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鼎玉軒轅
-
2 # 碼字的蝸牛
若說明朝三大開國功臣是何人?
朱元璋登基即位時,首推的就是李善長了!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明太祖實錄》朱元璋這是朱元璋即位時,論功行賞時對所有大臣說過的話,【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哪怕是漢高祖的蕭何,也未必能比得上李善長。
這個評價是極高的,要知道在古代亂世,文人最高的追求就是能與漢相蕭何想媲美,可朱元璋竟然能說出,李善長比漢相蕭何還要厲害時,就足於說明了李善長的功勞了。
所以在《明史 李善長傳》中,就提及了洪武三年,封公爵的人,只有六個,其中五人都是武將,唯有李善長是文臣,且排在六人之首,且讚美之詞是將李善長比作蕭何。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謂:“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乃授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南韓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時封公者,徐達、常遇春子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善長六人。而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褒稱甚至。為什麼朱元璋給予李善長如此高的評價?
首先:李善長是第一個投附朱元璋所部的文人。
在歷史中,一般農民起義軍轉型的特點,就有一個,即代表地主階級計程車大夫投附。
古代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走出三十里地,導致了大多數農民起義軍開始時的格局相對較低下,所以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中,少有農民起義能成功奪取政權的。
而當時的朱元璋,投附到濠州義軍時,其實也面對同樣的情況,上層的起義軍統帥們要麼是爭權奪利,要麼就是享受酒肉淫樂。一個小小的濠州城就有四五個王的存在。
為什麼朱元璋的格局比其他義軍高,其中一點就是他做和尚那三年多里,被迫行乞民間,讓他行走在淮西一帶,深刻了解到民間的疾苦及需求,最為主要的是開闊了眼界。因此朱元璋看到濠州城內內鬥不斷,而外面還有元軍逼近,故當郭子儀命朱元璋回鄉招募軍隊後,朱元璋選擇從中抽出了二十四人,離開了這個內憂外患的濠州城。
朱元璋早期的軍隊,事實上也是有燒殺劫掠地方的行為的。就在朱元璋透過膽識和謀略收編了幾千地方武裝後,並夜襲逼降了定遠橫澗山的元軍,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擁有了二萬軍隊。
也是這個時候,李善長來了……在影視劇《朱元璋》中,是朱元璋軟磨硬泡才收了李善長。而在各種資料、史書中,李善長年幼時就已經開始讀了很多書籍,並以法家為中心來學習。在朱元璋還沒到達滁陽時,李善長就選擇投附了。
剛投附到朱元璋時,朱元璋就問他:【“四方戰鬥,何時定乎?”】。李善長的答覆是學習漢高祖劉邦【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
當朱元璋佔領浙西並駐紮6年(其實也就佔據滁州和和州兩城而已),這六年,李善長的做法是【諸將來歸者,善長察其材,言之太祖】,意思就是為朱元璋選拔人才。同時還做到【有以事力相齟齬者,委曲為調護】,即維護了內部的團結。
這六年是朱元璋奠定基礎的六年,這六年裡,郭子儀來了、元軍也來了、最主要的朱升、宋濂等文臣也來了。根據史書的說法,是朱元璋以白蓮教名義訓練軍隊,實則施行韜光養晦。通俗點就是朱元璋在訓練軍隊時,又與文武一起磨合,並形成轉型,不再是以劫掠地方為生的“起義軍”,而是形成一種全新秩序的地方政權的時期。
更為主要的是,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師”,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就是從李善長加入後不斷提升的,因為朱元璋讓李善長每日必給他讀一段史書。
所以,朱元璋才會說出,李善長是上天將此人授朕的,是明朝建立的第一大功臣。(當然,俗話說得好,“為兄弟兩肋插刀”,為了江山插兄弟兩刀,朱元璋在學習史書後,運用得當了。)
第二個功臣,若是武官,必是徐達,若是文官,則是朱升。在《明史 李善長傳》提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冊封六人,李善長是首位,排名第二的就是徐達。
徐達是朱元璋奉郭子儀之命回鄉募兵時招募的,也是朱元璋離開濠州城時選出來的二十四將之一。可以說朱元璋獨立領兵之後,徐達基本參與了明替元的大大小小戰爭。
最為關鍵的是,徐達救過朱元璋的命!
