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閒話

    加特林機槍的結構挺古老的,乃大慈大悲加特林菩薩為了減少人員傷亡發明(此君真乃邏輯鬼才)。這種機槍一開始是人力驅動的,說實話可靠性不高,只能算一種早期連發槍,在早期艦船上有應用,定遠艦上就有應用,史稱格林快炮,現在去威海定遠艦博物館上還能看見。這種不靠譜的武器在馬克沁這種依靠火藥動力發射的自動武器發明後就被淘汰了。現代之所以這種機構的機槍能復活,技術上因為高效能電機馬達的發明普及,改變了這種武器在人力操作下極不靠譜的狀況。從需求上,現代戰爭有在極短時間視窗內傾瀉火力攔截高速目標的需求,理論上射速無上限的加特林機槍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中來。因此經過現代改良的加特林結構機槍才得以復活

  • 2 # 軍武資料庫

    有哇,並不是沒有

    但是為了更輕量化的在飛機上使用,就只安裝了一個槍管。

    這個東西就是——毛瑟的MK213轉膛炮。

    如果單從外觀來看,這就是一門單管機炮。

    但是如果看結構的話,你會發現這貨就是加特林!

    和加特林的區別是,這門炮有一圈炮膛但是會共用一個炮管。這就是二戰時間的設計了。

    但是——這門炮造出來的時候一已經是1944年了,僅僅在ME-262(世界上第一架噴氣戰鬥機)上做了短暫的火力測試。

    德國就投降了。

    於是就沒然後了。

    在二戰結束後,很多國家開始使用轉膛炮的技術發展了一系列的機炮。由於單炮管(重量輕)高射速(火力猛),轉膛炮天生就是給天空設計的。

    但是轉膛炮也有缺點,炮膛和炮管分離,氣密性不行,影響炮彈初速度。所以如果在強調火炮效能而不太重視重量的時候,人們就又將炮管給添回來了,這就是M61火神炮了。

  • 3 # kaobei001

    因為早期加特林是手搖的,二戰時候還沒有可靠的電驅動系統和電池給加特林使用,所以二戰基本上沒有加特林機槍,更不要提飛機上了,你不能讓飛行員一邊開飛機一邊搖機槍吧?直到近代,有了可靠的電驅動系統和能源供給方式,加特林才以其足夠多的射速,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 4 # 薺菜糰子

    首先,雖然加特林發明於1861年,1866年裝備美國陸軍,但隨著馬克沁崛起,加特林迅速沒落,淡出人們的視線。當時的加特林以人力為動力,屬於外動力驅動,算不得真正的“自動”武器,這一點遠不如馬克沁。直到60年代,以電力/燃氣為動力的現代加特林才迎來“第二春”。所以,在二戰期間,其實是沒有現代意義的加特林機炮/機槍的。

  • 5 # 紅色手電筒

    在二戰的時候,加特林機槍有幾個問題使它已經處於被淘汰的地位,現在使用加特林原理的機槍或者機炮都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研製成功的,這些武器解決了加特林機槍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動力,還有一個是輸彈方式,這些問題都是限制加特林原理應用的技術問題。現在使用加特林原理的美國M61火神機炮,這傢伙的體積太大了,對於二戰時期的戰鬥機來說沒法裝上去。在機翼上裝一門單管炮還可以,裝一門6管炮就是沒有辦法了,外徑太粗了。現在使用的加特林原理機炮,基本結構是到了五十年代才成熟,二戰的期間加特林還沒有解決自身的技術問題。

    首先是動力,加特林機炮現在都是使用電機作為動力,這種不使用火藥氣體作為武器自動運動原理的武器一般叫做外動力武器,加特林被淘汰的一個原因就是原來加特林使用手搖,而使用者經常是在敵人接近時,由於緊張不自覺的加速搖動手柄導致卡殼等故障,使用電機作為外動力這樣保證了武器的轉速一致,不受人情緒的影響。

    除了動力,還有就是輸彈方式,加特林機槍由於結構的特殊還有高射速,無法使用彈鏈供彈,原來的加特林都是使用彈匣,子彈是靠自由落體運動往下運動,在空戰中,是不能靠自由落體的,戰鬥機在空中的機動幅度是非常大的,依靠自由落體運動不可能保證供彈的可靠性,而無彈鏈供彈也是二戰以後才成熟的。二小時,機炮一般是安裝在機頭這樣對於炮管的外徑尺寸就一定的要求了,太粗了不行。放在機翼上的20毫米西斯帕諾20毫米機炮,如果是6個管,機翼可就放不下了,當然如果是7.62的機槍就沒有這麼粗,但是7.62機槍的威力就不夠了。美華人在二戰時期的主力航空武器,M2勃朗寧12.7機槍,地面的型號38公斤重,空射型應該更輕一些,美華人對於這種武器十分滿意,但是12.7機槍的威力還是差點,美華人是用每架飛機上安裝6-8挺這種辦法來解決威力不足的問題。

