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奮鬥喵趣味歷史
首先要明確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誰
三國時期,曹操謀臣中,有一個謀士叫毛玠,毛玠是陳留人,早早跟隨了曹操。
曹操知道他很有才幹,曹操愛人才,毛玠一到曹操的麾下,曹操就重重封他為治軍從事。這讓毛玠有遇明君的感覺,自己的才華能夠在這裡得到施展。古言:女為知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毛玠就忠心耿耿的跟隨曹操。
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環境: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黃巾起義,群雄並起。各諸侯佔地為王,彼此征伐,擴大自己的地盤。當時的曹操正處於與袁紹的爭鬥中,兩軍僵持難以打破僵局。
此時毛玠站出來就向曹操進言:明公你看現在天下分崩離析,天子在外流離顛沛,大漢百姓流離失所。如果明公的軍隊擁有道義的支援,勢必能夠形成道義上的優勢,明公應該奉天子以令不臣,收攬人心,發展圖強。如果有這樣的道義支援,不出幾年人心所向勢必就可以成就霸業!一統天下!曹操聞言大喜,立馬迎立獻帝,獲得了道義的支援,天下人才皆湧向曹操。為曹操後來建立曹魏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曹操將皇帝掌握在自己裡,天下諸侯誰對曹操不利,曹操想吞併誰,就藉著皇帝的名義,召集天下群雄進攻對方,一者自己師出有名,二者可以集中天下服從皇帝的力量來幫助自己。曹操便憑藉著這一點,壯大了自己的實力,慢慢的建立起了曹魏政權,成為一帶風流人物。
-
3 # 心冰為上
先說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出處,語出《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當然我們都知道袁紹這個人耳根子軟,其他的謀士說了兩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壞處就不了了之了。
然後我們來看看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有哪些人:
(1)曹操。曹操一開始提出這個計策的時候是沒有多少人贊同的,但是他手底下有一個叫荀彧的謀士認真分析了這個計策,並提出速戰速決,根據《三國志》記載:“建安元年,太祖擊破黃巾。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暹、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三國演義》裡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隨著曹操奉漢獻帝遷都許昌,他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他們從各方面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終平定北方。就是說曹操佔了大義,不管願不願意他發出的命令都代表著天子,天子就是正統,如此一來,天下的有識之士心裡就會向曹操靠攏,而且只要是出兵,他一定是佔據道德制高點,這樣勝算就會增加。
(2)齊桓公。他跟曹操完全不一樣,曹操是在還不是很強大的時候挾天子以令諸侯,而齊桓公則是先發展自己的勢力,一點一點走上霸主的地位,然後拿周天子做幌子來發號施令的。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記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這是齊桓公霸權的開始,到了最後,齊桓公權力到達了頂峰,到了什麼地步呢,根據《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於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齊桓公的成功來源於他任人唯賢,尤其是得到了管仲的幫助,在管仲的改革下齊國國力蒸蒸日上,最後成就了自己的霸業。而他“尊王攘夷”的策略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本質是一樣的,拿周襄王做自己的幌子,佔據道德制高點。
(3)趙高。指鹿為馬的典故大家都聽說過吧,根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秦二世胡亥是趙高隻手遮天、禍亂朝政登上的皇位,不管是胡亥害怕趙高把它廢掉還是真心實意的認為趙高是自己人,趙高都是憑藉著秦二世的正統地位權傾朝野。
事實上,我剛才舉得例子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三個種類。第一種以曹操為代表,他們生逢亂世,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取了一定的地位,透過某些手段將皇帝與自己捆綁在一起,比如說朱元璋為義帝縞素也是一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說白了就是在亂世當中確定自己的大義所在。第二種以齊桓公為代表,他們先是自己取得了霸權,再透過天子的認可讓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第三種以趙高為代表,他們權傾朝野,各個時期的權臣都是如此,包括多爾袞、鰲拜在內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
4 # 南窗2017
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曹操了,僅僅是三國演義給大眾廣泛普及的結果,還有比如宇文泰,高歡,爾朱榮,唐代的仇士良都是一類的人
-
5 # 承天立地
看到這句話,很多人都不由自主會想起曹操,這位在歷史裡著名的奸雄。確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能夠開始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者,也不少見,而能落得命終而未改的人,還一時沒想起來有第二個了……
在封建社會里,天子是為命中註定,身系萬千社黎,得正統而掌天下,是百官必須朝拜和遵從的,就是諸侯坐大後,只要不到萬非得己也不會扯旗抗命,而能挾天子者,又勢必權大位重,藉以天子令而領天下群雄,方能不致質疑生亂,長次以往,得勢而圖,故能成大業!
-
6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因此也失了人氣,因此也躲開劉備的民氣去討孫權,那知孫權也有人氣,不好打。曹操除了嚇也無他著,都是袁紹那篇討剿文章給黑的。統一成的是司馬氐,司馬昭把握的好。
回覆列表
三國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這些人!