公元1354年冬,朱元璋的部隊佔據滁州,可到了第二年春即1355年二月,這個青黃不接的時間段裡,滁州城糧草沒了。朱元璋只能帶兵去攻打和州。拿下和州後,誰知道被濠州城的內鬥延伸到了朱元璋的轄區,郭子儀抓了孫德崖(濠州城義軍中其中一個“王”),孫德崖的軍隊跑到和州抓了郭子儀的女婿朱元璋。
是徐達孤身跑去孫德崖軍隊那,請求以己身來換回主帥!【子興執孫德崖,德崖軍亦執太祖,達挺身詣德崖軍請代,太祖乃得歸,達亦獲免】
在《明史 徐達傳》的記載,徐達此後的一生,皆是戰爭。拔採石、下太平,助太祖據應天府,隨後擴大地盤;逼降元軍,戰陳友諒、屢戰屢勝;率師東征,滅了張士誠;統兵北伐,恢復中華;攻打北元、鞏固華夏。
在徐達還活著的時候,李善長退出政治中心後,帝國的右丞相位置永遠都是徐達的,朱標的老師之首,也只有徐達能擔任。徐達死後,朱元璋給予的是【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當然,為了江山……)
朱升
其實很少有人知道他,因為有些人搞混淆了,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一計策說是劉伯溫所獻,其實是朱升給朱元璋提出來的。
可以說在朱元璋駐軍浙西這六年的時間裡,李善長勸朱元璋少殺、並選拔人才。而朱升就是為朱元璋在亂世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功臣,這個有很多說法,個人認為武將,並列湯和常遇春。而文官則是劉基(字伯溫)在排名第三時,其實說法有很多,畢竟像李文忠、鄧愈這幾位戰功也是顯赫的。特別是鄧愈,為朱元璋找出了朱升、宋濂等人才。最為關鍵的是,他是率領萬人起義軍來投附剛剛有不到兩萬軍隊的朱元璋的。且鄧愈此人的理念跟朱元璋很像,打仗時不僅僅像徐達、常遇春那樣專打硬仗,他還屬於智將的型別,只是死得早而已。《明史》給的評價很高,稱其為明代諸將,以六王為稱首。
湯和的戰功亦是顯赫,可湯和有著其他人沒有的功勞——拉朱元璋投軍,隨後也願意屈居於朱元璋之下。
郭子興初起,和帥壯士十餘人歸之,以功授千戶。從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軍總管。從取和州。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之——《明史湯和傳》他也是朱元璋二十四將之一,在朱元璋未攻下應天府時,湯和是軍隊總管。可以說李善長管民、則湯和管軍。
最為關鍵的是,湯和晚年為人謹慎,從不私議朝政,也不貪權,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的,也是明初六王唯一一個善終的。
常遇春:
常遇春並非是朱元璋早期二十四將之一,他是公元1355年時朱元璋攻下和州,才來投附的。早年的常遇春是個打家劫舍的強盜。開始時朱元璋不是很看得起常遇春,見面時是直接懟了常遇春的——【汝特飢來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背面的意思就是,你是不是搶不到東西了,捱餓了才來投降我的?
而常遇春的說法是,看不起首領劉聚只直到打家劫舍,根本胸無大志。連續請求之下,朱元璋才勉強說【“俟渡江,事我未晚也。”】。結果常遇春跟隨徐達拔採石、下太平時,一戰成名,朱元璋直接提拔為先鋒官。
在《明史》中,常遇春和徐達等明初將領一樣,整篇全是戰爭。網友們在一起探討明初諸將時, 是這樣評價諸將的:徐達是神一樣的將領;常遇春是奇兵突襲、天下無雙。
他的戰爭史中,經常是詭異地出現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發動突襲。最為典型的就是元大都之戰,當時徐達兵圍元大都時,元順帝早跑了。於是乎他們轉戰西北,就在常遇春和徐達打下太原之時,元朝王保保擊潰了追擊的明軍,元順帝一開心,就發動了收復元大都之戰。
當時元大都的明軍不多,且有部分還是被擊潰的敗兵,遠在太原的常遇春和徐達一商議,就率領一萬精銳騎兵(李文忠率步卒八萬在後),連夜奔襲數百里,一戰就把元順帝實質控制的軍隊,打成只剩下十八騎。
文臣劉基(劉伯溫):
在正史中記載的劉伯溫,早年是元廷中的官員,曾經給元廷提議如何鎮壓起義軍的,當時的方國珍被揍得只能逃於海上,後來透過賄賂,才得以詔安。
方國珍起海上,掠郡縣,有司不能制。行省復辟基為元帥府都事。基議築慶元諸城以逼賊,國珍氣沮……國珍乃使人浮海至京,賄用事者。遂詔撫國珍,授以官——《明史 劉基傳》後來朱元璋佔據應天府,擴大地盤時,佔據金華。此時李善長給朱元璋提議,徵辟宋濂、劉基、章溢、葉琛這四位“浙東四先生”入府。根據史書的記載,宋濂是“浙東四先生”中唯一一個沒有鎮壓過元末起義的人,且也是這四人中第一個投附到朱元璋部下的(1358年),因此有人推斷應該是宋濂給李善長的建議。
當劉伯溫來到應天府後,第一時間給朱元璋提出了時務十八策,可是從《明實錄》和《明史》中顯示,雖然朱元璋很是高興,但並沒有立刻給劉伯溫官職,而是以【築禮賢館以處基等,寵禮甚至】,即給予他們幕僚的地位而已。
直到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之時,劉伯溫才得到參與軍機的權利(進入到中樞)。也就是說劉伯溫提出的【時務十八策】時,雖然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可是這裡面有條是很不符合當時朱元璋的情況,即:脫離小明王自立。
這點是不符合朱升提出來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韜光隱晦之策。當然劉伯溫提出的先打陳友諒,再戰張士誠這一策略,是完全符合了朱元璋的計劃。在史書中顯示,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先打張士誠,再打陳友諒這一先易後難。也只有朱元璋十分贊成劉伯溫的先打“銳利”,再打“無志”。
