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nt一Hunter
-
2 # 聾王異史
努爾哈赤就是被這種威力強大的“紅衣大炮”炸傷,不治身亡。準確的說是明朝仿製出“紅衣大炮”。但當時製造技術最好的就是閩南人,他們學習外來技術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紅夷大炮”是泊來品“紅衣大炮”本名叫“紅夷大炮”,聽這名就知道,是從西方傳來的,就是紅頭髮的外華人造的大炮。
明朝萬曆末年,在東南沿海明朝軍隊和荷蘭殖民者發生衝突,由於荷蘭人配備了威力強大的紅夷大炮,明軍損失慘重。明朝官員徐光啟向皇帝建議購買這種威力強大的西方利器。之後從透過傳教士介紹,澳門外國商人手中購得一批紅夷大炮。
閩南工匠是仿造主力軍明朝官員黃克瓚招募閩南工匠仿造威力強大的洋炮,當時叫“呂宋大銅炮”,但是由於鑄造工藝落後,炮膛沙眼過多,大炮經常炸膛,首次仿造失敗。
萬曆三十一年,西班牙殖民者製造了“呂宋慘案”,屠殺了兩萬多人,其中很多人來自中國福建漳州和泉州。遭受打擊的閩南人發揮善於取人之長的優勢,悉心研究紅夷大炮的結構後,很快便掌握了西方鑄造技術,並將西方技術和中國傳統的鐵鑄造工藝相結合,他們利用銅的熔點低於鐵的特性,先鑄造好鐵胎炮管後,炮管外加鑄銅壁,利用銅冷凝時的收縮力,增加炮管的抗壓強度,仿製出了威力強大、射程遠、射速高的大炮。當時按照當地風俗,每鑄造好一門大炮時,都要披上紅色的綢布揭彩,表示喜慶,因此稱之為“紅衣大炮”。
命中努爾哈赤黃龍幕帳紅衣大炮在明朝大將袁崇煥指揮的抗擊努爾哈赤的寧遠大戰中,發揮出巨大威力,26名閩南炮兵操作11門紅衣大炮,炮手羅立擊中努爾哈赤的黃龍帳,努爾哈赤的侄子和大將火狐狸被當場炸成肉漿,努爾哈赤身負重傷,最終由於傷勢過重身亡。
明朝天啟皇帝非常高興,專門派禮部官員參拜擊殺努爾哈赤的紅衣大炮。
成也“紅衣”,敗也“紅衣”清軍在與明軍激戰中,吃了紅衣大炮的虧,開始召集能工巧匠研究繳獲的紅衣大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發展火器。
清軍在錦州建立軍火製造基地,鑄成升級版的“神威大將軍炮”,又稱之為“紅衣大炮”,此炮以銅鑄之,前細後粗,長8.5尺,隆起四道,重3900斤,用藥5斤,鐵子10斤,安裝在四輪炮車上,具有身管長,彈藥量大的優點,是攻摧堅城的利器。
而明朝卻是另一番景象,朝中大臣分居兩派,一派主張大力製造威力強大的火炮,另一派則認為火炮容易炸膛,明軍傷亡慘重,是一種不可靠的武器,主張製造大炮的官員是為了騙取軍餉。兩派拉鋸,導致火器發展緩慢。
1626年明軍依仗“紅衣大炮”取得寧遠大捷,到1643年,17年間,明清火炮數量差距達到1:10,明軍處於明顯劣勢。
松錦大戰時,紅夷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史記載:“以用紅衣炮攻明塔山城……漢軍將士,載火器至塔山城西,列紅衣炮,初八日始發炮,至初九日午時,城崩二十餘丈,我兵由崩處入城”。
明軍防守利器,成了清軍攻城的利刃,真是成也“紅衣”,敗也“紅衣”。
回覆列表
就沒一個能夠列舉史料的。那就由我來說吧,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持否定態度的,根據史料記載,明朝能夠仿製紅夷炮的地方並非只侷限於福建,廣東、山西、山東、北京、四川、遼西等地都能自產紅夷炮紅夷炮,只不過時間不一樣,目前只能說最早成功仿製紅夷炮的省份是福建。
紅夷炮其實是明朝天啟到崇禎年間對西方前裝滑膛炮火炮的統稱,也有的被稱為西洋炮。嘉靖時期,葡萄牙傳入的射石炮被稱為發熕,萬曆時期,從西班牙傳入的火炮被稱為呂宋大炮,而首先接觸到這些歐式火炮的地區大都位於福建兩廣等沿海。
先來介紹一下呂宋大炮,呂宋大炮同屬於西式前裝滑膛炮,也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明代歐式前裝滑膛炮,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鑄造1門。其後又鑄造了28門。由於鑄造水平以及裝藥不當的原因,該型火炮裝備的並不算多。
相關史料:
“ 在歲癸卯,西洋人僅四百計耳,以用火炮,致我閩漳泉販夫賈 子被殲於呂宋者四萬。今西洋人潛住粵澳;實繁有徒,閩人尚多傳得其法。 戎政尚書黃克纘業捐多金,購閩人之善造者十數人輩至京,同泰甯侯造炮 於京營,已造成大炮一位,銅重三千斤”
