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斜陽浪遊記
-
2 # 歷史笑春風
關羽主動攻擊樊城是他的擅自行動。關羽的襄樊之戰是蜀漢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這場戰役中,關羽雖然在初期取得了水淹七軍的輝煌戰果,威震華夏。可是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孫權卻趁著關羽忙著攻打樊城,偷襲了荊州。關羽在回師荊州的時候,大軍離散,只得走保麥城,在隨後逃往西川的途中被東吳的伏兵擒殺。
在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中,有一個問題一直以來引發了大家的爭議,那就是關羽在戰役期間,為什麼沒有得到西川方面援助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關羽出動的兵力有三萬多人,而在襄樊地區有曹仁的七八千人馬守衛樊城,還有于禁、龐德率領的七個軍三萬多人,在後方還有徐晃率領的一萬新兵。從兵力來看,關羽的軍隊數量上遠遠不佔優勢。
而在關羽討伐襄樊的時期,沒有得到西川的一兵一卒、一粒糧草的援助。連關羽利用自己手中假節鉞的權力,向上庸的劉封、孟達發出的增援要求也被拒絕。這樣,雖然關羽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勝利,也無力擴張戰果。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關羽只得抽調後方監視東吳的兵力,給孫權留下了可乘之機,孫權趁機奪取了荊州。
這就使得有些人產生了猜疑。是不是劉備對關羽產生了疑忌,怕他尾大不掉,故意用曹操之手借刀殺人。不過,我們看看襄樊之戰造成的後果,就知道這種猜疑是沒有根據的。
關羽是劉備手下最有軍事才幹的將領,別國的評價是“蜀小國,名將唯羽”。關羽率領的軍隊是蜀漢準備用以北伐的主力,而他鎮守的荊州則是北伐的前進基地。在關羽的軍隊和地盤損失後,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立刻陷入了破產。尤其是關羽的損失,使得蜀漢沒有了獨當一面的將領。這一切的損失不是蜀漢能夠承受得起的。
在關羽死後,劉備不顧很多大臣的反對,毅然發動了夷陵之戰。他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投入了蜀漢最後的主力。這已經顯示了劉備對關羽的態度。那就是他和關羽名為君臣,情同骨肉。不為關羽復仇,是無法面對那些長期跟隨他的部下的。
即使是從陰謀論方面來說,劉備就算是要處理掉關羽,也要等待合適的時機。當時關羽對劉備依然是忠心耿耿,而且《隆中對》執行的還算順利。在這種情況下,劉備要處理關羽還為時尚早。劉備要處理關羽,最起碼也要等到《隆中對》基本執行成功,天下平定的時候。因此,說劉備對關羽借刀殺人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既然關羽的敗亡不是劉備的借刀殺人之計,那麼關羽沒有得到西川的援助,就只有一個原因了,那就是關羽攻打襄樊是他自己的一次擅自行動。
我們看劉備和諸葛亮制訂的《隆中對》裡,對整個戰略方案有著比較具體的安排。那就是第一步先佔領荊州和益州,第二步是分兵兩路,從蜀中攻秦川,從荊州攻宛洛。不過,在這兩個戰略步驟之間,還有一個緩衝期。
這個緩衝期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做好北伐前的必要準備。也就是做好內部建設,建立起必要的防禦體系。並且對外搞好外交,鞏固和孫權的聯盟關係。
第二個目的則是等待時機。這個時機就是諸葛亮說的“天下有變”。那麼,天下能夠有什麼變故能夠造成諸葛亮說的北伐的有利形勢。那就是曹操方面發生大規模的內亂,這中間就包括曹操的死亡。
