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一不高興就愛發脾氣,愛說不要你了、你出去、不跟你玩這樣的話,甚至還動手打人?
4
回覆列表
  • 1 # 艾美麗她媽

    我覺得孩子的這些行為和教養人的養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他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他們總是在你不經意間就變成了另一個你,讓你猝不及防。想要糾正孩子的這些問題,首先得從家長身上下手,找到根源,儘量的避免在孩子面前做出這些行為。孩子之所以會說這樣的話,是他們在生活中經常被這樣對待,而且他們發現這樣的話會使他們很害怕,所以他們覺得自己說這樣的話也會很奏效,對對方很有殺傷力。

  • 2 # 知己知彼133153786

    小孩子愛生氣就是為了讓大人重視他,哄他,慣他,時間長了就覺得只要自己生氣就是有理,大人就會說好話哄他開心,現在的小皇帝就是這樣養成的!當孩子磨人無理取鬧的時候就別理他,當做沒看見,任憑他怎樣,當他的能量釋放完以後就會好起來的!時間長了就養成了不自撒嬌的毛病了!

  • 3 # 一兜星星

    我女兒要是生氣,我不理她,自己一會兒就笑了。我總告訴她奶奶不要在孩子面前強調她又生氣了,這樣她會越來越誇張。

  • 4 # 使用者6716170911

    其實,我也有一段時間動不動就生氣,身上一個大寫的“衝”字!

    我覺得關於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生氣,要解決問題跟孩子的年齡是有關的,動不動就生氣,是孩子正好處於青春期嗎?如果是青春期,動不動就生氣就很正常了,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逆反心理會比較重容易焦躁不安,所以每次孩子跟你生氣之後,不要盲目的斥責他也不要盲目哄她。

    反思一下他每次生氣時都是為了什麼問題,自己是不是觸到了他的逆鱗,自己是否無形中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之類的,反思一下自己怎樣惹到了他,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另外當孩子動怒時,反思自己的處理方法是不是跟孩子一樣的衝動,大聲斥責了他等等。

    最後,跟孩子交談交談,深入的交談,總結一下最近生氣的事件,問問他是不是在學校或者其他地方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或者有些什麼煩心的事,開導他一下,另外,多給他正面或者潛意識普及一下尊敬父母,也可以展露一下父母對孩子的愛和不容易,得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平常一件件的小事,父母都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平常儘量不要隨意動怒,給孩子做個榜樣。

    相信吧,一次次交談下來,會改變的。

  • 5 # 趙陽陽99333348

    大人也會經常生氣發脾氣的,所以這並沒有什麼,可以在平時生活中多引導溝通。我侄子也是那種動不動就生氣不說話的那種,有時候你都不知道他為什麼生氣,他爸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理他,我就會先去哄一會他或者轉移注意力,過一會在問他是怎麼回事,在跟他分析,或許他當時不會應你,但是下次出現類似情況他就不會那樣了。平時有些事情約法三章,不要等到點上了在告訴他不行,不可以要學會尊重他,不要以成人的心態去跟他相處,多以朋友的角度去跟他相處,反正我侄子跟著我的時候超級聽話,並不是因為怕我。

  • 6 # 靜待書香花開

    孩子開始哭鬧前,常常是因為我們說了“No”。比如“要睡覺了不能再吃餅乾了”;“我們不能再玩了,遊樂場馬上關門了”;“你不能看電視了,你已經看了半小時了”……

    雖然我們要想辦法避免說很多“不要,不行”,可必要時,我們也要給孩子樹立規則和邊界。

    這時,孩子並不是不接受“No”,哭鬧實際上是一種不滿情緒的表達,“我不爽了,得讓你知道我不爽”,僅此而已,並沒有想以此來控制我們。

    然而,我們很容易把哭鬧誤會成一種要挾。孩子一哭,那就再看15分鐘電視吧。

    孩子一鬧,那就再吃一塊餅乾吧……一兩次下來,孩子也學聰明瞭。原來哭鬧是可以得到好處的,他們就學會利用哭鬧來敲詐我們。

    那怎麼辦?我們可以蹲下來,用共情大法:

    “我知道你不想走,這裡很好玩。”

    “可是怎麼辦呢?我們來想想辦法。”

    “要不我們明天再來玩一次?”

