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濟州府大鵬哥

    君子這個詞出現在秦代,一開始是郡王之子,強調的是地位高,後來又強調了道德的高尚。

    後來,到了春秋時期,孔子(孔老二),看到社會生活靡亂,禮樂崩壞,又給君子提出了更加嚴格的定義。

    提出,君子有九思,有四不。

    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第四,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強調了一套在儒家理論下的道德規範,做事情都必須在一套道德規範的範圍內。

    到了現代,對於君子的定義愈加的模糊,像柳下惠那樣的,美女坐在懷中一夜沒有行動,就能成為君子了,誰知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問題啊。

    當然,這種坐懷不亂的行為還是值得認同的。

    說到現在,我們普通人對君子的定義,我的看法就是,做事有禮貌不自私有同理心,不隨波逐流,有獨立的精神意志,跟人和而不同,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道德行為規範,我們跟現在的君子之類的人一起相處,如沐春風,心情愉快,不必擔心他會害你,有安全感。

    簡單來講,君子就是有條理能堅持自己的人,其實大道理都是路邊上的,但是能一直秉承這種精神意志的人,就是君子。

    而小人,往往就是那種,損人利已,或者損人不利己的人,一切從自我出發,從不顧及別人感受,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人那種人。

    而我們普通人,就像那江河湖海里漂浮不定的浮萍,隨波逐流罷了。

    小人見利一味追求利已;普通人分析利害,才敢取捨;君子取之有道,取捨有度,這就是根本區別。

    說不說在我,聽不聽在你,我是大鵬哥。

  • 2 # 東方國學

    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問題,自古以來大家都非常感興趣,因為這涉及到我們自身生命價值的判斷。

    先說第一個問題。

    想要劃分君子和小人,其實很簡單:你所負擔的責任,能不能帶給你體面的物質生活。

    題主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兩個問題,前一個問題,界定了一個人之所以可以成為君子的根本因素——德行。後一個問題,題主把劃分君子與小人的界限限定在普通人的範圍內,也就是劃定了問題的探討範圍——在沒什麼錢的普通人之間。

    德,是一個君子的根本因素。德其實是一種處事原則,這種原則會形成於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但並非所有人都會形成這種原則。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原則的形成是需要錢,也就是外在物質條件的長期穩固支撐的。

    一個人的處事原則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做事有底線——有所不為;第二,正視存在的問題與錯誤——勇於負責。只是呈現出這兩個特徵的物質成本,並不是誰都能承擔的起的。

    在古代中國,“君子”這個詞其實最早的含義是特指國家的統治者,君王或者貴族。他們需要考慮的,並不是怎樣生存,而是怎樣運轉好一個國家。

    更大的能力其實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所以如果身處那個位置的人想要讓自己能夠配得上自己的位置,就必須不停的發展自己各方面能力,所以“君子”們看中的,是能力的鍛鍊以及人格的培養。唯有可以出色運轉一縣,一郡乃至一國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

    君子們優渥的生活條件造就了他們有別於平民的思維模式。他們有所不為是因為他們還有其他選擇達成目標,他們勇於負責是因為他們負擔得起,雖然並不是每次都是這樣,但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這樣的。

    再說第二個問題。普通人中怎樣劃分君子和小人。

    普通人沒有優渥的物質條件,所以他們不得不做很多選擇,劃分君子和小人的,是他會不會堅持自己的選擇。

    沒有物質條件加持的普通人,看待世界的目光會受限很多。在他們的生活裡,大部分時間還是需要為了或者而不得不做一些事。在普通人的世界裡,人格的培養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能夠正常的生存下去,才是第一位的。

    所以,從物質多寡層面看,我們普通人中,實際上是不存在君子的。存在的,只是擁有一部分君子德行的人。他們有著和君子德行相近的處事原則,也許他們還負責運轉著一個家庭,但也正是因為這個責任,讓他們的財政狀況經常處於緊繃狀態,從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發展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這是一個糾結而折磨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一個普通人,就必須要作出選擇。

    有的人放棄了自己的處事原則,一切向錢看,而另外一些人則能夠堅守本心。放棄原本原則的人,通常會過得更好。而堅守本心的人,會累一些,卻儲存了自己一貫的人格。不論怎麼選,實際上這只是你個人的選擇,雖然這些選擇經常非常艱難,但依然是可以選的。

