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見周兵

    養殖大黃魚很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危害1-3兩(50-150g)大黃魚中苗,以及年初投放的春苗(體長4cm左右),一旦暴發損失較大。該病流行於秋末至第二年的春末,流行水溫為12-20℃,在兩個時間段內易發生:

    其一是秋末到12月左右,此階段危害不大,發病的區域範圍較小,藥物控制容易,

    其二是春節後到5月底,此階段屬高發期,危害大,發病區域範圍大,藥物控制相對不易。

    一般認為該病原在年初水溫較低時已經感染病魚,但未造成明顯死亡,隨著水溫的升高開始暴發,死亡量逐漸增大,在水溫16-19℃(3-5月份)時死亡最為嚴重,當水溫超過23℃時一般很少看見內臟白點病。據今年的觀察發現,3-4月份該病主要危害大黃魚中苗,除寧德外,羅源、連江、霞浦、福鼎甚至浙江一帶均是如此,5月份後對中苗的危害逐漸降低直至消失,但年初投放的春苗(包括一些育苗場)此時開始暴發該病,損失較大,主要集中在寧德、福鼎、浙江象山等地。

    對於大黃魚內臟白點病的病原菌的確定尚不統一,仍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

    給養殖戶朋友在選苗和放苗過程中的幾點建議

    1、儘量選擇優質的野生大黃魚苗,受種質退化的影響,非野生大黃魚苗種在生長速度和抗病力方面會產生退化;

    2、選苗期間觀察苗種的游泳活力、攝食情況、體長,尾柄長度以及苗場的配套設施等,綜合選擇優質的苗種;

    3、注意放苗溫度,苗場溫度和海區溫度儘量保持一致,放苗不要過早,水溫最好在15℃以上放苗;

    4、適當減少放苗密度,加深網箱,養殖過程中儘量用9統框、16統框進行養殖,保證充足的溶氧,減輕病害的影響;

    5、小苗期間減少鮮雜料,尤其是“大船料”的投餵,避免小苗中毒症的發生,可選擇優質大黃魚料。

    該病具有隱蔽性,因體表前期完好無損傷,即使有少量損耗養殖戶多半也不留意,等到開始出現大量死亡時內臟器官(脾臟、腎臟為主)已經嚴重受損,從而給治療帶來難度,因此養殖戶在日常管理中應多留意魚體活動及攝食,尤其是在該病流行的季節,發現異常應及時送檢。日常管理到位,注重鮮料質量,並添黃芪免疫多糖-樂活素來提高機體免疫力,發病時可選用五黃粉-魚賦康和楊樹花提取物-欣達安拌料投餵,連續3-5天,如果是水溫較低,常規的抗生素劑量難以有效解決時,可聯合其他藥劑共同使用(杜仲提取物-仲能)或適量增加藥物劑量、延長給藥時間等,但應注意藥物的拮抗性。水溫較低的情況下,一般藥物作用效果均不理想,但養殖戶治病心切,往往想要在兩三天內見到明顯效果,因此隨意加大劑量或使用多種抗生素就不足為奇。

  • 2 # 這是李大能

    由於沒有病症圖片,根據您的描述,初步判定是內臟白點病。

    近幾年由於海水汙染的加重,生存環境的惡化,人工養殖的大黃魚疾病頻發,尤其是以內臟白點為特徵的細菌性疾病為主,該病傳染性強、發病迅速、致死率高,一旦犯病幾乎全部感染,死亡率達到70-80%,給大黃魚養殖戶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大黃魚內臟白點病是由惡臭假單胞菌引起的細菌性疾病,流行於秋末至第二年的春末,流行水溫為12-20℃,秋季危害較小,春季危害很大。患病時魚體表正常,解剖可見脾臟、腎臟均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白色結節,嚴重的肝臟也會出現白點,肌肉失去彈性。當遇到該病時,可以採用膽汁酸+氟苯尼考+強力黴素+樂暢+三黃粉進行拌料內服,外用消毒劑,再進行調水,可以起到一定治療的效果。但是由於該病發病症狀不明顯,即使有少量損耗養殖戶多半也不留意,且惡臭假單胞菌對常見的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同時在大黃魚大規模發病時用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對於該病的控制還是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

