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短閱讀之家
-
2 # 食人雅會
兩種方式一比較,還是禁足更好一點。
對於一個沒有野心的王爺而言,外放和禁足都沒有太大的影響。對於只是想做一個一個吃好喝好玩好的官二代,不想著皇權江山的王爺而言,只要自家兄弟隨便賞點東西,就夠他玩一陣子的了。外放或者禁足,對於王爺而言,只是換了一個享受生活的環境而已。對於皇帝來說,這樣的王爺,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對於一個有野心的王爺來說,放在京城,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遠比外放更來的安全點。自古就有,山高皇帝遠,越是遠離皇帝的地方,皇帝的控制力也會越低。講一個充滿野心,想要奪權的王爺外放,無疑是放虎歸山。把一頭老虎放回山林和關在籠子裡,哪個更好,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
-
3 # Dora11117107586
對於一個資深的小說迷,看多各種版本的明穿和清川,就以大丈夫建功立業的決心來看,明朝的外放,要明顯好於清朝的圈禁。
提到明朝的外放,那我們來說一說朱棣。他當時的封地在北平,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於1402年稱帝,改元永樂。他五次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可以說,實現了一個皇子畢生的抱負。
再說清朝,提起圈禁,就不得不說,康八子,廉親王。他被康熙斥責,又被雍正圈禁,可以說,爹不疼,哥不愛的,最後還被剔除宗籍,改名。也是夠夠的。
不過就生活來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那清朝就高明朝一籌了。
-
4 # 透哥說事
這個問題是困擾了中國古代統治者幾千年的問題,從國家建立起就一直有,一直到成立共和國以後才真正解決。
我們不考慮元朝的特殊性,到了明朝建立,朱元璋想的是宋朝的教訓,所以讓自己的兒子們分封各地而且有一定兵權,結果老朱剛死,叔叔(朱棣)就把侄子(朱允文)推翻了,之後為了防止再有其他王爺推翻自己,乾脆消掉了所有王爺的兵權,王爺們只能在各地混吃等死,但是至少讓崇禎和崇禎的太子在北京被李自成一鍋端的以後,南明可以有幾個王爺站出來繼續抵抗。而到了清朝,王爺們呆在京城是有原因的,建國初期八旗兵戰鬥力強,曾經出現過什麼四大貝勒、八大鐵帽子王等等,對皇權是一種不穩定的挑戰,所以康熙時期利用機會鞏固自己的統治,清朝的王爺們就被限制住了。
所以,不管哪種方式,其對待同姓王族的方式是有其歷史和現實原因的,不能簡單的說哪種好哪種不好。但是隻要這種皇族家天下的統治方式存在,只要皇帝存在,這種問題就沒法有效解決,任何一種方式都有好處,也都有漏洞。朝代建立初期,皇帝權力大、能力強,自然沒問題,而到了後期,各種原因出現,不論你前面怎麼選擇,結果都是造成整個皇朝的覆滅。
只有到了近代,民主共和制度深入人心以後,這個問題才真正解決了。
-
5 # 滔滔不絕好闊論
皇族的處理方法自國家建立伊始就引起了統治者的思考。在鄙人看來,禁足於京畿之地,在儘量不引起京畿地方反彈的情況下,給予其經濟與政治地位的優待,也可從皇族遠房中提拔優良人才。總而言之,事無絕對,都是相對的,主強則臣必弱。
-
6 # 不似去年時l
滿人做的好點,鐵帽子就那幾個,負擔也小。明太祖是窮怕了,把自己的後代太值錢了,後期財政負擔太重,那幫王爺們大多數在地方也不是省油的燈。
-
7 # 小飛68318291
老實說明朝分封諸王實屬不妥,就是恩養著啥事不幹,大多數皇族都庸庸碌碌,沒有命令不準離開封地,隔三差五還要害怕御史彈劾什麼不合禮制。
-
8 # 伊洛河邊看春秋
與明朝親王外放相比,清朝王爺禁足京城略勝一籌;
一 明朝王爺二十歲就外放藩國,王爺們在地方吃地方,加劇政府財政負擔,明朝滅亡時候,也沒有勤王保駕;倒是煤山自縊後,一下子冒出來多個王爺自立為帝,打著大明旗號苟延殘喘二十年;
二 清朝王爺禁足京城,出將入相,自始至終參與國家軍政大事,牢牢把握國家政權,也加強皇帝對王爺的監督,這是清朝江山二百年重要原因;
-
9 # 寧遠25
當然是滿清,明朝有朱棣造反,後期朱家子孫繁殖有幾十萬,國家養他們花費多少真金白銀,終清一朝,沒有出現這些問題
-
10 # 大正的問答日記
不用說了,當然是清朝手段更勝一籌,縱觀整個清朝,真正造反奪權的王爺幾乎沒有,明朝卻有不少造反以及預謀造反的王爺,清朝也可能是吸取明朝的經驗和滿清統治主體民族滿族人口較少有關係原因,但在表現上,清朝有更明顯的控制力,畢竟禁足在眼前,不容易形成像明朝分封王爺一樣世世代代積攢實力穩固地方的諸侯,一個是天高皇帝遠,一個是天低皇帝近,一對比就高下立判了。
-
11 # 縱橫捭闔道為先
我認為清朝把王爺禁足京城的做法上要稍勝明朝王爺外放一籌。縱觀整個清朝,真正敢於造反奪位以及造反成功的王爺基本上沒有,反觀明朝王爺公然造反的就有兩位(燕王朱棣和寧王朱宸濠),暗地奪位的也有兩位(朱祁鎮和朱高煦)。
朱棣明成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發動靖亂之役,最後從自己的侄子的手上奪位成功!明武宗時期,寧王朱宸濠兵發十萬,發動了寧王之亂。最後幸有王陽明及時鎮壓叛亂!這是明朝最為著名的奪位之亂。
皇子皇孫叛亂歷來都是封建王朝格外重視的,因為這關係到至高無上的帝位和國家的興隆衰敗!歷來因為王氏叛亂導致國家衰落和政權更替的朝代比比皆是。秦朝由於趙高李斯陰謀扶持秦二世,殺死正統繼承人扶蘇,導致了強大的秦帝國二世而終;西漢朝的王爺也是外放,導致了七王之亂,給西漢王朝帶來極大的影響;西晉時期的王爺也是外放,導致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結果是西晉的滅亡!
