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向日葵之語

    從小去培養孩子的儀式感,或者起碼不去破壞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儀式感,不僅讓孩子經營生活情趣的能力加強,更有助於他們在情感、事業上如魚得水。畢竟,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願意放棄精緻而選擇粗礪。

    10個小方法,培養孩子的儀式感

    1. 再忙也要記得孩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生日並贈送禮物。

    2. 每年在固定的地點給孩子拍一張照片和一張全家福。

    3. 每個開學的日子選擇親自接送孩子。

    4. 儘量別錯過孩子的家長會以及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

    5. 家庭會議上一定尊重孩子的意見。

    6. 傳統節日迴歸傳統,比如過年,可以帶孩子回老家體驗。

    7. 記錄孩子的趣事,多年以後滿滿都是愛的回憶。

    8. 每年一兩次旅行。

    9. 每年生日會上,讓孩子提出至少一個想實現的目標並身體力行去實現,培養目標感。

    10. 讓孩子參與策劃爸爸媽媽的結婚紀念日,想想看如果孩子從小就明白結婚紀念日的重要性,將來還忘記自己的嗎?

  • 2 # 安可個人品牌變現諮詢

    人為什麼需要儀式感呢?

    總而言之,儀式的本質是社會性和自然性的暫時剝離

    人在「儀式」之中,一切所從屬的身份被暫時剝離了。不再有等級,尊卑,上下,分類和結構,一切的參與者都遵循儀式本身的規則。

    而這套規則的導向,是將人往自然本性的深處進行引導:我是誰?

    你會感覺到一切熟悉的東西都變得陌生起來;

    你會重新去觀察和思考它們的意義,與自己的聯絡;

    你會體會到一種獨一無二,極端自由的感覺。

    這就是自然性和個人性的釋放,也是日常生活中追求「儀式感」的背後源頭。

    我們所追求的,不是儀式,而是藉由對儀式的重複,將自己從等級森嚴的日常中解放出來,重新審視自己。

    本質上,這是一種「掌控感」

  • 3 # 陽光語言矯正師

    聆聽老教授講座有感,有兩句格言值得反思、令人醒悟。

    “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

    “每個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決定以後行為的性質,感召的力量是不小的——柏拉圖”

    很多父母深諳教育孩子的大道理,樂於收集教育孩子的獨家秘笈,認同各種心靈教育的美味雞湯。因為更急於追逐成功的結果,在培養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反而顯得簡單粗暴,沒有耐心。沒錯,這就是很多孩子反感說教,討厭講大道理的原因,特別是叛逆期,心理反抗顯得尤為激烈!

    教授問道“很多小事上,父母經常走過場,沒有給足孩子面子,沒有滿足孩子的虛榮心理,反過來,如果孩子不給你面子,你們心裡會舒坦麼?如果成年人認為儀式感不重要,為什麼還要舉辦婚禮,交換戒指呢?如果認為虛榮心不重要,為什麼還要擺酒席,穿婚紗呢?”

    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聰明的父母,更懂得換位思考和感同身受。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問題,卻不知如何巧妙的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達到共識、共鳴。

    1、“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個拾金不昧的孩子,不可能不知道五角錢的價值,可能連一塊雪糕都買不到,但是孩子的舉動告訴我們,他明白什麼不屬於自己,拒絕誘惑,拒絕私自佔有,這個淺顯的道理可能來自家庭或學校的教育。

    一顆種子從此埋在心中,參天可待

    這件事情最大的收穫,是社會教育的回饋和認同感,這一切都在警察的一舉一動中,為了鼓勵小朋友的這種行為,警察嚴格按照流程,一板一眼的進行登記備案,最後提出鼓勵和表揚。看孩子的表情,內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種滿足是刻板的說教無法給予的。

    2、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足可以讓孩子堅守初心,不忘本真。

    如果有天孩子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不要嘲笑他,不要阻止他,不隨波逐流也是一種珍貴的品質。

    3、“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得成為什麼素養的人。學識和教養,是父母傳承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4、儀式感是一種尊重,是一種表達,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儀式可以是面子,也可以是裡子,更應該是日子