在諸葛亮和劉備討論《隆中對》的時候,就明確提出了曹操的優勢,挾天子以令諸侯,且“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而且,曹操的對劉備的評價也是,劉備與自己相似,只是得計稍遲。這樣,只要曹操尚在,劉備就沒有徹底戰勝曹操的機會。這就使得劉備和諸葛亮準備在曹操發生不能親自指揮作戰的時候,再發動北伐。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並沒有達到《隆中對》的第二步的前提條件。當時,劉備拿下了漢中,打退了曹操。劉備在大家的擁戴下,進位漢中王。他選拔魏延作為漢中太守,守衛蜀中的北大門,並且對蜀中的防務進行了調整。
接下來,劉備開始按照《隆中對》的計劃,對蜀中進行建設。當時劉備徵發大量民夫,整修驛道館舍,從成都到白水關一共有四百多處。按照道理來說,這個時候關羽也應該鎮守荊州不動,和劉備一樣等待有利的時機。
但是,關羽卻發動了襄樊之戰。我們可以從以上的種種跡象看到,關羽的這一次討伐,根本就不是《隆中對》裡的說的北伐,而是關羽的一次擅自行動。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動機是什麼,無外乎有兩個,一是爭功,二是機斷行事。
爭功的心態是從關羽接受劉備的封賞態度上能夠感覺出來的。在當時,關羽鎮守在荊州,為了保住劉備的根據地,防止出現劉備失去西川沒有根據地的情況。這樣,關羽雖然遇到很多有利的戰機,包括南陽一帶發生大規模的反曹起義,他都隱忍放棄了。
可是,這樣一來,在封賞的時候,雖然關羽成為武將之首,可是連黃忠也名列重號將軍之列,這讓關羽十分不高興。可是,雖然關羽看不上黃忠,黃忠跟隨劉備入川之後屢立戰功,在定軍山還斬了夏侯淵。這讓關羽也難說出話來。為了證明自己,關羽決定打幾個勝仗證明一下自己。
而機斷行事則是當時襄樊地區確實存在著戰機,久經戰陣的關羽敏銳的發現了這個有利的時機。當時襄樊地區曹軍的力量相對薄弱,而且兵種不全。關羽手中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可以封鎖漢水江面,隔斷敵人的聯絡。當時曹操正在從關中的撤退途中,沒有辦法能夠迅Superb主力增援。襄樊地區的曹軍將領不是關羽的對手,關羽可以保證不會失敗。
因此,關羽發動了對襄樊地區的攻伐。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關羽對襄樊的出擊只是一次試探性的攻擊,並不是戰略性的進攻。在史書中多次提到,關羽水淹七軍並不是他刻意獲得的勝利,而是意外的天災。這樣,關羽在討伐襄樊前也沒有想到會獲得那麼大的勝利。
結果,意外的勝利反而衝昏了關羽的頭腦。關羽的一次試探性的攻擊,被他硬生生的變成了一次戰略性強攻。結果,由於和劉備的整個戰略脫節,打亂了劉備的戰略部署。這樣,關羽的行動,成為了一次地地道道的冒險。最後,關羽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攻下失敗了,而蜀中的劉備還一無所知。
如果關羽顧全大局,不為面前的戰機所迷惑,繼續執行《隆中對》的步驟。最多再休養一年時間,曹操就肯定病死了。在這個時候,趁著曹魏內部的混亂形勢,關羽和劉備聯合北伐,就會取得更大的戰果。即便是不能取勝,關羽最起碼不會遭受那麼慘重的失敗。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看待關羽北伐襄樊之戰,要從整個蜀漢集團的戰略來看,而不能僅僅從關羽本身上去看,因為無論是關羽也好,張飛也罷,整個集團的重大軍事行動,都是由最高領導來做出的決定,而不是一個鎮守一方的將領所能擁有的許可權,無論這個將領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如何,都不可能替劉備做出重大軍事行動的決定。
從思想上看,古代講君為臣綱,講臣下要絕對地服從於君主,關羽和劉備的關係無論如何好,關羽永遠是臣,劉備永遠是君,這是不可更改的,以關羽在當時的思想,他肯定是深受東漢儒學的影響,而且據記載關羽是看春秋的,春秋是儒家五經之一,再加上關羽表現出來的忠義,他不可能會違背封建社會價值觀,擅自做主發動北伐戰爭。
之所以會說關羽擅自做主北伐,就是因為關羽驕傲的性格和目中無人的態度,關羽雖然性格高傲,偶爾耍些小脾氣,但絕對是一個明白道理的人,比如關羽認為大丈夫不與老兵同伍,對黃忠被封為後將軍不服,但費詩對關羽講了道理之後,關羽馬上醒悟了,他只是發發牢騷,並沒有真正地有任何反對劉備的舉動,同時也不敢反對劉備。
關羽
但是,今天要說的,是從戰略上解釋為何關羽北伐襄樊,是接受了劉備的命令,而不是自作主張的行為?
