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所謂的龍爭虎鬥那是小說或者民間傳說造成的影響,就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戰鬥規模來說,充其量屬於有限的邊境戰爭。

    從諸葛亮一方來說,無論是面對曹真還是司馬懿,每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寸土未得;從曹魏方面說,把敵人趕跑了就算完,回去接著睡大覺,睡醒了就內鬥。雙方都沒有大的傷亡和土地的得失,只能算一方不停的騷擾,另一方噴一點辣椒水而已。但是被羅貫中們拿放大鏡來看,然後在添點油、加點醋,貌似打的很精彩、很激烈。

    其次,由於諸葛亮最大的工作風格就是事必躬親,這樣必然戳傷下屬的工作積極性,造成人才匱乏。到他去世的時候蜀漢能夠拿出來單獨說的人才一共也就四個——蔣琬、楊儀、魏延和姜維。姜維屬於外來戶,沒有什麼根基,即便是有能力也沒法施展。魏延和楊儀更不用說了,回來的路上就火併了。鷸蚌相爭,蔣琬倒是得了利,成了政治上的一把手,楊儀卻自殺身亡。所以說,在人才配備方面,完全可以說諸葛亮留下的是個爛攤子,領導班子迅速分裂了。

    最後,不知道您說的兒輩是不是單指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肯定是沒法和他的父親相提並論。《三國志》作者記載諸葛瞻“工書畫、強識念”,也就是說主要的興趣在書法上,智商也高。但是領兵打仗他肯定是不行,即便是行,也很難收拾蔣琬、楊儀和魏延三人分裂後的蜀漢軍政亂局。

    綜上所述,諸葛亮時代的蜀魏戰爭規模也不大,至少沒有產生關羽“水淹七軍”那樣的影響,威震華夏。同時,諸葛亮在人才培養上存在重大缺陷,從此蜀漢成為一片散沙。

  • 2 # 天意學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是要基於三國演義來說。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看三國演義一般看到關羽走麥城之後就不太想往後看了,並不是說我是一個忠實的關二爺的粉絲,而是從關二爺死後,短時間內,三國演義中描繪出彩的三國(嚴格說是東漢末年)的英雄死亡太多——書中第76章關羽走麥城,而第77章就是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呂蒙死),而緊接著第78章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華佗、曹操亡) ,第81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張飛死),後又緊接著黃忠劉備又相繼死去,中間還病死一個馬超,看這一段不能不讓人感慨壯士暮年,英雄謝幕的悲涼。當然這個扯得有點遠,但是也正是這個時期的英雄謝幕,讓後期三國成為了諸葛亮和司馬懿龍爭虎鬥的場面,各種膾炙人口的故事也就發生在他們兩個之間:六出祁山、木牛流馬、空城計、司馬懿穿女裝、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死諸葛嚇退活司馬等等,感覺整個世界都是他們兩個的,一時伯仲,難分高下,但是為什麼到了諸葛亮的兒輩就一敗塗地呢?我覺得有一下幾點原因:

    一、大勢所導致

    曹魏勢力整體比蜀漢強太多,而蜀漢一直能夠與曹魏相抗衡是因為諸葛亮個人的能力強和連吳戰略上的堅決。而到了諸葛亮死後,無論是東吳還是西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人才凋零的情況,再加上曹魏勢力本身地廣人多,又屬於當時相對發達的中原地帶,所以到最後在各方面都形成了碾壓。

    二、諸葛亮和司馬懿所處的形勢不同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受劉備託孤,獨掌大權,內部即便是有小蒼蠅也奈何不了他,所以他的後代在生存環境上相對安逸,諸葛亮在教育上也更注重的是他們的個人修養,如《誡子篇》。而司馬懿所處的內部環境相對惡劣很多,先是被曹操猜疑不被重用,後雖被重用但也一直被提防,而他的後代在生存環境上就會學會更多的生存技巧,如謀略上、政治家的狠勁上等。

    三、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個人性格上

    諸葛亮他事必躬親的性格,加上他的個人能力太強,會讓他的後代(其實也包括他的下屬)循規蹈矩的按照他的指示進行所有事情,該做啥、怎麼做等等都是規劃好的,甚至不會出現一點點偏差,這就導致他們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而司馬懿一直為了不被自己的老大除掉,各種隱忍規避,他的後代就要經常親自面對危險和困難,所以司馬師、司馬昭早早的就在曹魏集團佔據重要位置了。

    最後請大家欣賞申鳳梅大師《收姜維》中一個唱段,訴說五虎上將英雄暮年的。

    自定義封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9系列,哪雙效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