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鍛彰趣義

    “意識流”一詞最初是心理學術語,見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認為人類的意識活動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流程。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流動的。這個術語在1918年,評論家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被引入了文學界。

    這個術語用來形容這樣一類作品,首先是作者隱身於作品之後,不再對作品中角色的身世、裝扮、行為、價值觀評頭論足,作者也不像在大多數小說中那樣,處於上帝視角,全知全能地安排角色和情節。作者要做的,是將角色的心理活動和意識流動完整而真實地落於紙上。

    其次是這類作品不追求外在的真實,而只關注與作品的內在真實,這是《尤利西斯》的作者詹姆斯·喬伊斯的觀點,他把消滅了作者人格的戲劇看作最高的美學形式,併力圖在小說中達到這一目標。喬伊斯認為作品是與外界事物絕緣的獨立自足的有機結構。作為現成的藝術品,它不僅與社會、歷史無關,甚至與作者本人也無關。因為社會歷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創作的素材,它們進入作品以後就被“藝術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再次,這類作品使用的技法和手段和傳統小說有很大區別,主要體現在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上。在意識流的作品中,作者並不剖析、解釋自己筆下的角色,而是將他們的意識流動完整地寫出來,由讀者去窺探他們的意識結構和心理過程,而由於受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的“心理時間”、直覺理論以及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夢與藝術理論的影響,意識流的小說家堅信人的意識沒有規律和次序,它經常被外在事物影響而只能短暫集中,任何事物的突然出現,都可能打斷人物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

    用這種方法,作者們成功過地將外在事物的變化,也就是過去小說中通常稱為場景和情節的那個部分,和角色的心理活動、意識流動融合在一起。

    意識流小說和傳統小說最大的差異有這麼幾點:一是打破了過去按照真實流動的時間和事件發展的階段來安排情節的方式。意識流小說中,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

    二是不像傳統小說那樣塑造人物。在意識流小說中,讀者很難找到傳統小說塑造人物的段落,那些外部描寫、語言描寫、情景描寫、人物的自發選擇和心理剖析,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內心獨白、思緒飄忽、不斷湧現的回憶、外部刺激、夢囈。

    三是情節性通常非常弱。我們很難在意識流小說中找到傳統小說的情節公式,既找不到人物的目標、阻礙、努力,也找不到事件的轉彎、意外、結果。伍爾夫的名作《到燈塔去》,詹姆斯·喬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時空都只侷限於一天,既沒有戲劇衝突,也沒有巧合,這一點和傳統小說很不一樣。

  • 2 # 愛科技最前線

    意識流小說摒棄傳統小說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重在表現人的意識流動,尤其是潛意識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不受時空的限制,大量運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象徵暗示的手法。

    意識流心說一般沒有三大要素,重在描寫心理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Phone 8全球遇冷!是蘋果不行了還是消費者更理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