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新檔案

    財政上,文景之治過後,國庫有錢。另外漢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人,並實行鹽鐵專賣,極盡斂財措施。戰場上,始終有人數遠超主力部隊的征夫負責後勤。舉兩例:漠北決戰,衛青和霍去病各領騎兵五萬餘人,這是真正用來上前線的精兵。此外另隨軍戰馬14萬匹,步兵及轉運夫無數,出錢鼓勵私馬和平民從徵。他們是專門負責將作戰物資運送於大漠之間。《漢武大帝》51集的原話是"步兵50萬,馬匹三十萬,以五人保證一人",這大概有誇大成分,但足見保障之足。

    遠擊大宛之戰:漢武帝蒸發了24萬人,實際在大宛城下作戰的只有精銳主力只有三萬餘人。長安到今烏魯木齊就有五千裡,還要向西穿越沙漠,蔥嶺,帕米爾高原。很多步兵的任務只是搬運糧草,送一程然後回來,保證大軍的供應。即使這樣,後勤依然糟糕,最終作戰部隊回來的只有幾千人。漢帝國真的已經盡力了。

    歸根結底,打仗就是燒錢,遠征的後勤工作需要強大國力的支援。漢武帝需要做的是利用積累的經濟優勢,儘早打出有戰略意義的決定性勝利。

  • 2 # 讀史攢錢灌水琦

    直接上乾貨答案:衛青霍去病進攻匈奴時,漢武帝動用了幾千萬人口的舉國之力去支撐兩路區區十萬騎兵,在絕對的力量面前,匈奴戰鬥力就是渣渣。

    以漠北之戰為例說明這個問題。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匈奴在遭遇漢軍的反覆打擊,喪失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膏腴之地後,想出了一個新辦法:

    “趙信為單于畫計,常以為漢兵不能度幕(漠)輕留,今大發卒,其勢必得所欲。”

    匈奴人認為只要遠遁漠北,漢軍沒辦法長驅直入幾千裡和自己決戰。在那個時代,後勤保障的確脆弱,按常規不足以保證漢軍遠征。

    但是漢武帝是個不按常規出牌的帝王,最後的結果是集聚壓榨了舉國之力,把所有力量匯聚到衛青霍去病兩路人馬上,去跟匈奴主力玩命。

    首先,漢武帝透過將鹽鐵收歸國有甚至賣官鬻爵等方式擴大財政收入、積攢軍費。同時,武帝朝多次重鑄貨幣,透過通貨膨脹等收鑄幣稅的方式吸取了大量民間財富。

    其次,把全華人力梯次配置,全力投放前線:

    “大將軍衛青將四將軍出定襄,將軍去病出代,各將五萬騎。步兵踵軍後數十萬人。”

    具體來說,一線戰鬥部隊是兩支各五萬人的騎兵、戰馬14萬匹;

    第二梯隊是步兵及轉運民夫數十萬人,負責輔助騎兵掃尾攻擊、轉運軍需物資;

    第三梯隊則是被漢武帝層層壓榨的五六千萬漢朝普通老百姓。以戰馬為例,對匈奴作戰的馬匹平時都是吃粟米的,這無疑需要吞噬勞動人民的大量生產所得。

    匈奴全盛時期人口不到百萬,漠北決戰時,單于本部集中所有力量,也不過數萬人參戰。

    巨大的後勤保障消耗、強盛的國力,最終體現為漠北戰場上漢軍對匈奴主力的壓倒性優勢,最終成功戰勝了匈奴。此戰之後,匈奴再也不敢主動招惹漢朝,“漠南無王庭”,漢武帝和他的將軍們締造了古代史上農耕民族徹底戰勝遊牧民族的唯一一例。

  • 3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漢武帝的詔書上寫著,他的軍隊取食於敵,所以能進軍到極遠的地方也沒有困絕。

    取食於敵只要能打的將軍,都可以千里奔襲。

    就整體來說,取食於敵只要是有正常思維的將領,甚至一個小兵都會去做。遠的不說,衛青的兩次大勝也都從敵人那裡繳獲大量東西,靠著取食於敵戰線一直拉到貝加爾湖。

    霍去病準確的說,應該是一個奇蹟。這種奇蹟並不是每一天都會發生。我記得霍去病的特點兩個。第一個 經常打贏。

    第二個 勝利的非常快。就拿裝備來講。假如說你是一場持久戰。很自然的。你一場戰爭肯定會有大量的消耗。假如說你是突襲性質的。很快就結束戰鬥了。對你自身的傷害最小,裝備消耗也最小。人員消耗也最低。

    這種面對強大敵人,可以取勝本就很難,快速取勝那就更難,但是霍去病做到了。

    這裡做一個假設,假如霍去病面臨的是他一時半刻吃不下的軍隊,他的後勤就會出問題。就拿北韓戰爭來講,中國的後勤補給可以支撐七天。後勤補給是不足的。但是假如說,七天之內我就可以取勝。極小的代價我就可以獲勝。我只需要一天,那會怎麼樣呢?那就會重現霍去病的奇蹟。

    並不是以戰養戰正確,而是說,當你可以極小代價快速獲勝。讓以戰養戰成為了一種選項。以德國為例子,假如說德華人可以快速的佔領莫斯科。快速的攻佔蘇聯全境。看起來又像是以戰養戰。我個人認為事實上,主要是勝利來得太快。以至於後勤不足的缺點都沒有時間來暴露。假如說霍去病碰到一隻非常難纏的軍隊。久攻不下,那時候霍去病的後勤不足必然會暴露出來。

    有人是這樣評價霍去病的,就是一把很鋒利的寶劍。但是一把鋒利的寶劍往往經受不了太強的挫折。很容易折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腎虛和脫髮真的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