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壽光菜菜姐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1294年2月18日[2]),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3]。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1271年(至元八年),建國號為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統一全國後,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馬,後阿合馬獨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朱元璋對忽必烈評價挺高: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建立歷代帝王廟,把忽必烈與他親自選定的漢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放在一起祭祀。朱元璋把忽必烈看作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君主之一。

    忽必烈能力卓越!也有一定胸襟,但畢竟沒有跳出時代和民族的禁錮,沒能成為歷史上劃時代的標誌性人物。

  • 2 # 大鵬尋歷史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元世祖忽必烈,說到忽必烈可能大家並不是非常清楚這個人忽必烈是元朝的一位皇帝,同時,可以說,忽必烈是元朝的開創者。其實,忽必烈能夠這麼順利的締造元朝,少不了自己的爺爺成吉思汗,當時的成吉思汗已經為忽必烈消除了很大的障礙。只等著忽必烈消滅掉南宋便稱帝了。忽必烈的爺爺成吉思汗還是非常優秀的一位皇帝,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位怎樣的皇帝吧!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元朝的建立者。是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蒙古尊號“薛禪汗”,他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於天下”。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了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元朝。他在位期間,建立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社會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他也曾多次派兵侵略鄰國,但多遭失敗。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樣,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輝歷史的締造者,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35年,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建立者。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裡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

    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臺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訊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臺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於開平,建元中統。在中央設中書省,以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10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於和林。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託,出兵擊敗阿里不哥。在與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中統三年(1262)春,益都行省李乘機叛亂,被忽必烈迅速鎮壓。李的叛亂引起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於是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可嚴密對漢人的防範。此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中統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

    至元八年(1271),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

    次年,確定以大都為首都。中央集權政治的重新確立,恢復了正常的統治秩序,對人民的賦役剝削限制在一定的數額之內,並採取了一些有利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措施,如立司農司、墾荒屯田、興修水利、限制抑良為奴等。但是,這個政權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後舊制。這些制度在元代始終保留下來,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元代的社會矛盾愈益激化。同時,忽必烈又積極著手消滅南宋的戰爭,至元十一年,命伯顏大舉伐宋。十三年,下臨安,十六年最後消滅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殘餘勢力,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

    全國統一後,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都有了發展。他重用回回人阿合馬。阿合馬從中統初便主管中央財政,多方搜刮,權勢日重。後阿合馬獨擅朝政。十九年,大都發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殺阿合馬事件。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桑哥專理財政,都以失敗而告終。同期,忽必烈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但抗擊海都、篤哇等西北諸王的侵擾和平服東北諸王乃顏叛亂,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年80歲。葬漠北起輦谷(在今克魯倫河上游肯特山南麓)。

    忽必烈一生知人善任,重視建軍治軍,維護國家統一。他主張政治與軍事並用,戰撫兼施,注重集中兵力,避免兩線作戰;善於運用遠端奔襲、迂迴、圍殲以及步兵、騎兵、炮兵、水兵聯合作戰等戰法,奪取勝利,為元朝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大貢獻。

  • 3 # 大江侃歷史

    忽必烈生於1215年9月23日。是鐵木真之孫,拖雷的第四子,母親為唆魯禾帖尼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即蒙古帝國大汗。

    政治上忽必烈恢復的行政機構治癒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創傷。宋朝滅亡後,元朝保留了宋朝機構和全部行政官員,而且還盡一切努力得到了當時任職官員們的個人的效忠。在位期間,忽必烈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如董文炳(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劉秉忠、張弘範等,任命色目大臣阿合馬掌管國家財政。採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中國省制之端。他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以勸農成績作為考核官吏的主要標準,並令人編輯《農桑輯要》於至元二十三年頒行全國。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闢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驛站,鞏固了對全國各地的統治。

    經濟上忽必烈發明了“鈔”即紙幣。他把鈔票引入流通領域,並使它成為財政的基礎。1264年,他頒佈了一條法令,公佈了用紙幣來計算主要商品的價值。他的第一任“理財”大臣是穆斯林賽夷阿札兒,他把鈔票的發行維持在合理的限度內。隨後繼任的幾位大臣們開始輕率行事,他們兩人實行無限制的通貨膨脹政策,使鈔票貶值。在聚斂錢財時,他們採取多次兌換錢幣的方式和建立了重利專賣的辦法。阿合馬於1282年被暗殺,他死後受到忽必烈的貶責。桑哥因貪汙被處死。為了阻止原鈔票的下跌,有必要發行新的鈔票,以免輪到新幣貶值。這也許是忽必烈最初使用“鈔”時始料未及的事情。為了備荒,忽必烈恢復了 王安石之後被取消的國家控糧的政策,在豐年,國家收購餘糧,貯藏於國倉。當荒年穀價上漲時,開倉免費分發穀物。他還組織了公眾救濟,將稻米和玉米定期分發給急需的家庭。1260年法令要求地方長官對老學者、孤兒、病弱者提供救濟。

