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優農優品
-
2 # 順禮成章LSL
隨著城鎮化程序的加速,農村已不再是“大有可為”之地。五穀不分,麥苗當韭菜的不光是城裡人,有些農村的孩子也傻傻分不清楚。
禾,即禾本科植物,單子葉植物的一科。絕大多數是草本,莖通常中空有節,也有實心的,葉子狹長形,花通常是兩性,果實通常是穎果。成語“脫穎而出”的穎就是禾本科植物包裹種子的外殼,如小麥長得好的,種子灌漿的時候(子實最大)其麥殼(穎)就包不住種子了,種子大部分裸露在外,這就是“脫穎而出”,藉以比喻人有某種不同尋常的技能。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等都是禾本科植物。除這些糧食作物外,甘蔗、蘆葦、芭茅等也是禾本科植物。詩中的“禾”是指粟,種子即穀子,加工脫殼後就是小米。
題外科普一下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區別。單子葉植物種子發芽時只有一片葉子先出土,種子是埋在土裡的。如圖雙子葉植物發芽時會把種子頂出土外,是同時出土兩片葉子,如花生、大豆、黃瓜等。如圖
-
3 # 藍天下的一片田
鋤禾日當午中的禾指的是莊稼。以前木有除草劑,田地裡雜草全靠人工除草,陰雨天不死草,只有在大晴天中午時鋤地草才容易死。(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
4 # 藥都酒鄉
“鋤禾日當午”中的“禾”,古時候應當指禾苗或莊稼,鋤禾就是鋤去莊稼裡的雜草。
鋤禾,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沒有機械化運作,只能靠自己的辛苦勞動,藉助簡單的農具(比如犁巴,鋤具,鐮刀等等)來作業,完成農活管理的過程。
鋤禾為什麼日當午呢?那是因為在莊稼地裡的草只要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才能除掉。不然,那個雜草的生命力很強,鋤掉之後,不及時收走還會再生根存活。古人為了講究效率,不可能再彎腰收拾走,就利用中午火熱的太陽把雜草曬死了,天越熱除草效果越好。
-
5 # 安琪養好花
憫農(鋤禾日當午)
[唐] 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註釋】禾,禾苗。鋤禾——鋤,鋤草。日當午——中午最熱的時候。餐——飯食。皆——都,全。【解說】炎熱的夏天,中午最熱的時候,農夫頂著烈日給禾苗鋤草。勞動緊張,又累又渴,農夫全身是汗,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禾苗下的泥土裡。有誰知道自己碗裡的飯,每一粒都是用辛苦勞動的汗水換來的啊!【欣賞】這首詩的前兩句,精簡的十個字,向讀者描繪了這樣一幅圖畫:烈日當空,熱氣烤人,農夫“面向黃土背朝天”埋頭鋤草耘田不止,他的黃豆粒大的汗珠,滴滴答答地滴在腳下的田土裡……再普通不過的畫面之中,飽含著作者對辛苦耕作的農夫的深切的同情。“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句,緊接著上面的畫面,提出了沉重的追問。這裡邊應該說有兩層意思:一是告訴廣大的民眾,要懂得珍惜糧食,千萬不要糟蹋和浪費。二是對那些隨意揮霍勞動人民血汗的醜惡現象,表達了強烈的憤慨與控訴。
-
6 #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鋤禾日當午”中的“禾”指的是什麼?
禾從詞典上看,1,禾苗,特指水稲的植株。2,古書上指粟。3,(名)姓。例:禾場,打稲子或曬稲子等用的場地。禾苗,各類穀物的幼苗。引申可理解為,禾,指禾苗(各類莊稼的幼苗)。也包括土地。
一首唐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詩把歷代勞動人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頭頂當午的烈日,揮汗勞做的情景,描述的活靈活現,淋漓盡致。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土裡刨食的堅辛,一首名詩,萬古傳頌。
就連剛上幼兒園的小孫子就把這首詩背的滾瓜爛熟。若問他,鋤禾是幹什麼呢?盤中餐又是什麼呢?小孫子說,不知道,我就會念。是啊!甭說小孩子們,就是我們成人又有幾個能完全理解詩詞裡面的深奧含意呢!看來學好文化知識是多麼重要啊!