    我想說的是:在普通人的世界裡,不管你是為了過得好一些也好,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也好,既然選了,就不要後悔。因為普通人的選擇往往很少,也許你的某次反覆無常,就給其他的普通人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沒實力做一個君子,但是我們可以慎重的,儘量不選擇做一個小人。

  • 3 # 啊斌哥影視

    一、君子意含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花之君子。——清·周容《芋老人傳》

    2.對統治者和貴族男性的通稱,常與“小人”或“野人”對應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韓愈《師說》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4.對別人的尊稱,猶言先生

      君子書敘。——唐·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5.舊時妻對夫之稱。

      《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

      《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進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賢注:“君子,謂夫也。”

      唐 李白《古風》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雙飛鸞。”

      清 孫枝蔚《採蓮曲》之一:“妾採蓮,採蓮寄君子。”

    6.指春秋越國的君子軍。

      《國語·吳語》:“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 韋昭注:“私卒君子,王所親近有志行者,猶吳所謂賢良,齊所謂士。”

      明 梁辰魚《浣紗記·被擒》:“越王親率兕甲十萬,君子六千,直渡太湖。”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二回:“越王勾踐聞吳王已出境,乃與范蠡計議,發習流二千人,俊士四萬,君子六千人,從海道通江以襲吳。”

    7.美酒。

      《類說》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醉鄉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觴醉人者為君子。”

    8.竹之雅號。

      宋 蘇轍《林筍復生》詩:“偶然雷雨一尺深,知為南園眾君子。”參見“君子竹”

    二、君子詞源

    何為君子?對“君子”一詞的具體說明,始於孔子。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不僅限於“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聖人”等,都與“君子”相關。如果將這些論述都包括進來,《論語》一書,所論最多的,無疑是關於君子的論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社會秩序處於混亂狀態。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家各派都在尋求醫治社會弊病的良方。道家以無為而治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愛非攻為平亂之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要維護社會秩序,必須恢復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禮儀規範,亦即“復禮”。如何“復禮”?孔子感到,單純採取強制性的手段,已經不能湊效。因為當時諸侯割據,周天子的威儀已經喪失。於是孔子創造性地以“仁”釋“禮”,認為“禮”本是根源於人的仁愛之心,不過是人的仁愛之心的外在表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仁”,當然不會有什麼“禮”,要復興“禮”,當從“仁”字入手。如果說,“禮”是孔子思想的出發點,那麼,“仁”則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論是要靠君子論來實現的,仁論必然要指向君子論。

    三、君子標準

    1、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

    《禮記·緇衣》說:「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則慮其所終,行則稽其所敝.則民慎於言而謹於行.」所以一個君子說話必定有其道理,他們會要求自己謹言慎行,凡事講求合乎禮儀,不隨便,每當有所行動,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謂不妄動,動必有道.;

    2、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

    謠言止於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禮勿言,守口如瓶,不說空話,不講不實在的話.但在該說的時候也必定會說,因為應說而不說,有失於人;不應說而說,則是失言.要做個君子,必須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義的話,慈悲的話,正義的話.所以君子不徒用語言,說話必定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義

    古有名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貞婦愛色,納之以禮.」君子相當愛惜自己的名譽,對於慾望有所節制,不會貪取妄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會以苟且心態妄想獲利,更不會落井下石,謀求私人利益,豪取強奪.一個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為了正義,必定是為民求利,代眾生而求;

    4、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個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說一個修行人,其言行必須合乎「八正道」,所謂八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處事,如果能以八正道為原則,也不會有差錯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孔安國注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也可以說,君子能夠堅持原則,而小人則結黨營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和而不同,是對於某個人的意見,既有贊成,也有反對;同而不和,則是一味贊同,沒有主見,因人而取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里仁》)君子做事,以義為準則,只問此事當做不當做;小人做事,則以利為準則,總是計較做此事對自己有多大的好處。“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君子胸懷坦蕩,沒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則以私利為準則,所以總是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君子總是善於幫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總是感到高興;小人則嫉賢妒能,唯恐他人超過自己,唯恐他人過上好日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實現時,仍然能夠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處困境,則有可能胡作非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總是依賴他人,如果不成功,也總是把責任推到他人身上。

    四、君子之德

    君子追求的目標是仁義。追求仁義,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將仁、知、勇當作君子之德。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何謂知?樊遲問知,孔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論語·顏淵》)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曉他人。明白事理、知曉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現,所以,知也就是智。孔子對子路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知就說知,不知就說不知,這也是智慧的表現。現實之中,每個人可能都會被人誤解,不因他人的誤解而鬱悶、惆悵,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別人不瞭解我而我不生氣,才是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君子首先應當是一個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但君子作為一個仁者與作為一個智者,還是有差異的。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朱熹注曰:“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動靜以體言,樂壽以效言也。動而不括故樂,靜而有常故壽。”

