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寰宇之內

    唐雎出使秦國前並沒有職務,只是一個策士。他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併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唐雎不辱使命》是《戰國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傳文, 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鬥爭,終於折服秦王,儲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過,歌頌了唐雎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愛國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的本質。文章內容精彩,情節完整,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生動,秦王的色厲內荏、前倨後恭,唐雎的不畏強暴、英勇沉著,都寫得栩栩如生。

  • 2 # 歷史的波瀾壯闊

    粉碎秦王吞併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說:“我打算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安陵君說:“大王給以恩惠,用大的地盤交換我們小的地盤,實在是善事;即使這樣,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後(很)不高興。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卻不聽從我,為什麼?況且秦國使南韓魏國滅亡

     唐雎不辱使命

      原文: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併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戰國策》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 3 # 不求人的三腳貓

    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

    安陵君希望唐雎在不失國體的情況下拒絕秦王用500裡土地交換安陵君封地的事情。

    唐雎,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為人有膽有識,忠於使命,不畏強權,敢於鬥爭並敢於為國獻身。有90歲高齡西說強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國。曾經在魏國滅亡後出使秦國,冒死與秦王抗爭,粉碎秦王吞併安陵(魏國屬國)的陰謀。《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對此有詳細記載。

    作為小國之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唐雎堪稱一個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他從“道義”上暗刺了秦王的不義,是一反抗強暴、蔑視王侯的義俠和高士,這種無畏品格為時人和後人所讚賞。同時,唐雎的“不易”顯示了安陵國土的神聖不可侵犯,“守”住的是正義,是尊嚴。

    秦人企圖用欺騙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料卻為他人所屈,又平衡了許多亡國者和將亡者的心。

  • 4 # 文史漫談

    沒啥意義,倒是有不少笑話。

    唐雎在國家存亡之際出使秦國,用犀利的言辭、不屈的氣勢壓倒秦王,刻畫出唐雎不畏強暴、英勇沉著的形象,表現了唐雎不屈不撓、敢於鬥爭的精神。

    《戰國策》唐雎的這一段意義就是刻畫了一個睿智勇猛的老頭,宣揚一下不畏強權的精神,除此之外沒什麼意義。

    因為這個故事存在很大的虛構成分,即使這個是真的,那麼唐雎出使秦國之後也沒有保住安陵國,照樣被吞併。史書上記載寧陵君魏無咎被陳勝立為魏王,秦軍攻來,魏無咎為老百姓不受戰亂之苦而投降了,然後自己放火把自己燒死了。所以可以推測作為魏國附屬的安陵國也被滅了。

    再說說這個故事,原文就不復述了,這是初中的一篇課文,不知道的百度一下。

    這個故事的合理性有很大問題。

    1、安陵國憑著區區五十里的彈丸之地,憑什麼能夠在強秦橫掃六合之威下倖存?就算倖存了,那麼秦軍只需稍微派出一點兵力,就能輕易取之,何苦用"易地"這種稍顯卑微、幼稚的詭計?難道秦王沒事閒的?

    2、而且唐雎出使秦國的行為顯得十分愚蠢。所謂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連自己的大哥魏國都被滅了,自己區區五十里就能以一國之名獨立存在?五十里的土地都沒人家秦國一個牙縫大。唐雎是個策士,這點道理不懂?

    3、大家都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吧!看過史記就知道,秦王面對超級刺客荊軻的匕首,都沒怕,而是"以手共搏之",可見其英勇矯健處變不驚,怎麼到了唐雎一老頭這裡就:"色撓,長跪而謝之"?表現的這麼慫!難道真被唐雎嚇到了?形象跟那個橫掃六國的千古一帝相去甚遠!

    4、最大的漏洞。"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請問:你的劍哪裡來的? 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自己身邊的侍者、大臣尚且不能帶著刀兵近身,憑什麼你一個敵國的使者能帶?荊軻知道了得把棺材板拍爛!而且魏國沒滅亡之時,時年九十多歲的唐雎就曾來過秦國,見過秦昭王,算算時間,這次來見秦王嬴政時,已經快一百三十歲了!這麼大年紀還能夠拔劍震懾秦王!請問你是張三丰嗎?

    《戰國策》並不是一個嚴格的史書,而是一本記錄戰國策士小故事的合集。雖然少了很多真實性,但是文學藝術價值還是很高的,值得一讀!

