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可避免的有競爭,那怎樣教孩子面對呢?
7
回覆列表
  • 1 # 荰妏囮

    新世紀的人才,不僅要具備競爭意識還要有夠強的競爭能力,從小培養孩子的全方面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又應該從哪方面入手呢?今天我們的主講老師臺灣教育專家何敏華教授,更多精彩影片請關注引領網校!

  • 2 # TT童心未泯

    競爭無處不在:學生時代的成績競爭,工作單位的崗位競爭,競技比賽更不言而喻。既然我們避免不了社會生活中的競爭,那麼對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就很有必要性。

    如何培養正確的競爭意識,首先家長必須有一種平常的心態,即是正確對待輸贏。有競爭就有輸贏,常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家長理解並告知孩子要正確對待,贏了當然很好,但輸了也沒關係,重在參與,重在鍛鍊與提高,為下次的贏積累經驗和進步而作準備,正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第一要培養孩子的主動意識。引導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嘗試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為具備競爭的能力打下基礎;第二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正確對待競爭帶來的成功與失敗,相信經受的磨練越多,承受的困難和壓力越大,意志就會磨練得越堅強,越不害怕競爭!

  • 3 # 貼心媽媽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1.激發孩子的內動力,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透過努力得到的好處;2.父母把主動權交給孩子,透過正確的引導,讓孩子親力親為;3.多帶孩子出去,讓他自己感受:雖然我很優秀,但是還有比我更優秀的;4.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志向,找到努力的方向。

  • 4 # 明霏如月

    重視培養寶寶的競爭意識和能力,說明家長具有主動進取精神,希望孩子能站在人生的制高點,有一個好的發展前途,這與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是相呼應的。但是,我們還要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並正確對待競爭意識的培養。

    一般情況下,3歲左右的寶寶容易出現爭搶,這不是競爭,爭搶是據為己有,競爭是較量高低勝負。3歲的寶寶還不具備競爭意識與行為能力,所以家長對3歲寶寶不宜要求過高,更不要鼓勵寶寶為競爭而爭,這會增加寶寶的心理壓力。家長不要把成人的競爭意識與兒童的競爭意識相提並論。排他性競爭是成年人的生活內容,對孩子來說,這種教育有很多不利之處,也是不現實的。孩子應該實施排我性競爭,即教育孩子把自己作為競爭對手——今天的我勝過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勝過今天的我,讓孩子每天都為不輸給自己而努力。

    所以家長在日常的生活教育中,要不斷的鼓勵孩子戰勝自己,而不總是把目標定位在挫敗別人上,這才是培養孩子競爭能力的正確方法。

    對於幼兒來說,學會競爭的前提是學會合作,因此,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好的合作者將是孩子善於競爭的堅實基礎,過分爭強好勝的孩子反而可能隱含很多發展問題。

  • 5 # 安樂小窩學堂

    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機制已經逐步被推進到各個領城。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競爭中。對於學習而言亦是如此,在班級中不斷竟爭能使你排名靠前,然而在班裡排第一,在學校又能排多少名呢?範圍要是還繼續擴大呢?競爭是一個不斷催人奮進、優勝劣汰的過程。社會離不開競爭,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競識呢?

    一、注意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個性。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個性,從孩子自身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不僅要讓孩子有廣闊的知識背景,還應讓孩子具備一些特殊的才能和本領。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與競爭能力是峨密聯絡在一起的,個性突出的孩子。其自身往往擁有強勁的競爭力。

    二、培養孩子自信心。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競爭意識”,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那還怎麼和別人去爭。失去竟爭的能力,幹任何事情都將會體驗不到一種“把握感和成功感”。

    三、父母應轉變觀念,鼓勵竟爭。過去我們常用“聽話”、“乖”來做為評價好孩子的標準。而現今這樣的孩子一般對問題欠缺個性見解,缺少了應有的竟爭意識。父母不必擔心孩子的競爭意識會使孩子驕縱、不合群。孩子的競爭意識並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孤立的優患,只要孩子懂得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幫助人。