別以為關羽有了假節鉞的權力,就可以不經通報而擅自發動戰爭,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什麼叫假節鉞?這只是一種方便將領在外打仗時,或者鎮守一方時,可以以事態發展當機立斷做出決定的權力,同時也可以斬殺不聽從命令的節將,假節鉞從來也沒有擅自發動戰爭的權力。
通俗的襄樊之戰總是被認為發生在公元219年7月,由關羽北伐襄樊開始算起,但實際上,在這之前,關羽就已經與曹魏邊防軍打了一年多的戰爭,至少有幾個證據可以證明在219年7月前,蜀漢的荊州與曹魏的襄樊就已經發生了持續不斷的戰爭。
曹仁
1、《三國志 武帝紀》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掠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
這裡已經明確說明了,曹仁討伐關羽在前,圍攻宛城守將侯音和衛開的叛亂在後,根據記載,曹仁討伐宛城叛亂是在公元218年冬十月,也就是說曹仁在這之前就已經和關羽交上手了,另外宛城侯音與衛開的叛亂,尋找的外援就是關羽,要知道宛城離關羽所在的荊州有300多公里,還很遠呢,為何侯音與衛開選擇聯合關羽呢?
另外,在218年10月前還發生了陸渾縣農民孫狼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這批人同樣選擇向南投靠了關羽,關羽還給了印信給孫狼,讓他率領軍隊騷擾曹魏,孫狼叛亂打的外援也是關羽。
劉備
為什麼曹魏境內的叛亂都找關羽當外援呢?
除了關羽是離曹魏最近的敵對勢力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關羽在不斷地向北推進,從關羽後來有水軍參戰俘虜于禁來看,關羽北進應該是水陸軍並進,從關羽的核心勢力範圍江陵向北推進到襄樊,至少有200公里左右,而曹魏的邊防軍不可能坐視不管,雙方肯定會發生戰爭,於是就是發生曹仁討伐關羽的戰爭,而這在襄樊之戰發生的一年前。
2、關羽北伐襄樊其實是為了策應劉備的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在公元217年由劉備首先發動的,戰爭初期,劉備戰事不利,毫無進展,到公元218年時,劉備損失慘重,雷銅、吳蘭戰死,馬超、張飛戰敗,陳式又被徐晃擊敗,劉備在漢中之戰備受挫折,再加上218年9月曹操當時已經率領大軍進駐長安,隨時準備南下漢中參戰,給了劉備很大的軍事壓力。
關羽襄樊之戰
而這個時候,正是關羽不斷沿著漢水北進的時間,因此駐守荊州的關羽,肯定是在劉備的授意之下開始從荊州向北推進,吸引曹魏中部戰區軍事力量,給曹操增加壓力,以減輕漢中之戰的壓力,這符合劉備的戰略利益,也符合軍事戰略,更符合邏輯。
從戰略上講,關羽北伐襄樊給曹魏造成的壓力比漢中之戰更大,因為漢中對於曹魏來說,只不過是像雞肋一樣,沒有重大戰略地位,但襄樊不一樣,襄樊是曹魏中原地區的南大門,關羽只要攻破了襄樊,中原的門戶就被洞開,這也是曹操在關羽威震華夏後有遷都念頭的原因,曹操想遷都絕不是頭腦發熱,他是以政治家的角度考慮問題的。
所以,關羽北伐襄樊給曹魏造成的威脅更大,也更有利於劉備在漢中戰場取勝。
關羽失荊州
3、漢中之戰劉備取勝後,關羽繼續北伐是劉備為了打通漢水的大戰略
公元219年正月,劉備斬殺夏侯淵,隨後漢中戰場發生巨大變化,形勢對於劉備越來越有利,劉備也佔據了漢中重要據點,即使曹操到來,也無法改變漢中局勢,曹操在219年5月退出漢中。
就在曹操退出漢中這會,劉備做出了一連串的舉動,先是自稱漢中王,然後派出劉封、孟達率軍攻佔了上庸三郡,同時關羽也在這一年的7月推進到了襄樊附近,把漢中--上庸--襄樊三個地點在地圖連線起來,你會發現這三個城池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漢水邊上重要的城池,漢中是漢水上游,上庸是漢水中游,襄樊是漢水下游,連起來就是整個漢水。
看出來沒有,劉備的用意就是打通漢水,形成將來對曹魏作戰的前線運輸大通道,如果將來北伐,劉備就可能從漢中派出軍隊或者運輸物資沿著漢水到達上庸地區和襄樊地區,那樣的話,整個漢水流域都控制在劉備手中,劉備既然派出了劉封、孟達攻佔上庸三郡,又怎麼會不派出關羽攻打襄樊呢?