毛主席曾經說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愚蠢的軍隊是不能夠打勝仗的。尤其是現代,高科技飛速發展。就是戰爭,打的也是科技現代化的戰爭,沒有文化將寸步難行,是要被動挨打的。
-
7 # 從善如劉L
先說鋤,鋤就是鋤頭,鋤頭是鋤地的,二個功能,一是鋤掉禾苗裡的草,二是鬆軟土壤。
這個鋤地的的農活,我都幹過,而且幹了好幾年,鋤禾的“禾”,應當泛指所有的禾苗,也就是在那個年代土地上種植的,所有的還在生長的莊稼的的禾苗,這可能就包括了豆類,穀類,蔬菜等等。
但是這個禾絕不包括水稻的,因為水稻是不用鋤頭鋤的,當水稻田地裡長了野草的時候,是需要用手薅掉的,這個水稻薅草的農活我也幹過,而且也是很辛苦的。
所以說,鋤禾日當午的“禾”是指用鋤頭鋤草的所有的禾苗,而不是水稻了!
-
8 # 大悔憶智周
好多回答答非所問!
有的連圖都配錯了——莊稼粒粒飽滿,成穗成束,叢叢簇簇,低垂著謙虛的頭,等待收割。這豐收在望的圖景與鋤禾無關,這時的“禾”已不需要“鋤”。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禾”是不是禾苗,是不是莊稼?既然是禾苗是莊稼為什麼又鋤掉它?
“禾”,不錯,就是禾苗就是莊稼,是小米苗,後來泛指一切莊稼苗。
而“鋤禾”不是鋤掉禾苗鋤掉莊稼,是鋤掉禾苗地裡的雜草。鋤禾鋤禾,為禾苗除草,為莊稼除草,疏鬆土壤,讓禾苗——莊稼生長得更好。
我們南方有一種農活,叫做“薅秧子”。讀中學的時候,我還和同學們一道上臺表演過薅秧舞。
兩手叉腰,右腳在左腳兩側繞兩下,然後用力向前伸出去——左腳在右腳兩側繞兩下,然後用力伸出去。
後來下鄉,薅秧這活的一道程式果然是這樣幹,恍然大悟那左右腳既是腳,又代表秧苗。另一道程式是用手扯掉田裡秧苗旁邊的雜草。那時的藝術講究體驗生活,作品很有生活氣息。
秧子者,水稻苗也。薅秧薅秧,不是把秧子薅掉,而是手腳並用,去除雜草。一排農民(其中也有我們這種準農民)薅過一塊水田,田裡雜草就沒有了,田水被攪渾了,田土也疏鬆了。
同理,拿鋤頭把地裡禾苗間的雜草鋤掉,地裡只剩下禾苗,土壤已被疏鬆,就是鋤禾。
我鄉下遠房表姐很勤勞,除了用鋤頭除草,還蹲下去用手扯草。那年夏天,她去看望入贅在外地的兒子,大熱天她去地裡幹活,回家一頭栽倒就死了。
我表姐夫傷心地說:“她太勤快了!走到哪裡手不停腳不住。你看我們這茉莉花地,她扯得一根草不剩,就像客廳!”
我父親解放前後的校長,老知識分子,文革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16歲的全省高考狀元,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50多歲了,挑糞鋤禾,養魚喂牛,從頭學起,鋤禾比我這當了7年知青的還鋤得乾淨,而且一點不傷到禾苗,剷起的土不多不少,剛剛除去雜草和雜草的根,又疏鬆了土壤。
我母親也是校長,卻也在農場種過莊稼。我姐、哥大學畢業都在農村和農場鍛鍊幹過農活,我和弟弟是知青。我們一家都知道鋤禾怎麼一回事,都知道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9 # 青松5698
禾 [hé]
禾是漢語詞彙,讀作hé,嘉穀。出自《廣雅·釋草》,二月開始生長,八月成孰,處四季之中,得陰陽之和,所以稱它為禾(和)。
基本字義
【釋義】 穀類植物的統稱:禾苗。古書上指粟。

【禾場】 <方言>打稻子或曬稻子等用的場地。
例句:爺爺和爸爸在禾場上打麥。
【禾苗】穀類作物的幼苗。
例句:田裡的禾苗長得很旺盛。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
10 # 五次方物語
說大豆和水稻都是錯誤的。“鋤禾日當午”之“禾”,指的是粟,即小米。
首先,作者李紳自己已經在詩中點明瞭。《憫農》是組詩,除了“鋤禾日當午”之外,還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你看,這裡面本來就有粟字,聯絡上下文,禾當然就是粟。
再者,禾用來指代粟,在古代是常見的。狗尾草古稱“莠”,與之相對應,粟稱“禾”,二者近似,時常混生。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所說,“揚生莠也”,而“禾穗皆下垂”(禾即指粟)。
綜上所述,“鋤禾日當午”的禾即粟。
-
11 # 糧油市場報
廣義上來說,所有穀物的幼苗都能被稱作“禾”,但在古書中,“禾”在多數情況下指的就是中國的一種原產作物——“稷”。
稷,從禾從畟,五穀之長。本義:稷谷。稷為百穀之長,因此帝王奉稷為穀神:社稷(指國家)。稷,齌也。五穀之長。——《說文》
“稷”又稱“粟”,也就是現在說的小米!
