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求人的三腳貓
    正史是以帝王傳記為綱領並且由宮廷史官記錄的有別於民間野史的中國史書,也就是所謂官方版本。

    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正史不一定就是歷史真相,但比野史更可靠,也更具權威性 。畢竟會受到當時政局的影響, 對於前朝的事情也許是寫實。 但對於當朝的事情是不可能完全寫實的 ,總會帶有一些偏袒的意味,在內容上也許會有所省略。如果內容在皇帝看來過於“偏激”, 這本書也不要想會留存下來。

    野史一般認為是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 ,野史部分內容正好可以補充正史所殘缺的 。畢竟有些野史是寫民間故事的, 大多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 ,其中影射了許多當時社會的背景一類。

    《春秋》是儒家的經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這些雖然嚴格意思上不算正史,對對於歷史來時也是極其重要的。

  • 2 # 小黃論道觀天下

    二十四史和《春秋》《資治通鑑》《戰國策》《清史稿》這些史料文獻都是正史,也是記錄我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和二十四史相得益彰互為補充。

    我個人認為在這些史料裡面,《清史稿》可能是編輯質量最差的一部史料文獻記載了。很多地方都是對清代的歌功頌德,不是特別客觀公證的評價。寫歷史文獻的人,不能帶自己的主觀情緒和判斷的,這會讓史料失實的

  • 3 # 正道者言

    二十四史指的是二十四本紀傳體史書,從漢朝司馬遷《史記》開始,到《明史》結束,記錄了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

    但史書不僅僅只有紀傳體,還有編年體,國別體,紀事本末體等體例。所謂正史,一般指的是紀傳體和編年體,如《春秋》《資治通鑑》都是編年體,自然是正史,而《戰國策》就屬於國別體,嚴格上不是正史,算是一種歷史散文。《清史稿》又不同,清史稿本來是按照二十四史的形式來編撰的紀傳體正史,但是因為一些原因,“稿”之一字,表示並未定本,屬於未定稿,所以沒有列入二十四史之內。

    二十四史

    從西漢開始,按年代先後順序,二十四史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但從名字可以看出,二十四史是分開記載某一個朝代的歷史文化,用統一嚴格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如《史記·高祖本紀》《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就是分別以本紀,列傳的形式編撰的典型代表。

    史書類別

    如提者所言,史書有正史野史之分,這是按照史書的真實性來加以區分,在此基礎上,其實還有別史,雜史,稗史之分:

    正史:嚴格以編年體,紀傳體為體例,記載王超歷史,帝王政績,人物傳記等各方面的史書,一般是官方修撰,具有正統性。

    野史:民間編撰的區別於正統官方編撰的史書一般都作為野史。

    別史:除編年體,紀傳體之外的一些史書,編寫體例不嚴謹,所以一般作為正史的參考,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如《東觀漢紀》,《東都事略》,算是正史的補充部分。

    雜史:個人一家之見或者一時之見聞,一般記載一件事情,具有掌故興,不嚴謹,但可以作為參考。

    稗史:記載民間風俗,瑣事之類的史籍,與早期小說類似,一般的野史泛指的就是稗史。

    2.按體例來區分,一般史書有四種記載方式:

    紀傳體: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就不多說。

    編年體:在史書中也佔有很大比重,編撰方式是按年來記事,不是按人來。有名的《資治通鑑》《春秋》都是這一種。因為按年代紀事,某一年大事件都會記載其中,所以對於非歷史專業的我們來說,可讀性不然紀傳體,紀傳體的人物傳記,可以如同小說,讀的更方便。

    紀事本末體:如其名,以歷史事件為綱要,圍繞歷史事件來記錄編寫。

    國別體:《戰國策》是典型代表,記載多國曆史,但缺乏綱要,所以是歷史散文類別。

    五千年的文明,悠久的歷史,其實都是一脈相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世界》中金海的身份到底是誰?哪方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