    四、父母應該逐步引導孩子參與競爭。比如培養孩子感興趣體育運動,陪孩子一起活動訓練。在提高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開運動會時鼓勵孩子積極報名參加。比賽時,父母最好到場給予精神上的支援,告訴孩子是否得獎並不重要,但是一定要盡力。透過這樣一些辦法,可以逐漸轉變孩子不愛、不敢參與競爭的問硬。

    五、鼓勵孩子勇於創新。從某種角度上來看,創新也是一種競爭。沒有創新就很難有進步,沒有進步就失去了競爭的基礎,沒有竟爭也就是失去了學習的動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擅長髮現孩子的求知慾和興趣,鼓勵孩子多參與,並嘗試用自己的思路去解決問題。當孩子的思想出現“新大陸”時,父母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六、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應從“小”開始。其一是要從孩子年齡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競爭意識;其二是要從小事做起。父母在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過程中,還應讓孩子明白競爭與合作的關係。竟爭有特定的規則,競爭者應具有廣闊的胸懷,正確看待超越和被超越。

    其實,現今孩於不願參與競爭大多還是因為不自信,害怕自己比別人差,害怕竟爭的失利會影響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看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時常給孩於打氣,無論成功與否父母依然會喜歡他!除此之外,父母還要鼓動孩於多與小夥伴和同學來往,這樣可以有效改變孩子遇事退卻的性格,最終慢慢地參與到竟爭中去。

  • 6 # 家庭教育心法

    要讓孩子學會合作與競爭

    競爭源於分裂的思維,當我們認為我和你不一樣,你有我就沒有,我有你就沒有的時候,容易產生競爭,那個目標是唯一的,你有了我就沒有,而不是兩個人共同享用,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會形成競爭的心態,那麼競爭的心態源自於家長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強化了,個體的獨特性,每一個人和別人不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每一個人都要去競爭,和別人去比較,這是家長引導的結果,這一種思維叫分裂式思維。

    合作就是合一的思維,和一個思維就是我們透過了這個二元的世界,看到一個一元的一體性,人心的一體性,因為我們都是人,所以我們是一樣的,那你好了,我也替你高興,我好了也可以帶動你好,你好了我就發現了我好的可能性,因為我們都是一樣的結構,一樣的人,一樣的意識形態,在我們這樣共同的群體中,我們要主張和弘揚合一的思維,合一的思維讓一個團體能夠凝聚在一起,而且能夠擯除掉競爭的劣根性,競爭會帶來情感的一種冷漠,會產生一些嫉妒,對抗,比較,自卑,自負,這些都是在競爭的過程中,透過比較而產生的一些負性的能量。競爭一方面能讓一些人脫穎而出,但是它對人性的影響是弊大於利,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合一的思維,要團結,那麼這個合一的思維是什麼呢?作為人來講,我們都有一個統一自我意識,大腦結構都是一樣的,我們的意識層級都是一樣的,有一個自我的建構系統,在這樣一個統一性裡面,我們怎樣做?只要我們人類有人做出了,說明我也會做出的,因為每一個人的這個可能性都是無限的,每一個人如果從獨特性裡邊退回到合一性裡面,他是一模一樣的,比如說,每一個人就像長成的不同的樹一樣,但是在種種子大家都是一樣的,大都享受著共同的土壤,共同的營養,共同的空氣,共同的Sunny,共同的水分,我們應該處一致的這樣的狀態下,根據自己的選擇,就長成了不同的樹,有些人選擇了蘋果樹的種子,有的人選擇了松樹的種子,有的人選擇了草的種子,還有些人選擇了白楊樹的種子等等,所以每個人選擇不一樣,就長成了不同的樹,但是它的起點是一樣的,所以怎麼能讓一個梧桐樹和白楊樹有合一的思維呢,就是我們來自於同一個地方,我們都長在地球上,我們享受著地球上共同的營養,共同的水分空氣,共同的肥料,共同的土壤,這樣一個共同性就讓我們有一個共同點,所以說我們能夠在人的競爭的背後找到一個共同合一的地方,那就是你能我也可以。