    民族關係上忽必烈力圖與儒家保持良好關係。在開始建設大都的1267年,他下令建造太廟並且製作祭奠祖先所需的祖宗牌位,而且他選定了國家的歷法,這是農業社會統治者必不可少的工作。他的王朝名稱的選擇對於儒士將是一個最重要的訊號。採納富有漢地象徵的漢語名稱將表示忽必烈希望和中國某些傳統融為一體。1271年,在劉秉忠的建議下忽必烈從《易經》中選擇了“大元”作為國名。元的涵義是“乾元——天地萬物的起源”或者“原始力”,但最重要的是,新朝代的名號直接出自漢族傳統經典著作之一。 忽必烈贊同用傳統的中國方式記載元朝歷史的建議,這也使他得到儒士的稱讚。儒學重視過去,強調利用歷史經驗指導行為,所以它為這種官方認可的編年史工程提供了依據。他還建議朝廷在翰林院下建立翰林兼國史院以蒐集記錄並且撰寫遼史和金史。

    宗教上允許回回人組成實際上自治的社團以回回宗師作為領導,由哈的為他們解釋 穆斯林法律。回回居民區有他們自己的集市、醫院和 清真寺,不禁止他們使用自己的民族語言,也不禁止他們遵循 伊斯蘭教意旨。事實上,忽必烈任命回回人在財政機構擔任重要職位並給予他們特權。他豁免他們常規的賦稅,並且招募他們擔任漢人極少能夠擔任的達魯花赤。1264年忽必烈建立總制院管理吐蕃並監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關係,八思巴成為總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長官。在敵對的佛教派別必裡公派領導的反叛中,八思巴在吐蕃的權威受到挑戰,但1267年忽必烈調兵幫助這位年輕的佛教教長恢復了權力。1268年忽必烈的軍隊打垮了持異議者後,他雖然恢復了八思巴的權力,但又安置了一位蒙古人為吐蕃的宣慰使來幫助控制吐蕃。1258年忽必烈在佛道辯論中對佛教的支援使他不為道教所喜愛。然而他為道教馳名的法術所吸引,並承認他們對較低階層群眾有吸引力。因此朝廷為建設道觀提供資金,並向他們提供佛教已得到的相同豁免和特權。一些道教領袖意識到需要與佛教和蒙古人相容共處,並且首先尋求儒、佛、道三家的和解。忽必烈甚至還尋求獲得中國數量不多的基督教徒和外國基督教徒的支援和協助。在忽必烈即位以前,基督教使者已經到達蒙古宮廷,例如約翰·普蘭諾·加賓尼和魯不魯乞,而且幾位工匠例如著名的手工藝人威廉·布涉曾為大汗蒙哥服務過。但忽必烈採取更關切的態度邀請和招募外國基督徒。

    總的來說,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帆認為,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接受了漢文化。馬可·波羅將忽必烈尊崇為“諸君主之大君主或皇帝”,稱讚忽必烈是“人類遠祖阿丹以來迄於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君主”,並認為這是“彼實有權被此名”。

  • 4 # 青年論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國託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提到元朝可能大多數朋友想到的是成吉思汗,確實成吉思汗帶領能征善戰的蒙古人攻城掠地,東征,一直打到歐洲,要不是突然去世,歐洲如今誰主沉浮還不一定呢?

    但元朝確確實實是忽必烈建立的。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本來輪不到他做可汗的。他大哥蒙哥也確實能折騰,被譽為“上帝之鞭”,驍勇善戰,奈何南宋命不該絕,攻打一個小小的合川釣魚城費了三十多年,久攻不下,還被石炮擊中,重傷不治身亡。大哥一死,幾個弟弟顧不得傷心,馬上爭奪起可汗的位置,這其中就屬四弟忽必烈和七弟阿里不哥實力較為雄厚,忽必烈當時在南方,阿里不哥在漠北。1260年,忽必烈在部分諸王的擁護下成為可汗。阿里不哥一看不樂意了,妻子可以綠,烏龜我也當,但這可汗位不可以!內戰一打便是五年,忽必烈老奸巨猾,知道籠絡漢人,阿里不哥是越打越垮,1264年,終究抗不住認慫 ,被忽必烈囚禁起來。1271年建國,經過一系列的胡蘿蔔加大棒措施,1279年成功使南宋拜拜進史冊。