    蹲下去,柔和地和他親密對話,說出他內心的想法,肯定他不高興的理由,

    再引導他想想為什麼不可這麼做,可以怎麼做。

    一方面,我們在引導孩子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一方面,我們也在示範怎樣控制情緒。但我們的原則沒變對吧?說“No”還是“No”。

    孩子願意在你面前哭鬧,是好事,不發脾氣才是壞事。發脾氣說明他願意與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

    想想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被壓抑的情感,壓抑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壓抑就不會被打罵了,但經常壓抑,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心理疾病。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的心理問題特別多。

  • 7 # 與倆寶共成長

    很多媽媽都會說孩子愛發脾氣,事實上,發脾氣只是他們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

    兒童心理學家說,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請讓孩子把脾氣發完。因為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而阻止發脾氣才是有害的。我們都知道,淚水裡面含有皮質醇和應激激素。當我們哭的時候,實際上是可以從身體裡面釋放壓力的。而孩子發脾氣,正是情緒宣洩的一種方法。

    孩子愛發脾氣,就讓發吧!從大腦的反應中樞來說,當孩子脾氣上來激動的時候,他是不可能聽得進任何言語勸告的。等脾氣發完了,控制情緒的中樞系統才能開始起作用,這個時候,孩子才能聽得見你說什麼。

    不要覺得發脾氣是一件壞事。當孩子的情緒表達完成,也就意味著孩子的壞情感得到了宣洩,這樣一來,孩子才能有更好的心情去學習啊!

  • 8 # 悅澤心

    我家的寶寶也很能發脾氣,在引導上也是時好時壞,在這些經歷中自己有一些體驗,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首先要做到家長情緒穩定,能夠正體會孩子當時的感受,並能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能感受到不管怎樣父母很理解他。再就是我們如何來看待孩子的情緒,做為父母對孩子發脾氣的事情怎麼看待,是覺著孩子在無理取鬧還是孩子是一種情緒流淌的方式,當覺著孩子是無理取鬧的話,父母的情緒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引爆,如果是一種情緒流淌,父母就很能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也就有了足夠的能量去理解孩子對孩子不正確的情緒發洩方式有一個很好的疏導,這樣孩子也會有很好的情緒控制能力。

    還是認為孩子是否能夠很好的管理情緒,父母在在情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做一個很好的榜樣。

  • 9 # 呂修東

    李老師,您好。我家孩子對高興的事情表現的無所謂,但是能看的出好多事情他是口是心非的,其實心裡很高興,卻從不表現出來。當他遇到不稱心的事情,哪怕一點小事情,也會表現的暴跳如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與他溝通也無濟於事。事後跟他溝通時,孩子也能接受家長的意見,但下次還是老樣子。想問問李老師,家長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應該怎樣幫助孩子呢?首先家長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是怎樣的;其次需要帶領孩子體驗情緒,只有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情緒狀態,他才有機會能夠管理和調整情緒;然後是帶領孩子調整情緒;最後是引導孩子使用情緒,變成一個有自控能力的人。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在學習和模仿身邊的人,而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家長的情緒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所以,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為孩子的情緒管理做示範。人的情緒需要一個出口,尤其是在壓抑的時候,需要一個發洩的渠道。可以讓孩子讀讀書、寫寫字,讓孩子在情緒不好的時候有一件有意義的事可以做。如果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過於順從,長大後再想去管理他時,孩子就會有一種反抗與挑戰的意識。認識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情緒,學會與自己的情緒相處,瞭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一個人一生的修煉。

  • 10 # 浣心說育兒

    首先家長要認識到這一點,不要和小孩子一起生氣。

    孩子在這個年齡,可能因為很多原因而發脾氣,有可能是能力不足,自尊心受到傷害而發脾氣,有可能是耍賴而發脾氣,有可能是因為要和你進行權力之爭而發脾氣。面對不同的原因導致的發脾氣,父母要學會不同的對待。

    第一招,共情。孩子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首先要允許孩子有脾氣,認可孩子的感受。當你能夠認可他的感受的時候,他能夠體會到你的理解的時候,他的情緒才會緩和下來。

    第二招,要積極引導。引導孩子說出情緒不好的原因,在過程中不要批判,不要指責,而是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瞭解事情發展的過程,在最後和孩子共同想出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應該怎麼辦。

    第三招,固化行為。在經歷了引導,在寶寶再次遇到同樣的情況而沒有發脾氣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表揚固化他的那個好的行為,給予正面強化。

  • 11 # 幼兒教育

    在大人的眼裡,寶寶似乎都是無憂無慮的,他們天真可愛,世界對於他們來說既純真又美好。但其實做寶寶是挺不容易的,如果作為家長的我們能夠真正的瞭解到寶寶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不可言語的挫折,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寶寶總是愛發脾氣了。

