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奕銘萬里

    城市的發展與位置密切相關,一些大都市一般都具有令人慕的位置,相反那些區位不利的地區顯有較大城市!一般影響因素有、地形、氣候、河流、海陸位置、交通、政策、宗教等。我們首先看一下中國最大城市上海吧

    上海地處長三角平原地區,東臨東海、長江入海口處、南北海岸線中點、京滬、滬昆幹線及高鐵交匯處,氣候條件好。這使上海通江達海,水陸交通便利,北京與此相比就相差一節了,北京要經天津等出海!

    下圖為第二大城市北京市圖

    交通對城市發展也至關重要,如鄭州的樞紐地位(隴海、京廣、新米字高鐵佈局),使鄭州地位進一步鞏固,未來高鐵八個方向輻射),類似還有西安、合肥、武漢、重慶,這些城市因位置優越可能是未來高鐵的樞紐,影響力是自然的了。下圖為鄭州樞紐

    瀋陽是東北最大的城市,看一下區位就明白了

    廣州是華南第一大城市,珠江口附近,見下圖

    河流對城市影響很大、像武漢、南京、重慶、倫敦、漢堡、巴黎等。

    氣候溫和(尤其溫帶地區)集中了世界主要的大都市,如紐約、莫斯科、東京。寒帶地區顯有城市分佈了。

    宗教也影響城市,如拉薩。沙特的麥加、麥地那等。

    深圳因獨特區位條件及改革開放前沿,成為一線城市。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觀點。

  • 2 # 沙漏遺愛

    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跟它的發展有多大的關係?我認為好的地理位置是一座城市得以發展的前提,但關鍵還在於城市自身的努力,有沒有搶抓機遇的意識,有沒有奮發圖強的精氣神,比如同為環滬城市,距離上海幾乎等同,浙江的嘉興和江蘇的蘇州,人文相親,地理相近,改革開放前的發展稟賦幾乎一模一樣,但今天的嘉興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城市建設顯然不能和蘇州同日而語了。

    其實不單是嘉興,中國還有好多城市地理位置絕佳,發展卻不盡如人意,比如:1,福州。地理位置絕不必多說,又是中國很早的一批沿海開放城市,可是今天的福州,經濟總量,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財政收入等經濟指標甚至不如廣大中西部的一些城市,實在是令人想不通。

    2,南昌,東鄰江浙滬,又毗陵整個長江廣闊的經濟腹地,可是人們一想起南昌的經濟發展,卻永遠想不到這座城市到底有什麼閃光點,也沒有一所能擺的上臺面的大學,實在是發展得令人寒心。

    3,石家莊,沿海又有港口,但很多資源都飛速地向北京聚集,造成河北整體發展陷落。石家莊也不例外,經濟總量先後被福州,合肥超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就相當於貴陽水平,實在是令人感到可惜。

    4,南寧,離出海口很近,毗陵珠三角地區,再加上又是廣西的首府,各種資金的吸附能力應該是很佔優勢的。但是現在的南寧,無論是經濟總量,人均可支配收入,財政收入都處在一個很尷尬的排名上,與昆明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5,海口,與港澳隔海相望,與臺灣海峽相隔。有經濟特區優勢,但是今天的海口,發展卻是餘力不足。在省會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只比拉薩好一些,不得不值得反思。

    6,汕頭,經濟特區城市,毗陵港澳,華僑資源豐富。但是今天的汕頭,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財政收入,人口淨流入量,全部都位列全國後列,就是跟中西部地區有些城市比,汕頭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7,九江,整個長江的重要水運樞紐,也是長江黃金水道的重要節點,但經濟發展水平卻沒有一點起色,經濟總量,人均可支配收入,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財政收入等全部在全國靠後。

    以上包括嘉興在內的8個城市是標準的位置絕佳發展欠佳,所以說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跟它的發展有多大的關係?我覺得地理位置只是一個城市的加持條件,不是關鍵因素, 對我的這一看法你有異議嗎?

  • 3 # 霍偉光

    地理位置對城市發展是致命的嗎?是地理位置重要還是人的思想重要?沒錯最重要的只有這一點!

