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
2 # 抱朴姐姐
這句話出自 《莊子·外篇·駢拇》,這句話的意思是:野鴨腳短,是野鴨的天性,不要人為地認為不夠長就加一節,那它起飛就發愁了,是不行的;野鶴腿長是野鶴的本性,野鶴的翅膀也很長,與它的腿長是很匹配的,不要以為太長是多餘的,這樣的它捕食起來才更方便,截斷了就是很悲傷的事情。這就是說“長短皆系天性,不能違背。”
此節之句說的這個比喻,就是用來說明無論什麼事物都要順應自然規律這個觀點的。道生萬物,生成什麼德性,就是什麼德性,沒有必要人為地取長補短,這就是人為的了。後人也常引用這兩句話說明這樣的道理:凡事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做違背客觀規律的蠢事。
清·錢謙益在《歲暮雜懷》詩之五有云:“續鳧斷鶴枉人謀,萬事終輸鬼一籌。”即:野鴨的腿接上一段便造成痛苦,野鶴的腿切斷一節便造成悲哀。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比喻不要違反事物本性。後來成語“截趾適屨”,也作“續鳧斷鶴”、“續鶩短鶴”,都是這個意思。
-
3 # 高一禾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這句話的含義:野鴨的腿雖然短,但要給他續上一段,也會使其痛苦;鶴的腿雖然長,但要截掉一段,也會使它悲痛。
後來,這句話用來比喻自然規律不能違背。
其實,這句話更適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的播種,夏的成長,秋的收穫,冬的收藏,這是大自然的規律,是 勞動人民的生活勞動規律。如果我們在冬天進行播種,在秋天進行成長,在夏天進行收穫,在春天進行收藏,那豈不是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勞動人民該怎麼生活?人們和作物將無法很好的享受Sunny的照射,雨露的滋潤,世間萬物將無法生長,無法完成交替輪迴,那時侯人們的生活狀態真是無法想象。
再來看看,任何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
從古到今,人類都經歷過那些社會: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這五個階段。看看我們今天的中國,人們經歷了華夏五千年,才有了今天的文明和成就,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在矛盾中前行,在前行中發展。相信,社會越發展越文明,中國會越來越強大,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最後來看看我們的工作。
在工作中,我們必須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去 實現我們定製的目標,且不可好高騖遠,狂妄自大,還要常懷敬畏之心,這就是自然規律。如果誰要想違背自然規律,那必將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
-
4 # 費玉山
世間萬物法自然,
順水行舟日三千。
春雨澆開花萬朵,
花紅柳綠滿青山。
-
5 # 夢露居士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這句話出自《莊子》外篇《駢拇》。這句話的意思是:別看野鴨子的腳很短,如果你給它的腳加長了,它就憂愁了;鶴的腿比一般鳥長很多,如果你把它的腿截短了,它就哀傷了。
那麼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呢?我們要回到《駢拇》的原文中進行解釋。
《駢拇》的主旨是指出人的行為要合乎自然,順乎人情。那些濫用聰明,矯飾仁義的行為並非自然的正道,這樣的行為就像“駢拇”一樣,所謂駢拇就是連在一起的腳趾,是違背自然的。
但是,自然界中也有連線在一起的東西,那樣的連線是自然的連線,所以和駢拇不一樣,屬於事物的自然天性。比如鳥兒的腿有長有短,野鴨子的腳斷,鶴的腳長,如果非要讓野鴨子和鶴都有一樣長的腿,接續野鴨子的腳,截短鶴的腳,那就會讓它們都很憂愁哀傷了。
因此,人在做事情時,也要順應事物自然的天性,順應自然規律。該是長的,就不要截短;該是短的,就不要加長;該合在一起的,就不要強行分開;該分開的,就不要把它們接在一起。仁義的行為,要合乎人情,不要違揹人情去推行仁義。
《駢拇》說,三代(堯舜禹)以後,人們為了追求仁義,傷害自己的天性,犧牲自己的生命。雖然這種人看起來很高尚,但他們的結果卻和為了私利而傷害自己天性、生命的人沒什麼區別。在作者看來,這樣的行為和接續野鴨子的腳或截短鶴的腳沒什麼區別。
-
6 # 好玩的國學
莊子:強扭的瓜不甜!