且根據官方史書的記載,早期的劉伯溫發現,朱元璋及其集團中,多迷信,因此劉伯溫多以占卜之術來勸導朱元璋及諸將,少殺、虐殺。
可當朱元璋認可劉伯溫之後,劉伯溫就出現了明顯的轉向,而是以“法家治術”為主,導致了眾人皆怕之。最為典型的就是,朱元璋在稱帝之時,明初的律法、軍法多出自於劉伯溫之手,特別是軍戶法和稅務——【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
當然《明史》中也記載了劉伯溫的一件神事:
即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之時, 劉伯溫是與朱元璋一起同船的,開始數十日都很正常,突然有一天,朱元璋做在胡床上督戰時,劉伯溫在旁邊連忙喊換船……剛換了船,原來坐的船就被飛石擊沉了。
與友諒大戰鄱陽蝴,一日數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戰,基侍側,忽躍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倉卒徙別舸,坐未定,飛礮擊舊所御舟立碎。友諒乘高見之,大喜。而太祖舟更進,漢軍皆失色。有人就以這件事,來述說是劉伯溫占卜之術高超無比;當然也有人則認為,只是劉伯溫的戰場思維高超,能敏銳從細微處找出問題所在,因為《明史》中也提到了,陳友諒是專門攻擊朱元璋所乘的“御舟”。(不知諸君是何種看法?)
-
3 # 知涯說史
明朝的建立極具傳奇色彩,我認為劉伯溫、徐達和李善長功不可沒,可以稱他們為明朝開國元勳。
1、李善長朱元璋帶兵攻打滁州時,他的老鄉李善長來投奔他。李善長曾經在家鄉擔任祭酒,通曉法家學說。李善長的加入讓朱元璋如虎添翼,朱元璋率軍出征,李善長就坐鎮後方,為大軍運輸糧草,安定後方。
李善長與朱元璋並肩作戰半生,出生入死,朱元璋將他比作“蕭何”,官至丞相。
2、徐達徐達元朝末年參加了朱元璋的起義軍。有了徐達的加入,朱元璋連克強敵,至正二十三年,徐達率軍在鄱陽湖打敗了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敵人陳友諒;四年後,清除了張士誠的割據勢力,被封為徵虜大將軍;同年北伐中原,推翻了元朝的殘暴統治。“千古一帥”徐達,位列明朝開國元勳名副其實。
3、劉伯溫劉伯溫通天文、曉經史,懂得兵法謀略。早期在元朝為官,後來追隨朱元璋,為朱元璋獻上實務十八策,擔任軍師。
朱元璋討伐陳友諒和張士誠時,在劉伯溫的謀劃下,徹底消滅了朱元璋的兩個死對頭,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後來北伐中原,也是在他的謀略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朱元璋多次稱其為:“吾子房(張良)也。”
總結:明朝有開國元勳三十四人,但無論是功勞還是貢獻,沒有其他人能與李善長、徐達和劉伯溫相比較。李善長安定後方,徐達攻城略地,劉伯溫運籌帷幄,三人各司其職,堪稱明朝的中流砥柱。
-
4 # 天晴愛睡覺
明朝開國功臣是:徐達,劉伯溫,李善長
徐達,明朝開國第一帥,開國將領之首。徐達也是朱元璋的發小兄弟,從小就與朱元璋有著兄弟般的情誼。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徐達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他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洪武元年,攻入大都,致使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千古一帥徐達,功績無人可及。
李善長,明朝開國文臣之首,明朝第一任也是任期最長的宰相。李善長跟隨朱元璋征戰半生,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李善長善於國政,又通曉典故,裁決事務非常迅速,還善於辭令。朱元璋招賢納士時,總是讓李善長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後率軍征討,都命李善長留守,將吏順從,居民安然,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從不缺乏。可以這樣說,李善長就是朱元璋最穩固的後方。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在建立明朝的多次戰役中,劉伯溫常常神機妙算,奇計迭出,往往能夠克敵制勝。正因為這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
5 # 蘋說
明朝的三大開國功臣眾說紛紜,不過以徐達,李善長,劉基居多。
徐達
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朱元璋對徐達的評價:
將軍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2.李善長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後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後封宣國公,奉命監修《元史》,編寫《太祖訓錄》、《大明集禮》等書。
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南韓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南明弘光政權追諡襄愍 。
朱元璋對李善長的評價:
"朕起自草莽間,提三尺劍,率眾數千,在群雄的夾縫中奮鬥,此時李善長來謁軍門,傾心協謀,一齊渡過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間,練兵數十萬,東征西伐,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當年蕭何有饋晌之功,千載之下,人人傳頌,與善長相比,蕭何未必過也。 "3.劉基