三國鼎立地圖
況且關羽經過很長時間向北推進,都已經到了襄樊,戰爭怎麼可能放棄呢?
綜合以上意見,所以關羽發動北伐襄樊的戰爭就是劉備命令的,最早是為了策應漢中之戰,漢中之戰劉備取勝後,就開始頭腦發熱,準備打通漢水,命令關羽繼續攻擊襄樊,再加上關羽在襄樊之戰前期打了一個威震華夏的小高潮,所以讓劉備、關羽有了繼續進行戰爭的錯覺,事實上,不僅關羽像打了雞血一樣進攻,就連曹操也要避開關羽的鋒芒,孫權更是眼紅關羽所取得的成績,於是有了後來的白衣渡江、偷襲荊州,而這一切的領導責任就在於劉備。
-
4 # 悠然過客
從襄樊之戰的作戰程序和當時的態勢看,蜀漢確實有進攻襄樊的必要。後續出現的問題,只不過是執行層面的問題而已。
首先,進攻襄樊是蜀漢整合川外勢力的必須,在關羽進攻襄樊的時候,蜀漢剛剛經歷了漢中大捷,並收取了上庸等郡,進攻襄樊打通了通道,就可以把上庸各地和蜀漢原有的荊州地盤整合成一體。
其次,透過在襄樊方向擴張可以吸引魏軍的注意力,為鞏固漢中爭取戰略機遇。
攻取襄樊,可以威脅宛城,進而威脅許昌洛陽等曹魏的核心區域。不僅對曹魏產生巨大的牽制,也可以獲得下一步爭奪中原的戰略出發基地。如果襄樊得手,魏軍的注意力就會轉到這個方向,漢中的戰略壓力就自然大減。
第三,襄樊方向是蜀漢荊州部分,僅有的可以擴張的方向。湘水劃界之後,蜀漢原有的荊南的部分大多歸了東吳。
蜀漢在荊州方面也僅有向曹魏方向擴張,畢竟在西川得手,東吳又不能擴張的情況下,向北擴張是唯一的選擇。
綜上所述,其實蜀漢襄樊方向的進攻並沒有問題,只是需要穩定擴張而已。其實如果關羽所部在攻佔襄陽以後,和樊城方面隔江對峙,進而整合荊州和上庸的蜀漢勢力,雖然未必一定能擋住東吳和魏軍的夾攻,但是暫時穩定戰線卻是沒有問題的。
-
5 # 淨月暖陽
絕對不是!關羽攻襄樊,是劉備集團的戰略部署下的統一軍事行動,那些說是關羽自作主張的盲動者,要不真沒讀懂歷史,要不就被儒家宣揚的君主無錯論所影響,這些儒家學者甩鍋給關羽,是為了討好他們當時的皇帝。
先說一個常識,軍隊是有嚴格紀律和職守的,這在軍隊出現之初,就有各種約束,否則就會為禍為害,甚至害了君主自己。所以部隊都是依令而行,這個“令”不是帶兵的武將自己的“令”,而是君主的“令”,是在分級授權的基礎上的,並執行得異常嚴格,這才能保證軍隊不失控。
中國軍隊建設很早就形成了這種規制,大家耳熟能詳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就知道,沒有虎符是調不動部隊的,就算信陵君位高名響也一樣,軍隊只聽“王命”。這比三國時早了幾百年都是如此,何況到了後來?