    幾千年來的城市發展史告訴我們,一座城市發展的好與壞,快與慢,經濟發達程度都跟地理位置有著直接的關係。從人類誕生時就是沿著有水源地的流域生活,然後居住在平坦的區域中。看看現在發達的城市都是沿著江河或者是沿海地區,中國的城市亦是如此。

    海域城市如從北向南是天津,青島,上海,廈門,深圳,香港。

    長江串聯的城市群有南京, 九江,武漢,重慶,上海,長沙 ,合肥, 昆明 ,南昌 ,蘇州等。

    黃河串聯的城市群有西安 ,太原 , 呼和浩特 ,洛陽 ,蘭州,包頭等。

    海河串聯的城市群有北京 ,天津 ,石家莊 ,唐山 ,保定 ,廊坊 ,秦皇島, 德州等。

    國外的知名城市也是一樣區東京、紐約、倫敦、首爾、洛杉磯、大阪、巴黎、舊金山、多倫多、墨西哥城,悉尼等。 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發展規模與實力體現。同時城市群這個概念也在近幾十年被廣泛提起,就是區域性的城市都很強大,組合成一個更強大的經濟,科技中心和人群聚集地。目前最有名的四大灣區有1紐約大灣區 2.東京大灣區 3.舊金山大灣區 4.粵港澳大灣區。

    同時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旁邊也是好的城市,或者鄰國經濟發展的好,同樣這座城市也不會差!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如東北,西北,等地要不是太冷,要不是自然環境稍差!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好,人的流動性也比以前大很多,人們肯定是要找到更適宜居住的地方!

  • 4 # 靜夜史

    非常非常大!比男人的情懷還要大!

    很早之前,地理學界就流行一個理論,即“地理決定論”,此理論認為人的生活習慣及其文化特點由其地理條件而形成。

    就是說,地理條件決定了城市中的人及其城市文化。而地理位置又是形成不同的地理條件的最關鍵因素。

    比如拉薩、重慶、杭州緯度基本相同,但是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完全不同,因此城市文化也天差地別。

    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地理位置,不僅包括自然的位置,也包括人文的位置。在兩個位置中,“靜Yes”認為人文位置更加重要一些,原因如下:

    1、自然位置決定了城市的長度

    縱觀世界的四大文明,基本都在北緯30度左右,且都靠近大江大河的中下游。這說明:適宜的氣候和水文條件是城市能夠起源的重要因素。

    當然,地形作用也不可忽視,一般能夠孕育城市的地區,基本都是河流沖積平原,火舌平坦的盆地,高原和高山極少能夠孕育古老的文明。

    在適宜孕育城市的地區,先是大量人口遷入,形成相當規模的聚落,進而形成小型城鎮,然後形成人口較多,規模較大的城市。

    城市的形成會演變成城邦國家,產生階級,產生古老的國家,即我們常說的四大文明。

    而文明的出現又會反作用於城市的發展,表現為統治階級會利用國家機器對外發動戰爭,在戰爭中獲得的人口會成為新的奴隸等充實到城市的底層,從而使得城市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當然了,如果城市發展超出這一地區的承受範圍,就會發生崩潰或者外來入侵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文明就會走向衰敗,城市也可能被夷為平地。待人口減少,生態恢復,這裡會再次崛起一個新的城市,這是一個漫長的輪迴。

    所以,自然位置決定了城市的古老歷史,即城市的長度。

    2、人文位置決定了城市的寬度

    這裡的人文位置,指的是在人的干預下,形成的各城市間的相對位置。比如中國每個省市自治區的首府。

    在這些人文位置中,由於人們的刻意安排,會使城市的發展受到不同的影響,進而決定了城市發展的潛力和能力!