莊子是道家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老子的“道”的學說,並有所發展。與老子注重建設社會建設國家的政治哲學不同,莊子更加註重人精神層面的自由,認為人是自然的一員,受到自然大道的支配和影響,人就應該按照自然而然的規律去生活,任何外來的、強加於人身上的東西,都是多餘的。比如儒家強調的各種道德修養,各種禮儀規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都不是人本身所擁有的,既然是強加於人身上的,那必然會造成人的不自由,這就是莊子在《逍遙遊》中所說的“有所待”,而“有所待”的人生,註定是不自由的。
莊子一生反對儒家的仁義學說。和老子一樣,道家哲學認為,仁義等學說是人的異化,是人的道德淪落之後才提出來的,這樣會更加擾亂人心,擾亂人的心靈,仁義之道就是人的淪落異化之道,所以,道家哲學強烈反對孔子的仁義觀。
但是莊子是個善於講故事的人,他往往把自己的觀點,放在故事中去說說理,他喜歡用寓言用講故事做比喻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莊子的外篇中專門講了一個駢拇的故事。莊子不是醫生,他也沒有興趣講醫生的故事,莊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就是反對仁義,他認為,所謂的仁義道德,就像人身上長出了的多餘的東西。同樣的道理,要是人自然有的東西,你給他割掉是錯誤的;人身上沒有的東西,你非要給他安上去,當然也是錯誤的。人就應該按照自然的規律去生活,這才是順其自然,才是安時處順之道。
我們來看看原文就知道了: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 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駢於足者, 連無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多方駢枝於五藏之情者, 淫僻於仁義之行,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
翻譯成現代文:
並生在一起的腳趾和枝生的手指,是出於自然本性的呀!然而卻超過其所得。附生在身體上的肉瘤,是形體上長出來的呀!卻超過其自然本性。對仁義多方面擴充應用,並將其與五臟功能比列,然而卻不合於道德本性。所以,並生在一起的腳趾,只是連線著無用的肉;枝生出來的手指,只是多長出一個無用的指頭。駢拇枝指加於人之自然本性,過分邪僻之行加於仁義,這是濫用了聰明智慧呀。所以,過分明目者,會被五色所迷,被絢麗的花紋所惑,禮服上色彩斑爛的花紋耀眼眩目不就是這樣嗎?而離朱就是這樣的人。過分耳聰的人,會被五音、六律所迷亂,各種樂器奏出的樂聲不就是這樣嗎?師曠就是這樣的人。擴充仁者,拔高其德行而蔽塞自然本性,用來博取好名聲,使天下人用音樂般言詞鼓吹奉行那些人們力所不及的禮法,而曾參、史鰍就是這樣的人。過分工於辯木者,象累瓦結繩一樣堆砌事例、玩弄詞句,放縱心智于堅白同異等論題的爭辯上,豈不是為眼前聲譽致使精神疲憊的無用言詞嗎?而楊朱、墨翟就是這樣的人。因此,這些都是附加在本性上的邪門歪道,不是天下之正道。
這一段是說,仁義對人性來說如同駢拇枝指、附贅懸疣一樣,不僅是多餘的,而且是有害的,會迷亂本性。
莊子認為,仁義是多餘的,是有害的,是無益於生命的,因為他違反了自然而然的規律,所謂的五音、五色,所謂的仁義禮智信等仁義規範,都不是人所固有的,你非要強加給人類,那勢必會造成痛苦,造成人性的紊亂。
然後莊子繼續論證: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長者 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現代文翻譯:那些合乎自然之理的事物,就是不失去其本性之實。所以合生在一起的不為過,枝生出來的不為多,長的不算多餘,短的不為不足。故而野鴨的腿雖然短,續上一段則可憂;鶴的腿雖然長,截去一段則可悲。因此,本性該長的,不去截短它;本性該短的,不去續長它.各任其自然則無憂愁需要去掉。
莊子說,人是大道自然的一員,人的身體和靈魂,都是自然而然的,都是不可分割,也不可用外力去幹預的,所有用外力去幹預人的生活的行為,都是錯誤的,那就會造成對人性的傷害。所以莊子說,鶴的腿很長,你給他截斷,那鶴也就死了,鴨子的腿很短,你給它接上一段,那鴨子也沒命了。
所以,莊子說,不要用什麼外來的價值觀和外來的理念與手段,去幹預人的生活,擾亂人的心靈,人應該按照大道的方式去生活,這樣的生活就是安時處順樂天知命清靜無為,這樣才可以達到逍遙之境。
-
7 # 博而化易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莊,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
野鴨的腿雖然很短,給它接上一截它就要發愁;仙鶴的腿雖然很長,給它截去一段它就要悲傷。
《莊子·外篇·駢拇》:“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qi氣);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莊子》簡介見第010條,《駢拇》,《莊子》中的一篇。這一篇莊子具體闡述了他的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的主張。他爸仁、義、禮、智、樂、辯喻為人性上的駢拇(喻多餘無用)。並從喪失生命和有損於本性這一根本出發,得出君子與小人、仁與不仁、盜蹠與伯夷都沒有什麼區別的結論。歸結到一點,莊子反對儒家的仁義治天下,主張一切順其自然,認為所有世俗的價值觀念都是損傷人的本性的,一切有為都不如樂天命的無為。