    成長需要儀式感,獲得生命尊重的滿足。

    問候需要儀式感,獲得親情的溫馨。

    儀式感能讓孩子獲得情商的營養

    說教不如感化,感化需要行動,最好的教育本就根植與心與心的交流,給孩子最好的“儀式感”,讓教育啟蒙於隨風潛入夜,讓教育成功於潤物細無聲。

  • 4 # Grace15

    我們華人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含蓄,不要張揚,但是對於孩子,我們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媽媽的愛、爸爸的愛從來就不缺乏,所以更應該及時地表達出來。

      有些媽媽說,我們家所有成員從來不過生日,有啥意思啊,現在不缺吃不缺喝的。這樣的說法也好無趣啊,生活本身就是一天天過來的,如果我們能賦予其中一些有色彩,該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活著就是要找樂的,儀式感就是其中一樂。更重要的是,儀式感可以讓人更好地約束自己。尤其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儀式感越莊嚴神聖,越能讓孩子心靈成長。

    這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學會了如何去愛別人,等他長大了,就會給他的愛人和孩子設計屬於他們的儀式感。

      孩子小,我們做父母的沒有教會他如何去愛別人和發現美好,那麼長大之後,他有可能就變成一個無趣的人。

      

  • 5 # 山西紅彤彤

    想必不少夥伴們都給孩子讀過《小王子》的故事,文章裡小王子和狐狸有一段這樣的對話。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儀式感是賦予某個時間和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說白了,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重視,是透過一些非必要的動作和形式來表達重要性的行為。

      不得不承認,有孩子以後的生活,除了快樂,更多的,是被瑣事、分歧、疲倦充斥。生活在這樣的消耗裡,變得無聊、無趣。有時候我們會懷疑,難道這就是下半輩子了?

      記得一個人說過,生活是怎樣,取決於用什麼樣的眼睛去看。

      在儀式感里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每次父母為我做這些事,我覺得自己非常被重視,他們很愛我。我很快樂,這種快樂,有一種莊重感,充滿感恩。

    儀式感的生活——我很感恩,我在充滿儀式感的生活里長大,儀式感,就是幸福本身。

      儀式感不是錢的堆砌,是對生活的信心。人有時需要用儀式感來表達內心的莊重和情感。

      儀式感是王小波說的,“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對儀式感最大的尊重,就是發自內心,熱愛每一個節日。

      孩子長得太快,我們在猝不及防中,就會完成與他的分離。我所能希望的,是在他完全依賴我們的時候,給他更多的幸福和感動,讓他因為擁有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時刻,變成一個更好、更有信心、更有力量的人。

  • 6 # 朵拉小羊

    演員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面說:

    “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連那樣的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是不對的。”

    在黃磊看來,婚禮,是夫妻最重要的“儀式”。

    儀式,是很多人經常忽略的一個詞。其實,在無聊的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一份恰如其分的儀式感,去度過平淡的日子。

    而在一個幸福的家庭中,也少不了儀式感。

    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

    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見過一些年輕人,日子過得渾渾噩噩,房間裡四處都是隨意亂丟的衣物;冰箱裡隨便翻出點食物就是一頓飯;忙於工作,早就忘記了什麼生日、紀念日......一邊抱怨著生活的枯燥,一邊又不願做任何改變。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儀式感不需要多少的物質做基礎,它體現的是我們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一頓營養美味的早餐、餐桌上的一束鮮花、開學前的新書包、上課前,班長的一聲“起立”、春節時,門上那一幅幅春聯......這一件件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

    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而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重視,對自己的重視。

    生活就擺在那裡,活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

    父母與孩子之間,需要儀式感嗎?

    我一同事,為了參加孩子的大學畢業典禮,放下手中重要的工作,不辭辛苦,從北京飛到廣州,周圍人都勸她:“畢業典禮只是走個流程,用不著這麼大費周章。”

    同事笑著說:“我只是不想錯過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畢業典禮雖然只是個形式,但卻是孩子和學校生活最後的告別。我過去,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也希望孩子能重視自己的畢業,正式告別過去,有個全新的開始。”

    對孩子而言,有這樣一位媽媽真的是件幸福的事。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十分講究實際: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

    “奇奇怪怪的節日,瞎湊什麼熱鬧!”

    “上個學而已,衣服鞋子隨便穿吧!”