    比如河北省的省會石家莊,這是一個火車拉來的城市,也是全國最年輕的省會城市之一,之所以年輕,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河北省的省會幾度變遷(保定—大名府—真定府—保定府—天津—北平—天津—保定—天津—保定—石家莊),最後固定在石家莊市。

    作為一省的省會,一般是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交通中心,對全省的經濟、文化等發展起著龍頭的帶動作用,是全省的老大。

    當然,在帶動全省發展的同時,省會也要以全省作為本身的經濟腹地。根據“經濟腹地理論”,經濟腹地指的是:經濟中心的吸收和輻射能力能夠達到並能促進其經濟發展的地域範圍。

    因此,石家莊的經濟腹地應該是整個河北省,並且位置應該相對靠近河北省的地理中心。但是石家莊的位置位於冀中南,相當靠南。而且,石家莊也無法將北部的張家口、承德以及東北部的唐山、秦皇島作為自己的經濟腹地。實際上石家莊市能夠輻射並作為經濟腹地的,就只有石家莊、衡水、邢臺、邯鄲。

    因為在河北省中北部,有兩個超級城市:北京、天津。

    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北京以整個華北作為自己的經濟腹地,但是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北京周邊的張家口、承德、廊坊以及保定。而天津同樣作為直轄市,在作為北京腹地的同時,也將唐山、秦皇島、廊坊、滄州作為自己的經濟腹地。

    而在河北省的周圍,山西太原、河南鄭州以及山東濟南,分別對石家莊西部、邯鄲、衡水進行著輻射,石家莊賴以生存的經濟腹地,已經被嚴重擠壓。

    某種意義上說:經濟腹地的大小,決定了城市規模的大小。因為中心城市是為腹地服務的,而且中心城市也是靠著經濟腹地輸血的,所以經濟腹地面積和城市規模是正相關的。

    所以未來很多年,石家莊市的城市規模無法超越北京、天津,石家莊也不會擁有比肩京津的機場等交通設施。因為在城市輻射的範圍內,京津完全囊括了這些職能,所以,石家莊市只能進行次一級的城市發展。

    因為經濟腹地的原因,石家莊不會成為超大城市。

    所以,人文位置決定了城市發展的寬度!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5 # 張文忠

    地理位置對城市形成、發展或衰退不能說起絕對的作用,但是它確實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力。在工業革命初期,接近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城市很快就會發展起來,如英國的一些老工業城市大多是在19世紀中期利用周邊自然資源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隨著技術的發展,運輸成本的下降,地理位置對城市發展的制約不斷減弱,但它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出來,如交通的便利性、市場的接近性、人才和技術的可獲得性等來影響著城市發展和壯大。

    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大都市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地理位置特別是經濟地理位置有密切的關係。在15世紀前,地中海是世界貿易和航運的中心,接近地中海的威尼斯、佛羅倫薩和羅馬相繼成為世界經濟貿易中心;16世紀開始世界貿易由地中海轉向北大西洋東岸,位於北大西洋航線的英國、荷蘭等國家的城市快速發展;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由北大西洋東岸向西岸轉移,美國東北部的波士頓和紐約等城市迅速成長起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紀貿易和航運中心由“一級化”向“多極化”轉變,世界經濟聯絡更加多元化和密切化,世界城市也不限於一個地區,形成了歐洲的倫敦和巴黎、美國的紐約和日本的東京等。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地理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理位置對城市發展的作用,其背後的經濟地理學涵義是運輸和交易成本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位置影響著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位於便利的交通樞紐,可以降低運輸費用和交易時間成本;二是位置來帶了交易成本變化的不確定性,良好的地理位置可以降低服務和貿易的不確定性。

    地理位置從現在來看,更多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經濟聯絡和基礎設施的連通性,因此,從此意義講,地理位置也影響著城市間經濟社會的流動性、經濟發展的基礎和韌性。從中國城市的地理位置來看,沿海肯定是最佳的區位條件,但只有臨近國家級經濟中心或與其有便捷聯絡的城市才是最具區位優勢的城市。其實,內陸一些城市地理位置也非常好,比如武漢和鄭州在中國內陸地區是區位條件最佳的城市,從發展潛力來看,完全有可能發展成為比肩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水平;另外,作為地級市徐州的區位條件也是非常優越的,發展潛力巨大。