關羽能被信任留守荊州,除了劉備對其個人的信任外,更重要是對部隊紀律的信任,如荊州部隊由關羽全權指揮,造反了怎麼辦?所以關羽只會被授予防守荊州的權力,在這範圍內,關羽可有權指揮,而離荊州出這個職權,部隊他絕對調不動,能調動最多就他幾百親兵,並會被視為叛軍。如果有了這個常識,就很容易知道,關羽攻襄樊,是有劉備命令的,這個命令何時下達的呢?幾乎和劉備封關羽為前將軍時同時到達的。
再看戰略規劃,隆中對中有明確說法,劉備得益州後,選擇一個好時機,兵出秦嶺,仿劉邦出關中爭天下的路徑北伐中原,同時命一上將出荊州,北向洛陽,兩路夾擊曹操,天下可得。這是早就規劃好的事,而時機此時正好,劉備贏得了漢中戰役勝利,曹軍主力隨曹操撤退至關中長安一帶,關羽正上方的襄樊至洛陽兵力空虛,拿下襄樊的曹仁守軍,就可長趨直入,殺入中原腹地,把曹操的地盤一劈兩段。如果有人吹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無人能敵,連這機會看不出來?劉備挾漢中大勝威,能沒一統天下的豪情?所以貫徹既定戰略,必會令關羽行動。
最後說戰役發動時點,正是在漢中戰役勝利後的一個多月,而這中間劉備命孟達襲佔了上庸之地。很多人忽視了孟達這支偏師的行動,只被演義牽著走,狂聊劉封、孟達救援不力的奇怪言論。含孟達占上庸的一系列動作都是連續、有效和高明的,本就是一個整體,否則關羽早不動、晚不動,偏偏在曹操新敗的時候動?這不是關羽自己就可以協調得了的事。
因為最後關羽敗了,史籍又無明確記載有無這個命令,(史籍不記是因為部隊調動是“君王命”為常識),後世不少人就把帳算到關羽自大、驕傲身上,為劉備減責,這是儒家討好君王的慣用手法。而諸葛亮是儒家列的“聖人”,是無缺點的,所以更不能抹黑諸葛亮,所有責任都甩給關羽了。
那關羽有沒有責任?有!最大的責任在於以五萬人馬攻曹仁二萬襄樊守軍,居然五個月都沒打下來,使曹操援軍一路接一路趕到,靠老天爺幫忙幹掉于禁這第一批援軍,徐晃第二路再到,關羽就打不過了。也不知是關羽太弱還是曹仁太強,總之關羽死得不冤。
-
6 # 天香雲外飄
(一)按照正史,關羽是蜀漢的一員大將;按照演義小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並且關羽還是蜀漢“五虎上將”之首!因此,以關羽的身份地位,進攻樊城不可能是擅自的個人行為的!
(二)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爆發了。孫劉聯軍打敗了曹操的軍隊,曹操逃回來了北方地區,從此,曹操暫且沒有能力再南下了。這樣,孫吳進一步鞏固了在江東的基業;劉備則向川西發展並且劉備攻佔了漢中等地區。在這種情況下,
(1)關羽乘機發兵佔領了荊州地區,關羽又把荊州地區作為了,北拒曹操東防孫吳的根據地。另外,為了配合劉備大軍進軍川西地區,關羽又在以荊州為中心的地區,水淹七軍進攻樊城,威震華夏……
(2)面對關羽咄咄逼人的行動,曹操和孫權馬上就做出了反應。曹操一面計劃著遷都長安,一面慫恿孫吳襲取關羽的大本營荊州。因為荊州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孫吳方面早早就在蠢蠢欲動了,於是孫吳與曹操一拍即合……後來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關羽最終是兵敗麥城被俘並且遭到殺害……
(3)據說關羽進攻樊城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攻下樊城以後,把樊城作為送給劉備稱王漢中的“見面禮”!
