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河山入夢

    奧托·馮·俾斯麥是給德意志歷史抹上濃墨重彩的重要人物。1862年,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首相。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上任伊始他就在一次演說中宣稱:“當今的重大問題已不是透過演說和多數透過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錯誤——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他因此被稱為“鐵血宰相”。

    俾斯麥是一個重視行動、富於感情,意志堅強,性情暴烈,幹勁十足的人。無論愛和恨都沒有人可與他相比。俾斯麥認為,普魯士權力的任何擴大都對德意志有利,對普魯士的獨立和力量的任何限制都對德意志有害。而強權是一切政治問題的決定因素。一方面,他在內外政策上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勢頭,但另一方面,他顯示了極大的靈活性。俾斯麥的治國藝術的精華在於,始終堅持不使政策在執行時超越危險的界限,要為體面的退卻和改組留有選擇餘地。他的外交才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想對任何人動手時,必須先使對方理虧,也就是說要找到動手的恰當理由。二是在達到目的之後,能保持克制和耐心,給對方留有一定的迴旋餘地,以避免引起更多的怨恨。在他執政期間,先後透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用7年時間完成了德國統一大業,徹底改變了以往俄、法、奧三強主宰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從1870年以後整整20年中,歐洲大國體制始終受到德國的支配性制約。同時,由於德國的統一是透過戰爭手段完成的,這也加深了德意志民族本身所固有的軍國主義傳統,使德國成為歐洲軍國主義的堡壘。

    總之,德國的統一與強盛,俾斯麥居功至偉。他的執政理念和執政藝術值得後人研究借鑑。但由此埋下了德國富於侵略性的軍國主義禍根,從這點講,俾斯麥也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 2 # 遊歷往事

    俾斯麥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是近代德國真正的奠基人,以致歷史學家乾脆把第二帝國稱為“俾斯麥的帝國”。

    俾斯麥是普魯士王國的宰相,一戰前,德國還處在分裂狀態,但是,德國的民眾要求統一的呼聲很高。可是,德國的各個政權,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俾斯麥被稱為“鐵血”宰相,他順應歷史潮流,用戰爭手段採取了統一。所以,德國能有今天,俾斯麥對德國的貢獻是巨大的。

    但是,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時期對外極力奉行的鐵血政策在面對內政時,並沒有其想象的那樣有效,反而激發了社會各個新興階層力量的更加緊密的團結在一起。在此等背景之下,上臺後的威廉二世以俾斯麥嚴重失職為名,要求其下臺。而其後期政策的失敗,讓俾斯麥在德華人心中的地位驟然下降。

    如果我們只用鐵和血兩個字來作為俾斯麥的人生標籤是不夠的。俾斯麥的政治才能和外交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自從其上任以來,他就巧妙地針對周邊各國推行特色的外交政策,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就打敗了奧地利實現了德國大範圍的統一,後只用三年的時間打敗法國實現德意志帝國的全面統一,從而成為歐洲最強的帝國。

    俾斯麥在實現德意志統一後,他表示德國不會再擴張,但是此後的二十年中,他在外交方面都特別害怕法俄兩國會結盟,所以他一直想想方設法的希望可以有一個條約去保證這件事不會發生,也終於在1887年成功的實現了。透過這件事可以看出俾斯麥的政治責任感特別強,而且非常在乎德國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地位。

    因為俾斯麥採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又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鐵血”政策,剛開始德國的自由主義者特別憤慨,可是當德意志統一程序完成後,自由主義者紛紛倒戈讚揚俾斯麥,由此德國也喪失了自由主義和民主追求。但是俾斯麥居然在政策的夾縫中找到了推動德國民主化的方法。他在帝國內推行成年男子的普選,這在整個歐洲都是少見的嘗試。

    德國的農業發展很艱難,俾斯麥就開始設定貿易壁壘,保護農業市場。這個政策延伸了著名的“鋼鐵和黑麥的同盟”,同時導致俾斯麥一直在外交方面小心維護的俄國關係進一步破裂。這一類措施成為了德國保守主義和世界戰爭法西斯主義的社會基礎。由俾斯麥踐行的“鐵血政策”對於整個歐洲大陸的格局都發生了改變,也為後來德國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埋下了種子。

    我們可以說俾斯麥是近代德國的奠基者,他在外交上的縱橫捭闔,“鐵血”政策的推行,將分裂邊緣的德國變成影響整個歐洲大陸格局和歷史程序的德意志帝國。在十九世紀,除了拿破崙以外,也只有俾斯麥能夠給自己國家和歐洲大陸產生這樣的影響力。

  • 3 # 邁卡體育

    15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62年,俾斯麥一躍成為德國的首相。他在上任演講向所有人發表自己的見解,他認為:“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透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至此德意志的政治和軍事的改革就開始了。

    剛開始很多國內貴族都等著看俾斯麥的笑話。那時威廉一世認為他會和俾斯麥一樣被貴族趕下政治舞臺,淪落到鞭屍砍頭的下場。俾斯麥則堅定認為如果註定一死,不如死在德意志的統一之路上。他堅決要推行鐵血政策。威廉一世至此一生就和俾斯麥保持統一戰線。