  • 6 # 豫州記

    嚴格意義上說,地理位置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一個城市的發展,別的咱先不說,就拿河南來說,河南是中原腹地,屬於中國的中間位置,在河南省曾有一個鮮明的例子講述了地理位置到底有多重要。

    在1952年之前,河南省會城市一直是開封,雖然因為抗戰,省會曾西移洛陽和南移駐馬店,但是終究是在開封的,當時開封是省會,是由於曾經開封緊鄰黃河,水運非常興旺,加之歷史因素,所以開封理所應當的成為河南省會。

    在開封為省會時,國家一五二五期間河南主要發展城市就是開封和洛陽,當時很多的產品都是開封製造的,包括第一批計劃生育打針絕育手術也是在開封進行的。當時的開封體現出了河南工業和醫療等多方面的最高水平。

    1952年,是鄭州的元年,也是開封的末年,由於鐵路的運輸更加的快捷和先進,所以省政府決定將省會由開封遷往鐵路交通更加便捷的鄭州,至此不但標誌著水運向鐵路妥協,也使擁有鐵路地理優勢的鄭州,一夜之間醜小鴨變白天鵝。

    省會搬遷到鄭州之後,鄭州由原本的一個小縣城迅速的得到發展,沒過幾年鄭州就超過了開封,又過了幾年鄭州就和洛陽並立,而現在鄭州早已是河南一城獨大。咱們說一說,若不是鄭州佔據著鐵路優勢,省會怎會搬到鄭州?省會不搬來,怕是現在的鄭州依然還是一個小城市,所以地理位置對一個城市的發展還是影響很大的。

  • 7 # 鑫時空剪輯

    地理位置的好壞,決定了其貿易路線的好壞,一個城市想要快速發展,其單靠自己創造價值,速度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透過商業貿易交流來幫助城市發展。

    所以比如中國的西藏地區,其深處內陸,大山環繞,拔海很高,貿易發展不通暢,現在如果不是靠著旅遊業以及火車的通行,他們的經濟還會更差的。

    我們在看看沿海城市,海拔比較低,內陸交通便利,還可以在海上貿易,再加上因為有海,捕魚等海上經濟也能得以發展,所以我們的上海,才能得以經濟發展的這麼好。

    也不光是貿易問題,有些城市身處軍事要地,很多其他城市想要互相來往就必須經過這裡,那麼這裡即便沒有海,或者交通不好,那麼這個城市的發展也不會有多糟糕。

  • 8 # 極度深寒

    發展,人類社會除去生存權之外的首要使命。大到國家/地區,小到公司個人,無一不在追求發展。所有國際社會的種種爭端、戰爭無一不是由追求發展,地區發展不平衡所致。所有的社會矛盾也和發展脫離不了關係......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可見地利(現在也可解讀為地理)還在人和之前。縱觀國際社會,地理要素對一個國家/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就目前而言,紐約、倫敦、香港、東京、新加坡、上海無不是一馬平川,沿江靠海的地方。沿江靠海才有港口,有港口才有貿易。望山跑死馬,走十里路遠不如翻一座山辛苦。

    地理位置決定貿易方式和交通便利程度。所有社會需求的商品,人員的流動,以及帶來的商機(如實地考查)都需要透過交通運輸來完成。然而交通運輸也受限於地理位置。雖然現在交通方式發展成了立體交通,但距離始終還是個大問題。因為距離會影響時效與成本。在沿江靠海的地方,做出了產品可以立馬裝船,你在離海幾千裡的地方做出了產品,你怎麼運出去?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隔個千八百里的還怎麼聞?一個地區的發展最根本還是區域位置和交通。至於人口和科教在現代經濟社會建設重要,但並不絕對,因為人都是跟著錢走的。經濟上去了,人口與人才自然過來了,例如深圳每年淨增人口50萬以上,成了國內最吸引人才的城市。

    說幾個地理位置影響發展的例子:

    1.美國 都知道美國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以一國之力佔據全球26%的GDP總量。為什麼發展得這麼快?因為美國兩邊都是大洋,西海岸太平洋,東海岸大西洋。在世界一戰、二戰唯一本土沒有受到戰火波及破壞的大國。其次兩邊都發展貿易海運,兩邊都有著名的港口城市。在別的國家掉進戰爭的深坑,國家大肆被毀壞的時候,美國在拼命發展經濟。

    2.香港 清末由廣州府新安縣中英劃界而治。其中1000平方公里成了香港,1900多平方公里則成了寶安縣。兩兄弟由於不同歸屬和治理方式,導致兩地發展出現巨大的差異。當時英華人便利用了香港的優良港口,大肆發展貿易經濟,隨著貿易與航線越來越多,戰後和平時期又放寬金融政策,促使各國的資金放心流入香港。短短几十年早已超過了當時東亞第一城大上海。

    3.深圳 由於和香港僅隔一條深圳河,借鑑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成功經驗,在改革初期由香港負責拉生意,深圳負責做產品,所的資金、技術和專案由香港流入深圳。深圳也因緊靠香港,因此大獲成功。而同一時間設立的另外三個特區卻發展不盡人意,即便享受同樣政策也只是徒勞。為何?當然是和地理位置相關了,深圳旁邊有香港,而其它三個則沒有,哪怕珠海旁邊有澳門也無濟於事。這就是所謂的天時(國家剛好改革開放),地利(和香港一衣帶水,一母同胞),人和(大量的人員湧入深圳,帶來勞動力,商機、技術和人才),都佔齊了,深圳還發展不起來簡直沒天理了。

    當然還有更多因地理與區域位置發展成功的城市,限於篇幅就不一一例舉了。

    什麼時候,地理位置和發展都是休慼相關。

  • 9 # 木橋華少

    無論在短期還是長期,地理位置都是城市經濟增長的重要決定因素,而且在長期更重要。一個城市的地理條件分為先天的自然地理位置(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後天的發展地理(交通樞紐、港口、航空、科教、自貿區新區等),甚至與政治位置(政治定位、政治投資、政策支援)密切相關。

    城市並不是孤島,它們是一個個相互依存的生命。這也是近幾年來的城市群,大都市圈概念催生,縱觀國內外城市發展最強的都是在幾大核心城市群。在整個國家層面上,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是三大經濟中心,這三大中心城市區域在經濟,產業,人文,科研等多方面的發展都是呈現虹吸效應,核心聚集效應。

    在區域層面上,中國還有很多大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的中心(武漢、成渝、鄭州、西安等為中心的區域城市群),各種政策、資源、人才、產業、交通都往中心傾斜。到這些大城市的距離可以度量區域性的城市體系中每個城市與核心城市互動的成本。這都是一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優勢所在。

  • 10 # 科普拾錄

    地理位置對城市的發展影響很大,這個影響不僅指城市建立以後的發展,也包括開始能否成為一個大的城市。地理位置好的城市有成為大城市的先天優勢,而成為大城市以後也可以繼續依託地理優勢發展成為綜合性發達大城市,不僅在中國是如此情況,基本上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都是這個情況。在中國基本上比較大型的發達城市都集中在東部沿海,而西部城市基本上城市建成區規模都不是很大,這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先天條件,整體上西部因為處在高原、沙漠、隔壁區域,不是特別適合人類發展,所以聚集的人口也很少,而東部平原、丘陵地區佔據大部分,並且是沿海,所以城市的發展普遍較好。當然上面是區域之間的比較,但相同的區域之間地理位置的作用也十分關鍵,比如中部的長沙和武漢,武漢因為更加在中部中心,而且境內有長江穿城而過,依託於長江的優勢顯然高於長沙的湘江,所以武漢無論從城市規模以及經濟總量上看,發展都是遠高於隔壁長沙的。另外同樣是東部沿海,福建的城市規模普遍沒有江蘇地級市的規模大,原因也是因為江蘇處在平原,而福建省內山區比較多,只有為數不多的小型平原,城市可供發展面積相對很小,所以我們從地圖上便可以看出,福建的城市基本就是從北至南沿著海岸線設立,規模不是很大。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畫梅花配什麼鳥為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