    比如說一個班級裡面有兩三個學習非常好的。其他的同學就會認為自己不如他們自己和他們不一樣的,這是一種分裂的思維,那就會形成競爭,我要超過你,既很累,壓力也很大,如果是合一的思維就會想,他三個學習這樣好,我也可以的,我之所以沒做到,是因為他們在做什麼的時候我在做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是能比照著那一個人做出的去做,他的成果必定是一樣的,成績也是一樣的,對方能做出來,我也能做出來,我做不出來是因為我沒去做,別人在做的時候我想別的了,我做別的了,只有這樣的才是合一的思維,才能促進人共同的提升,促進人素質的共同提高,凡是人類能達到的高度,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和可能性達到,這是合一的觀點,我們有合一的觀點,促進合作和競爭,而當今世界上真正靠單個成功的這種案例越來越少,大部分都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團隊合作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和永恆的成功,所以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看到別人的好處要恭喜別人,因為我也會有這種可能性,看到別人的不好的地方要幫助別人,因為在這個可能性中,對方也是和我一樣的,只不過它沒有顯示出來,所以說我就有能力去提醒他,去幫助他,只有它提升起來了,我在幫他的過程中,我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提升。多鼓勵團結意識,拿在家庭生活中怎樣來操作呢?要讓孩子學會和家長的合作,比如說家庭的分工,家務的分工,共同協作來完成,第二點,在理念上,要把孩子看成和自己一樣的,有能力智慧的,而不是看成一個無能的孩子,第三點要讓孩子有嘗試成功的機會,第四點,經常地組織和參加一些團隊家庭共同參加的這樣的活動,鼓勵孩子去幫助別人,因為我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們就會提升我們自己,助人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的領導力。

  • 7 # 熊娃大變身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如何培養?而且是要正確的競爭意識。

    競爭意識:它是現代社會中個人、團體乃至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態。它能使人精神振奮,努力進取,促進發展, 有競爭意識的人,才會奮發圖強,實現自己的理想。

    競爭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競爭,能使個人完善,群體上進,社會發展。

    可惜的是,現在很多父母沒有明白競爭意識的真正的意義,偏偏給孩子灌輸一些弱肉強食的道理,使孩子攀比心越來越重,整天去計較一些可量化的得失。

    比如:

    你看,隔壁家的二毛都會背唐詩了,你還什麼都不會,人家二毛家的哥哥,今年考上了重點學校,還得了多少獎學金等等。不僅引導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動孩子和自己較勁,較少關心孩子內在的感受。表面看來這些家是在教育孩子努力奮進,實則是給孩子挖坑。

    當孩子的注意力被轉移到各種“攀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長的力量開始分散,把精力都花在一些眼前的競爭事務上,而競爭帶來的焦慮感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內心變得越來越浮躁。這些家長的理由是,社會競爭很多,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對!這沒什麼錯,可錯就錯在沒有“正確”的培養,不得不說,這看似長遠的想法,實際上是短見

    現在的童年生態環境太差了,成人把自己的焦慮過多地轉嫁到孩子身上,太多的孩子過早地被賦予競爭的責任,揹負了攀比的重擔。讓幼小的孩子去競爭,這不是給孩子助力,而是給孩子使絆子。

    作者尹建莉說:在競爭焦慮氛圍下成長的孩子,被迫進入競爭軌道,更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於童年的競爭很少有贏家。

    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的洪流,除了削弱孩子內在的力量,讓他變得浮躁不安,還有以下幾方面壞處。

    1、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

    2、培養出病態的奮鬥者

    3、有損孩子身體健康

    我覺得家長的責任是不打擾孩子的自我發展,有條件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助推力——即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良好的啟蒙教育,呵護好兒童的好奇心,發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讓孩子有幸福感——這些教育學上恆定的真理,正是發掘兒童內在潛力、成全他未來競爭力的最簡單最重要的手段

    孩子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務中獲得主動權——這才是培養競爭力的正常順序和邏輯。

    怎麼幫助孩子向內積累呢?