    君子以行仁義為事業,也需要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是義,是事業的正當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無義而有勇可能作亂,也可能成為強盜。君子還要做到中庸。孔子很強調中庸,在孔子看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中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是不偏不倚,是無過無不及,是一種恰到好處的適中。程顥、程頤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過與不及都不好。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孔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孔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中庸》借孔子之言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是恰到好處。如何做到恰到好處?並沒有一定的法則,而是需要當事人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給予靈活運用。這就涉及到所謂的“權”。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權”是根據當時具體情況,透過權衡而採取的一種最最佳化的、適中的措施。因為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靈活運用,所以,“權”最為難得,與“權”相關的中庸,也最為難得。《中庸》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不可能”,並非不可能做到中庸,而是要做到中庸,實在很難。但正是因為難,才顯得更為可貴。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君子的交友的方法。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是君子做事情的方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君子為人處世的人生方法。這句話出自易經,意思是: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應該像大地一樣,氣勢厚實和順,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五、君子之樂

    君子所追求的是正義的事業,是偉大的事業,這種事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也是孔子所關注的問題。“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何晏的解釋是:“君子固亦有窮時,但不如小人窮則濫溢為非。”劉寶楠引用《荀子·宥坐》和《周易·困卦》為證。“君子固窮”為孔子周遊列國在陳絕糧時回答子路的話。《荀子·宥坐》篇對此有更為詳細的記述。孔子告訴子路:“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周易·困卦·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綜合考慮,程頤的解釋顯得更為準確。“君子固窮”,並非君子本來就窮困,天生就窮困,而是“君子窮亦固”。君子處於窮困的條件下,還能夠固守自己的志向,還能夠堅持自己的操守,還能夠堅持自己的追求。

    子貢曾經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貧而樂”,並非君子必定貧,也非貧本身有什麼可樂,而是身處貧困而不改其樂。孔子自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孔子稱讚顏淵:“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孔子“樂在其中”,顏淵“不改其樂”,孔、顏所樂者何也?非以貧為樂,而是雖貧也不改變志向,雖貧還能保持快樂,而是為自己雖處貧、處窮、處逆,然卻不改志向而樂,而是提倡在居窮、處逆之時,仍須具有一種精神,仍然應當保持快樂的精神狀態。身處貧困而不怨,身處逆境而不改,這本身就是值得高興的事。

    六、君子修養

    在儒家看來,人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完人,只有當一個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並且切實做到為其所當為、行其所當行的時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就是所謂的成人。孔子自述其人生道路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為君子,當然需要人格修養。“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現,就力求向他看齊;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不好的表現,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思想或行為,從而告誡自己不應當再發生類似的事,這是一種基本的修養方法,所以孔子又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以為仁行義為己任,而為仁行義是一種自覺的行為。“為仁由己”,(《論語·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為仁行義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勵。在孔子看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知僅僅是知,好才會有興趣,才會自覺追求,而樂之者則以這種追求為滿足、為快樂。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正以仁為快樂的人並不多見。“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怎樣才能使人們以行仁為快樂,像好色那樣好德呢?孔子發現與禮經常混而難分的詩、樂等藝術,具有陶冶人的性情,使人樂於為仁的作用。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包鹹注曰:“興,起也,言修身當先學詩。禮者,所以立身,樂所以成性。”要成為一個仁人君子,首先應當學詩。

    成為仁人君子,固然應以仁為根本,但是作為一個真正的君子,只有內在的品德還不夠,還須有外在的文采。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孔子於志道、據德、依仁之外,還要人們“遊於藝”,亦即泛歷各種藝事。此藝雖然也具有內在品德的因素,但無疑更是一種外在的修飾。孔子以六藝授徒,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樂非常明顯地注重於培養人的外在文采。