所節之句說的這個比喻,就是用來說明無論什麼事物都要順應自然規律這個觀點的。後人也常引用這兩句話說明這樣的道理:凡事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做違背客觀規律的蠢事。
回覆列表
筆者來自莊子故里,很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這句話意思:野鴨腿雖短,但長了就無法游泳;鶴腿雖長,若斷掉也無法行走、覓食。源於莊子·外篇·駢拇。《駢拇》是《莊子》中人物形象很獨特的一篇。莊子本意是藉此闡述道家順性無為的主張。不過單就寓言本身來看,它其實是在說萬物之短長自有其合理性,“長者”不認為自己是多餘的,而“短者”也不會認為自己有什麼不足。莊子從“駢拇”這種情況入手,探討了“形”與“德”的關係,揭示了人們如何保持天性的道理。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主張順其自然。
觀點: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適合的才是美惡人的存在,體現了善的可貴。和醜的東西對比才更體現美。林子大才什麼鳥都有,各有各的特點,卻都裝點了這個世界。
人只能擁有和他相配的東西,所謂好東西,是好到正好的東西,而不是好到太好的東西,太好的東西往往會轉化成為一種負擔。所以,現實生活中,有一些東西因為太好,我們得學會放棄,這樣的太好的東西,可以具體到一套精美的餐具,也可以引伸到一個能力不堪勝任的職位、一份名實懸殊的榮譽、一筆超出需要的財富、一個過於高攀的物件。
鞋子舒服不舒服只有腳知道,上路最怕穿錯鞋;婚姻幸福不幸福只有自己知道,婚姻最怕受折磨。 選擇滿意的婚姻如同選雙滿意的鞋子,重要的是鞋的尺碼和腳的尺碼相同,最好是什麼樣的腳穿什麼樣的鞋子,舒適的鞋子養腳。
莊子認為,“駢拇”跟旁出的歧指和附著的贅瘤一樣,都是人體上多餘的東西。什麼才是事物所固有的呢?那就是合乎自然,順應人情的東西。倡導聽任自然,順應人情的思想,就是本篇的中心。反映了莊子無為而治,返歸自然的社會觀和政治觀,對儒家的仁義和禮樂做了直接的批判,但對某些社會的進步也做了否定。文辭直陳,觀點躍於言表。
現實聯絡,每一顆星辰都會發光,“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我們不管平凡還是顯赫,渺小還是偉大,都會發出自己的光芒。史鐵生說:“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普通人不是因卓越者的對比而存在,眾生的光輝也照亮了佛祖的修行之路。綠葉的存在不是為了襯托花的美麗,小草的生長不是為了顯現樹的高大,他們都有自己的生存使命。
達芬奇擁有近200的智商,他在科學藝術的多個領域都取得了無比輝煌的成就;舟舟只有30的智商,但他同樣成為聞名遐邇的指揮家。姚明身高2米26,他在美職籃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職業天賦;鄧亞萍身高僅1米55,但她同樣在世界乒壇稱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一面,無須與他人比拼,做好自己,你也能綻放光芒。
然而在這個“先天論”大行其道的時代,一些人帶著悲觀的目光審視自己,以為家境、長相等先天條件能主宰一切,所以他們總是被別人耀眼的光芒吸引,坐這山,望那山,在羨慕中迷失自我,在盲從中迷失方向。究其根源,是這些人沒有看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沒有發現自己人生的意義所在。
其實,發現自身的獨特價值也不難:它可能是你學習時的專注、工作時的嚴謹,又或是音樂、舞蹈上的才情,甚至是待人接物上的那份周到,關懷弱者時的那份愛心……這些都是你實現自我價值,展現別樣風采的“先天條件”。
當然,對於我們學生來說,認識自我、發現自身價值也並非易事。因此,當代某位教育家大力推行“挫折教育”,意即透過發現學生的獨特之處制定因人而異的教育方針,幫助學生不斷強化自身優勢,使他們在挫折中享受成功喜悅。依據挫折教育,他將自己殘疾的女兒送進了北大,將許多原本平凡的學生培養成在各個領域綻放光芒的人才。我堅信,“挫折教育”的光輝會驅盡中國教育的陰霾。
博爾赫斯曾說過:“任何命運,無論如何複雜曲折,它都表現在一處:人大徹大悟自己究竟是誰的瞬間。”所以,請認清自己的獨一無二吧,當你發現自己的獨特一面之時,就是你迎來成功之日。
一點感悟常勸自己因為別人的缺點才襯出自己的優點,不至於要感恩他們,但要能接受各自的不同,和睦共處,包容大度。
適合自己的,會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不適合自己而強求的,只能給自己帶來痛苦和失敗,所以,不要自討苦吃,只有適合自己,才是最踏實,最真實的生活和人生。人生之中,面對千百個選擇,我們只選擇適合的,這樣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羨慕別人擁有的生活,別人可在沼澤優雅行走是有長腿神器,而自己卻沒有,可能會淹死。我們自己的現狀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是適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