    政治上

    基本保留宋朝機構和行政官員,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族。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中國省制之端。他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以勸農成績作為考核官吏的主要標準,並令人編輯《農桑輯要》於至元二十三年頒行全國。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管理,開闢中外交通,在各地建立驛站,鞏固了對全國各地的統治。

    經濟上

    發行紙幣,雖然沒撐多久。畢竟古代不像現代一樣發行紙幣有宏觀調控,貶值不可避免,最終一文不值。糧食救濟,定期開倉放糧。

    文化上

    多元並融,採用傳統儒家思想治國,同時善待道教和佛教。開放包容,當時的元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東西方交流密切,馬可波羅便是這一時期來到中國的,且受到忽必烈的禮遇。

    總體而言,忽必烈還是一位可圈可點的君主。能武卻也重文,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 5 # 皖北隱士

    總的看來,歷史上對元世祖忽必烈的評價,有褒有貶,但褒大於貶。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後,為鞏固國家統一,釆取了不少措施。

    一,忽必烈在即位前,派兵攻佔大理,收服雲南諸部落,後設置行省。還又攻佔了吐蕃。

    二,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又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佔臨安,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統一了全中國。

    三,元朝政府在全國設定“行省”(或“省”)的制度,一直延用到現在。

    三,元朝政府的組織大都“遵用漢法”。

    四,元朝政府為了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在全國遍駐軍隊。

    五,元朝政府在全國設定驛站。

    六,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司和元帥府,進行有效管理。

    七,元朝政府在澎湖設定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

    八,元朝統治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馬可波羅遊記》中有生動的描述。也是在這一時期,華人發明的羅盤,火藥,印刷術經阿拉伯傳入西歐。

    但是,應該看到,元世祖忽必烈為了鞏固其統治,他採取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用以分化全國各族人民,下層人民受到民族和階級雙重壓迫,從而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

  • 6 # 棒槌襖襖

    元世祖忽必烈在蒙語中又稱為“薛禪皇帝”,他是元憲宗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出生於公元1215年,到1294年去世,享壽80歲。在中國古代史中,是僅次於清乾隆帝、南朝梁武帝、女皇武則天的“長壽皇帝”。

    蒙哥汗元年(1251年),36歲的忽必烈受命總管漠南漢人地區軍國庶事。他在華北平原召集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使他們定居開墾,積極恢復農業生產,初步開創了一個相對穩定繁榮的社會局面。1253年,遵照“迂迴滅宋”的戰略方針,忽必烈奉命率軍進攻雲南,次年攻滅大理段氏政權。1259年,蒙哥汗因傷病死於南宋合州的釣魚城。忽必烈為穩定蒙古軍心,在鄂州與南宋權相賈似道議和,然後率軍北返,爭奪大汗之位。

    1260年,忽必烈擊敗競爭對手其幼弟阿里不哥,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閃電河北岸)即大汗位,始建年號“中統”。阿里不哥不甘心失敗,聯合漠北、中亞諸藩王在和林(今蒙古國額爾德尼召)自立為汗。忽必烈率兵平定叛亂,統一了內政。1264年,忽必烈定都燕京,後改稱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元,隨後對南宋發起進攻。

    1276年,忽必烈派兵攻滅南宋,然後又消滅了南宋流亡政權,到1279年,元朝統一了全國。統一之後,忽必烈又向北韓、日本、安南等鄰國發動多次戰爭,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忽必烈在位期間,不斷吸收漢族王朝的統治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中央直轄區在內的各項制度,加強對邊疆區域的控制。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鞏固和推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使中國成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 7 # 92年快到大叔了