    為什麼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質,實也,指人的內在品質;文,飾也,指人的外在文采。有質無文則土頭土腦,有文無質則華而不實。只有文質兼備,內外雙修,才稱得上君子。在諸弟子中,孔子最賞識顏淵,但孔子並不認為顏淵就是理想的君子。只是讚歎顏淵的好學和不二過,感嘆:“賢哉回也!”在孔子看來,理想的君子應當具備多種因素和品質。子路問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理想的君子應當有知、有廉、有勇、有藝、有樂。其中藝與樂明顯地偏重於人的外在文飾。由於質畢竟是根本。孔子強調,首先要注重內在精神的修養。“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以學詩為開始,立足於人倫規範。人倫規範當然還是最為重要的,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六藝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禮。“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然而個體修養的真正實現、個體人格的真正完成,卻不是禮,不是人倫規範,而是樂。君子“立於禮”而“成於樂”。“成”即是完成、成就、成全。“成於樂”,意味著人格的最後完成、最終完善,是依靠樂、依靠藝術來實現的。

    理解了孔子的“成於樂”,才能理解孔子何以會發出“吾與點也”的感嘆。孔子請子路、曾點、冉求、公西華各言其志。子路、冉求、公西華所言均侷限於事功,唯曾點所言,突破事功而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浴乎沂”、“詠而歸”,並非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也非普通人所不可為,然而,能為此者,體現出一種人格精神,這是一種突破事功之後的人格精神,也是一種人格修養的境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完善、完美的精神境界。

    七、君子追求

    君子擔道行義,以張揚仁義為己任。孔子曰:“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何謂義?孔子沒有明言。《中庸》曰:“義者,宜也。”董仲舒曰:“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義法》)韓愈曰:“行而宜之之為義”。(《原道》)義所考究的是行為本身的正當性,是不計後果的正義性,是當下意義的無條件的“應當”,所以要“見義勇為”。孔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義。“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君子做事的基本價值尺度就是義,就是隻問行為本身正當與否。

    孔子不否認人有追求正當利益的權利,但孔子強調人對於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當性的要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義之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違背義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應當做。“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追求富與貴,無可非議,但不能因為追求富貴而傷害仁義。所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擔道行義,在孔子看來,“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賢人也。”又問:“怨乎?”對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論語·述而》)君子無所怨,君子應當把維護自己的精神追求,當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為此而不惜犧牲一切。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那麼,也可以做到死而無憾了。“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八、君子價值

    儒家思想中確實包含某些束縛人性的因素,這種因素,主要表現在“禮”的層面。禮是一種外在的規範,作為一種外在的規範,禮對人有約束作用,但這種約束作用,卻是十分必要的,孔子對於禮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就是“復禮”,就是恢復周代所確立的一系列禮儀法度。確立禮儀法度也可以有別的路向,比如實行嚴刑峻法,這是法家的立場,也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在韓非看來,使人不得為非的具體方法,就是嚴明的法紀和殘酷的手段。

    孔子反對這種做法。在孔子看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齊之以刑,也許可以在一定時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社會秩序,但卻使民眾沒有羞恥之心。所以,依靠此法,並不能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要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還得依靠道德的力量。並且外在的禮儀規範,本來就是根基於人的內在精神結構的,本來就是根基於人本有的仁愛之心的。所以,孔子雖以“復禮”為己任,但孔子更是把力量用在“興仁”上。只有“興仁”,才可以“復禮”,這可以說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也是孔子的高明所在。

  • 4 # 好玩的國學

    中國文化的理想人格的最高方面是成為聖賢,但是聖賢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聖賢既需要高尚的人格,又要有偉大的事功,所以,孔子說,聖賢我見不到,能見到君子就行了。說明君子是中國文化中較之於聖賢低一些,但是也是極為難以做到的,所以,君子人格就成為中國文化中普遍認同的理想人格。

    事物總是相剋相生的,有君子,就有小人,君子與小人的界限,其實並非那麼明顯,君子也可能道德滑落成為小人,小人也可能道德提升成為君子。其實這個事情古人也一直在探索,到底如何區分小人與君子。古人一般對君子的描述多一些,對君子的要求高一些,我們從古人對君子的標準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君子的特質。

    在古人眼裡,君子有十一條標準(好多啊,做君子好難啊!)