三國裡面用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策略的有兩個人,提出來的卻有三個。按時間順序先說第一個人關西門閥董卓。
董卓,字仲穎,陝西臨洮人,出生於殷富的地方豪強家庭。史書載,董卓“少好俠,嘗遊羌中”,“性粗猛有謀”。但其自小養尊處優,少年時期便形成了一種放縱任性、兇狠好鬥的性格。而且年輕時的董卓也不是很愚蠢,他也懂權謀也知道給自己謀求更多的好處更大的地盤,所以他結交控制羌人。此時朝廷的影響力已經沒那麼大了,這對地方豪強來說簡直就是喜從天降。況且羌人總是不斷犯上作亂,這就給了董卓可趁之機,果然他藉著這次機會成了隴西大閥。
此後數年黃巾爆發,十常侍之亂,何進令董卓進京,給了董卓一個成就霸業的契機,他也抓住了這個機會廢劉辯立劉協為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果他能收斂一些或者在隱忍一些或許能成就一番霸業,可董卓就是董卓還是那麼的殘暴不仁,肆意妄為,於是就有了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導致董卓勢力最終分崩離析。
如果說第一個用實際行動做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董卓,那麼第一個提出這一策略的謀士必然是袁紹手下謀士沮授。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建安四年(199)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病死封鄴侯,是東漢西園八校尉之首、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其史書為十三路),也是三國時代前期勢力最強的諸侯。
當以袁紹為首的聯軍逼走董卓後,各路諸侯實際上已經是貌合神離的一種狀態,除了曹操、孫堅還有一些維護漢室的心外,其他人已經開始為自己謀出路了,袁紹就是其中的代表,袁紹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打算另立新君結果失敗,後聽從帳下謀士逢紀之策謀奪冀州。冀州是當時豐腴之地、人口眾多、錢糧豐足,而且也出謀士,而這個人就是沮授,他向袁紹進獻了:“將軍年少入朝,就揚名海內。廢立之際,能發揚忠義;單騎出走,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眾。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於天下!如今將軍如首先興軍東討,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討黑山,可以消滅張燕。然後回師北征,平公孫瓚;震懾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百萬大軍,迎皇上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陽。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誰抵禦得了?”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下逃到曹陽,後面李傕率軍窮追不捨。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他說:“將軍生於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併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天子,撫寧百姓。現將軍已經粗定州城,應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膽敢反抗!”不得不說沮授看明白了當時的天下大勢,但這時候的袁紹得四洲之地,加上其他人的反對就錯過了這一天次良機。
最後這位就是曹操了,而大家最開始知道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應該是從三國演義裡得知。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與書法家。三國中曹魏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先為東漢大將軍 、丞相,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一生以漢朝丞相的名義征討四方,為統一中原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在北方廣泛屯田,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
曹操比較複雜,每個人對他都有不同的評價。有的人說他奸詐、有人說他梟雄,但不能改變的一點是他確實是個漢朝忠臣。如果天下沒有劉備、孫權我認為他會再統一中國後稱帝,但不幸也是可幸的是天下有倆個可以何他相抗衡的人物,這也使得三國多了些色彩,漢朝多了一位丞相。
同樣的也是在逼退董卓後,他在追擊董卓被擊敗後也開始了發展自己的勢力,當時天下諸侯已經將地盤劃分的差不多了,曹操能謀奪的只有青徐之地。192年,青州的百萬黃巾大軍入侵兗州。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的勸阻,與黃巾軍接戰,結果被殺死。鮑信等便暗中使人到東郡迎接曹操,推舉他擔任兗州牧一職。後來與黃巾軍戰於壽張以東,歷經苦戰,鮑信戰死,終於大破敵軍。曹操一路追擊至濟北,最後逼降黃巾軍,收編降卒三十餘萬並男女百餘萬口,又從中選出精銳,號稱“青州兵”。到了這時,曹操作為一個地方勢力才漸成氣。
195年,漢獻帝遷出長安,進駐安邑。次年,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打算迎接皇帝,派曹洪率兵西進。不過此時皇帝(或其掌權之臣)對曹操仍有疑慮。但曹操勢力強盛,數月之間又擊破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朝廷乃封曹操為建德將軍。稍後不久,升任鎮東將軍,且進封為費亭侯。費亭侯曾是曹操祖父曹騰的爵號,可見朝廷已對曹操寄以厚望。同年秋,漢獻帝入駐洛陽。隨後曹操也進軍洛陽保衛京城,皇帝賜曹操節鉞,標誌著曹操對中央朝政的實際控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局面形成。洛陽經董卓破壞,已殘破不堪,董昭等勸曹操定都許。
這也是曹操跟董卓、袁紹不一樣的地方,董卓不會籠絡人心施暴正,袁紹目光短淺。而曹操聽從手下謀士荀彧的策略逐漸的壯大發展,但這個時候的曹操還是個忠心耿耿的漢臣,不然荀彧也不會給曹操出這條“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