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代有哪些帝王墓是儲存完整的?有沒有被考古學家開啟的唐代帝王墓?
4
回覆列表
  • 1 # 全球兵器庫

    武則天的墓目前是沒有被盜過的,據目前考證,在唐代除了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沒有被盜過以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被盜過。只是受損程度有所不同。

    目前,被考古學家發掘研究的唐代帝王的墓並不在少數,多數唐代帝王的陵墓已經被髮掘,考古學家發現很多陵墓都被盜墓者竊取過。這個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唐朝後期戰亂動盪不安。最著名的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並且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唐朝中央的實力,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地方割據的形勢。戰爭需要錢,而古代帝王的陵墓中多數都藏有很多金銀財寶,所以打仗者,他們可能會去盜取這些帝王的陵墓,就像曹操曾專門設立了一個職位叫摸金校尉,其職責就是尋找漢代皇帝的陵墓並挖掘其中的財寶。另一方面,就和一個叫溫不劫的人有關。相傳在李世民時期有一個叫溫不劫的人,這個人會讀心術。袁天罡發現了這個人的異能,便將其引薦給李世民。溫不劫也為李世民展現了這個異能。李世民大驚,後來給了他一個官。但是李世民對他十分防備。之後便找藉口將溫不劫抓了起來,並要殺掉溫不劫。但是溫不劫很幸運地逃走了,沒被抓到。事後袁天罡曾對李淳風講,“我預料到溫不劫的後人會從事盜墓,我將他引薦給皇帝也是希望他受到皇帝的恩惠,當他的後人可以在盜取皇陵的時候下手輕點。如今來看,恐怕當初的決定是不妥的。”溫不劫在民間隱姓埋名過了許多年,他的後人果然從事盜墓,並且十分針對帝王陵墓,大力洗劫了許多唐代帝王的墓。

    綜上所述,迄今為止,唐代的大概只存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尚未被盜過,並且考古學家也未曾對其進行發掘。

  • 2 # 風清滴露

    武則天的乾陵被盜過,但均未得手。乾陵墓位於咸陽市幹縣境內海撥1千多米的梁山之側。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他動用了40萬士兵,對乾陵進行瘋狂挖掘,但挖到最後連墓冢具體方位都沒找著。第二個光顧的是五代十國的華原節度使溫韜,他也動用了數萬人準備挖掘乾陵。可是士兵一上山就遭到狂風暴雨的襲擊,連續幾回都一樣,士兵一下山天氣立馬轉晴!溫韜也弄不明白到底是什麼一回事,所以也只能就此作罷。第三個就是民國時期的將軍孫連仲。他打著軍事演習名號,在梁山上安營作寨,並用炸藥炸開了墓道,正準備進墓時忽現龍捲風,風沙走石,天昏地暗。孫也這好撤兵下山。乾陵就此躲過一劫。

    "關中十八陵"被盜被破壞的也不在少數,如定陵,就屢遭羌和吐蕃焚燬和資掘。明萬曆二十七年又遭太監梁永巡陝時洗劫。還有泰陵,也曾遭多次破壞洗劫,朱溫篡唐時,華原節度使溫韜對在境唐陵悉數發之。浩劫不僅使宏偉地面建築蕩然無存,有的甚至直接破壞了棺槨及遺骸,實令人髮指。

    改革開放後對"關中十八陵"又進行了重新整理和修復,現在的"關中十八陵″環境幽靜,山道整潔,樹木蔥籠。也是瞻仰旅遊的好去處。

  • 3 # 錢旅人

    武則天的乾陵位於今天陝西乾縣,是關中唐十八陵中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唐代帝陵,這座帝陵是中國歷史上是唯一的兩個皇帝的合葬陵,也是唯一的女皇帝的陵墓,更因為其氣勢雄偉,按照長安城二分之一比例來完成,又有矗立陵前的無字碑,引來後世猜測與爭議。唐末曾有黃巢起義軍企圖盜陵,因山體堅固,所以旁側挖掘,傳說當時雷雨交加,士兵紛紛說是“姑婆”顯靈,大約因為這個原因,挖盜終止,卻在山下留下一條“黃巢溝”。一直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人無意之中在半山腰發現了墓道口,可是墓道內黃沙灌注,石板相扣,堅固異常,可見其完好儲存,未被盜掘!因此有關部門將其完好封存,保留至今!陵前石碑“唐高宗乾陵”為清代陝西巡府畢沅所書,另有一塊是由郭沫若先生所題“唐高宗與則天皇帝合葬之墓”,這是現代史學家為這不易的女子正一回名吧!

    唐代另外十七座陵墓自西向東穿過陝西關中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蒲城,陵墓都在不同時期被盜掘,最引人遐想的就是太宗昭陵所陪葬《蘭亭序》是否已經佚失在五代時期溫韜的盜搶中,或者他陪葬的也是前人高仿吧。有些已然封土都難見蹤影,筆者曾一座座去找尋,摸著橫在耕土中的石翁仲,不僅想起兩句“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 4 # 大齊地攤