所以說,關羽攻打樊城絕不是擅自的個人行為!
-
7 # 三國書齋
我認為不是!(只戲說演義,不深挖歷史)
首先,關羽攻打樊城是恢復漢室江山的行為,乃是出於忠義。他並非根據個人喜好而想打誰打誰。在關羽的眼裡,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許田打圍時,關羽早就看出了曹操的不臣之心。孫權遣使欲和關羽結親的時候被關羽罵出。還有降漢不降曹等事件都可以看出關羽的忠義之心。
其次,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賜予關羽假節鉞。假是借的意思,這裡指代表,節代表皇上皇權,鉞就是征伐。也就是說,關羽當時不但有全權管理荊州諸將如何任用,生殺予奪的權利,還有發動戰爭的權利。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劉備告訴關羽,荊州的事你就看著辦吧。(這其中包括後來投降東吳的劉備糜夫人的哥哥或者弟弟糜芳)也就是說,在當時關羽是有權利打樊城的,雖然這和諸葛亮聯合孫權抗拒曹操的守土政策有些出入。在關羽看來,給我這個權利我就要用,就得對得起劉備敕封,對得起漢室江山。
所以,關羽攻打樊城不是出於私,而是出於公。他只是代表當時荊州所有的文武官員和士兵做出的忠於漢室之舉。
-
8 # 伊耆角木
有充分的證據證明,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就是個人行為,沒有劉備的授權,至少也是關羽擅自擴大了戰爭規模。
第一,時間點不正常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間是建安二十四年七月。而僅僅兩個月前,劉備剛剛結束跟曹操苦戰兩年,幾乎精銳盡出的漢中之戰,人困馬乏。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讓關羽出兵,劉備很難派出援軍,則關羽勢必孤軍深入,兇險異常。而襄樊是國都許昌的屏障,曹操一定會有重兵把守,並派重兵支援。事實也確實如此,于禁也是曹操麾下名將,率七軍支援(後來水淹七軍有很大的偶然因素,如果沒有暴雨導致湘水暴漲,光這支部隊關羽都不能輕易打敗)。這種時候,關羽得勝的機率能有多少?如果說只是小股部隊侵擾還有可能,真要奪城池,不是打必敗之戰嗎?漢中之戰打了兩年,如果在那個時候關羽出兵,還能解釋為替劉備緩解壓力,可是兩年間關羽不動一兵一卒,漢中之戰結束了,又不等劉備緩過勁可以派人幫忙。劉備自己最清楚漢中、益州是什麼情況。為什麼要讓關羽打這種沒有意義的仗?
第二,其他部分部隊沒有支援
這個最明顯的就是劉封、孟達拒絕出兵支援。關羽圍困襄樊的時候,幾次命劉封、孟達從上庸出兵支援,劉孟二人一直以東三郡新定為由拒絕發兵。這就說明襄樊之戰不是劉備的命令。如果是劉備親自下令,為什麼不直接下令劉封孟達出兵助陣?為什麼要關羽自己反覆找劉封孟達?劉封孟達又怎麼敢違背劉備的意願不幫關羽?最後關羽只好抽走荊州守軍,導致荊州被東吳奪走。
第三,沒有重要將領回鎮荊州
如果劉備真的有意讓關羽奪襄樊,可以,至少要派重要將領回到荊州守衛。結果張飛、馬超、黃忠、魏延,哪怕趙雲、李嚴、吳懿等等一個都沒回來。就留下糜芳、傅士仁這些本來就在關羽手下的人留守,最後反叛。要是真的要打這麼重要的戰役,後方不管了嗎?這麼重要的荊州防禦就交給糜芳傅士仁?