  • 5 # 關注岐哥不迷路

    :說服秦王,維護國土疆域的尊嚴。

    目的是:希望透過外交途徑緩 和並解決矛盾,保住國土,避 免秦王武力侵犯安陵。

  • 6 # 大河橋下流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攻城掠地,時常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經過多輪洗牌,實力弱小的小諸侯國逐漸被啃食殆盡,只剩為數不多的幾個小國因依附周邊的大國,才得以僥倖生存。

    安陵國是魏襄王分封給兄弟安陵君的封地。只有區區方圓五十里的面積。秦滅魏後,秦王出於緩解魏華人仇秦情緒的考虛,暫時保留了安陵國,安陵國才得以苟延殘喘。

    安陵國地處洧水東岸,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這麼一塊肥肉老在眼前晃,著實讓秦王心癢難耐。硬吃吧,自己以前靠虛情假義包裝出來的好形像,可就要付諸東流。那就換個吃法一一用以地易地的方法讓安陵君滾蛋。如此一來就能吃得名正言順,吃得正氣十足。

    安陵君這個人並不傻,與秦王換地無異於與虎謀皮。秦王再怎麼厲害,自已也不能沒一點脾氣就把國家讓給他。所以安陵君就來個死豬不怕開水燙,讓我自動自覺地扛鋪蓋卷滾蛋,門都沒有。面對秦王的使者,安陵君翻來覆去就只有一句話:"受地先王,不敢交易"。

    秦使的鐵嘴都磨吐嚕皮了,也沒能說動安陵君,只能蔫頭耷腦的回去覆命。秦王很意外,一個區區安陵小國,竟敢違抗上邦大國君王的意志,這還得了。秦王還沒來得及發作,又有人來報:″安陵君的使臣唐睢求見"。秦王一時搞不清安陵君要跟自已玩什麼花樣。便令人讓唐睢進見。

    秦王傲慢的對唐睢說:"我好意用五百里土地來換安陵,安陵君卻推三阻四,他難道是瞧不起我麼"?唐睢恭恭敬敬的答道:″安陵君是從先王那兒繼承的土地,只想老老實實守著。您就是拿出千里土地,安陵君他也不敢跟您換"。

    秦王被唐睢的話給激怒了:“先生你見過天子發怒麼"?唐睢笑了:″這我還真沒見過"。秦王按了一下劍柄:″天子發怒,將橫屍百萬,血流千里"。唐睢咂了咂舌:"大王您聽說過普通人發怒麼"?秦王蔑視道:"老百姓發怒不過是摘帽脫鞋,拿頭往地上撞而已″。唐睢正色道:"您說的是那些沒什麼出息的人發怒的樣子,這可不是壯士發怒的樣子,壯士發怒的場景不是您能想像得到的。如果您一定要逼我發怒,那麼就將有兩具屍體倒在這裡,五步之內將鮮血四濺,今天就是這樣了"。唐睢雙眼圓睜,挺劍而起。

    秦王萬萬沒料到唐睢竟如此強硬,他可不想跟一個小國使者在大殿上拼命。只好陪著笑臉說:″先生請坐,何必這樣呢。我知道了,南韓和魏國都亡國了,而安陵只有五十里土地卻還存在,就是因為有先生你啊"。

    唐睢的這次出使意義極大,他以過人的膽識迫使雄才大略的秦王認錯,以一人之力保全了一國,實屬不易。唐睢同時也讓秦王見識了平民的力量。可惜的是秦王當時只是從自身安全考慮,臨時採取權宜之計,來化解"血濺五步"的危險。他並未深入思考忽略平民之怒的後果。當秦王橫掃六國,蕩平天下後。仍舊延用過去的嚴刑峻法,視民眾如芻狗,一味強力壓制。毫不考慮天下百姓疾苦,強加負擔,大建豪華宮殿。

    秦王天真的以為焚書坑儒,禁民之口,天下人就不敢妄議自已的是非。沒收了民間的兵器,就不會有人再敢起來造反。他的頭腦開始膨脹,以至於把唐睢這個布衣帶給他的警示忘得一乾二淨。秦王的盲目自信,使他嚴重低估了布衣百姓的力量,以至於不可一世的大秦,二世而亡。"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句話放在哪個時間段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誰無視布衣百姓的的疾苦,藐視平民的力量,誰就將自取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有效提升心理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