縱觀歷史,發現外放王爺的朝代,最後或多或少都對王朝造成一定的影響,嚴重的甚至顛覆了整個王朝!所以我認為清朝把王爺禁足京城的做法要優勝於明朝外放王爺!
-
12 # 陌上桑48272331
王爺是帝制產物,作為皇帝近親,擁有至高無上的特權,如何處理很麻煩,如果王爺外放,享受地方某一區域賦稅,或者不享受都不好,第一他地位至高無上,會干預地方政務,第二,會飛揚跋扈危害一方,第三會擁兵自重或者被其他人擁戴造反。住京城最好,但有一點,不能干預朝政和地方事物,遵守國家法度,做個富家翁最合適,而且不能世襲罔替,要代代降級。清朝做的最好,但清朝王爺干預政務,主導政務,不遵法度,這個是要命的,家天下是政治愚蠢的表現。
-
13 # 影視口碑榜
說這禁足也不算什麼了不得的懲罰,清代的指日禁足最長不過三個月,禁足期間有貼身婢女在身旁服侍,只是不能自由出入,也不允許別人探望和請安,時間長短要根據所犯錯誤的嚴重程度來定。相比終身禁足和冷宮、幽死等算是輕多了。
這項懲罰對公主而言還好說,對正得寵的后妃而言是災難不在於這項懲罰有多嚴厲,而在於盛寵不再。即使能過了三個月的期限,後宮佳麗三千,但那時候皇帝還會記得有這麼個人麼?在後宮沒有恩寵就等於沒有將來這才是最可怕的。反觀《唐磚》裡被禁足後,李安瀾非但不怕,好不容易求得皇阿瑪原諒,她居然自請辭了宮女和太監,自己獨自居住在薰風殿內,自給自足,算是很奇特了吧?
還有更清奇的,對皇子而言禁足是小懲戒,囚禁才是大罪。但最逗的是歷史上有個皇子,被囚禁期間連生了29個孩子,也算是換了種方式為國家做貢獻了。這個人是誰,他就是康熙帝的第五個兒子,因前四個哥哥都早殤,他其實算得上是名義上的皇長子。後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因起了謀奪儲位之心,被盛怒的康熙削爵囚禁。本來歷史劇到這該戛然而止了吧?可偏巧這個大哥幽禁期間沒事思淫慾,接連生了15個兒子和14個閨女,這樣的造詣也是一般人比不了的吧?文/小花粒
為了防止親王篡權,明朝和清朝對王爺採取了不同的政策,明朝是把王爺外放,而清朝則是將其禁足在京城,就近看管,這兩種方式哪種效果更好一點呢?
回覆列表
相比明朝,還是清朝的做法好一些。但是做得最好的也不清朝,而是唐宋。
漢朝初年實行分封制,皇族王爺就是諸侯,權力太多,屢資挑戰中央的權威;西晉更是如此,所以才釀成八王之敵;做的最好是唐朝和宋朝,王爺只有身份上的優待,並無實際政治權力,而且在經濟上的優待也太過,沒有像明朝那樣與地方爭奪地權。《新唐書》所言“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區夫不異”,唐自中葉,宗室子孫多在京師,幼者或不出合,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區夫不異,故無赫赫過惡,亦不能為王室軒輊,運極不還,與唐俱殫。然則歷數 短長,自有底止。彼漢七國、晉八王,不得其效,愈速禍雲。
平心而論,相比明朝,清朝對皇室的控制做的都不錯。
清朝的王爺,只作為爵位和享受生活待遇的標準存在,清朝的王爺沒有釀成什麼影響國家的重大失誤。但是由於清朝為滿族入關,本來人數就少,對漢族大臣又不敢完全信任,所以必然要在親王尋找一些有能力的賦予大權。一些有“兼職”的也是權利很大的,比如清初的“睿親王”多爾袞,曾高居“皇父攝政王”之位。清末的“恭親王”奕,“慶親王”奕誆都曾高居軍機處領班大臣和國務總理。二代“醇親王”載灃,因為是宣統皇帝生父,曾高居“陸海軍大元帥”,“攝政王”。但單就“親王”來說,實在是沒有什麼實權。至於清朝,初期,八旗旗主都是和碩親王,八旗旗主權力極大,但是中後期也都沒什麼實權,軍機大臣才是實權派,那些有名的親王,比如恭親王,慶親王,醇親王等等,都是領了軍機處差事才權利那麼大的。
永樂以前,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勳臣擔任,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王府官可兼行省參政,為地方行政首長,也可兼都指揮使,掌地方兵權。在封國內,親王擁有相當大司法、人事權,其官屬除長史及鎮守指揮、護衛指揮由進行派遣外,其餘均在封國境內或所部軍職內選用,藩王對他們有生殺予奪之權。
永樂以後,王爺雖然沒有了權力,但封賞太厚,到中後期已經遠遠超出了國家的土地和財政能力,放到地方上確與地方官府和人民爭利。藩王不僅終身有俸祿,而且待遇很優厚。歲祿單是米一項,即達5萬石,是正一品大臣的5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