    1、不甘心屈服但又無法控制

    在大人們站得高高地和他說話的時候,他是多麼地希望自己能夠快點長高,能夠有大人的強大力量啊!可是他們知道自己只是小孩,還只能乖乖地聽爸爸媽媽的話,所以他們也只能透過耍賴、發脾氣來宣洩他們心中的不滿了。

    對於寶寶無緣無故的發火,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寶寶覺得爸媽不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很多家長要寶寶去做某件事的時候,都是單向溝通地發出命令,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寶寶的感受。其實,有的時候家長應當有意識的蹲下來詢問一下寶寶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或者徵詢一下他究竟想不想去做。

    2、想做很多事,卻不被許可

    孩子到了3歲左右,好奇心和冒險精神會迅速膨脹起來,因此很多時候你會看見他想要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想要從高的地方跳下來,或者去搗弄一些尖利的物品。家長在這些緊張時刻毅然大聲喝止寶寶,“危險”“你這樣做不對”像這些簡單又直接的語言就這樣粗暴地中止了寶寶的冒險之旅。

    雖然說我們都生怕孩子受到傷害,但經常對寶寶的探索行為潑冷水只會讓寶寶容易變得妥協、膽小怕事。所以家長不妨在平時多給寶寶上安全教育課,跟他解釋他日常這些冒險行為很容易受傷,要他學會盡量避免。而相對安全的事,那麼家長就放手讓寶寶大膽探索吧!家長可以主動給孩子的探索行為創造安全的條件,比如可以整理好房間環境,把有危險的東西放到孩子接觸不到的地方,消除安全隱患。

    3、寶寶的體力跟不上腦力

    或許有些事情確實危險,爸媽不允許做,這無可厚非,但有些事情寶寶想做,無奈自己的體力卻跟不上,對此寶寶就只能生悶氣了。寶寶的好奇心很重,什麼事情都想一探究竟,所以你會發現他常常這裡跑跑,那裡瞧瞧,似乎有耗不盡的精力。而事實上,寶寶畢竟年紀小,體力消耗比較快,所以即使還想玩但還是力不從心。

    家長不妨在給寶寶安排活動時注意勞逸結合,動態活動和靜態遊戲交錯進行。比如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媽媽可以計劃午休以後先讓寶寶玩積木、布娃娃等相對靜態的玩具,然後在3點左右吃個小點心讓寶寶休息一下,到了4、5點太陽不這麼猛烈的時候,帶寶寶到樓下散散步或者到公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遊戲。

    4、其他小朋友不配合

    媽媽發現寶寶獨自玩積木、小汽車的時候似乎更投入、高興一些,但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一些互動性強的遊戲,寶寶的脾氣就變得比較暴躁,很容易和其他小夥伴起衝突。難道寶寶不喜歡集體活動嗎?

    其實寶寶在群體遊戲中容易暴躁發脾氣,並不是因為寶寶性格上的問題或者是寶寶不喜歡群體遊戲,很可能只是因為一些小朋友總是不配合,寶寶難以全心投入而變得很火大呢。這些情況是很常見而且是很難避免的,因為家長不可能站出來維持秩序或者為寶寶出口氣什麼的。

    相反地,這些情況讓寶寶多經歷對於他學習處理人際關係很有好處。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家長不便插手,家長的置之度外其實是一種放手,讓寶寶明白到他不能總是依賴父母解決問題,必須學著自己解決。

    5、複雜的玩具不聽話

    寶寶本來自己開心地玩玩具,但玩著玩著突然發起脾氣把玩具仍得遠遠的,媽媽對於寶寶的這種性情變化真是摸不著頭腦。又沒有人招惹寶寶,為什麼他會突然生氣呢?這很可能是因為他手上的玩具讓他很受挫。

    爸媽想要開發寶寶智力發育就給寶寶買了很多益智玩具,但是一些玩具的複雜性遠遠超過了寶寶的智力發展水平,以致於寶寶不但沒有享受到玩具帶來的快樂,還讓寶寶很煩躁。在這個時候,家長不妨主動和寶寶溝通,瞭解寶寶對於這個玩具的看法,寶寶怎麼了?覺得這個玩具不好玩嗎?

    如果寶寶表示不會玩這個玩具,家長可以給寶寶指導,陪著寶寶一起玩;如果寶寶還是表示“不好玩”,那麼家長就先把玩具收起來,等寶寶年齡稍大一點再拿出來吧。下一次爸媽在給寶寶選購玩具的時候,不妨多聽聽寶寶的意見,不要一味只選購發展智力的玩具哦。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寶寶總“爛嘴角” ,媽媽應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