔期內,大順政權草創沒多久,就各種問題滋生,儼然就不是能成事的,而北方大地唯有的一支有點戰鬥力的軍隊山海關的吳三桂部,卻在這個關鍵時刻,做了相當不明智的選擇,把滿清這頭狼放了進來。吳三桂雖然不能敵李自成,但其實他可以放棄山海關,轉戰山東自立門戶沒有什麼問題,他有這樣的資本重新建立一套比李自成更穩固的社會秩序,在北方形成一個新的局面,可惜他選擇了投機,甘做漢奸。
三方博弈之所以最後清軍勝出,其實是李自成滅了明朝,佔據了北方,卻沒有得到北方人民的支援,最後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推給了滿清。使得滿清一年都沒有盡佔領北方,利用各種政策穩固了北方漢人,從而實現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
8 # 山澗清泉流
明末亂世,最終得天下的為何是不足幾十萬人口的滿清。
題主有一個問號在頭部懸著,這個問號就是為何滿清只有區區幾十萬人口為什麼能夠把將近一億人口(有爭議)的明朝取代掉。
這實際沒有什麼好稀奇的,大家只要記住家和萬事興,家裡有了內憂,那麼外患必然要入侵。
大家一定好奇為什麼美華人口從來就不是全球第一,但不知道為什麼體育、經濟、軍事屬於全球第一。
要是按照人口排,應該是中國第一、印度第二,可為什麼人口全球第二的印度在體育這一個專案上不能進入前十名。
區區十幾億人口的印度在體育這個專案為什麼不能進入第十名。
區區滿清幾十萬人口最終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滿清的軍事力量並不比明朝的軍事和李自成的軍事力量小。
打個比方,明朝有一億人口,軍事力量有十萬,滿清有人口幾十萬,軍事力量有十一萬,那麼一億人口的明朝和幾十萬人口的滿清軍事力量對比有多大的優勢。
印度有一個名字叫做人口巨人,體育矮人。
這個時候可以給明朝和滿清起一個名字,明朝叫做人口巨人,軍事矮人,滿清叫做人口侏儒,軍事巨人。
大家千萬不要講明朝吳三桂的關寧鐵騎,盧象升的天雄軍都證明明朝是軍事巨人的證據。
不要來談這麼深奧十萬八千里的問題。
不管明朝是不是軍事巨人還是人口巨人最後笑到最後問鼎神器的是隻有幾十萬人口的滿清。
也就是說不管李自成的大順還是朱由檢的明朝都變成了軍事侏儒(軍事失敗),只有幾十萬人口的人口侏儒、軍事巨人滿清用八旗軍的軍事力量奪取乾坤。
明末那一億人口只是一盤散沙,並不是明末一億人口都是軍事力量,人口多從來就只是數量,但是真正想在軍事、文化、科技、體育各個方面想有所建樹從來就是靠質量。
雖然滿清只有區區幾十萬人口,但是那區區幾十萬人口有一支質量極高、戰鬥力極其恐怖的八旗軍。
明末屬於四處起火,八處冒煙的光屁股過街,捂得了前面捂不了後面的尷尬境地,就比如打遊戲打老鼠,這個老鼠從洞裡冒出來一棍子還沒有打下去,另外幾隻老鼠同時從另外幾個洞裡又露了出來。
崇禎一棍子差點把李自成打死,但滿清從內蒙古入塞,從喜峰口破關從北京城下冒了出來,崇禎一棒子沒把李自成打死,只好又把棒子抽回去打北京城下的滿清,結果李自成沒打死,北京城下的滿清也沒有打死,明末鼠疫、水災、旱災、蝗災、崇禎的多疑等等天災人禍一起逼著明朝退出歷史舞臺。
結果李自成百萬大軍撲到北京城下使用螳螂拳逼得大明朝200多年的江山吊死在了歪脖子樹上。
李自成也確實是給滿清做了嫁衣的螳螂,滿清如黃雀一樣在山海關一片石把李自成吞下的明朝江山連同李自成一口吞進了嘴裡。
經過一年多的消化,李自成在九宮山被鄉勇程九伯一鋤頭打死。
天下基本改名換姓姓了愛新覺羅氏。
所以說數量不是最重要的。
滿清區區幾十萬人口能夠得到天下有幾個因素:
第一滿清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八旗軍
第二明朝的內憂外患
第三明朝的天災人禍鼠疫的橫行
第四李自成辛辛苦苦的螳螂捕蟬白白為滿清做了一件嫁衣裳。
-
9 # 流年夕雨
滿清得到天下可以說是實力和運氣並存的吧。
首先遼東方面,魏忠賢倒臺,袁崇煥被調,繼而打開了遼東大門,慢慢的使滿清八旗在東北發展起來。
第二是滿清八旗制度和多爾袞的英明領導,軍隊自身軍事素質的提高。
第三是闖王李自成功下北京後不思進取,縱容手下為非作歹,惑亂北京治安,起了一個很不好的影響,讓民心對李自成產生失望。
第四是吳三桂放清入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聯合滿清八旗兵勇才把李自成從北京趕走。
第五是佔領北京後滿清採取的以漢治漢的決策,讓吳三桂和其它的幾個藩王對於明朝殘存勢力。
第六是滿清皇帝順治的英明治理,開科取仕,尊重漢學文化和孔孟之道,贏得了天下寒士學子的支援。
-
10 # 盜夢空間之聆聽者
成功只青睞準備最充足的一方。歷史發展就是大浪淘沙,不適合的,發育不良的都慘遭淘汰。
明末諸雄逐鹿中原,最後清勝出。根本不能以偶然判斷。
-
11 # 李伯禺
主要原因是內部發生了較大問題,可謂矞蚌相爭漁人得利。所謂內部,即明朝政權被農民起義搞的風雨飄搖,最後將明滅掉。假若李自成懂得進北京城後怎樣加快鞏固政權,與民生息,軍民一致對外抗清或可挽回局面,但李自成卻忽視了外族正在那裡虎視眈眈,準備借勢而入呢!這也就是隻會打天下,不會守天下,也是農民起義的弱點。