    對於大黃魚內臟白點病,建議大家:1、 要嚴格定期消毒、改底和調水,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底質。2、 要投餵優質新鮮的餌料,堅持定時、定量、定點、定質的原則。3、 加強日常管理,做好內服保健,拌料喂龍昌膽汁酸和樂暢多苞桉精油,保護肝膽、護理腸道、抗菌消炎、增強機體免疫力。 膽汁酸可以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降低肝臟中脂肪含量,避免脂肪肝的發生;能加快膽汁的分泌和排出,結合黴菌毒素、藻毒素、重金屬離子、藥物毒素等並隨膽汁排出肝胰臟,達到保肝護膽,提高自身免疫力的作用。樂暢可有效抑制有害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在水產養殖中具有體內外驅蟲和抗菌抑菌的顯著作用,可以有效防控孢子蟲、車輪蟲、指環蟲、三代蟲、小瓜蟲等多種寄生蟲,可以維護和改善大黃魚的腸道健康。兩種產品搭配使用保肝驅蟲抗菌大大降低大黃魚內臟白點病的發生。 總之,大黃魚內臟白點病很難治療,要做到“無病先防、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才能減少大黃魚內臟白點病發病率,提高大黃魚成活率和產量,最終達到收益最大化。

  • 3 # 貴州阿丹

    大黃魚內臟結節症,又稱內臟白點病,是一種對大黃魚養殖存在嚴重危害的細菌性疾病.2014年1月,浙江某養殖場出現此病症,並有少量魚類死亡.本文就此案例對該患病魚病症、診斷手段、防治措施進行總結,以為此病的深入研究以及完善養殖技術提供參考. 一、主要病症 魚苗和成魚都患病,養殖水溫18℃,一般病魚體表無明顯病症,區別於諾卡氏菌引起的內臟白點病,不會引起明顯充血和爛鰭.解剖後可見脾、腎出現直徑0.5~1.0毫米的白色結節,肝臟變白或者淡黃色,不吃飼料.

    養殖大黃魚很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危害1-3兩(50-150g)大黃魚中苗,以及年初投放的春苗(體長4cm左右),一旦暴發損失較大。該病流行於秋末至第二年的春末,流行水溫為12-20℃,在兩個時間段內易發生:

    其一是秋末到12月左右,此階段危害不大,發病的區域範圍較小,藥物控制容易,

    其二是春節後到5月底,此階段屬高發期,危害大,發病區域範圍大,藥物控制相對不易。

    一般認為該病原在年初水溫較低時已經感染病魚,但未造成明顯死亡,隨著水溫的升高開始暴發,死亡量逐漸增大,在水溫16-19℃(3-5月份)時死亡最為嚴重,當水溫超過23℃時一般很少看見內臟白點病。據今年的觀察發現,3-4月份該病主要危害大黃魚中苗,除寧德外,羅源、連江、霞浦、福鼎甚至浙江一帶均是如此,5月份後對中苗的危害逐漸降低直至消失,但年初投放的春苗(包括一些育苗場)此時開始暴發該病,損失較大,主要集中在寧德、福鼎、浙江象山等地。

    對於大黃魚內臟白點病的病原菌的確定尚不統一,仍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

  • 4 # 壯鄉達周

    正常的鯽魚肚子裡面是沒有白色的麵條狀物的,魚肚子裡面的白色麵條狀物可能是一種寄生蟲,是不能食用的,如果遇到了這樣的魚需要開水煮熟煮透,以免寄生蟲感染引起寄生蟲病。許多動物體內都會有寄生蟲寄生,如果這些寄生蟲和寄生蟲的幼蟲進入人體很可能會引起各種疾病,所以進食肉食時儘量不要貪圖口味而生吃或者涼拌。

  • 5 # 阿志看生活

    一、內臟白點病

    基本症狀

    早期病魚體表一般完好無損,僅遊動緩慢,攝食慾下降,體質較弱者不久便死亡,體表外觀正常,但有時剖開內臟後會聞到一陣臭味,應該是臟器壞死所致,此時脾臟色澤變暗,上面佈滿白色針狀小點,大小在1mm左右,而腎臟、肝臟等臟器早期未見白點,鰓絲正常。