    開國之人是最狠,最有才,最有眼光,

    滅國之人,基本是無能。

    而我們學到的歷史,是真是假誰說的清楚,歷史是勝利者書寫。

  • 8 # 文藻巧翁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中國元朝的建立者。蒙古族,廟號世祖,蒙古語尊號薛禪皇帝。祖父成吉思汗,父親拖雷。1260——1294年在位。忽必烈青年時代開始接觸漢文化,“思大有為於天下”。1251年奉其兄蒙古大汗蒙哥之命總領漠南漢地軍政事務。面對自蒙古佔領北方地區以來,把遊牧民族落後的制度強加於北方漢地,所帶來政治混亂,經濟停滯和衰退的局面,忽必烈決心進行改革。他廣泛結攬儒士,注重學習漢文化,周圍逐漸形成一個漢族文士組成的幕僚集團。在治區內建立學校,整飭吏治,恢復農業,興立屯田,得到北方漢族地主階級擁護,被尊稱為“儒教大宗師”。1253年與蒙古將領兀良哈臺率軍攻滅大理國。1256年下令在桓州東、灤水北的龍崗,營建開平城,修築宮室。1258年蒙古軍大舉進攻南宋,他率一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聞聽蒙哥汗死於四川釣魚山(今四川合川東)軍中後,遂與宋約會休戰,輕騎北返開平(今內蒙正藍族東),1260年即位稱帝,建元中統。在詔書中明確提出“祖述變通”,繼承中原封建王朝“前代之定製”,也表示了蒙古統治者統一全國、實現“天下一家”的意志。(《元史-世祖紀》)忽必烈稱帝后立即著手建立各項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以漢人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十路宣撫司,任用漢人儒士為宣撫使。隨後與在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後杭愛省厄爾得尼召北)被漠北諸王擁立為汗的幼弟阿里不哥鏖戰四年,擊敗了草原舊奴隸主貴族勢力。1262年平定了山東李璮武裝叛亂,削除了漢族軍閥的反抗。1264年改元至元。1271年取巜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大都(今北京市)。在北方基本穩定後,派兵大舉滅亡南宋。1276年攻下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市)。1279年最後攻滅崖山南宋殘餘勢力,完成全國的大統一。忽必烈的政績主要在於:

    一,改革以往蒙古統治者對北方漢地竭澤而漁式的統治方式,推行漢法(漢族封建制度),促進了戰亂後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二,順應時勢,完成統一全國大業,結束了唐未以來400多年諸國並存、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從而奠定了以後600多年國家的長期統一。三,奠定了中國今天疆土的規模。元朝疆域,“北道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忽必烈至元時期的疆域幅員,大體可以與後來的清朝全盛時期相當。中國的版圖基本上是在這一時期尊定的規模。四,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加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忽必烈統治的後期,保守、嗜利和黷武等消極因素有所發展。採行漢法,改革落後舊制的工作陷於停頓。重用回回人阿合馬主管中央財政。阿合馬任中書平章政事達十年之久,專權橫暴,多方捜刮財物,打擊異己,引起太子真金和許多大臣的不滿,人民普遍憤恨。1282年益都千戶與高和尚等人,乘忽必烈去上都(原開平城)的機會誘殺阿合馬。此後,忽必烈又先後任盧世榮為中書右丞、桑哥右丞相專理財政,均以理財失敗被處死。忽必烈還接連派遣軍隊遠征日本、安南、占城、緬甸與爪哇,都遭到失敗。對外侵略戰爭給鄰國造成破壞,給本華人民帶來災難。忽必烈共有4位皇后,這是根據設4斡耳朶(宮帳),分處4皇后的蒙古習俗確定的。大皇后是弘吉刺氏察必,他晚年體弱多病,朝臣常不得入見,往往透過皇后奏事,造成皇后干預國政。有子11人,第二子真金早立為皇太子,先忽必烈去世。1293年又以真金第三子鐵穆耳為太子。1294年忽必烈病逝後,鐵穆耳繼位,是為成宗。

  • 9 # 論史

    忽必烈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元世祖,他是元帝國的開創者和制度奠基者,對於此皇帝的評價史學界確實是褒貶不一的。就我個人認為,他是有功有過,功大於過。從總體上來說,是一個較有作為的君王。

    首先,忽必烈發動滅宋戰爭並最後消滅南宋政權,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三、四百年的分裂局面。

    元朝的一統是中國版圖之內前所未有的大統一,可以說元朝將中原和江南的漢文明區、北方的草原文明區、東北的漁獵文明區和西南的藏文明區整合在一起,置於一箇中央的統治之下,所謂“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元史·卷五十八》: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

    元朝統一後,其中央集權政府在邊疆設立的統治機構相對於之前的中央王朝更為牢固、深入,如將各個地區統計戶口和徵稅做為最基本的統治尺度,這就加強了中原對邊疆地區的控制,為元朝之後的統一格局奠定了基礎。忽必烈是分裂局面的最後終結者,無疑是厥功至偉的。

    《元史·卷六十三》:爰自前宋歸附,十五餘年,閱實戶數,乃有司當知之事,諸郡皆然,非獨爾播。

    其次、忽必烈頒佈的政策,有條件的保護了農耕文明,其推行的勸課農桑的政策,有利於中原和江南的農業發展。

    元世祖忽必烈在藩邸之時,由於長期主政於漠南,所以對農耕文明的價值認識遠遠超出了蒙古前四汗,他本人就認為“山以南,國之根本也”,所以對中原和江南的農業文明下了大力氣保護、發展,十分看重興辦農桑水利。