    有盜賊盜而沒有被盜,因為乾陵太大,而且在山上比較醒目,盜賊不敢使用大型的盜墓工具,而小偷小盜在山上根本不起作用,故而留到現在。

  • 5 # 雜錦盒

    中國有三大奇異皇陵,一個找不到,一個不敢挖,一個挖不動。武則天的乾陵就是挖不動的那個,這也是它幾千年來不被盜的原因。為什麼挖不動

    挖武則天乾陵的有三波人,他們分別是黃巢、溫韜和孫連仲。

    黃巢因為缺少軍餉就打起陵墓主意,他曾動用四十萬軍隊去挖乾陵,可最後只挖出一條四十米大溝,因為挖錯了方向,墓道口都沒找到。現在那個地方被稱為“黃巢溝”也算個小景點。

    溫韜在關中做了七年節度使,在這七年時間裡大大小小的皇陵都慘遭他的毒手,唯獨乾陵是個例外。溫韜也曾帶幾萬人上山挖墓,可人一上山便風雨大作,無法展開挖掘工作;可人一下山又立馬放晴。沒有人知道原因,溫韜也不敢再挖了,歷史也只記載了一句“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孫連仲在挖乾陵的時候可不是動用幾萬人手工挖,而是用現代化裝備機槍、大炮等。墓道口三道石門均被炸開,正要準備進去的時候,突然狂風肆起,烏雲遮天蔽日,飛沙走石,抗日名將孫連仲看到這種情況,也不敢再挖,叫人把墓道口重新堵上就撤了。

    這只是挖陵動靜比較大的幾位,真正想盜乾陵的不知道有多少,都因各種原因中途中止無功而返。

    為什麼會有奇異的現象,中間有什麼故事?

    唐高宗病逝後,武則天便下令讓當時非常有名氣的風水師袁天罡和李淳風來尋找最佳的墓穴。袁天罡根據星象選了一塊好寶地,在地上放了一枚銅錢,蓋了地層浮土就回去了。李淳風根據地理位置也發現一塊寶地,然後利用五行八卦找準點位拔下自己的髮簪插入土中也回去了。

    當大臣們找到他們所說的位置,驚人的發現李淳風的髮簪正好插在袁天罡銅錢眼中,隨即武則天下令修建陵墓。

    因為唐太宗開創了開山式陵墓,簡稱開山陵,即整座山都是陵墓的保護層,地宮入口比較難找,所以黃巢四十萬人來挖,挖錯了方向。當年孫連仲在炸墓的時候也連炸了一月也沒找到入口。

    關中十八陵,其它陵都怎麼樣了?

    上文中提到的溫韜除了乾陵挖不動以外,其它陵墓無不一遭他的毒手。

    溫韜是關中節度使,是關中權利最大的一個長官,而他最大的“政績”不是保一方平安,而是盜墓,五代史記載“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從悉發掘之中可以知道,除了乾陵,沒有一個逃過了其被盜的命運。

    可以說,除了乾陵沒有被人盜取成功,其它的都無一倖免。而乾陵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墓中的財寶,還是相當大的考古價值,聽說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

  • 6 # 文物考古聊歷史

    命運似乎格外眷顧這位歷史上唯一的女皇。事實上在唐末的動亂中,有個叫溫韜的人幾乎將唐代帝王陵盜了個精光,只有武則天的墓沒有被盜。《新五代史·溫韜傳》中記載:

    “韜在鎮7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乾陵就是武則天與李治的合葬陵。也就是說溫韜不是沒打過乾陵的主意,只是在盜墓的時候突然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最終溫韜沒有繼續挖下去。不過,溫韜之所以沒有得手還有一個原因,據現代考古勘測,在通往乾陵玄宮的墓道門外,有長條巨石磊疊起來的牆,每層石條之間還用鐵栓固定,縫隙間澆注鐵水,十分的牢固。郭沫若曾希望開啟乾陵,但被拒絕了。根據探測,預估地宮約5千立方米。寶物達數噸。

    不過,乾陵周邊的陪葬陵可就沒那麼幸運了。乾隆周邊有近17座陪葬墓,如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但基本上都被盜了。這3座墓都是在神龍三年(706年)入葬乾陵的,不是這3位死的巧,而是中宗李顯有意為這3人“翻案”。公元706年正好是武則天去世後的一年。

    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潤都是死於701年。對於永泰公主的死因,史書上寫著“珠胎毀月”,也就是難產而死。不過,據傳大足元年,李仙蕙因與其兄邵王重潤(懿德太子)、婿武延基竊議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得幸武后事,“九月壬申(701年10月9日),太后皆逼令自殺。”

    所以,這二人的真正死因很可能是因為議論武則天的私事被處死的。“永泰公主”和“懿德太子”是在他們死後李顯追封的。

    而章懷太子李賢是武則天的次子,曾被貶為庶民,遷巴州,公元684年死在了巴州,也是在706年被遷回乾陵的。據傳李賢曾作一首詩:“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以此來暗示武則天不要把自己的兒子都害死,否則自己的地位也將不保。

    乾陵的地面建築有部分殘存。如著名的“無字碑”,雖然是無字碑,現在碑上卻不是無字的,宋代文人到此一遊時在石碑上題了不少字。

    還有司馬道上的石刻,有華表、帶有翅膀的馬、鴕鳥、石像生、王賓像、獅子等。為什麼會有鴕鳥石刻?鴕鳥產於非洲、西亞,漢代由波斯傳入中國,先傳入的是鴕鳥蛋,《漢書》稱為“大雀卵”或“大鳥卵”。唐朝時吐火羅國進獻鴕鳥,所以鴕鳥石刻很有紀念意義,是唐朝與非洲友好往來的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前半生跟心動的人談戀愛,後半生跟心安的人過一生。為什麼不能同時心動且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