    除了這些技術問題,當時的飛機還是比較輕,比較小,使用加特林原理的武器普遍重量大,體積也大,象現在美華人普遍使用的M61式6管火神機炮重115公斤,而二戰時期的西斯帕諾20毫米機炮只有46.3公斤,而且當時的飛機發動機功率有限,對於載彈量也是一種限制。

    除了重量,還有就是體積,二戰時期的機炮一般是安裝在機翼或者機頭,其中機炮一般是在機頭,從發動機上邊伸過去,機翼上由於機翼的強度問題,一般是放機槍,而加特林的體積太大,尤其是6個管子在一起外徑太粗,和發動機擠在一起,飛機的機頭迎風面積太大了。

    至於軍艦,當時沒有解決加特林的輸彈問題,而且20毫米炮的威力太小,軍艦當時防空火炮的主力是37到40毫米的高炮,現在也是近防炮使用加特林原理,射程只有3000米左右。

  • 6 # 九品侍衛

    二戰時期哪裡來的加特林機槍?加特林機槍之所以會在現代空戰體系中獲得獨一無二的地位,原因是新世紀得力於通用公司的改造,將加特林機槍改為電力驅動,再加上彈藥的可靠性提高,加特林這種多管轉炮才得以發揚光大。

    而在上世紀10~40年代期間,由於加特林的種種不可靠性,所以依靠氣冷與水冷的勃朗寧重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才是各國士兵所青睞的武器。由於氣冷與水冷的可靠性,再加上那個時候的空戰速度,.50口徑的勃朗寧也完全能夠應付,所以自然不會考慮加特林機槍。

    可隨著噴氣飛機的到來,再加上直升機的興起,各國空軍們發現老式機槍已經越來越跟不上現代空戰的速度了,而那種單管武器的射速也達不到空戰需求,所以才會有多管轉輪機槍加特林的誕生。

    可是有一點要明確區別,那就是由那位美國醫生所研究的加特林機槍和後來美軍普遍裝備的加特林機槍根本就不是能夠同日而語的武器裝備了。相比於早期的加特林原型,由通用公司所研究的電驅版的加特林機槍才是多管轉輪機槍的巔峰之作。

    綜上所述:由於二戰時期的加特林機槍在可靠效能上的種種問題,秉持著只用最對的不用最好的道理,當時的各國軍隊都沒有裝備加特林機槍。

  • 7 # 偉大光榮正義

    其實,早在二戰開始前,準確地說早在20世紀前,加特林槍/炮就在軍事領域廣泛使用了。近代中國也曾引進並仿製,稱為“格林快炮”,應用於地面部隊或水師艦艇上。

    早期加特林和現代加特林,原理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多管輪流擊發。但是和現在不同的是,現代加特林用的是電機外能源(密集陣等)或火藥燃氣內能源(AK630等),射速極高;而早期加特林則是手搖,雖然射速比起當時的老式步槍高了許多,但是受限於操作手、彈藥和機械結構,容易出現因為搖速劇烈變化,導致供彈或擊發故障。因此,在劃時代的馬克沁等一系列早期自動武器問世後,早期加特林炮就退出舞臺了。

    沉寂了幾十年,1946年,第一款傳統意義上的現代加特林炮開始研製。那麼為什麼它沒有在二戰時期得以研究應用呢?

    簡單來說,四個字:基本夠用。

    一方面,在進入噴氣式時代之前,飛機的飛行速度相對較慢,也沒有那麼多導彈需要在生死關頭攔截,在航母大規模應用前,戰艦的防空壓力也沒有那麼巨大,所以單管自動炮或機關槍就足夠對付了,單管威力不夠就疊數量,8挺7.7或8挺12.7,子彈海淹死你。再不夠就上兩門20毫米航炮,除了四發重轟基本就沒怕過誰。

    另一方面,相比單管自動武器,加特林高射速的另一方面是大自重和高消耗,每分鐘2000發甚至上萬發的射速,一扣扳機幾十上百發就沒了。而二戰飛機那個小身板,20毫米航炮也不過幾十發的備彈量,你即便有那個能耐裝個加特林飛上天,扣一次扳機就沒了,剩下時間恐怕只能給人追得到處跑。至於戰艦,核心問題不是彈幕不夠密,而是瞄準基本靠人肉以及小口徑炮威力不夠,典型的就是九五神炮插成刺蝟但是仍然被摁在地上摩擦的大和號。一旦觀瞄能力上去了,配合VT引信這樣的黑科技和40毫米這樣的中口徑高炮,戰艦打起小肥雞也是輕鬆愉快,所以也沒什麼動力上加特林。

    至於上世紀50年代以後為什麼加特林炮開始得到大範圍應用,主要還是打擊的物件一個比一個快,一個比一個狡猾,所以加特林的高射速、超高射速開始逐漸被人們所追求罷了。

  • 8 # 美洲虎888

    那時代,加特林問世了嗎?作為輕機槍,論射程、破壞力和穿透力等等,都不足以裝載到飛機上。加特林被成為民用機關槍,就能讓人知道在軍事領域裡,他的效能優越性很有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董卓麾下都督華雄為何杯酒之間被弓馬手關羽斬於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