    時勢造英雄,德國在資本主義的影響下,很難透過人民革命來實現變更的,於是就只能透過王朝戰爭了,本來俾斯麥是一個保守派,他希望可以將革命壓下來。但是他在十九世紀中期開始發現德國比較透過強硬的手段才能實現統一 。

    倘若我們只用鐵和血兩個字來作為俾斯麥的人生標籤是不夠的。俾斯麥的政治才能和外交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自從其上任以來,他就巧妙地針對周邊各國推行特色的外交政策,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就打敗了奧地利實現了德國大範圍的統一,後只用三年的時間打敗法國實現德意志帝國的全面統一,從而成為歐洲最強的帝國。

    俾斯麥在實現德意志統一後,他表示德國不會再擴張,但是此後的二十年中,他在外交方面都特別害怕法俄兩國會結盟,所以他一直想想方設法的希望可以有一個條約去保證這件事不會發生,也終於在1887年成功的實現了。透過這件事可以看出俾斯麥的政治責任感特別強,而且非常在乎德國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地位。

    因為俾斯麥採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又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鐵血”政策,剛開始德國的自由主義者特別憤慨,可是當德意志統一程序完成後,自由主義者紛紛倒戈讚揚俾斯麥,由此德國也喪失了自由主義和民主追求。但是俾斯麥居然在政策的夾縫中找到了推動德國民主化的方法。他在帝國內推行成年男子的普選,這在整個歐洲都是少見的嘗試。

    德國的農業發展很艱難,俾斯麥就開始設定貿易壁壘,保護農業市場。這個政策延伸了著名的“鋼鐵和黑麥的同盟”,同時導致俾斯麥一直在外交方面小心維護的俄國關係進一步破裂。這一類措施成為了德國保守主義和世界戰爭法西斯主義的社會基礎。由俾斯麥踐行的“鐵血政策”對於整個歐洲大陸的格局都發生了改變,也為後來德國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埋下了種子。

    我們可以說俾斯麥是近代德國的奠基者,他在外交上的縱橫捭闔,“鐵血”政策的推行,將分裂邊緣的德國變成影響整個歐洲大陸格局和歷史程序的德意志帝國。在十九世紀,除了拿破崙以外,也只有俾斯麥能夠給自己國家和歐洲大陸產生這樣的影響力。

  • 4 # 文史不假

    在德國曆史上,尤其是在統一程序中,有一個人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他的名字就是俾斯麥,甚至還贏得了“鐵血宰相”的稱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近俾斯麥,竭力還原和評價他所經歷的那段歷史。

    俾斯麥(1815年4月——1898年7月),全名奧托·愛德華·利奧波爾德·馮·俾斯麥,近代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擔任普魯士王國宰相期間,幾乎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了歷史,促使德國實現統一併擔任了德意志帝國的首任宰相,極大影響了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發展程序。

    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的一個老牌容克貴族家庭,優越的家庭出身保證了他接受系統的教育,自小就將馬基雅維利視為精神偶像,認同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思想。而且,他本人還極其尚武,騎馬、劍術都很擅長,立志未來要從軍報國。

    從柏林大學畢業以後,俾斯麥卻沒有從軍,也沒有從政,而是在家族壓力下返回故里,開始一邊觀望國家政局,一邊經營自己的領地。當時,面對德意志的長期分裂,歐洲列強都在虎視眈眈。

    面對此情此景,作為容克貴族的俾斯麥,在政治上變得更加激進。他堅決要求普魯士王國當仁不讓的肩負起使命,完成德意志各個分散邦國的統一任務,崛起於歐洲和世界。

    抱著這樣的決心,俾斯麥於1851年從政,成為了普魯士王國駐德意志聯邦議會的代表。這段經歷,使他徹底看清了“德意志聯邦議會”這個鬆散組織的真實面目,更加堅定了自己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

    之後,俾斯麥先後擔任了駐俄國公使和駐法國公使,切實瞭解到了德國最大的敵人俄國和法國的真實國力和民情。這些經歷,都為他日後做出戰略決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和依據。

    1861年初,威廉·腓特烈·路德維希繼任成為了普魯士王國的國王,史稱為“威廉一世”。威廉一世對於俾斯麥的一系列狂熱立場和主張,都表現得非常認同,決定大膽起用他出任宰相兼外交大臣。

    不過,普魯士國內對於俾斯麥的激進主張卻依然心存疑慮,擔心會遭至接連不斷的戰爭。為了打消他們的疑慮,也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俾斯麥在接受任命的第三天就前往下院進行首次演講,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其中,他提到:

    重大問題並非透過演說和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完成。

    正是因為這句豪橫的講話,他不僅確立了自己在普魯士的地位,更從此被人稱為“鐵血宰相”。 之後,俾斯麥開始大刀闊斧施政,不僅強行通過了軍費擴充法案,還公然宣稱普魯士王國是德意志所有邦國的領袖。

