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蟲欲飲冰
-
2 # MOONLIGHT
長城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傑作,它盤踞在重巒疊嶂之間,蜿蜒在沙漠之上,氣勢磅礴,堅固雄偉,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曾有權威人士做過統計,修築長城所用的磚石,如果用來修建一道厚1米、高5米的長牆,這道長牆足以環繞地球一週;而如果用來鋪築寬5米、厚35釐米的馬路,則可以環繞地球三週以上。但今天的人們在感嘆其浩大偉岸的同時,不知還有多少人能夠體味出其背後的辛酸。修築長城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給平民百姓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兩千多年前修築長城的起因聽起來頗為荒唐。
“亡秦者胡也”,萬里長城因一句謊言而修
一提到萬里長城,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儘管秦始皇不是歷史上修築長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但在人們的印象裡,長城與秦始皇有著不解的淵源,提到長城就不能不說秦始皇。
秦始皇是一個有著強烈危機感和憂患感的帝王。當上皇帝之後,他並沒有因一統天下的成就而陶醉,相反卻一直憂心忡忡。大秦帝國是在暴力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反對的聲浪即使很小,但大規模爆發卻從未間斷。如何謀求大秦帝國的長治久安,是他的心願也是他的心病,這件事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他。
大秦帝國在將新政推向全國的過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為了獲得民眾對大秦帝國的認可,安定天下民心,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開始不斷地巡幸天下。他巡遊的地點先是選擇在秦國境內,試行一年之後,逐步推廣到秦國以外的領地。始皇二十八年,他從咸陽出發,經齊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到達海邊,又轉經江蘇、湖南、浙江、湖北返回咸陽,其行程幾乎遍及整個中國。即便是在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他的旅程仍然漫長得令人生畏。
巡幸天下使得秦始皇的思想意識受到很大沖擊,思維方式也受到很大影響。秦國在戰國七雄中處於西部邊陲,論武力它可以雄霸天下,但若論發達程度,無論是文化還是經濟,與齊國等中原核心地帶相比都有著不小的差距。巡幸之旅雖然辛苦卻也令秦始皇大開眼界,一種流行於齊地的方術吸引了他,使他對求仙問道以及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方術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這可能有助於排解他身心的巨大壓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位名為盧生的方士逐漸成為秦始皇的寵臣,他就是那位編造謊言引動秦始皇修建長城的主角。盧生原本燕人,雖然僅為一個方士,但對秦始皇的施政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說到秦始皇的殘暴統治,歷史學家都繞不開兩件事,一是修長城,二是坑儒,這兩樁事的始作俑者都是盧生。
按理說,當時正值壯年的秦始皇不應該對生死問題有那麼緊迫的危機感,但長生不老似乎與長治久安有著天然的關係。為了尋求不死藥,秦始皇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求仙、封禪無所不用其極,最為典型的是派徐福帶三千童男童女到東海求仙,規模之大史無前例,但卻一去杳無音信。
秦始皇寄予厚望的方術之道沒有收到任何效果,他所面臨的現實威脅反而越來越大。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他在東巡的過程中遇刺,雖然倖免於難,但受到的打擊非同小可。不過兩年,他在咸陽微服巡行,又一次受到襲擊。這一次的打擊更甚前次,當年遇刺尚在秦地之外,這一次危險發生在首都咸陽。連京城的安全也成了問題,他內心的無奈與恐慌可想而知。
的確切答案。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他派盧生去求仙人指點未來的發展方向。盧生此去沒有任何收穫,回來後,他對秦始皇大肆歌功頌德,吹拍溜鬚,言辭間沒有實質性的東西。對人們的阿諛奉承,秦始皇已聽了很多年。他需要的不是這些,他強烈渴望的是對鞏固政權真正有益的東西。於是他再派盧生入海尋求仙人指點,總是無功而返的方士這次帶回了一本《錄圖書》,這本讖書上記錄著一個驚天秘密:“亡秦者胡也”。
一直渴望對手的秦始皇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打擊的目標,他內心的焦躁與不安便要迅速釋放。盧生一句搪塞責任的話引發了中國一場空前的戰略大震盪。秦始皇立刻派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匈奴,把匈奴逐出河套趕到陰山以北。秦始皇仍然不放心,為了防患於未然,又不惜血本,徵用七十萬勞工,歷時多年,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止遼東,綿延萬里大規模修築長城,以絕胡人亡秦之患。
胡人究竟有什麼樣的威脅,使得秦始皇如此興師動眾?
