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雅妞妞
-
2 # 此箋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出自南朝梁王籍所作的《入若耶溪》。這句詩運用以動襯靜的藝術手法,在蟬噪鳥鳴之中,烘托出若耶溪清雅幽靜的境界。正如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所言,“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音襯托而愈覺其深”。
“蟬噪”與“林靜”,“鳥鳴”與“山幽”,本來體現的是“動”與“靜”兩種互相矛盾和根本對立的概念,但在詩人王籍的轉化下,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清人王士稹在《漁洋詩話》中提到,“顏之推標舉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以為自《小雅》‘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得來。此神契語也。”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出自《詩經·小雅·車攻》。同樣是以動襯靜,軍隊的嚴靜整肅,都從戰馬嘶鳴與旌旗飄動之中傳達出來。李白《送友人》的“揮手茲茲去,蕭蕭班馬鳴”和杜甫《後出塞》裡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皆脫胎於此。
正如唐朝皎然《詩式》所言,“靜,非松風不動,林岤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這種意中之靜,常常源自詩人內心的恬淡閒適心靜。以動襯靜,作為詩人傳達意中之靜”的常見手法,常採用“以聲音寫靜”和“以動態襯靜”兩種方式。
結合具體詩句,先來看“以聲音寫靜”。
其一,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唐代詩人常建的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素來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名傳千古,傳達出古寺的幽深寂靜之境。尾聯的“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則採用了以聲寫靜的手法,巧妙地抓住寺廟獨有的鐘磬之音,襯托出清晨古寺的清靜。
伴隨著鐘磬的嫋嫋餘音在寺廟裡迴盪,詩人忘卻了周遭,摒棄了煩惱。在古色古香的佛門清靜之地,詩人尋覓到那獨特的佛理禪意。此刻的萬籟俱寂,源自古寺的幽靜,更源自詩人內心的空無。只有心無雜物,才能體會到鐘聲之外的萬籟俱寂。
其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王維的詩向來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在詩畫合一中,讓人領悟到有聲有色之美。這首《鹿柴》,首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即採用以聲寫靜的手法,烘托出山林的空寂幽深之境。空谷傳音,惟有人聲,足見空山深林的冷寂。
這種不見人影而只聞人聲的描寫,從側面襯托出山谷的空曠。而人語過後,更是增添幾分悽清之意。如此幽深冷寂的氛圍,正是詩人王維幽雅清靜心境的寫照,充滿了禪意。與末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結合在一起,傳達出空谷幽蘭的超逸之美。
再來看“以動態襯靜”,結合具體詩句試舉例如下:
其一,驚蟬移別柳,鬥雀墮閒庭。
宋代惠洪在《冷齋夜話》中提到,“有曰‘驚蟬移別柳,鬥雀墮閒庭’,置靜意於喧動中”。受到了驚嚇的鳴蟬飛到別的柳樹,互相爭鬥的麻雀飛落到閒靜的庭院中。詩人惠崇透過蟬雀的喧動,反襯出環境的幽靜,同時也是詩人閒靜心境的寫照。
辛棄疾《西江月》裡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與惠崇的這兩句詩的意境頗為相似。詞人抓住了清風明月下“鳥鵲鳴蟬”的喧動,描繪出鄉村田園的清幽夜景,傳達出一代文豪的悠然閒適心境。
其二,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
南朝文壇領袖沈約評價謝朓創作的《遊東田》,“二百年來無此詩也”。“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乃此詩中的千古名句。這句詩抓住了游魚嬉戲帶動荷葉顫動和鳥雀飛散引起落英繽紛這兩個動態的瞬間,體現出由動入靜的清新之美。
這種透過花草樹木的搖落與鳥獸蟲魚的喧動反襯意中之靜的詩句,類似的還有王維《山居秋暝》裡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在詩人對“月松泉流”和“竹喧蓮動”的排列組合下,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恬靜明淨之美。
透過以上舉例可以看出,“以聲音寫靜”與“以動態襯靜”這兩種表現手法,傳達出中國古典詩詞特有的含蓄之美與詩意之美。其實,“以動襯靜“作為詩詞中的常用手法,往往把聲音與動態兩者結合起來,襯托環境與心境的靜態之美。舉例如下:
其一,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意中之靜,不止有上文提到的幽靜、恬靜,還有象徵著淒涼哀愁心境的寂靜。唐朝李華《春行寄興》裡的這句詩,即透過花落的動態與鳥啼的聲響兩個方面,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悽清,是詩人感傷淒涼的心境寫照。
