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職業操守的小太陽

    這個基本上很難做到,在資訊社會,我們每天都要接收資訊,而這些資訊都是別人傳遞的。

    我們常常說媒體是一個“準權力”,它就是透過語言、畫面、聲音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控制受眾,是一種“話語權力”。

    比方這次的鮑某明性侵養女案,你的資訊從何而來?

    還有的則是站在鮑某明的立場,因為事實現在並沒有查清楚,而且他們認為洛麗塔情結很正常,女孩兒本身也有問題,慌話連篇,不值得相信。

    所以,你看,你本身的新聞源就有兩種,那麼哪一種是真的?或是都是真的,只是看到了事件的一體兩面?或是都是假的?

    綜上,離開媒體,你將很難得到資訊,而你從媒體那裡得到的也不見得就是真實的資訊。

    故,媒體的導向基本上沒辦法避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學習,多思考,提高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讓自己的思想更具獨立性和思辨性,才不會隨便被媒體兜售的觀點所影響。

    總是,在資訊社會,對於媒體的導向,普通人完全不能避開。但是,我們可以避開錯誤或偏頗的宣傳,盡力保證自己思想的獨立性。

  • 2 # 地獄貓愛擼串

    只有你掌握了足夠多的知識後,你才能對現在的各種媒體言論有理論上的判斷依據。

    尤其是除了幾家頂級官媒以外的其他媒體,需要透過噱頭帶動自身甚至行業盈利,本質是獲得更多話語權和影響人群,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行為是可以透過思考分析,瞭解其大致情況的。

    首先對各家媒體關於同一資訊的報道進行比較比對和分析,從中獲得自己的判斷。不過人的精力有限,你不可能對每一條資訊和訊息作鑑別 ,只能就你特別關心的個別內容去費心。比如國家大的方針政策,你總得留意主流媒體吧,口口相傳的小道訊息是不太可靠的,對這些你無需去考證。

    其次,不要被標題黨帶偏,尤其在社會新聞方面,看到標題的時候,先濾掉煽情的詞句,然後仔細看全文,明白到底咋回事。

    切記找出新聞五要素,就是what(事件),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y(原因),一篇報道可能寫得花裡胡哨、一條影片可以剪得七零八落,來影響你的觀點,但你找出明確的五要素之後,就能在知道基本事實的基礎上先形成自己的一個判斷。

    總結,還是得掌握一定的資訊,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容易判斷,剔除障眼法,儘可能看清真相。

  • 3 # 北青王林

    這個是不可能的。除非你就是那一條新聞的當事人或者那個領域的專家。

    對於真正意義上的新聞資訊,自己無法做到全部有自己去甄別判斷更不要說準確判斷真實性。

    原始社會部落也許有可能。現在社會不可能。

  • 4 # 道名觀世界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判斷資訊的真實性並不容易。這個一個人打閱歷 ,視野喝格局相關。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對一些明顯違背常理的新聞做出大致的判斷。

    1,首先在內心深處要有判斷事物的正確價值觀。然後再根據自己的經驗看看是否和大多數人的理念相一致。

    2,要改變人云亦云的態度。有些事情,只要稍加註意就能分辨真假。但是,很多人並不想去分辨。因為新聞的內容就是他喜歡的內容,所以也就顧不了真假了。因此拋棄成見很是很有必要的。

    3,多學習 ,提高自己分辨事物的能力。只要有足夠的知識,再加上自己的經驗,拋棄偏見,避開媒體導向,正確判斷事物基本可以做到。

  • 5 # 吃瓜群眾領頭羊

    那就得多看多學了,不能盲人摸象片面的去了解一個資訊,人的判斷能力是很弱的,有一句話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大多數人都傻麼?不是的,人的判斷往往都會受大環境影響,一件錯的事,身邊每個人都告訴你是對的,你很容易就認為它是對的。

    資訊也一樣,當海量的虛假資訊砸像你,你很容易就被誤導,你可以先試著不考慮你知道的所有資訊,單獨考慮這件事的合理性,比如有很多新聞都說有個男性懷孕了,你就可以不考慮那些新聞的這個見解那個證據,直接就看這個事情很不合理,就能判斷這事就是假的,就算是什麼高科技或變異那他也不是一個男性了。

    判斷錯誤是正常的,說一個人一輩子對資訊的判斷都正確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少犯錯,有很多事情你都不知道到底合不合理,比如原子彈第一次釋出,你不知道這個資訊是真的假的,為什麼?因為你不瞭解核裂變,那就要像我開頭說的多學多看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你才能知道事情是不是合理。

  • 6 # 老米頭88916501

    要有獨立判斷意識和水平,善於藉助而不是盲目盲目跟從媒體。觀點、評析類文章如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可以邊看邊結合自己平時的經驗和知識儲備,來分析和判斷是否有道理或準確。

