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園地

    這主要要從經濟和地理等方面來進行分析。

    1、從地理來看,東面是平原,西面是山區,而且中國的主要河流是東西向的,這樣把中國領土劃分成了南北兩大塊,這有利於南北對立。

    2、從經濟上來看,東面是平原,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而西面主要是山區,經濟發展緩慢。

  • 2 # 新時代洪世賢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中國的地理環境,中原地區幾乎全是平原,東臨大海,西邊是黃土高原,而進入黃土高原的路卻有很多。北邊屬於遊牧民族的地區,而中華民族對不能耕種的土地是不感興趣的。南方有長江天塹,再向南方是大量的丘陵地帶。

    我們知道,中國只有在明朝才開始裝備火器武器,也並沒有大量裝備。所以在冷兵器時代,自然形成的天然堡壘和關隘至關重要。所以在地理條件上,中國地形東西不易形成對壘局勢。最重要的是中原地區土地肥沃經濟發達,相對西邊而言更具有統一優勢。參考東晉十六國時代。

    舉例來說,在永嘉南渡之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江南地區成為經濟重心,相對整個中國來說,東方比西方更具有經濟優勢和人口優勢。在那個以人口和農業為第一生產力的時代。顯然南北割據比東西割據要容易的多。除了四川巴蜀地帶,畢竟天府之國,讀過《蜀道難》的心裡也都明白了吧。

    不過也有例外,那是在整體大分裂和動亂時有出現各種小國割據,如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但不足以說明更多。

  • 3 # 巴山夜雨涮鍋

    一般來說,如果一塊地盤上一馬平川,那麼很容易統一,較少出現長期對立的格局。因為兩個或多個勢力一旦分出了強弱,強的可以不斷攻打吞併弱的,實力越來越懸殊,最終很快合二為一。但是,如果地理上存在一些明顯的分界線,使得弱國能夠憑藉分界線的地理優勢抵擋強國進攻,那麼長期對立就可能發生了。

    中國的地理特徵就是如此,以秦嶺、淮河為南北分界線。中國西部,大軍若翻越秦嶺進攻,不管是從北到南,還是從南到北,都要翻山越嶺,防守一方很容易守住。尤其北方的騎兵部隊要走秦嶺更是艱難。而在東邊的淮河,水網縱橫,再往南更有長江天險。北方軍隊不擅長舟船,以鐵騎千群南下,到了江淮一帶,也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整體來看,中國歷史上北方人更為彪悍,又有馬匹,軍事上長期處於強勢。但秦嶺淮河卻給了南方相對較弱的勢力一個抵抗的機會,這就使得南北對峙成為可能。

    以歷史上已經發生的戰事而言,就有漢末的赤壁之戰,使得曹操北退,形成三足鼎立,其中南邊魏蜀聯合,與北邊曹操對峙。此後曹丕多次在江淮用兵也被東吳擊退。還有東晉的淝水之戰,擊敗強大的前秦,維持了東晉與各少數民族政權的南北對峙。這以後,南北朝基本也是以秦嶺淮河為界對峙二百年。北宋滅亡後,南宋也是以秦嶺淮河一線,與金、元對峙百餘年。

    除了秦嶺江淮之外,東西走向的黃河有時候成為另一道南北分界線。如如袁紹和曹操的對峙,如北宋和遼的對峙等,不過黃河的阻攔效果遠不如長江,所以對峙時間也不是很長。

    而東西方向來說,雖然同樣存在較為險要的礙口,即北方的潼關、函谷關和南方的三峽。但整體來說,潼關和三峽都是單方面,主要利於西邊防守東邊,而東邊防守西邊則相對較難。再者,北方就算不走潼關,也可以從山西北部渡過黃河。這就使得東西方向的險要隔絕,從阻攔效果上沒法和南北方向比。所以,歷史上儘管也存在一些小範圍的東西對峙,如秦和六國的對峙,如前秦和前燕的對峙,如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的對峙等。但整體來說,這種對峙往往是區域性的、較短時間的,不如南北對峙那麼典型。

  • 4 # 至樂無如讀書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看,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版圖的擴大,東西對立才轉變為南北對峙。中國歷史的前半期,從傳說的炎黃到夏商周秦漢,主要是東西對立。西晉到隋唐,既有東西對峙,也有南北對峙。宋以後才徹底轉變為南北對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觀眾的角度,你如何評價《魔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