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南朝居士
這個沒法比啊,唐朝的節度使是使職,沒有品級的,是派遣出使地方的官,所以叫“某某使”,表示持節出使地方,“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的級別是看他的本官,也就是階官,也叫散官,
只是後來節度使又兼職一大其他的堆官,所以節度使職權很大,管理一鎮的軍隊、財賦、人民,並能管理下面州郡的文官,所以,他實際上成了後來清朝的總督巡撫這類了,甚至更大,因為他直管的軍隊對的多。
而北宋沒有太守,把知州知府成為太守,因為太守是秦漢時“郡”一級長官,一種戲稱,
知州知府跟明清的知府差不多,職權就那麼一點點,
如果比起來,節度使的職權是遠大於知府的
-
3 # 知無為而有益
唐朝的節度使,開始是一個武官名,主要有軍事權力,對地方的政務是無權干涉的。
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節度使的權利越來越大,開始兼管地方事務。
節度使行使軍事權力的同時,也管理地方上一切事務,甚至自己可以任免轄區的官員。
節度使去世後有自己的兒子或者部屬接任,皇帝無權干涉,節度使儼然就是一個國中國的皇帝。
北宋嚴格意義上講 是沒有太守這個官職的,太守是秦、漢時期對郡守的尊稱。
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將兵權收歸中央,編練禁軍,地方官是不能插手軍務的。
北宋的知府、知州多少有點過去太守的味道。北宋的“太守”必須有中央政府任免,不能插手地方軍務,只負責管理地方事務。
有此可見,唐節度使權力大的沒邊,宋的“太守”的權力與它是沒有可比性的。
-
4 # 牧荑
唐代節度使權重,宋代並無太守一職,地方為州縣二級,你所說太守大概是指知州吧,唐朝後期節度使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刺史。宋代的知州還要配一個通判制衡,州一級發出檔案,必須通判簽署,才能生效。
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
自開元以來,邊軍城鎮日多,這些軍鎮設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行軍留鎮,一種是派兵鎮守。天寶元年時期,緣邊軍鎮八十餘處,以八節度使統之。同時,由於募兵制的抬頭,軍隊素質也隨之變化,軍隊對將領有了更多的依附性。唐初以防丁、行人為主,軍城鎮戍為輔的防禦體系,就是這麼逐漸演變,逐漸形成了節度使制度。
開元年間,設立了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北京地區,即古幽州)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時的節度使多由胡人擔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節度使,要授予其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
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刺史。
宋朝的地方行政區劃,基本上是兩級制,即府、州、軍、監為一級,縣為一級。宋朝的地方官均以中央官吏派出任“知XX事”,高階官吏則稱“判XX事”。以州為標準單位,多稱“知X州軍州事”。知州照例兼廂軍正印職。除知州外,每州設“通判”一人,其地位類似隋朝通守。州一級發出檔案,必須通判簽署,才能生效。目的就是要牽掣一下知州的權力。同時在地方設定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後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
宋太祖為了削弱節度使的權力,防止唐五代時期武人割據的局面重演,規定諸州刺史得直接向朝廷奏報和接受詔令,節度使不得干預除所駐州之外(所謂支郡)的政務。後來,逐步派遣京朝官(文臣)接替刺史管理州務,稱“權知××州州軍事”。“權”表示不是正式職務,只是代理;“知”就是管理的意思;州軍事的州代表民政,軍代表軍政。簡稱知州。由此,刺史非奉特別詔令不得過問所任州的州務,演化為武臣的遷轉之階,屬於橫行正使之一。
同時,節度使也很快演化成一種地位崇高的虛銜,成為武臣的最高等級,不再有實際權力與職掌。州也就由隸屬藩鎮變為隸屬以轉運使為長官的路、以及以留守、知×府事、尹為長官的府。
-
5 # 晴波泡泡
這兩個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唐代節度使是代表天子出鎮地方几個州,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地位非常之崇高。唐朝有出將入相的慣例,也就是節度使是可以直接調到中央來當宰相,宰相也可能外調藩鎮節度使,也就是使相。宋朝的太守實際上就是知某某州事,有宋有幾百個這個級別的,上面還有轉運使、制置使。
-
6 # 道中道道而道
當然是節度使權力力,所管範圍內從軍事到內政都屬節度使管轄