盧生所傳“亡秦者胡也”中的“胡”為何人?他們對秦帝國的威脅究竟何在?秦始皇為何要下此血本豪賭明天?
秦時指的胡人,就是以後的匈奴。追溯歷史淵源,匈奴原本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就秦國而言,其早期的建國史堪稱一部與胡人的鬥爭史,中間既有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經驗。秦昭襄王時,胡人威脅到秦國的北部邊境,秦國出於東進的考慮,對胡人採取了築城防守的策略。
戰國中後期,胡人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他們飄忽不定的作戰方式令中原國家頭疼不已。趙武靈王以胡服騎射革新武裝,在與胡人的鬥爭中大獲全勝。
秦始皇統一全國時,匈奴人逐漸由一盤散沙匯合成一個較為統一的國家,實力又有所增強。匈奴首領稱為“撐犁孤塗單于”,“撐犁孤塗”是天子的意思,“單于”是廣大的意思,中原人習慣上將他們簡稱為單于。
當時雙方邊境相對穩定,秦軍與匈奴間沒有大規模的衝突。這一方面是因為秦軍善戰,匈奴人不敢輕易挑釁。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匈奴所處的形勢險惡,他們西臨大月氏,東接東胡,南面強秦,三面都有強敵存在,匈奴不敢輕舉妄動。
按照當時的情勢判斷,如果秦帝國不主動挑起事端,匈奴是絕不敢輕易南下的。秦始皇是個有雄略的帝王,他早有徵伐匈奴之心。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國剛剛完成統一,秦始皇就有意趁熱打鐵,一舉收服匈奴。
他在廟堂之上召叢集臣廷議此事,受到丞相李斯的強烈反對。李斯認為與匈奴交戰有弊而無利,他分析雙方的情勢之後,給出了不可攻擊匈奴的幾條理由:
首先,匈奴居無定所,很難將其制服。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城池居住,也沒有財富需要保護,根本不怕攻擊。
第二,攻擊匈奴,大秦將處於兩難境地。如果派輕騎兵速戰速決,糧草供應問題很難解決;而如果派輜重大兵壓境,則部隊的機動靈活程度受損,很可能追擊不上匈奴。
第三,即便取勝匈奴,結果也是無利可圖。匈奴地處蠻荒,經濟文化非常落後,對秦國的發展壯大沒有多少效益。另一方面,俘獲的匈奴民眾也不好駕馭,弄不好還是安全隱患。但若將他們殺掉,那更不是天下蒼生和陛下所願意看到的事。
李斯得出的結論是,勞師遠征匈奴只會消耗朝廷的力量而沒有實際收益,不利於秦國的長遠發展。
應該說李斯的分析相當有見地,日後形勢的發展也與他的分析有許多吻合之處。李斯是秦始皇最為倚重的大臣,他的觀點在秦始皇那裡有相當分量。再加上中原剛剛統一,百廢待興,穩定中原局勢顯然比貿然進攻北方更為妥當,秦始皇只好將北擊匈奴的打算擱置下來。
一晃6年過去了,中原的穩定並沒有如期望中的那樣取得很大的進展,秦始皇感受的威脅反而越來越大。這種威脅常常是莫名的,因為不知秦國的未來如何,因為無處發洩內心的恐慌,秦始皇非常焦躁不安。
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當燕人盧生向他獻上“亡秦者胡也”的圖讖時,秦始皇的情緒為之一振,他覺得大展身手的時機到了,消除大秦帝國隱患的時機來了。在他看來,如果不立即北擊匈奴,秦帝國很可能會亡於日益壯大的胡人之手。他委派能征善戰的大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精兵強將向匈奴發起了強悍的衝擊,一舉收復了河南與榆中地區,第二年又收復高闕,直抵陰山及河套地區。匈奴受到沉重打擊,他們不僅抵不過蒙恬的攻擊,還擔心東西兩翼受到襲擊,最後乾脆逃往大漠北方去了。
秦軍對匈奴此戰,表面上看應該是大獲全勝,但正如李斯當年所指出的那樣,胡人居無定所,沒有不能放棄的地盤,他們隨時可以遷移,秦軍的勝利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內容可言,反而為自身平添了不少麻煩。
匈奴人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法令秦軍非常頭疼,為了防止他們的侵擾,秦始皇決定修築長城。一馬平川的地方適合匈奴人騎射行動,修築城池限制他們的特長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修城禦敵並不是秦始皇的首創,早在公元前7世紀前後,各諸侯為了抵禦對方的進攻,就開始在自己的領地上修築高大的城牆,這些城牆被稱之為長城。公元前4世紀前後,燕、趙、秦等國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也相繼修建長城。
修築長城禦敵是古已有之的辦法,並不是什麼創舉,但卻被秦始皇發揮到極致,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秦代以後,沒有修過長城的朝代寥寥無幾。
秦始皇不僅把趙、秦、燕、韓等國的舊有長城連成一線,又增築擴充了許多部分,形成了長達12000華里的萬里長城。秦始皇不僅築長城,還修建了直道。他的想法是,長城可以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保證秦不為“胡”所滅。而直道的修成,可以使秦國的騎兵在三天三夜之內直抵陰山,給“胡人”以致命一擊。
在今天看來,長城是一項了不起的奇蹟,但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秦代,修築長城對黎民蒼生來說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與劫難,秦始皇修築長城為秦帝國的最終滅亡埋下了禍根。
長城功過萬古評說,秦究竟因何而亡?