    一、注重孩子品質發展

    1、注重孩子道德的發展:

    一個人的道德品行是體現未來能否取得巨大成就的手段之一

    2、獨立性的發展:

    一些心理學家對富有創造性的數學家,作家,建築家等的個性特徵進行了研究,結果一致認為,獨立自主、自信自強、熱情而勤勉、有決斷,能自制和自治等特徵,是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個性品質中最基本的因數。

    3、堅持性的發展:

    要想孩子贏就必須要有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心理品質,心理學家嚴重表明,兒童堅持性的發展不僅對其健康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發展其認知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責任心的發展:

    責任心是一種對人或事確定自己責任併為之努力盡責的一種心理品質,當一個人知道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時候,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對社會、於自己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也更具個人魅力

    5、同情心的發展:

    富有同情心的人看到別人不幸遭遇和痛苦情緒時就會產生共鳴及由此誘發助人為樂伸張正義的動機和行為,一個人能走多遠就看他能幫人走多遠。

    6、自信心的發展:

    大量心理學研究均表明,擁有自信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是創造力中不可或缺的個性心理品質之一,當擁有真正的自信的時候,就不削使用卑劣的手段去跟別人競爭,同時也相信透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會得到該得的

    7、抗挫能力的發展:

    正處於各方面都需要發育成長的孩子,各方面的閱歷都非常欠缺,更有可能遇到挫折,幼年時就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挫折教育,那孩子在人生旅程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會輕易放棄,就更能達到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

    8、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

    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更富有自我信賴和自我控制能力,更具有內在的行為自律準則,一個能夠不為小利而燻心的人,最終會是大贏家,

    9、好奇心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凱岑特在他的著作《創造性:發現和發明的心理學》一書中,透過對91位名人訪談,發現誘因這些名人走上創造之路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好奇心。

    二、能力培養

    1、閱讀能力的發展

    美國心理學家劉易斯●麥迪遜●推孟關於天才發生學的研究成果表明,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的天才女童,在5歲之前就開始閱讀了。

    哈佛大學的一項3~19歲兒童語言和閱讀能力追蹤研究的結論表明,兒童家庭早期語言和閱讀的條件、環境、能力與他們未來的閱讀能力以及所有學業成就存在很高的相關關係。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還表明:早期閱讀有利於大腦的發育、成熟,有利於幼兒的認知發展,有利於幼兒情感、個性的發展。

    2、數學能力的發展

    數學是研究空間資訊,結構變化,數量關係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現實生活中,數學常變現了人類思維邏輯的靈敏性,也反映了人類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以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所以,培養嬰幼兒的數學能力相當於對孩子進行了思維培訓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未來的生活中,人們比拼的不再“競爭意識”,而是更高層面上的價值判斷、創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這正是俗話所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面對一個弱小而又有無限潛力的孩子,與其著力培養其“競爭意識”,不如專心培養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種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對世界、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好品格本身就是競爭力。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體質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慾,開朗友善,自信平和,那麼即使他從未聽說過“競爭”這回事,在未來的人生中,有什麼樣的競爭會打敗他呢?

    著名企業家,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可謂典型的“成功”人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他曾經歷種種挫敗,卻一直堅持,取得了令人側目的成就。他說:“一流高手眼睛裡面沒有對手,所以我經常說我沒有對手,原因是我心中沒有對手。心中有敵,天下皆為你敵人;心中無敵,無敵於天下。”這句話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訣。

  • 8 # 塵啃教育人

    正確理解競爭意識

    在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之前,家長自己和孩子都一定要正確理解競爭。我們提倡的是良性競爭,避免惡性競爭,但是往往一旦陷入局中之後,就很容易走進死衚衕,就難以自拔,從而越陷越深,最後傷人害己的事例多不勝數,最可怕的是學生階段,因為圈子純潔且不大,產生的負面影響多數在可控範圍之內。但是,這種惡性競爭用的多了,有癮,樂此不疲,很容易養成習慣。一旦帶著這種不良習慣,將來走入社會之後,後果就大了。

    所以,父母決定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之前,一定要先明確方向,有正確的思想作指導,避免陷入誤區。

    如何正確培養競爭意識

    透過我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再思考對比總結後,個人認為最值得推薦的一條培養競爭意識的途徑是:自我競爭,其樂無窮

    既然與人競爭,一旦啟動很容易陷入局中,那麼與自己競爭則不怕,以為越卯足了勁兒,對自己的成長越有利,而且與自己競爭,從源頭上就已經斷絕的了惡性念頭的滋生。這種競爭意識一旦培養出來,威力巨大,勇於自我競爭、會自我競爭的人,將來成就都不會低!