餘為戎政兵部尚書,值建賊攻遼陽,京師大震,餘命兄孫調煥募同安善鑄呂宋炮者十四人,攜之入京。鑄三十門而上疏解並解其六於遼,令調煥為守備,將南京所攜工用炮者三十人與之偕。內一炮重三千斤,為參將李秉誠取守奉集堡。
《明熹宗實錄》天啟元年 四月○壬辰,刑部尚書黃 克纘疏請演神器,並收遺 兵 臣任協理戎政 時,曾募能鑄呂宋大銅炮 匠人來京,鑄完大炮二十 八位。遣援遼守備黃調煥 同壯士陳有功、顧應泰等 三十人解去遼陽七位。其 一位重三千餘斤,為李秉 誠請去奉集,一發擊斃建 夷七百餘人、將官二人, 此道臣高出之所目擊。其 餘重二千餘斤及一千斤 者,分守遼陽山東,聞再 發擊斃建夷二千餘人,此 袁經略之所面賞。(這裡過於誇大了呂宋銅炮的威力)
目前唯一的一門實物儲存在英國皇家火炮博物館,為鴉戰期間英軍繳獲之物。
該炮由福建布政司中左所的同安工匠於大明萬曆庚申年即四十八年鑄成敕封殲虜大將軍炮。
尺寸資料:
重1700餘斤,炮管239CM,炮腹94CM,炮尾28.5CM,口徑13.5CM,倍徑18,屬於一種歐式加農炮。
然後我們再說說紅夷炮,目前有關紅夷炮最早的記載於萬曆末年。
萬曆四十八年,廣東陽江縣就打撈出36門紅夷大炮。此後海康縣和陽江縣透過打撈沉船火炮,獲得了大量的歐式前裝滑膛炮,到天啟元年兩縣已擁有紅夷炮四十門多門。
天啟二年,兩廣總督胡應臺押解二十二門打撈的英國火炮回京。
目前還留有兩門當年的實物。炮身鑄有盾形徽章和後加的刻款:“天啟二年總督兩廣軍門胡 題解紅夷鐵銃二十二門第六門”,“第十四門”。徽章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炮徽。
鄧士亮《粵東銃略》: 職原任粵東推官,於萬曆四十八年,有紅夷 船追趕澳夷船,遭颶風,俱沉陽江縣海口 夷賊驍悍肆掠,居民驚逃。總督許檄令高、 肇二府海防及各官查驗,俱稱海水渺茫,船 沉無蹤。總督震怒。職奉委,星馳陽江,各官力阻,職堅不聽,飛騎會同參將王揚德及 守備蔡一申至海上。差通事譯夷(言)多方計 誘之,解去戈矛,分置村落。尋覓善水者撈 探,方知船沉深水中,架有大銃,墮浸沙泥。 即搭鷹揚架,捐俸僱募夫匠,設計車絞,閱 九十日,除中小銃外,獲取大銃三十六門。 總督胡將二十餘門運解至京,此則取大銃之 所由來也。
《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十六天啟元年 十一月戊戌朔》一一協理戎政李宗延言會典所 載,軍器局造銅銃、信炮等項,兵仗局造火 車、火傘、將軍、神槍等項…….查戎政府庫 貯,尚有科道賞剩及臣等撙節公費銀兩約 萬五千餘金,趁此三軍罷操,動支制辦火 車、火器以備戰守,委不可緩…州府海康縣有紅毛番大炮二十餘位,肇慶府陽江縣 有東南夷大炮二十餘位,俱堪取用,或一概 製造,庶不負世廟署神樞、神機之名。
廣東州縣所獲得的早期紅夷炮大都為打撈品。而史料中開仿製紅夷炮之先河的還是福建地區。澎湖之戰後,明軍雖然取勝,但是對西方的艦船依然十分忌憚,為了避免他們入侵沿海,根據《明清史料》澎湖善後事宜記載,明朝福建地區在天啟二年仿製過數十門紅夷炮作為海防炮。以此威懾來往的西方船隻。
下面的是目前已知的兩門最早的明代仿製紅夷炮,第一門為為天啟(四)年鑄造,儲存在福建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實物炮長313釐米,內口徑14.5釐米,炮重3100千克。督造官為俞諮皋。
還有一門是儲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天啟四年鐵炮,鍊鋼時期被擷取一段成為原料,目前只剩半截殘炮。炮身銘文標註該炮重七千斤。從截斷面來看,火炮鐵質緊密無砂眼,足見鑄造時較為精工。
天啟七年(1627年)福建總兵俞諮皋為了剿滅鄭芝龍,於是聯合了其他派系的海盜以及在東南沿海活動的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武裝船隊,約定時間共同進剿,在此期間,遣李光、楊尾等人,載送60門千觔大炮與海盜鐘斌,以表達合作誠意。
俞諮皋這個人詳細大家應該很熟悉,鄭成功紀念館的那門大炮就是由他督造的,而根據火炮重量來看,送給海盜的這批千觔大銃很大的可能就是紅夷炮。
下文為《靖海紀略》
天啟七年,福建晉江縣的鷓鴣炮臺架設的9門8000斤大將軍炮當做海防炮。(根據重量判斷,這類炮為紅夷炮無疑)由此判斷,在天啟時期,福建地區已經具備獨立鑄造【一千斤到八千斤】輕重各型紅夷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