    準備充分後,俾斯麥說動國王威廉一世解散國會,解除國內的桎梏,開啟了國家統一的程序,也開啟了一系列的戰爭。

    一、普丹戰爭

    丹麥並非德意志聯邦成員,但卻經常插手德國的內部事務,使得聯邦內部都對其怨聲載道。只是,各自為政的局面下,沒有一個邦國敢於出頭挑戰丹麥,直到俾斯麥出現。

    他選定丹麥作為第一個打擊目標,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深謀遠慮的結果。俾斯麥認為,丹麥算不上歐洲的軍事強國,因此發動普丹戰爭勝算極大,同時還能在德意志聯邦內樹立自己的老大地位。

    1863年,隨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施泰因地區的矛盾,俾斯麥終於找到了開戰的理由。同時,他還找來奧地利組成了“普奧聯軍”,一舉擊敗了丹麥,並將其勢力徹底趕出了德意志聯邦。

    二、普奧戰爭

    客觀說,當時德意志聯邦實力最強的是奧地利,但是它卻完全不思進取,否則實在輪不上普魯士出頭。

    普丹戰爭取勝後,俾斯麥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組合拳,目的就是為了孤立奧地利。在他的巧妙穿插下,普魯士先後搞定了俄國、法國和英國,還將義大利也結成了同盟。

    不過即便如此,普魯士內部依然沒有下定決心,擔心會被奧地利擊敗。甚至於,就連向來激進的威廉一世都不敢貿然開戰,俾斯麥卻一再堅持,甚至堵上了自己的一切。他是這樣說服自己老闆的:

    我用腦袋做賭注,哪怕上斷頭臺,也要賭到底。德意志的命運之結,不能用“雙雄並立”,而只能使用劍來分出高下!

    1866年6月,普奧戰爭終於爆發了,奧地利前期一直都處於優勢,直到薩多瓦會戰後,普魯士才取得了明顯優勢。俾斯麥沒有乘勝剿滅奧地利,而是決定接受媾和並簽訂了《布拉格條約》,以防止因消滅奧地利而被其他國家漁翁得利,延緩德國統一的程序。

    普奧戰爭後,奧地利被排除出了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標誌著德國北部的統一。

    三、普法戰爭

    俾斯麥很清楚,法國的拿破崙三世絕不會允許德國實現統一,更不會放棄對德意志南部的實際控制。因此,戰爭的爆發將不可避免。

    1870年7月,俾斯麥因為西班牙的王位繼承問題,故意製造事端,迫使拿破崙三世主動對普魯士宣戰。結果,色當戰役中普軍一舉俘虜了法皇拿破崙三世,迫使他同意停戰媾和。

    普魯士軍隊進入巴黎後,獲取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還得到了50億法郎的鉅額戰爭賠款。不僅如此,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還在法國的凡爾賽宮登基,宣佈了德意志帝國成立。

    德國統一後,俾斯麥開始維護和鞏固霸主地位。在對外強硬的同時,俾斯麥對內也日趨強硬,甚至敢於和威廉一世直接爭執,以至於七十多歲的宰相和八十多歲的皇帝會因為置氣而全都絕食。

    即便如此,威廉一世卻從未懷疑過俾斯麥對自己的忠誠,對德國的忠誠。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過世後,其子威廉·弗里德里希繼承皇位,史稱“腓特烈三世”。他雖然崇拜俾斯麥,但對於老頭兒的強硬和霸道卻深惡痛絕,不過二人並沒有產生太大矛盾。因為,這哥們繼位九十多天就因為喉癌發作而過世了。

    1888年6月,威廉二世登基,他因為嚴重的厄爾布氏麻痺症而使得左臂殘疾,形成了表面自大實則自卑的矛盾人格。新皇帝開始處處刁難俾斯麥,尤其是對他大力推崇的“非常法案”也公開否定,迫使俾斯麥主動辭職。

    豪橫了一輩子的俾斯麥,自然不受這種窩囊氣,辭職後來到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居住。人雖然走了,但他的一系列政策卻繼續影響著德國,乃至全歐洲和全世界。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在家中過世,享年八十四歲。聞訊後,威廉二世想要緩和關係,提出進行隆重的國葬儀式。但是,豪橫的老頭似乎已經想到了這點,而且並不準備原諒他,死前就替自己寫好了墓誌銘:

    俾斯麥,威廉一世皇帝最忠實的德國僕人。

  • 5 # 淺談青史

    俾斯麥在德國曆史上的地位是極其高的。

    德意志在俾斯麥之前被其他列強欺凌了數百年,而之所以要理解俾斯麥的偉大也要看時代背景,那是一個自1848大革命之後各種思潮並起的年代。

    對於自由派而言,比起統一的德意志民族,他們更喜歡在議會吹噓政治與空談。

    而在這個多重思潮並存之年,俾斯麥卻跟隨著李斯特的觀點,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階級力量,憑藉著強大的軍力無視了議會,開啟了凡爾賽宮山呼萬歲的德意志帝國。

    儘管他被許多人所唾棄與批判,但是他依然是德國最偉大的人物,沒有之一,在他之前上一個差點統一德意志的人物還是哈布斯堡的查理五世,可以說自神羅霍亨斯陶芬王朝絕嗣後,直到俾斯麥手中,他才統一德意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際原油大跌,我們油價會回到3元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