    生活中父母應該怎麼對孩子進行自我競爭意識訓練實操呢?

    實踐證明,想要孩子自己與自己競爭,光憑一個目標和口號是難以堅持下去的,您需要有一個流程,給孩子做參考,能讓他“看得見,拿的到”,才會有“空”的感覺,而失去前進的動力。

    流程可以這樣來設定:確立目標——制定計劃——陪伴落實——定期覆盤

    舉個例子:

    小明期中考試數學考了88分(總分120分),班上的小東考了最高分115分,小明很是羨慕,心裡暗地發狠,決定下次無論如何都一定考過小東。和媽媽聊天的時候,媽媽察覺到小明這種意識有些不切實際,因為基礎差的多。透過媽媽的分析引導後,小明認清了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媽媽的幫助下確立了在期末考試的時候考100分的目標。(媽媽的作用在於引導方向、確立正確的目標、激發競爭意識)

    把小明的鬥志激發出來後,接下來需要一份可執行的,能達到目標的計劃,分析小明的數學實際情況,找出弱勢區域,制定一份分解到每天或每週的提高計劃。在小明挑戰計劃的過程中,媽媽要多鼓勵,多傾聽和陪伴。讓孩子釋放情緒的港灣。

    最後一步就是定期覆盤了,建議是每週或每月覆盤一次,總結一下這個階段的學習效果,查漏補缺,在理清楚下一階段的學習思路。直到期末考試實現目標。

    總結一下:

    與其提防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過程中,走入誤區而養成不良習慣,不如引導孩子與自己競爭,只要制定的計劃是分解的能夠實現的,那麼孩子就能夠堅持下去,一步一步地成功地與自己競爭!

  • 9 # 刺眼的小兔子

    父母如何正確地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呢?

    1.幫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

    有的孩子以為競爭就是不擇手段地戰勝對方,“置人於死地而後快”。比如,有的孩子為得到老師的關注,就說別的同學的壞話等。這時,父母要教育孩子認識到,競爭應該是有利於社會,有利於集體和他人,不是不擇手段地戰勝對方,同學之間的競爭應該有利於促進相互督促,相互學習,以競爭促進大家追求更高的目標和共同進步。另外,父母要鼓勵孩子在優良的作風及精神道德方面與同學競爭,與同學比學習、比紀律、比團結、比進步、比友誼。教育孩子要珍惜同學間的友誼,要運用正當的競爭手段,不能做出傷害同學的事情。

    2.教育孩子在競爭中要學會寬容

    現實生活中,部分在競爭中失敗的孩子,往往會流露出不高興的情緒,會對獲勝的一方充滿敵對情緒,表現為不再和對方交朋友,甚至慫恿別的夥伴孤立他。這點也反映出這些孩子還未能積極、正確地面對競爭,這就要求父母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同時,提高孩子的競爭道德水平,教育孩子在競爭中要學會寬容。讓孩子明白競爭不應該是狹隘的、自私的,競爭者應具有廣闊的胸懷。

    3.消除孩子在競爭中產生的嫉妒心理

    有的孩子害怕同學比自己強而對同學採取“封閉”和“打擊”的對策。比如,有好的資料和資訊不願意借給別的同學,對同學的求助漠然置之,甚至毀壞比自己強的同學的資料等。這時父母要啟發孩子在競爭中表現出高尚的情操,不要以打擊對方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讓孩子認識到競爭不應是陰險和狡詐、暗中算計人,應是齊頭並進,以實力取勝。