    隨後,部分魚體表出現潰瘍病灶,鰭條或下顎出血、發紅等,解剖觀察,病魚內臟有明顯病變,肝臟顏色變淺,呈黃色或者白色,易碎(少量肝臟上面也有白點結節,小於1mm),脾臟、腎臟上佈滿大量近似球形的白色結節,大小不一,小的1mm左右,大的2-3mm左右,鰓絲潰爛,腸道有腹水(見圖1、2)。取白色結節顯微鏡檢,可見很多橢圓形的棕褐色包被物,為細菌菌落外包的纖維組織、上皮細胞增生形成(見圖3)。

    圖1 大黃魚中苗內臟白點病,體表正常,脾臟、腎臟均有大量白色結節,大小不等,形似圓形

    圖2 大黃魚小苗內臟白點病,病魚體表潰瘍,肝臟失血變白,佈滿白色結節,脾臟腫大,有白色結節。

    圖3 大黃魚內臟白點病的腎臟白色結節在顯微鏡下的形態

    對於大黃魚內臟白點病的病原菌的確定尚不統一,仍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

    給養殖戶朋友在選苗和放苗過程中的幾點建議

    1、儘量選擇優質的野生大黃魚苗,受種質退化的影響,非野生大黃魚苗種在生長速度和抗病力方面會產生退化;

    2、選苗期間觀察苗種的游泳活力、攝食情況、體長,尾柄長度以及苗場的配套設施等,綜合選擇優質的苗種;

    3、注意放苗溫度,苗場溫度和海區溫度儘量保持一致,放苗不要過早,水溫最好在15℃以上放苗;

    4、適當減少放苗密度,加深網箱,養殖過程中儘量用9統框、16統框進行養殖,保證充足的溶氧,減輕病害的影響;

    5、小苗期間減少鮮雜料,尤其是“大船料”的投餵,避免小苗中毒症的發生,可選擇優質大黃魚料。

    該病具有隱蔽性,因體表前期完好無損傷,即使有少量損耗養殖戶多半也不留意,等到開始出現大量死亡時內臟器官(脾臟、腎臟為主)已經嚴重受損,從而給治療帶來難度,因此養殖戶在日常管理中應多留意魚體活動及攝食,尤其是在該病流行的季節,發現異常應及時送檢。日常管理到位,注重鮮料質量,並添黃芪免疫多糖-樂活素來提高機體免疫力,發病時可選用五黃粉-魚賦康和楊樹花提取物-欣達安拌料投餵,連續3-5天,如果是水溫較低,常規的抗生素劑量難以有效解決時,可聯合其他藥劑共同使用(杜仲提取物-仲能)或適量增加藥物劑量、延長給藥時間等,但應注意藥物的拮抗性。水溫較低的情況下,一般藥物作用效果均不理想,但養殖戶治病心切,往往想要在兩三天內見到明顯效果,因此隨意加大劑量或使用多種抗生素就不足為奇。

    據統計顯示,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有兩點:

    第一、菌株的耐藥性。前兩年能治療內臟白點病的藥物,依照先前的濃度現在使用基本無效,有的藥物濃度即使增加數倍但效果依舊不理想,菌株耐藥性越來越強,這種惡性結果務必引起我們的重視。

    第二、漁藥的濫用。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目前漁藥濫用依舊嚴重,使用國家規定外的抗生素已經習以為常,有的養殖戶甚至私下購買人用抗生素來用於大黃魚病害的治療,著實令人震驚,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 6 # 加州鱸魚前沿

    大黃魚內臟白點病是由惡臭假單胞菌引起的細菌性疾病,流行於秋末至第二年的春末,流行水溫為12-20℃,秋季危害較小,春季危害很大。患病時魚體表正常,解剖可見脾臟、腎臟均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白色結節,嚴重的肝臟也會出現白點,肌肉失去彈性。當遇到該病時,可以採用膽汁酸+氟苯尼考+強力黴素+樂暢+三黃粉進行拌料內服,外用消毒劑,再進行調水,可以起到一定治療的效果。但是由於該病發病症狀不明顯,即使有少量損耗養殖戶多半也不留意,且惡臭假單胞菌對常見的多種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同時在大黃魚大規模發病時用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對於該病的控制還是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木堡之變中的明軍傷亡為什麼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