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朱元璋對劉基的評價:
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其氣剛正,其才宏博。議論之頃,馳騁乎千古;擾攘之際,控御乎一方。慷慨見予,首陳遠略;經邦綱目,用兵後先。卿能言之,朕能審而用之,式克至於今日。凡所建明,悉有成效。 -
6 # 經歷維史
明代初年,三大開國功臣,可以稱之為“明初三傑”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劉基。
1 李善長李善長(1314年—1390年),安徽定遠人,是朱元璋的丞相,後被封為宣國公,地位好比漢朝初年的蕭何。跟隨朱元璋,出謀劃策,籌集糧草,訓練士兵,鞏固根據地的建設。幫助朱元璋招賢納士,選用人才,制定官職和禮儀。參與編纂了《元史》,《太祖訓錄》等典籍。李善長畫像
2 徐達徐達(1332年-1385年),安徽鳳陽人,和朱元璋是同鄉。明朝初年開國第一大將,南征北戰,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其主要的軍事成就:擊敗陳友諒和張士誠,率軍北伐,攻陷大都(北京),掃除北元殘餘勢力。戎馬一生,謹小慎微,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喜愛,被封為魏國公。
3劉基劉基(1311年-1375年),福建青田人,朱元璋麾下第一謀士,半人半仙的人物,明朝版的諸葛亮,猶如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中過元朝的進士,開國元勳當中少有的高學歷,大知識分子,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尤其擅長詩文,明初著名的文學家。制定了建國謀略,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妥妥的諸葛孔明在世。被封為誠意伯。
-
7 # 聰明的小龍女
明朝三大開國功臣分別是兩位猛將一位謀臣徐達、常遇春和劉伯溫,他們為朱元璋掃平群雄、建立兩百餘年大明江山立下不可磨滅的赫赫戰功,名垂青史萬古流芳。他們都有著自己傳奇而精彩壯麗又風光顯赫的一生。
-
8 # 小帥筆談
1、徐達——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魏國公徐達(洪武十七年,太陰犯上將,帝心惡之。達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達長子輝祖齎敕往勞,尋召還。明年二月,病篤,遂卒,年五十四。帝為輟朝,臨喪悲慟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長子輝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樂五年卒。)
注:看似善終,但有賜蒸鵝,病疽毒發死之說。
2、常遇春——太保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國公常遇春(拔開平,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喪至龍江,親出奠,命禮官議天子為大臣發哀禮。議上,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制曰“可”。賜葬鐘山原,給明器九十事納墓中。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長子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後因過而安置茂於龍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兒子跑不了。
3、李文忠——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軍國事兼領國子監事曹國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親臨視,使淮安侯華中護醫藥。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諸醫並妻子皆斬。親為文致祭,追封岐陽王,諡武靖。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三。父貞前卒,贈隴西王,諡恭獻。長子景隆襲爵,至永樂末乃卒。)
注:毒死
回覆列表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認為明朝的三大開國功臣應該是兩位謀士一位統帥,他們分別是李善長,劉伯溫,徐達,類似於劉邦時的蕭何,張良,韓信,李善長時朱元璋前期請的先生,在前期掌握郭子興的部隊和對元朝的作戰,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劉伯溫到了後,李善長主要負責後勤排程,政務處理,而劉伯溫呢,類似張良,主要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對朱元璋,滅陳友諒,剿張士誠,北伐元朝,以及進帝位,對明初的制度都有卓越的貢獻,而徐達類似韓信,有勇有謀,運籌帷幄,南征北戰,滅了元朝,可謂時功不可沒,功臣之首名副其實,所以我認為這三人為開國的三大功臣,我的回答完畢,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