第四,沒有任何外交手段穩住東吳
東吳狼子野心,這點劉備很清楚。當年奪下益州,東吳就陳兵荊州邊界,逼劉備歸還當年向東吳“借”的南郡。為此雙方几乎交戰。後來因為張魯投降曹操,曹操派張郃打益州,劉備不敢兩面受敵才不得不與東吳談判,湘水劃界。這種情況下,劉備最清楚東吳不可信任,怎麼就能放著東吳不管不顧,一點外交準備都沒有?而看看關羽做了什麼?不僅沒有跟東吳搞好關係,還曾在孫權遣送
綜上,如果劉備讓關羽北伐襄樊,怎麼可能選一個疲憊不堪的時刻,不派兵、不遣將、不維護東吳關係。放任關羽去打一場沒把握的仗?唯一的可能就是關羽擅自行動,或是在劉備以為只是小股部隊襲擾的情況下擅自擴大戰爭。
-
9 # 不沉的經遠
關羽攻擊樊城在《三國志》裡並沒有提到是誰做的決定,不過從其記述看,襄樊之戰的爆發,應該是漢中之戰的一個延伸。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
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劉備,九月,至長安。冬十月,宛守將侯音等反,執南陽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圍宛。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西征劉備,九月到長安,而十月宛城守將侯音起兵叛亂。在侯音叛亂前,曹仁南下攻擊關羽進駐樊城,此時緊急趕回平叛,在建安二十四年一月擊敗侯音。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命曹仁南下是和西征劉備差不多時間進行。這應該是為了在荊州給劉備施加壓力,牽制劉備的軍力。曹操既然主動在荊州挑起戰事,曹仁的兵力應該不少,至少不會比關羽弱。
但是奇怪的是,在《三國志·武帝紀》裡接下來就提到曹操命于禁去救援曹仁。
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為王秋七月,以夫人卞氏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擊關羽。而根據《三國志·徐晃傳》記載,徐晃此時也率軍進駐宛城,協助曹仁作戰。侯音之亂不過幾千人,南陽太守已經率軍將其圍在城內,曹仁擊敗侯音損失不會太大,不至於無法應對關羽的攻勢。曹操命于禁和徐晃來救援,應該在是在一月和七月之間,關羽和曹仁已經發生過交戰,曹仁戰鬥不利,所以不得不向曹操求援。
關羽和曹仁之戰可能是曹仁在平息了侯音之亂以後繼續南下,結果被關羽擊敗,也可能是關羽為了解除曹仁對荊州的威脅,趁曹仁後院起火時主動發起進攻,擊敗了曹仁。
但是無論如何,這一戰應該和漢中之戰的時間差不多,是劉備和曹操在爭奪漢中時的副戰場之一。
而關羽接下來攻打于禁,圍困襄樊,也很可能是劉備的命令。首先,關羽不可能擅自發起這麼大的軍事行動。有些人認為關羽是為了爭功才發起襄樊之戰,這是不可能的。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大家都非常重視軍權。像曹操就一直把軍權集中在曹氏和夏侯氏的手中,外姓大將無論立了多大的功勞,都只能作為輔助。
而劉備手下無疑是關羽和張飛最為親信,劉備入川時把自己在荊州的基業都託付給關羽,這是對關羽極大的信任。而關羽也對劉備忠心耿耿,這是毫無疑問的,所以劉備稱漢中王以後,關羽雖然在荊州沒有直接立功,還是馬上被提升為武將裡的第一人。關羽並不需要去爭功。
實際上倒是在劉備剛奪取益州時,馬超、黃忠、趙雲等人都得到提升,而關羽卻一直未動。真的要爭功,關羽也應該是在此時採取軍事行動,而不是等到漢中之戰。
而且關羽水淹七軍是在七月左右,兵敗則是十月。如果關羽真的是擅自出兵,劉備有足夠的時間來制止。但是劉備卻沒有,顯然關羽的行動是得到了劉備的命令或者認可。考慮到這一時期劉備雖然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是曹操卻並沒有離開長安,漢中還有很大的軍事壓力,關羽的行動極可能是為了繼續吸引曹軍注意力。