  • 7 # 草民觀點

    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報道在後。按照這一基本認識,一切新聞報道都必須如實地報道事實的真相,客觀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如果新聞報道的不是客觀存在於物質世界中的事實,而是報道者的主觀想像和臆造,那麼,新聞也就不成其為新聞了。因此,內容真實是新聞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對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對新聞工作者來說,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堅持正確導向、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客觀要求。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和新聞工作者的根本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這是提高引導能力、正確引導輿論的重要保證。

    新聞的真實性,關乎輿論導向。真實是導向的基本前提,離開真實,導向就成了一句空話。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建立在真實的新聞報道基礎上的。建立在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基礎上的輿論導向,必然是錯誤的導向。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不但不能起到引導人的作用,反而會因為誤導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同時,新聞媒體還承擔著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和民意表達的責任,是政府瞭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徑。真實可靠的資訊提供的是正確的參考,虛假不實的資訊提供的是錯誤的參考。在準確傳播真實資訊這一基本功能上,新聞媒體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輕心。

    新聞的真實性,關乎新聞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決定著媒體的影響力和引導力。一個沒有權威性、公信力的媒體,也很難有影響力和引導力。新聞報道是否真實,直接影響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新聞媒體對新聞報道真實性的不懈追求,是贏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礎。那些得到受眾歡迎的媒體,都是因為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堅持“三貼近”原則,在對新聞事件的真實客觀報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贏得受眾信任,樹立了權威性,提高了公信力。相反,那些經常製造虛假新聞、不實報道的媒體,在受眾中的口碑也差。媒體失去了受眾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市場,失去了發展的基礎,影響社會、引導輿論、凝聚人心的作用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新聞的真實性,關乎新聞工作者的個人信譽。媒體的引導功能是透過具體的人來實現的。編輯記者是新聞媒體的主體,編輯記者素質的高低決定媒體和新聞水平的高低,決定媒體公信力、影響力和引導力的高下。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曾把國家比作“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把新聞記者比作“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真實、全面、準確地報道事實,為社會提供正確的預警,提醒人們及時避開可能的風險,是記者這位社會“瞭望者”的職責。新聞記者代表著社會的良知,承擔著社會守望者的職責,因此也會受到人們的尊敬和信任。但是如果私心作祟,為了一己私利,釋出甚至編造虛假新聞,其個人誠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甚至被公眾唾棄,身敗名裂。

    6

    總之,無論是從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來看,還是從樹立媒體的公信力來看,抑或是從新聞工作者的個人信譽來看,維護新聞真實性,都是提高引導能力、實現正確引導的重要保證。離開了新聞的真實性,輿論引導只能是無米之炊、無水之魚、無本之末。一切有良知、有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自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自己的頭腦,指導自己的新聞實踐,恪守職業道德,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新聞的真實,維護新聞隊伍的形象和聲譽,切實擔當起引導社會大眾的責任!

  • 8 # 江門猛報

    1.能有獨立判斷意識和水平自然最好,但這與避開媒體導向形成二元對立似無必要。

    2.比較恰當的做法是善於藉助而不是盲目跟從媒體

    4.媒體的品牌很重要,一旦確立了品牌,說明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公信力。真實、客觀、公正是構成品牌的核心。讀品牌媒體也就成為公眾的自然選擇。但即使相信品牌媒體,也不必對其每一篇東西都迷信,仍然需要帶著思考或置疑去閱讀。

  • 9 # 大朱哥

    這是一個好問題。先來解釋梳理下題面的兩個關鍵詞。

    導向——無論國內國外,絕大多數媒體的確存在“導向”。好的“導向”可以引導受眾走向正能量,看到希望。不好的“導向”,恰恰相反,會讓受眾不知所措,誤會事情的本質,甚至產生與媒體的初衷“背道而馳”的情況。真實性——真實,從來就是相對而言的概念,沒有絕對的真實。一般意義的理解,“真實”就是拂去偽裝和假象以後所展現出來的某個角度能看到的那部分“真相”。

    從這兩個關鍵詞的解釋來看,二者的關係錯綜複雜。

    1,有導向不一定不真實,沒有導向也不一定真實(有可能不全面,不全面也是一種不真實)。

    2,但是,有一點,“導向”肯定會或多或少地妨礙“真實”。沒有“導向”,會相對客觀。

    再來回答題主的關鍵問題:如何避開導向做真實性的判斷?

    把時間、地點、人物等客觀性要素提煉出來,尤其要看重照片影片等“證據性材料”。而對“看法”“評述”等主觀性言論,暫時擯棄,有助於不被“導向”所困。尤其是要注意“如果”這個詞,這個詞後面的話一般都是別有用心。有條件的話,多參考其他媒體對該事件相關報道,“兼聽則明”。還有條件的話,自己回到新聞現場二度考察。最後說一點:哪怕你瞭解了你認為的新聞事件的所有真相,最後讓你寫來報道,還是需要一個“導向”來做支撐,因為,沒有導向就沒有立足點。否則,乾巴巴的事實羅列,更像“資訊”或“資訊”,而不是新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酷狗潘多拉藍芽音響的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