秦始皇是中國從奴隸社會轉入封建社會的第一位皇帝,是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而他所傾力打造的長城也是爭議不斷。關於長城的功過,或褒或貶,歷來有不同的看法。
孫中山先生對萬里長城評價很高,他在《建國方略》中指出,秦始皇這個人雖然不怎麼樣,但修築長城的功勞堪與大禹治水相提並論。如果沒有長城捍衛中原,中國可能等不到宋、明,在楚漢時代就已亡於北狄了,更談不上漢唐時代的興盛。他繼而把漢民族同化蒙古、滿族的功勞也歸到了長城名下,因為長城的存在使得中華民族的同化力得以壯大鞏固,才能夠“雖一亡於蒙古,而蒙古為我所同化;再亡於滿洲,而滿洲亦為我所同化”。
孫中山先生雖然對長城青睞有加,但一些有見地的史學家對此卻並不苟同。他們敏銳地指出,秦帝國看似解決了北患,但戰場上的勝利只是暫時的,秦始皇終其一生,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匈奴問題,遊牧民族雖然一時被震懾卻絕對沒有屈服,“滅秦者胡”是他內心揮之不去的痛。長城的防禦作用也非常有限,漢唐之所以興盛不是因為長城,而是其開放的文化與國力的強大。大明是修建長城最下工夫的朝代,然而終免不了被外族所滅的命運。
長城從來就沒能擋住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明朝兵部尚書劉燾對此的感受非常深切。他說修建長城是自古以來沒有辦法的辦法,修長城抵禦外患是一個怪圈,幾乎達到了惡性迴圈的程度。修長城下的工夫越大,人們對外敵入侵的擔心就越強烈,國家的錢財耗費也就越多,部隊的戰鬥力反而更弱。國家沒有哪一年不為修長城耗費巨資,但長城的功效與價值卻並不能體現出來。長城成了消極防禦的代名詞,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修建的長城,因為防線過於漫長,僵化消極的城牆很難抵得住敵人的突然來襲,其弱點顯而易見。
清朝入關以後,決定不再修築長城。康熙時,邊防總兵蔡元向朝廷報告說長城有許多部分倒塌,要求進行補修。康熙很不以為然,他說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歷代經常修繕,但從來都沒有因此而免除邊患。明末清太祖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不在修城而在修民。他指出:“民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是也。”
秦始皇死後,其子胡亥設計害死了長子扶蘇奪得帝位,稱為二世皇帝。二世胡亥繼位,橫徵暴斂,變本加厲,終於引發農民起義。大秦帝國最終亡在二世胡亥手中,這使得人們又想起了那句“亡秦者胡也”的預言。漢朝大儒鄭玄曾對“亡秦者胡”加過註解,稱這裡的“胡”指的不是“胡人”而是“胡亥”。這種事後諸葛般的解釋,我們權且一笑聽之。但笑過之後不免疑惑,大秦帝國究竟因何而亡?是誰滅亡了大秦帝國?
其實杜牧那篇傳誦千古的《阿房宮賦》說得再明白不過:“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亡秦者非胡人,也非天下,而是秦自己。
-
3 # 寧哥說事
世界上有這麼一個觀點,世界上三個最愚蠢的工程,金字塔,長城,以及大和號。康熙皇帝更是提出長城無用論,批評秦始皇,漢武帝,明太祖等人勞民傷財。但是長城真的沒有用嗎?