此外就在關羽和于禁大戰的同時,劉備還命劉封、孟達等人攻佔上庸,從側翼威脅襄樊。在曹操離開長安去洛陽以後,劉備留魏延守漢中,卻命蜀漢集團僅次於關羽的第二號人物張飛進駐閬中。閬中位於巴西,北通漢中,東連荊州,劉備把張飛放在這裡顯然是有目的的。
從劉備這一系列佈局看,他已經把下一步的重點逐步轉移到荊州方向。這與關羽的軍事行動相吻合,很顯然北伐襄樊並非是關羽一時興起的決定,而是整個蜀漢集團的戰略方針開始調整。
回覆列表
關羽進攻樊城與襄陽,很可能不是自作主張,而是蜀漢在此階段性佈局的一部分。
襄陽的戰略地位我們先來看襄陽的戰略重要性。荊襄之地,向來是南北對峙重點爭奪的地方,南方走荊襄隘道,經南陽可以直通河洛;而北方只要佔據襄陽,就能切斷南方從漢水到長江的防線。顧炎武在總結地理時就提到過南方「有江漢而無淮泗,國必弱,有淮泗而無江漢之上游,國必危。」可見這是南方政權必爭的地區。
圖:南襄隘道
而襄陽在這其中又是重中之重,襄陽地處南陽盆地的南部,其優勢就是有水路的便利,透過漢水和長江,可以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尤其與漢中的聯絡非常緊密。以襄陽為中心,南方的防禦向東西線綿延三四千裡,襄陽儼然成了超越區域性地域性而具有全域性性的戰略要地。這一點在後來的宋蒙之戰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已經佔據漢中,荊州大部分也在蜀漢治下,因此按諸葛亮隆中對的「跨有荊益」的構想,無論此時要不要北伐,襄陽確實成了下一個該做文章的地方,只有拿下襄陽,才能建立起北伐的基礎,才能在「天下有變」的時候「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圖:隆中對的策略
因此從劉備的角度,此時進攻襄陽,並沒有什麼不合適的地方。
劉備與關羽的溝通再來看劉備稱王后跟關羽的聯絡。《蜀書·關羽傳》記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假節鉞對於武將來說,相當於給了非常高的自主權,即可以代表君王對外征伐,不需要事先請示。在蜀漢的歷史上,假鉞的只有關羽和諸葛亮兩人。諸葛亮假鉞是在南征和北伐之時,可見假鉞通常是在要準備打仗的時候。劉備剛稱王就假關羽以節鉞,說明他本身在平定漢中後就要在荊州有所意圖,趁熱打鐵,樹立漢中王的威信。
蜀漢集團的整體部署接著我們來看蜀漢集團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整體部署。先是劉備在五月佔據漢中,然後讓劉封和孟達夾攻上庸,上庸申耽投降後,拿下東三郡。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孟達是從荊州的秭歸北上攻房陵,而關羽統管荊州,因此這一行動也可以從側面證明關羽和劉備一直保持著溝通。此時東三郡順著漢水到荊州,中間就差一個襄陽。接下來關羽在七月北攻襄陽,符合透過漢中連線荊州和益州的戰略規劃,也是為之後的北伐奠定基礎。
圖:襄樊之戰示意圖
雖然此時並未出現諸葛亮所言的「天下有變」,劉備也並沒有準備直接北伐(他自己回了成都),但從這一系列行動部署可以看出,拿下襄陽是順勢而為,乃此階段佈局中的重要一步。
襄樊之戰,關羽確實打得不錯,水淹七軍後威震華夏,甚至嚇得曹操都準備遷都了。但這一戰略的副作用就是引得孫權集團的警覺,最後的結局已不是剛開始的部署能預料得到的了。
無論如何,雖然史書中並未明確記載攻擊襄陽究竟是關羽自己所為,還是劉備授意,但從這些邏輯上可以推斷出關羽的進攻是蜀漢整體戰略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