    4.培養和發展孩子的個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性與競爭能力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發展孩子的個性,應從其本身的需要、興趣出發,讓孩子不但有廣闊的知識背景,更要掌握幾種特殊的才能和本領,具有較完善的人格。而且,能自理、自主、自律、自信的孩子,其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往往強於他人。個性突出的孩子,其自身往往蘊涵無窮的競爭力量。

    5.端正孩子競爭的心態

    有的孩子的競爭慾望過於強烈,這時父母應該先幫孩子端正心態,要讓孩子明白競爭是展示自身實力的機會,是件美好的事,要用從容的心態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應充滿妒忌和憤懣。參與競爭的意義之一,就是學會有風度地接受失敗,並且誠心實意地祝福對手。告訴孩子,在競爭中得到勝利固然值得驕傲,但和同伴之間的團結協作的精神,也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質。

    6.接受挫折教育,提高競爭能力

    在競爭中,沒有常勝將軍,沒有哪個人能在各方面都次次取勝。因此父母應該引導孩子正確地對待失敗和挫折,知道強中還有強中手。有的孩子在家中與父母下棋,只能贏,不能輸,一輸就要耍賴,於是父母便只能讓他贏,長期這樣,容易產生負面效應,使孩子變得“輸不起”。因此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能培養孩子的意志,讓孩子感到失敗並不可怕,只有在失敗之後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心態,消除不必要的緊張、憂慮和自卑等消極情緒,才能爭取到下一次的成功。

    另外,父母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過程中,也要讓孩子明白:競爭不排除協作,沒有良好的協作精神和集體觀念,單槍匹馬的“強者”是孤獨的,也是不會成功的。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10 # 可愛的嚶嚶醬

    競爭的力量會讓一個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如果不鼓勵孩子參與競爭,就很難開發他們的潛能。

      孩子要想去與人競爭,首先要有競爭意識,競爭意識是指對外界活動所做出的積極,奮發、不甘落後的心理反應,它是產生競爭行動的前提。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有發展,對個人,集體,國家都是如此,一個人如果不具備競爭的意識和競爭的能力,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因此,要讓孩子能適應明天的競爭,成為牛活的強者,就必須從小注重對孩子競爭意識的培養。

      鼓勵孩子參與競爭,對於孩子的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它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和才能,會使孩子對自己做出肯定的評價,會激發孩子進—步奮發向上:它可以克服孩子的膽怯,保守和自卑心理,它可以使孩子看到集體的力量、群眾的智慧,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它可以激發孩子強烈的求知慾望,因為競爭會使孩子認識到只有具備知識和能力才能領先,因而努力學習各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此外,它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有競爭,就免不了要遭受挫折,孩子品嚐過競爭失利的滋味,可提高對未來可能遇到的挫折的承受能力。

      加拿大一位享有盛名的長跑教練,短時間內培養出了多名長跑冠軍。人們四處打探他的成功秘訣,結果卻讓大家頗感意外。原採秘密就在於他有一個神奇的陪練,這個陪練不是人,而是一匹兇猛的狼。

      為了使運動員始終保持競技狀態,作為每天訓練的第一課,這位教練一直要求隊員跑步到訓練場,不能使用任何交通工具。有一名運動員的家距離訓練場並不遠,但他每天幾乎都是最後一個到場。教練準備放棄他,勸告他早些改行,以免浪費自己的時間。

      突然有一天,這名隊員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鐘。教練根據他離家的時間進行測算,驚奇地發現其速度已經打破了世界紀錄。於是,他向隊員詳細瞭解情況。

      原來,這名隊員在離家不久經過一段5公里的曠野時,遇到了一匹野狼。野狼拼命地追,嚇得他在前面拼命地跑,直到將野狼遠遠地甩在後面。

      打破世界紀錄僅僅是因為一隻野狼,因為後面有一個可怕的敵人,足敵人將人的全部潛能最人限度地激發了出來。教練對此頗有所悟。不久,教練就請了一個馴獸師,帶來幾匹狼,每到訓練時刻,就將狼從籠子裡釋放出來,追趕運動員,結果隊員的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述教練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他掌握了·一個道理,即競爭的力量能讓一個人爆發出最大的潛能,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因為,競爭對手就在你面前,如果你不努力,你的生命就會有危險。同理,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如果缺乏競爭力,最後只能被他的競爭對手打敗。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有效地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呢?