    1.權重者不媚之,官職再大,君子不去獻媚,

    2.勢盛者不附之。勢力再強,君子不去攀附

    3.傾城者不奉之。你就是美如天仙,和君子無關

    4.貌惡者不諱之,你就是醜如鍾馗,我也無所謂

    5.強者不畏之,你強歸你強,清風拂山崗

    6.弱者不欺之,你弱小,君子也不會欺負你

    7. 從善者友之,君子和善人交朋友

    8.好惡者棄之。君子會嫉惡如仇

    9.長則尊之,幼則庇之,君子尊敬尊長,愛護幼小。

    10.為民者安其居,為官者司其職,君子做老百姓就是個老百姓,做官就是有擔當負責任的人。

    11.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此君子行事之準”。君子是那種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

    作為君子,就要有君子的道義。何為君子之道?餘秋雨先生在《君子之道》中說:“君子之道之於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於歐洲。”君子之道是中華民族追求的集體人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有優秀因子,都被集中在君子身上,所以說,君子人格是華人的理想人格。孔子的“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孟子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都是對君子人格的具體闡釋。而餘秋雨認為,君子有九個方面的特徵,“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和君子知恥”。這九種品質,我們可以簡化為三個層面,對國家和民族而言,君子是心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擔當精神的勇士;對社會和他人而言,君子有著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悲天憫人的胸懷;對個人而言,君子是嚴於律己、修身養心、崇德弘毅的道德楷模。這其實是中國古代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

  • 5 # 聰明難糊塗更難

    日偽實期,有一位華人,眼看著家裡妻子兒女要餓死,去車站偷火車上的糧食,因糧食是日軍的戰略物質,被憲兵捉住,抱著一小口袋糧食被當場打死。

    試問,這個(盜竊)的華人是君子還是小人!!!

  • 6 # 好玩的國學

    中國文化的理想人格的最高方面是成為聖賢,但是聖賢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聖賢既需要高尚的人格,又要有偉大的事功,所以,孔子說,聖賢我見不到,能見到君子就行了。說明君子是中國文化中較之於聖賢低一些,但是也是極為難以做到的,所以,君子人格就成為中國文化中普遍認同的理想人格。

    事物總是相剋相生的,有君子,就有小人,君子與小人的界限,其實並非那麼明顯,君子也可能道德滑落成為小人,小人也可能道德提升成為君子。其實這個事情古人也一直在探索,到底如何區分小人與君子。古人一般對君子的描述多一些,對君子的要求高一些,我們從古人對君子的標準的定義中,可以看出君子的特質。

    在古人眼裡,君子有十一條標準(好多啊,做君子好難啊!)

    1.權重者不媚之,官職再大,君子不去獻媚,

    2.勢盛者不附之。勢力再強,君子不去攀附

    3.傾城者不奉之。你就是美如天仙,和君子無關

    4.貌惡者不諱之,你就是醜如鍾馗,我也無所謂

    5.強者不畏之,你強歸你強,清風拂山崗

    6.弱者不欺之,你弱小,君子也不會欺負你

    7. 從善者友之,君子和善人交朋友

    8.好惡者棄之。君子會嫉惡如仇

    9.長則尊之,幼則庇之,君子尊敬尊長,愛護幼小。

    10.為民者安其居,為官者司其職,君子做老百姓就是個老百姓,做官就是有擔當負責任的人。

    11.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此君子行事之準”。君子是那種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

    作為君子,就要有君子的道義。何為君子之道?餘秋雨先生在《君子之道》中說:“君子之道之於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於歐洲。”君子之道是中華民族追求的集體人格。《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有優秀因子,都被集中在君子身上,所以說,君子人格是華人的理想人格。孔子的“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孟子的“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都是對君子人格的具體闡釋。而餘秋雨認為,君子有九個方面的特徵,“君子懷德、君子之德風、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蕩蕩、君子中庸、君子有禮、君子不器和君子知恥”。這九種品質,我們可以簡化為三個層面,對國家和民族而言,君子是心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擔當精神的勇士;對社會和他人而言,君子有著推己及人、立己達人的悲天憫人的胸懷;對個人而言,君子是嚴於律己、修身養心、崇德弘毅的道德楷模。這其實是中國古代在國家、社會和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

  • 7 # 老崔179580230

    公心大與私心、不失信與人民、為人民做出表帥的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才能成為君子。

  • 8 # 聰明難糊塗更難

    日偽實期,有一位華人,眼看著家裡妻子兒女要餓死,去車站偷火車上的糧食,因糧食是日軍的戰略物質,被憲兵捉住,抱著一小口袋糧食被當場打死。

    試問,這個(盜竊)的華人是君子還是小人!!!

  • 9 # 老崔179580230

    公心大與私心、不失信與人民、為人民做出表帥的人,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才能成為君子。

  • 10 # 67632620457

    君子不分性別,不分地位,不分貴賤,不論成敗。

    君子是一種性格,更是一種品格。

    君子標配:正氣,大氣,骨氣,志氣,敢說敢做有擔當,堂堂正正,坦坦蕩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吃如何面對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