    可能對於父母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枯燥的生活中,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會給孩子足夠的親近感與信任感,讓孩子感受到幸福和樂趣。

    有心理專家認為: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不僅僅是在特殊的日子,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好的記憶。

  • 7 # 鑫寶樂園

    養孩子應該需要儀式感,按六藝屬於禮部分。

    儀式是經過千百年來歷經檢驗,不斷完善得來。大的象泰山參禪、孔廟祭祖等等,小的日常生活中品茶、清明掃墓,都是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

    中國文字書寫要求:橫平豎直、清晰工整。教育孩子儀式感如中國文字,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 8 # 混混要養家

    需要啊~~~

    年前 說給媳婦買個首飾 每年都買的 媳婦說今年不要了

    去商場買東西 順帶去了首飾店 恰巧碰到一款媳婦喜歡的戒指 買啊~~

    儀式感啊 大人都也需要儀式感來為生活添色彩 何況是孩子呢?

    有的時候 小孩子很容易滿足的 不一定是非常具有儀式感的形式

    大年初五 開車去北京看馬戲團表演 經歷了堵車 歷時3個小時到了

    孩子們看得很入神 都沒有午睡 中間有睏意 但仍就不睡 完了3個小時

    返程中 兩個孩子都睡得很踏實 直到現在 孩子們還對馬戲團心心念 還想去

  • 9 # 江邊一彎月

    儀式感是什麼?

    在《小王子》裡有這樣的片斷:

    小王子問狐狸:“儀式究竟是什麼?”

    狐狸告訴他:“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02 儀式感有多重要?

    儀式感,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一輩子,然而生活總是難免焦慮、奔潰和雞毛蒜皮,所以教孩子如何製造“幸福感”更重要:

    清晨起床和自己說一聲“早安”,把床鋪整齊,把房間打掃乾淨,看著整潔的環境,心情也會不自覺地好起來;

    養幾盆花或者多肉植物,給它們澆水,或者養一隻貓或一隻狗,給它們餵食,看著它們成長的樣子,自己也會覺得元氣滿滿;

    藏在生活中的儀式感,讓孩子可以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

    03 這個中秋,馬上給孩子儀式感

    看到這,很多爸媽一定迫不及待想知道,怎麼培養孩子的儀式感?

    馬上利用這個中秋節吧,讓孩子全程參與進來,感受中秋陪伴、團圓的節日意義。

    tip 1:挑選最愛的月餅

    趁著週末,帶著孩子去超市,告訴他:“今年的月餅你來選”,但要強調,不是隻給自己選,而是要為大家選。

    還可以藉機給孩子講述中秋的習俗,讓傳統文化更深刻地根植於孩子的心

    tip 2:製作暖心的中秋禮物

    帶孩子一起製作一份暖心的中秋禮物,讓孩子選擇要送給誰。

    手工的月餅、賀卡、燈籠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樸素的小禮物,不僅能增添節日氛圍,還能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哦!

    tip 3:做節日的小主人

    中秋閤家團圓時,往年可能是家長烹飪豐盛的大餐、準備貼心的禮物、陪伴玩耍,今年不妨讓孩子當節日的小主人,負責一些簡單而重要的招待工作。

    讓孩子幫忙準備賞月所需的吃食,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到“分月餅”的環節中,讓他親身感受過節忙碌並快樂著的濃厚氣氛。

  • 10 # 半畝花田裡

    養孩子需要儀式感。儀式感,能讓孩子在父母營造的幸福中,生出勇氣、底氣和動力,奔向自己的人生。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有幸福滿滿、豐盈明亮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儀式感,會讓他更熱愛生活。

  • 11 # DA蔡蔡

    如果你很愛孩子,養育過程中很難做到沒有儀式感,因為他的特殊日子,你很難不記得,很難不想紀念一下。

    所謂儀式感,其實是沒有統一標準的。不是說一定要在生日時辦個生日宴會,或是畢業了,一定要送昂貴禮物等。

    儀式感是根據家庭條件不同因人而異的。哪怕孩子生日買不起蛋糕,只要一家人團坐,關上燈,唱首生日快樂歌,那也稱得上儀式。孩子努力通過了考試,哪怕是吃上一碗媽媽特意煮的雞蛋麵,也能說是一種儀式。

    而這些事,只要父母真心愛孩子,都是會為孩子做的。

    不要以為儀式感就是要燒錢,只要你真的用心在和孩子相處,真心為他的進步而高興,那麼你的養育中一定不會缺少儀式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大清華兩校的教育觀念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