唐朝最初設定二十四都督府,每個都督府相當於省長的地位,但由於考慮到權力太大,容易造成威脅中央的狀況,所以這一實行辦法還是擱淺了。開始設定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但是由於地方人口的急劇增加,地方出現混亂,所以當時張九齡奏請設立了十五道採訪使,朝廷開始設定了採訪使,初期的採訪使是沒有軍隊的(軍隊由節度使調配,財政方面好像有支度使),政權與軍權沒有合二為一,一樣不可能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看此法不錯各個方面都有權利的節制,但後來發展就變了。
一般 採訪使和節度使的管轄區域劃分並不完全吻合。常常是一個地區又有節度使又有采訪使。但是隨著邊疆戰爭劇烈化,多元化指揮難以勝任,於是終於出現了採訪使與節度使逐漸歸一的狀況。天寶九年,安祿山在已經是平盧節度使加范陽節度使的情況下,兼領河北採訪使,終於可以做到一方軍政財務自己一把通抓。在安史之亂時期,由於玄宗下令給予各道節度使自調兵食、總管內徵發,任免管內官吏等權利,採訪使的許可權已經被節度使架空。節度使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剌史。
此後節度使權力不斷變大,相當於如今省委書記兼任省軍區司令,兼任很多的像建國初期的西北局最高長官一樣權利相當的大。所以安史之亂的爆發不難究其原因,安祿山擔任3個地區的節度使,分別是河東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同時還是節度使中實力最強的范陽節度使,這樣造反唐王朝怎麼能抵擋的了
所以後來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明白這個道理,不斷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權。例如 令各地賦稅收入除日常軍費所需外,全部運送中央,剝奪了節度使擅自處理地方賦稅的財權。同年還命令諸州府選送精兵給中央,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後,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
-
7 # 陽光灑過的天
引言
唐代在景雲二年以赫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正式建立節度使制度,玄宗時期共設有十位節度使,史稱“天寶十節度”。宋代地方官制較為複雜,設有府、州、縣,那麼太守也就相當於地方的知府或者知州。
唐代節度使相比北宋的知府或者知州官職更高想要了解唐代節度使的權力,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唐代的行政區域劃分,在唐代,在州縣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道這一級行政單位,每個道下設州、縣。每個節度使一般掌握一道或者數個州的地盤,隨著藩鎮割據的不斷增強,這三級行政單位已經形同虛設,隨個各個節度使的相互征戰,已經將州作為自己的統治單位,一個節度使可能擁有數十個州的地盤。
(圖為唐代疆域圖)
在唐代,節度使設立以後,隨著對外征戰的需要,逐漸擁有軍政大權,可以自己募集士兵,權力極高,在唐代官制中擁有正二品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這僅僅是還聽從朝廷調遣的藩鎮所擁有的權力。在河北地區的各鎮由於安史之亂的歷史問題,基本不聽從中央號令,類似於一個獨立王國。
(圖為節度使官印)
在宋代,由於唐代因藩鎮割據而滅亡,因此實行了權力劃分的思想,宋代以路、州府、縣為行政單位,因為實行分權的制度,各州、府的長官為知州或知府,各州通判雖為副職,但執行監督知州的責任,同時掌管日常行政工作,因此一州的實際管理者為通判,知州作為皇帝的親派人員,行使制約通判的作用,一般知州由二品以上的官員擔任,類似於今天的市委書記。
因此對比之下,唐代節度使的權力與知州的權力無法相提並論,就像省委書記比市委書記整整大了一級。而且有的節度使甚至兼任省委書記、省長、省紀委書記、省軍區司令為一身,知州可能做夢都沒有體驗過這樣的權力。
節度使仍舊比宋代“路”的長官權力要大這時,有人可能問道,那麼兩者既然差了一級,那麼宋代各路的長官的權力能比節度使大嗎?結果仍是否定的,前面說過,宋代實行分權的思想,各個路(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省)擁有數個長官相互制約,大致由轉運使,提典刑獄使,安撫使構成,轉運使負責財政和監察,提點刑獄使負責刑獄,安撫使負責本區域的軍事工作。在宋代前期,轉運使的權力極度膨脹,基本相當於一路的實際掌權者,但是隨著宋代官職的完善,基本由上述三使共同行使權力,各使類似於今天的省委書記、省法院院長、省軍區司令,一般來講各路的最高長官為轉運使。
(圖為宋代疆域圖)
相比於節度使,各路的轉運使顯得遜色了許多,但相比於唐代,宋代的官制進步了很多,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據的現象。
-