李自成(公元1606-公元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謀。在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繼稱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壯大,士兵多達百萬。起義軍勢如破竹,殲滅明軍,直逼明王朝都城北京。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吊死煤山,明亡。
剛進京時,李自成尚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此時京城秩序尚好。但其後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沒收財產。軍士製造刑具,對於明朝官吏嚴加拷打,殘忍至極。接著,李自成沉浸在自己的皇帝美夢之中,無心管理下屬。將領尚且如此,士卒更亂。大肆搶掠民眾。平民百姓稍有錢財,便被抄家洗劫一空。李自成在北京城內短短數十天,即盡失民心。把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看到崇禎已死,加之在京的愛妻被李自成手下人霸佔,吳三桂就投降了清。
1644年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將吳三桂一家老小全部抄斬。更堅定了吳三桂的投敵決心。與清軍聯合向關內進攻,李自成卻扯出北京城,連同掠奪的金銀財寶向西退去。更為清兵入關造成了大好時機。
其次,就崇禎而言欲圖中興,辛勤工作,但無識人用人能力,作事又多疑,將抗李自成的大將孫傳庭(剿滅李力量已顯成效)卻以“恃嬌”之名革職下獄,還有大將盧象升在與李作戰激烈時受困,他卻對盧懷疑其忠心,不積極支援使盧戰死沙場,更錯誤的是凌遲抗清主帥袁崇煥,因崇禎性格多疑,用誰疑誰,結果是“自毀長城”。由於決策的錯誤國內讓李自成掏空,對外殺自己的將帥。清兵還沒進北京他先讓內敵(李自成)逼到死路上去了。李自成又是一亇不懂保國禦敵的人,得了北京大戶的銀兩就認為成功了,扯兵西去,這一切都為清兵的入侵提供了大好的條件。
-
12 # 道元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真理就是真理,不是文人靠忽悠就能改變的。
滿清靠劫掠增加實力,按理說是不利於爭天下的,但誰讓它的對手更無知貪婪,還缺乏實力呢?
不得不承認,滿清就像戰國的暴秦,雖然毫無人性,但組織效率高,戰力強大,同比之下南明和李自成,一個爛透了,一個根本就不是蘋果。雖然滿清是個苦蘋果,然而有其它選擇麼?
而且清朝轉換角色也比較快,出了順治和康熙幾個比較溫和的皇帝,當然統一後殺讀書人確實也狠,然而普通人會在乎這些麼?
所以秦二世而亡,元朝也不過三世,清卻能統治近300年,不能不說是華人的悲哀,挖國家牆角把文明講理的大明搞死,換一個蠻子上來反而服服帖帖。
回覆列表
第一,要說明晚明時期滿清已經漢化的非常嚴重了。對東北漢族知識分子的吸納,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你想想中華文化波及日本南韓越南東南亞等地區,更別說近在咫尺的東北了。
第二,明末的官僚系統已經徹底腐朽了。什麼叫徹底腐朽呢?就是說在一個病態的生態系統中,形成了一個病態的結構。比如說欺上瞞下,盤剝百姓,矇蔽皇帝,結黨營私。官僚系統對此已經習以為常,爛熟於胸。再加上崇禎那個楞頭青。只知道耍皇帝的權威來治理國家。動不動就是殺殺殺。搞的皇帝大臣離心離德。
第三,在西北西南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民生的問題,進而演化成暴亂,農民起義。起義之初重用的都是打天下的人,而不是治天下的人。沒有治國的讀書人參與。農民起義必然失敗,這是無數次被證明的歷史經驗教訓!農民起義還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沒有一個真正的強有力的權威。打天下時皇帝怎麼可能隨意幹掉屬下得力的干將呢。另一方面,也沒有能力節制他們。出現了,城破之後,殺人搶劫的混亂場面。
總之。農民起義軍有非常非常多的缺點。而此時的滿清軍隊已經蓄勢待發。起義軍以摧枯拉朽之勢,進了北京城。因為此時的大明是一個踹一腳就能倒的房子。但是滿清並沒有給起義軍以時間。形成新的有戰鬥力的組織進行轉型。同樣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了起義軍。
最後我想說一點。這就是歷史的巧合,歷史的時機。好比成吉思汗的蒙古人為什麼能夠橫掃歐亞大陸。因為那個時候,歐亞大陸上的各個政權都處於內憂外患之地。原來個個強有力的政權都開始處於衰落之勢。滿清之得天下。也處於這個歷史時機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