“粟”——原產於中國的糧食作物!粟,原產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屬於“粟文化”。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
資料顯示,粟適合在乾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區生長。其莖、葉較堅硬,可以作飼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國北方俗稱穀子。西方語言一般對粟、黍、御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雜糧有統稱,非農業專家一般不分,如英語均稱“millet”。現在人們也用小米做早點,稀飯。
“粟”——曾是華人的主糧!五穀中的粟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為”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麵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人口的急劇增長,粟作為主糧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小麥的產量和口感已經逐漸達到人們的需求,慢慢的,粟的主糧地位徹底被小麥所終結!
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詩句中出現“禾”和“粟”的次數也明顯少了很多!倒是“麥”成了炙手可熱的明星!
-
12 # 天地縱橫老闆凳
看很多人的回答,幾乎都說是粟,這應該差不多。但都說是穀子,就不一定了。我以為,這個“禾”最有可能的是高粱,古代稱蜀粟,也直接叫粟。
因為古人最離不開的一種即是農作物又是經濟作物的叫高粱。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高粱種植的歷史很悠久,而且易於管理,病蟲害少,最主要是抗澇。這些特點在古代很被農民看重的!
高粱的收成既種子,脫殼後叫高粱米,也稱粟,也是細糧。
高粱一直以來種植廣泛,因為有著其它農作物缺乏的特點,就是實用性。糧食屬性外,高粱的頂穗可以做成笤帚,炊帚等,去穗的頂節可以做成蓋鍋的蓋墊,各種筐子,都是廚房必備。
古人“席地而坐”的“席”也是用高粱做的。
古代的糖也多半用高粱莖杆熬製的,最主要還有釀酒,從最初杜康放到樹洞裡的高粱米飯發明了酒,到電影《紅高粱》裡的酒坊,到郎酒、茅臺等,都是高粱!
高粱春播秋收,經歷整個夏季炎熱時段。
遇到大旱時節,農民就要鋤禾。為什麼叫“鋤禾日當午”,而不叫“除草日當午”?
因為鋤禾的真正目的是流著汗抗旱!高粱一般株高2米多,有的甚至3-4米,人進了高粱地就露不出頭了。
中午時段,烈日當空,也是莊稼地水汽蒸發最強的時段,農民用鋤頭,弓著背倒行。一遍遍鋤地,就是把地面鋤一層約兩三公分的薄層,目的是切斷因水汽蒸發而形成的汽孔。當然,遇到雜草也就順便鋤掉了。
現在劃重點,就是“汗滴禾下土”,高粱真的很高,高粱地裡面密不透風,又悶又熱,汗就不要命地往下流。高粱的行寬正好能走人,汗就滴到了禾下的土裡。很苦很累的感觸,沒體會過的還真很難體會出來。我親自經歷過,所以我深知道!
看到有說鋤的“禾”是穀子的只能算勉強,為什麼呢?
穀子株高漫不過人頭,戴著草帽幹活時,至少不悶。也經常有時候有一絲風來安慰一下,這是高粱地裡絕對沒有的奢望。還有,穀子植株密實的多,滴的汗都被植株搶走了,滴不到“禾下土”上。然也!