8 # 史無眠
唐代節度使官職與權利要遠遠大於宋代太守
唐代節度使為封疆大吏,北宋太守一職根本不是正式官職,只是對州府一級長官尊稱。
▲唐 · 節度使
唐代節度使一職,最初起源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節度使一職的出現,與唐朝所面臨的周邊環境有很大關係。
由於唐朝疆域變大,與周邊吐蕃、突厥、高麗、契丹等政權衝突日益增多,戰爭頻繁。外部勢力經常侵犯唐朝國土,危害唐朝安危。同時,由於唐朝自身土地兼併嚴重,府兵制受到破壞,地方上的州府已無力對抗外部勢力入侵。
為了維護唐朝邊境安危,打擊外族入侵,更有效的統一各方面資源,保衛江山社稷,節度使一職誕生。唐玄宗天寶元年,先後冊封10位節度使,這些節度使大都是分佈在邊境地區。
▲唐代節度使分佈圖
最初節度使只享有地方軍權。但為了更好的統一各方力量,更有效的對抗外部勢力,節度使慢慢的有了地方上的軍、政、財、等各權。此時,節度使一職,成了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成也節度使,敗也節度使。隨著唐朝節度使職權的變大,慢慢演變成各節度使各自為政,不聽朝廷政令的情況。公元755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隨後唐朝各節度使進入潘鎮割據,並最終導致唐朝滅亡。
對於北宋太守一職,其為地方州府長官尊稱,並不是實職。北宋地方官職依次分為路、道、府、州、縣各級,通歸中書省管轄。
所說太守,實為知州或府尹一職。而知州多為五品或從五品,擁有對下轄各縣管理的權利。同時,北宋以文制武,每個知州又有指揮地方軍事權利。
▲北宋知州
-
9 # 歷史上的小書童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根據節度使和太守處於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權力範圍進行比較:節度使是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在國家的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和元朝時期的都督類似,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但是在節度使初置期間,是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的是軍事事宜,主要作用是防禦外敵,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隨著發展,權力不斷變大,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就相當於一方諸侯。
太守為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後期郡守權為州刺史所奪,至隋初遂存州廢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後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別稱。明清則專稱知府。
另外,刺史原本是奉皇命檢核地方官的職務(俗稱欽差大臣);後來權力擴大,就成了掌握一州軍政大權的要職(封疆大吏),品位很高。“太守”,則是郡守(一郡之首),是刺史的下屬,相當於現在地區級的長官。
因此,雖然所處時期不同,但是綜合考慮的話,還是節度使更勝一籌吧。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
10 # 說歷史講考古
如果硬是要比較的話,個人覺得節度使的權利可能更高、更大一些。
唐代節度使唐代節度使制度正式形成於唐睿宗景雲年間。在此以前的節度使都是為了加強邊防重地的軍事指揮而有中央政府臨時派出的,事情處理完後就回到原來的地方,他們沒有自己的轄區, 沒有固定鎮所,也不設官屬。
景雲以後,在邊防要地東北、 西北 設定的幽州節度使和河西節度使, 己有固定的鎮所、
明確的轄區,而且任期也開始長期化,這意味著節度使在事實上已逐漸職官化。 雖然節度使名義上仍是使職,但已“ 坐而為使” 。 以至後來竟變成使職為實職, 本官為虛銜了。
尤其是在唐玄宗開元、 天寶年間,在防要地廣設節度使, 井不斷增加其權力 , 擴大其官屬,進而節度使成為唐朝邊防統帥的主職。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說白了就是一方諸侯。
北宋太守其實北宋是沒有太守的。宋朝地方行政長官為知州,全稱為權知某州事,意思是暫時管理某州的事務,所起作用為避免地方自重,規避五代割據再現。
知州說白了就是一個“虛職”,或者說是掛職,相當於是代理行使權利。試想一下一個虛職的官能有多大的權利呢?
回覆列表
唐朝的節度使比北宋的太守官職更高權力也更大,唐朝最終滅亡就是晚年唐朝己名存實亡,藩鎮割據、節度使反叛自立,而最終滅亡了唐朝。北宋太守官職權力中等,根本無論從地位官職還是權力都不及唐朝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