同時,詩人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將“芳樹春山”無人欣賞的悲哀,寄予在花落鳥啼之中。在以動襯靜和互文對照中,抒發出詩人的歷史興亡之感。花落鳥啼,象徵了詩人因安史之亂的滿目瘡痍而傷感悽迷的孤寂心境。
其二,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的這首《鳥鳴澗》,是“以聲寫靜與以動襯靜”相結合的典型代表。桂花閒落,鳥鳴山空,兼之以通感的藝術手法,將詩人的禪者心境巧妙地傳達出來。只有內心閒靜之人,才能在“夜靜山空”裡捕捉到花落之美和鳥鳴之幽。
尤其像桂花這種花瓣細小之物,只有環境格外靜謐與內心極為沉靜,才能捕捉到如此細微的變化。在空山幽谷之中,詩人不僅將自己恬淡閒靜的心境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也成為和平安定盛唐氣象的詩意折射。
綜上所述,“以動襯靜”作為中國古典詩詞的常用藝術手法,傳達出不同維度的意中之靜。或淡泊閒靜,或莊嚴肅靜,或清雅幽靜,或淒冷寂靜,體現出中國古詩詞的“言有盡而意無窮”之美。正如清代詩論家吳雷所言,“真中有幻,動中有靜,寂處有音,冷處有神,味外有味,詩之絕類離群者也”。
最後附類似用法的其它詩句如圖下:
-
3 # 小白讀詩文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詩中的兩句。這兩句詩其實是用了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以“蟬噪”突出“林逾靜”,以“鳥鳴”突出“山更幽”,這種用以動襯靜的手法把詩的意境提升到新的高度。
如果你想問的是這樣的移動稱靜的寫法,那麼王維可謂是個中高手。那許多詩歌裡面都是這樣的,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而且往往詩中有畫,美不勝收。
山居秋暝
唐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聯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對山水田園美景的喜愛,並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全詩將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但是又是有聲有色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這首詩裡面最有名的兩句,看似靜態的畫像,但是裡面“照”“流”又有動態的美。再加上後面的幾因女子歸來的聲音和漁船搖動的聲音,空山其實顯得沒有那麼空而充滿靈動。
鳥鳴澗
唐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同時大家都很熟悉了,那就不再重複它的含義。把前兩句寫整個夜裡的春山是那樣的那樣的寂靜,彷彿一座空蕩蕩的山。這樣的寂靜讓人連桂花飄落的聲音都聽得見。更大膽的在後面兩句月亮出來,並不是突然跳出來的,而且也是無聲無息的。但是王維卻說“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月亮把鳥兒都驚動了,然後在流淌著春水的山谷裡面鳴叫,讓整座空寂的山都變得鮮活靈動。
絕句二首
唐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根據提問的要求,我們直接來看第二首。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第一小句寫江水和水鳥,江水碧綠,襯托出鳥的羽毛更白,一個“逾”字,借襯托而顯露其顏色。第二小句寫山和花,一個“欲”字,由擬人更突出其姿態把“江”、“鳥”、“山”、“花”四種實物塗上一層碧綠、青翠、瑩白、緋紅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滿動感。後兩句筆意一轉,抒發感情,第三小句寫春景物雖好,但已匆匆飛逝,觸景生情。並著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歸年”。春歸人未歸,沉沉的傷感,縷縷的分愁,一筆湧出,發自心靈深處。言已盡而意無窮,使人置念不已。
這裡的“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與你提問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寫法上就是一致的了。
-
4 # 老街味道
問題:請教各位,類似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還有哪些古詩詞巧用了貌似反意的詞彙來營造傳神的意境?
題主舉例的這兩句詩,使用了襯托的手法,襯托有陪襯也有反襯。例如以哀景寫哀、以樂景寫樂,是陪襯。反過來,用哀景寫樂、以樂景寫哀是反襯。
反襯,即本體與襯體有相反的特點或情況。
可以看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用喧囂來寫幽靜, 就是一種反襯。這兩句反襯都是在一句之中實現的,也有在兩句之間實現,或者多句來實現。
一、單句的反襯杜甫《入宅三首 其二》詩云:亂後居難定,春歸客未還。水生魚復浦,雲暖麝香山 。半頂梳頭白,過眉拄杖斑。相看多使者,一一問函關。首聯兩句都是反襯。杜甫自注說:大曆二年春,甫自西閣遷赤甲。
亂後居難定。大曆二年,是公元767年,安史之亂已經平定,但是杜甫仍舊漂泊無依。
春歸客未還。春天已經迴歸,但是遊子未能歸鄉。
二、兩句之間的反襯李白《春思》詩云: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前兩句寫景興起,也是一種襯托。中間兩句是對比。
結尾兩句: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是明顯的反襯:用春風的來,反襯夫君的不歸。與杜甫的“春歸客不歸”是一個意思,不過李白的兩句詩更加含蓄,不著色相。