一.長城都是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中,所以想要大兵團攻打這些地方几乎不可能,進入長城的入口就只有那麼多,所以只要中原王朝重兵駐守關隘,遊牧民族很難進入中原。
二.遊牧民族攻破了一兩個關口進入內地,但是整個長城防線依然在中原王朝手中,所以遊牧民族往往都是迅速劫掠,然後立即離去,不然就有可能被關門打狗。
三.長城還是中原王朝向外擴張的橋頭堡。長城的建立並不是見到的防禦工事,而是一種積極的防禦作戰點。就像漢武帝時期,漢軍就以長城為進兵據點,也就是進可攻,退可守、在王朝國力強大時,長城時中原軍隊前出的基地,在王朝衰弱是,長城又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預警系統。宋朝就是因為失去預警系統,導致金軍南下時沒有任何預警訊號,而在河湟作戰的西軍沒能及時回援導致北宋滅亡。
-
4 # 歷史是個大葫蘆
是的,長城就是個擺設,根本沒有發揮什麼鬼作用。
嬴政老爺子閉門造車,一天天就會亂搞瞎搞,修個鬼長城呀!好端端把一個國家修沒了。
古代的超級大工程真的發揮了應該有的作用的,只有京杭大運河。
不過長城這個擺設真的是誤打誤撞,雖然沒有發揮當初設想到的作用,但現在卻儼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成為了中國的符號和標誌。秦始皇老人家說:萬萬沒想到呀……
-
5 # 當代曹植
長城當然不是擺設。
正因為中國有了長城,才沒有像其他三大文明古國一樣消亡,中華文化也因此從未斷代,也就沒有古中國一說。
長城首先是軍事功能,北方遊牧民族要南下中原,必須要先過長城這一關,即便其攻下一口,人能過而馬過不去,必須清除城牆才能透過,給遊牧民族帶來了不少麻煩。
而長城上的守兵居高臨下利用箭樓射殺敵人相對方便,又有烽火臺傳遞資訊,每隔一段距離又有大量士兵駐紮,長城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可以迅速運兵和運送物質。
在中原王朝北伐草原民族時,長城又是後勤補給基地,勝可長驅直入,犁庭掃穴,敗可退回長城,補給休整。
其次是經濟功能,中原王朝可以透過長城戒嚴來封鎖貿易。中原王朝往往用鹽、鐵器與茶葉絲綢瓷器等交換草原民族的戰馬與毛皮。中原的物質對草原人來說是剛需,因此,最先妥協的往往是草原民族。這也是中國古代的貿易戰。
長城其實是北方遊牧民族最大的敵人,也是漢民族最好的守護神。
-
6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秦始皇修長城當然不是擺設,秦始皇當然不是傻子,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長城,面對遊牧軍隊不斷對邊境小規模襲擾,怎麼辦?漫長邊境線怎麼防守,根本就無法防守,需要多少軍隊,朝廷根本負擔不起,需要多少後勤保障,長城邊牆部分足可以應對大多數小規模襲擊,長城能有效遮蔽遊牧軍隊騎兵,康熙說長城無用,實際清廷對長城維護,修建就沒有停止過,傻子才說長城無用,只是形象面子工程。
-
7 # 曉麗說影視
作為一名華夏人,相信大家對於萬里長城並不陌生,現在萬里長城已經成為了中國一個非常著名的景點並且享譽全球,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長城已經成了古代歷史的一個標誌。自秦朝建成之後它就一直橫亙在中國的土地之上,其不僅是一個旅遊的景點或者說是一道防禦工事,更是歷史長河當中華夏人精神的一種象徵。但有很多人一提到長城都覺得是一個比較類似於擺設的防禦工事,其實並不是
第一個史實,那就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所知道的萬里長城是秦朝建立的,但是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能夠看到的萬里長城並不是全部由秦朝人建造而成的,它其實是由戰國時代許多國家的防禦壁壘所連線而成的而已,只不過是因為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這一歷史事件太過於出名,所以很多人都把萬里長城當成了是秦朝建築歷史上的一個奇蹟而已。
第二個史實,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程序當中,在所有的王朝建設當中,只有兩個朝代沒有修築過長城,一個是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另一個是滿族所建立的清朝。除去這兩個王朝之外,其他的所有正統的封建王朝都曾經修築過長城,再不濟也對長城進行過修繕或者是整理。所以我們從上述的兩個史實就可以看到長城,其實在古代歷史的發展程序當中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不會所有的王朝都對其青睞有加,不會幾乎所有的王朝都會 修繕處理長城。