      1.培養孩子的膽識

      競爭需要膽識。膽識就是膽量與見識,有了膽量,孩子就敢於冒險,敢於迎難而上,開拓進取:有了見識,孩子就會見多識廣,博聞強識,瞭解現實,並能駕馭現實。

      2.讓孩子自由參加競爭

      鼓勵孩子參與某一競爭活動,並不是迫使孩子參與某一運動比賽或為某一團隊效力。如果孩子不想參與競爭或喜歡另一比賽專案,可以讓他自由決定。有時你的孩子也許只想當一名觀眾,在有些情況下,觀眾和賽手一樣都充滿了競爭。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過程中,也應讓孩子明白,競爭不應是狹隘的、自私的,競爭者應具有廣闊的胸懷:競爭不應是陰險和狡詐,暗中算計人,而應是齊頭並進,以實力超越,競爭不排除協作,沒有良好的協作精神和集體信念,單槍匹馬的強者是孤獨的,也是不易成功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競爭意識時,還是要講正義與良知,讓他們既有敢於競爭的勇氣,也有恪守競爭道德和規則的涵養。

      3.要克服孩子的自卑感

      這是在競爭中取得勝利的保證。當孩子在競爭中遭受失敗或挫折時,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調整競爭目標,尋求更有效的競爭方法,以備下一次競爭中能夠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取得成功。

      4.要引導孩子公平競爭

      在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的同時,要提高孩子的競爭道德水平。有的孩子以為競爭就是不擇手段地戰勝對方,以欣賞對方的失敗,“置人於死地而後快”。例如,為評上三好學生、優秀幹部或加入團組織而請客拉票,為取得老師的信任,打擊誹謗他人等。父母愛教育孩子認識到,競爭應該有利於社會,有利於集體和他人,同學之間的競爭應有利於共同提高。做到競爭不忘是非界線,用競爭促進大家追求更高的目標。

      5.使孩子樹立”努力做到最好”的信念

      要讓孩子知道,勝利者,強者、偉人不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要相信自己只要堅定信念,也可以在自己的領域做到最好。如果一個人毫無追求,對一切都感到很滿意,那就談不上為“做到最好’而奮鬥了。

      6.遇勝不驕,遇敗不餒

      在競爭活動中,孩子既可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名次,也可能未成功出線,榜上無名。勝利時洋洋得意,失敗時垂頭喪氣都是缺乏良好競爭意識的體現。父母要教育孩子,遇到勝利不要飄飄然,要想到-一山更有一山高”的道理,終點永遠在前面,遇到挫折也別以為世界末日到了,告訴孩子“勝敗乃兵家之常事”,關鍵是找出失敗的原因,確定努力的方向。

      7.競爭應以合作為前提

      孩子之間的競爭應以合作為前提。競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競爭者之間既是對手關係又是合作關係。不要讓孩子為了贏得競爭而不顧一切,或者是純粹為了參與競爭,做出一些孩子不該去做的事情。否則,他將失去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教訓和體驗。

      當今社會,競爭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而凡,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競爭也會日益激烈。父母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是有遠見的表現,孩子具備競爭意識是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需要。儘早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能使他們長大後,在人生的舞臺上敢於競爭,善於競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常言道:“溫室裡長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試想:如果我們的孩子3歲還不會自己撒尿,4歲還不會自己穿衣,5歲還認不得回家的路……如果一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是依賴別人的呵護與幫助,即便他具有再高超的技能,也只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堪一擊。因此說,獨立能力是競爭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一味地讓被子生活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無疑會扼殺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進而使孩子喪失競爭力。

      在這個競爭越採越激烈的社會,父母的精心呵護只能使被子慵懶柔弱,沒有活力,經不起一點打擊,缺乏競爭的動力與激情。如此下去,當孩子走上競爭激烈的社會時,肯定會因能力不足而被社會淘汰。到那個時候,恐怕父母也回天乏術了。所以,要想讓孩子適應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父母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學漢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光到底是不是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