三、多句的反襯在《詩經·采薇》中,有這樣四句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當年我出征奔赴b戰場的時候,美麗的楊柳隨風飄拂;如今我終於踏上歸途,可以回家樂,這是漫天的雨雪紛飛。
這四句詩中,前兩句是樂景,卻反襯出離別的悲哀。後兩句是哀景,反襯的是歸來的樂事。
這種反襯,是用景襯托情。與蟬噪林逾靜的動“景‘襯托靜”景“還是有區別的。
四、通篇的反襯反襯是古詩詞常見的手法,很多作品中會見到反襯的使用,這裡隨便列舉幾種。
1、動景與靜景的反襯
盛唐詩人王維的這首《鳥鳴澗》,化用了“鳥鳴山更幽”: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在後兩句用了鳥鳴來反襯春山的空和靜。這是寫景時的反襯。
2、孤單與團聚的反襯
晚唐詩人溫庭筠這首《菩薩蠻》也用了反襯的手法:
小山重疊金明滅 ,鬢雲欲度香腮雪 。懶起畫娥眉,弄妝 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 ,雙雙金鷓鴣。這首閨怨詞,寫的是一個孤獨的閨中佳人,但是溫庭筠在結尾一句卻寫到:雙雙金鷓鴣。
前面用主要的筆墨寫了一個孤獨的佳人,結尾用”雙雙“來反襯佳人的孤單。
在古詩詞中,常常見到用雙鴛鴦、雙燕來反襯孤單,例如唐朝張窈窕的《春思二首 其一》,其中有“雙燕不知腸欲斷”:
門前梅柳爛春輝,閉妾深閨繡舞衣。雙燕不知腸欲斷,銜泥故故傍人飛。又如張先的《風入松》,其中有“惆悵雙鴛不到” :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曉夢啼鶯。西園日日掃林亭,依舊賞新晴。黃蜂頻撲鞦韆索,有當時、纖手香凝。惆悵雙鴛不到,幽階一夜苔生。3、不同人生態度的反襯
杜牧有詩《題桃花夫人廟》雲:
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墮樓人。杜牧把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和跳樓保全名節的綠珠相對比。這是人和人之間的反襯。
在古代士大夫的眼中,兩個女人同是紅顏惹禍。但是處理的方式卻不同。
楚王滅了息國,將息夫人據為己有。雖然息夫人不肯和楚王說話,但是她卻給楚王生了兩個孩子。
金谷園主人石崇的愛妾綠珠,不肯受到孫秀羞辱,墜樓而亡。因此受到了杜牧的誇獎。
結束語反襯比起陪襯來,其作用有“更加一倍”的說法。例如格律詩的對仗,也一般認為反對比正對要好一些。
在詩詞中的反襯,往往起了對比和轉折的作用。有的反襯很明顯,有的則比較含蓄,需要讀者仔細品味。
-
5 # 西延
反向烘托是用意境相反的事物來進行反襯,但多大用於句與句之間,前句襯托後句;甚至是用前面好幾句的反向描寫,來襯托最後一句,強化那種悲涼感。
而像“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種一句之中就形成反襯的詩句很少。像“躁”與“靜”、“鳴”與“幽”這般反差強烈,動靜相合,而意境又如此幽美的更可謂少之又少。
下面我試著舉例一首:
元代散曲家盧摯的《沉醉東風•重九》中有一句: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這首詩寫重陽時,秋日晴朗,天高雲淡,人自然看得遠,天也就顯得很長,而此時南飛的北雁已經所剩不多了,在遼遠的天空中也就顯得越發稀疏了。
月亮落山時,靠近地平線,光線斜照,山影於是顯得狹長;還有就是秋天草木凋零,山的本體也沒有春天那麼繁茂,看著自然給人清瘦之感。
這句詩用“天”與“雁”相對,“長”與“稀”相對;“月”與“山”相對,這個“瘦”其實是與月亮還未落時的山容“壯”相對。
遠、近對稱,動、靜結合,給人蕭瑟、暮秋冷清之感。
全詩是: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
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
6 # 藝海拾貝001
詩中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堪稱景物描寫的千古佳句。
作者運用反襯手法描寫山林的意境,動中有靜,靜中有動。蟬鳴開始斑駁的樹影,柔軟的薰風,還有清脆婉轉的鳥叫聲。蟬聲鳥鳴合奏,抓住了整個的季節一幅景象……詩畫音交替使用,難得的意境。
中國古代詩詞的作品意境優美內涵,值得很多藝術作品創作借鑑。從中汲取靈感營養成分。
類似這樣名句名篇還有很多,如蘇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杜牧的“侯家大道傍,蟬噪樹蒼蒼”………等等
多讀詩詞歌賦,對藝術鑑賞能力提升,和創作會有很大幫助……
回覆列表
“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渲染山林的幽靜。運用通感手法,以聽覺來描寫,透過對比的手法,將蟬噪與林靜作對比,將鳥鳴與山的幽靜作對比,更突出了樹林的寂靜和山的幽深。動與靜在生活中是相對立的,但在藝術作品中有時卻相輔相成。這裡是遠離塵世、人跡罕至之地,對厭煩了塵世紛擾的人來說,顯然有著無比的幽靜。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無聲,那隻會使人覺得死氣沉沉。而這兩句寫山林之幽靜,卻不失大自然生動活潑的情趣。因而,當時成為傳誦一時的名句。據載,梁簡文帝、梁元帝曾反覆諷詠此聯,認為不可復得。宋人王安石也愛此詩,但卻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說是“一鳥不鳴山更幽”,真是見仁見智。
類似的還有: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唐〕王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唐〕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