那麼我們瞭解這兩個史實之後,再來重新回到上述的問題。 其實對於長城的一些偏見不僅是我們普通的大眾擁有,著名的聞一多先生,他對長城就曾經提出過很多批判,曾經在許多次公開演講當中,他都提到過秦始皇雖然修築了長城,但是它又何曾擋住過匈奴呢?這樣的觀點,我們並不能夠說是全部錯誤的,畢竟長城是建造完成了,可匈奴卻一直與中原地區的文明在產生摩擦,長城並沒有完全的隔絕匈奴的南下,到了後來他也沒能完全的阻擋其他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文明的侵擾,所以聞一多先生的那個問題也是比較正常的,因為長城確實沒能夠完全地保障中原地區文明的安全發展。
在冷兵器時代,長城防禦功能有巨大優勢 但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沒有長城,如果沒有那樣的一道防禦壁壘橫亙在中原和北地少數民族之間,那麼是不是少數民族南下侵擾中原地區的機會就會成幾何倍數的增長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同樣也是毋庸置疑的。
長城作為古代歷史上一道著名的防禦壁壘,對於中原王朝的保護作用是相當突出的。熟悉歷史的人都十分的清楚,也就是秦國在戰爭當中所俘虜計程車兵,這些人投入到對防禦工事的修建當中是最合適的一條道路了,畢竟他們人數龐大,並不能夠做一些不人道的事情。同時,我們站在秦朝的角度上來考慮,這麼數量龐大的一支軍隊是不能夠遣散的,不然就不利於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所以將他們投入到對防禦工事的修築當中還是非常合理的。因為修建長城也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但是我們也需要正確的去認識長城的作用,所以在這裡我們也不得不為它的真實締造者秦始皇而說一句公平的話,這樣的一道防禦工事,實際上是功在當代立在千秋的。它是中原地區文明發展的一種保障或者說一種實際措施,並不能夠當作是秦始皇是一位暴君的例證,畢竟長城的修繕是為了保障中原地區文明的安全發展,並不是為了貪圖享樂。更重要的是,在失去長城的阻礙之後,中原地區所受到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長城在古代歷史的發展當中是絕對不可以缺少的一道程式。其實到了現在,長城已經不單純的是一個歷史的遺留產物,已經不單純的是一道古代戰爭中的防禦壁壘了,它更多的象徵著是現代人對於古代人的一種尊敬,更多的象徵的是華夏人在文明傳承當中的一種精神面貌,所以現在的長城已經成為了一種歷史精神的象徵。我們現在人要做的並不是去尋找它在發展程序當中的缺陷,或者說去批判它的建造者,而是要去欣賞或者說去繼承和發揚它所體現出來的那種精神。,而同時它在古代歷史的發展程序當中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
回覆列表
長城當然不是擺設了!
首先,長城對那些科技落後的草原民族來說無異於是道難題,他們要想攻克嚴密防守的長城需要付出許多努力才行,一般要死掉很多人後才能突破。
現代很多人都對中國古代各朝代修建的長城詬病不已,認為修長城完全是個出力不討好的事情,但其實長城的作用很大,它不光是一條長長的牆,它其實是一個包含了要塞、烽火臺、哨所、軍站、道路等於一體的防禦措施,它能快速地對軍情做出反應和支援,對限制小股敵人和攻城科技不發達的遊牧部落很有效。
同時長城也是領土擴張的前進基地,強盛的朝代總是會依靠長城向草原和其他外族雜居的地方不斷的擴充套件。
正因為如此,人類歷史上的各大帝國都曾修建過類似“長城”一樣的防禦體系,比如羅馬帝國的羅馬壁壘、哈德良長城,薩珊波斯帝國的戈爾根長城等等。
▲波斯長城
在歷史上,俄華人為了防備韃靼人等草原民族的掠奪,也在自己的南部疆域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用連綿不絕的木牆連線各個要塞群,並組織數萬武裝人員防守,這種做法確實有效,減少了俄華人的許多損失。
若是長城沒有極大的用處,為什麼人類歷史上的幾大帝國都紛紛花大力氣建“長城”呢?真當古人笨?
▲哈德良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