還有不靠譜的答案說“禾”是玉米的,玉米到明朝中期也辦了護照來了中國,唐朝的作者沒見過的,年輕人,穿越劇看多了吧?
當然,如果只按意境,這畫面玉米也可以,因為玉米地不比高粱地好到哪裡去。都是鬼地方,都是重體驗!
-
13 # 蒼穹展翅
禾,本人以為,禾與苗屬於一詞,禾苗,單禾估計指玉米中前期,穀子,黍子,高粱中前期通稱禾苗。本人愚見,不知對否!
-
14 # 田家柴雞蛋
鋤禾就是給秧苗鋤草,為什麼要在晴熱天鋤草,這是一個種地的基本常識,是為了提高勞動效率,晴熱天鋤草,草被鋤掉後,經日頭暴曬很快死亡。而陰涼天鋤草,雖說不用汗滴禾下土,但草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只要有陰潤潮溼的環境,很快就能紮根生長,所以不在晴熱天鋤草,就只能做重複勞動,不是鋤草,而是給草搬家。
-
15 # 順通向往
不接受辯解,水稻的幼苗,還長在水裡的時候。
回覆列表
在炎炎烈日下勞作絕對是對人最嚴酷的生存考驗,而最令人頭疼的是傻傻分不清究竟哪些是草,哪些是作物。瞪大眼睛仔細觀察,可還是不小心把作物連根剷除。在刀耕火種的時代,“鋤禾日當午”絕對是一件關乎耐力與毅力的技術活兒。所以,李紳才會充滿同情地發出千古感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那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中的“禾”到底是什麼作物呢?
大約7000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先民從無數野草中發現了狗尾巴草的獨特:它株高60釐米至120釐米,莖稈兒又細又直,葉子呈狹披針形,頂尖生著一叢花穗兒。雖然它成熟後結的籽很小很小,但數量大得驚人,每個穗子能結出數百粒甚至上千粒種子。如果它們能長成大小一致的模樣,在同一時間集體成熟,而且不隨意脫落,那不就不用飢一餐、飽一頓了嗎?聰明的人們從狗尾巴草中挑選出最強壯、籽結得最飽滿的帶回來播種。可它穀粒細小,播種時根本不可能逐粒下播,唯一的辦法就是一線一線地壟播。播種問題解決了,更大的考驗隨之而來。出土的幼苗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需要間苗才能保證植株的健康茁壯。那些還停留在野草身份的狗尾巴草看著“同宗兄弟”被精心對待,心有不甘,於是爭風吃醋、爭先恐後地冒出來,與家養的狗尾巴草混在一起,使間苗一下上升成令人頭疼的技術性問題:哪些是草,哪些是未來的作物?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家養的狗尾巴草朝著人們期待的樣子發展:結的種子越來越大,種子的味道、顏色和黏度也越來越理想。就這樣,在時間的輪迴中,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狗尾巴草終於變身,成了一種叫做稷的作物。後來,它又有了許多新名字:粟、粱、黃粟、粟米。脫了殼後,它又叫小米。 小米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栽培史,最好的小米產自陝北和山西定襄、沁兩縣。如今散落世界各地的小米都是從中國走出去的。誰又能想到,它的祖先竟然是有著長長穗子和扎人茸毛的狗尾巴草?
對人們來說,粟簡直是上天最完美的恩賜。它的生存能力超強,只要有土就能發芽,除極端環境之外,全球都有它的身影;它極耐旱,只要種下去它就能成倍地產出,就像農諺說的那樣“只有青山乾死竹,未見地裡旱死粟”;它無懼酸鹼,無論乾旱還是貧瘠山區都能生長;它耐儲存,好收放。中唐時期,小米一直都是中國北方的主糧。直到晚唐,小麥和水稻才後來居上,逐漸取代了它的位置。
現在,小米不做主糧已經很久了。但它雜糧佼佼者的地位是不會被輕易取代的。常言道:“五穀雜糧,穀子為首。”小米中的各類營養成分含量很高,澱粉更是高達70%,是典型的能量食物。它可以補血清熱、健胃安眠,是糧食中的上好藥米。
那些未被馴化的狗尾巴草自從跟粟分道揚鑣後,就一直保持著一貫的堅強、獨立,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活著。而有幸被馴化了的狗尾巴草,已經被提出作為C4植物的新種子,如今已完成DNA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