    早在他剛繼位的中統二年,就設立了勸農司,其接受任命的勸農使負責檢查各地農業的生產情況。後又於至元七年設立大司農司,設四道勸農官及水利官巡行勸課。同年,為了加大農業的恢復力度,忽必烈決定全國基層推廣立社制度,“既是隨路有已立了社呵,便教一體立去者”,所謂社就是在鄉村以50家立為一社,以德高望重、通曉農事者立為社長督導社民耕作,對於那些懶惰不肯耕作之人,社長報告官府進行責罰。

    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水利設施,也是大有成就,如忽必烈命令郭守敬提舉諸路河渠,掌管全國的水利興修。郭守敬不僅主持修建了元大都的通惠河,又於西北修復疏浚了已經淤塞已久的唐來渠和漢延渠,可以灌溉田地9萬餘頃。

    其三、在政權建設上,建立了“蒙漢二元格局”的政治制度,對元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性。

    通元一代,其政治制度體現了蒙古舊制與金制、宋制相容幷蓄的局面,將蒙古遊牧官制度與漢地的制度嫁接起來,形成了“蒙漢二元格局”,這在其官制、軍制、宮室制度上有非常明顯的表現。

    就比如說是行省制度就同時具備了金朝行尚書省和蒙古斷事官制度的特點。就比如說行省內部的群官負責和會議制度,這就是蒙古斷事官制度的延續,儘管行省長官有一定的決定權,但是互相牽制掣肘的格局就很明顯,所謂“大事集議,眾論不齊”。而在地方長官的任命上“二元格局”更為明顯,“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一個官府由多民族官員共同辦公,而蒙古官員居於主導地位監臨,而以回回人和漢人做為副手,就突出了“蒙漢二元格局”以蒙古為本位的特點。

    之所以忽必烈會推行“二元政治制度”,首先與他本身有關,有元一代西北諸王地位較高,在忽必烈實行漢法後,常常遭到西北諸王的指責,這就使得忽必烈如芒在背,為了爭奪第五任蒙古大汗的合法性,只能部分使用漢法。

    《元史·卷一百二十五》:會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謂:“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

    但是,蒙漢二元制度也適應了元朝統治的需要,因為單就疆域而言元帝國是包含了多個文明區的王朝,民族成分要複雜的多,這個制度從客觀上適應了草原遊牧區和漢地農耕區並存的局面,尤其對漢地的農耕文明來說,比前四汗時期的完全以蒙古為中心的制度進步多了。

    當然,這個制度也有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現就是蒙古遊牧官制度與漢地職官制度一旦嫁接起來,蒙、漢各設一套,往往導致了冗官冗吏現象極其嚴重,行政效率緩慢。而且由於蒙古舊俗的滲透,漢法改革不夠全面,元朝官場的腐敗極其嚴重,就比如蒙古貴族那顏向部下索取“撒花”的舊俗,就對官場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元王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對於忽必烈本人來說,他也備受“二元”政策的影響,他既想做一位中原的皇帝,也想做一位蒙古帝國的大汗,後者在他的心目中地位很重,做為一個蒙古大汗,他希望自己建立超越祖先功業,所以忽必烈不惜人力、物力發動了一場又一場的征服戰爭,如徵日本、徵安南、徵緬國、徵爪哇,而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為了應付鉅額的戰爭軍費,於是就任用了王文統、阿合馬、桑哥這樣的斂財高手,導致了民力的重困,其實忽必烈本人都承認“財賦辦集,非民力困竭所不能”,但是為了蒙古大汗的身份,對外戰爭就像毒癮一樣難以停止,在他臨死前甚至還想再徵爪哇,背上了“黷武嗜利”的名聲。

    以上三點是忽必烈最主要的作為,其中最後一點影響了整個元王朝的命運,除此三點之外,忽必烈還有廢除漢世侯,收歸財權、軍權於中央;尊崇儒教;鼓勵海外貿易等舉措。

    從忽必烈個人來說,儘管他經常向漢地名臣尋求治國之道,有一定的漢化成分。但從他的個人性格上來說倒是保留了巨量的蒙古元素,甚至可以說他是典型的蒙古漢子,其行事與漢地君主有很大的不同,給我的印象就是:嗜酒豪爽、待人推心置腹、報復心也強。(我只說忽必烈,廣大蒙古族同胞不要噴我,畢竟人和人是有個性差別的)

    就比如說喝酒,忽必烈就屬於要麼不喝,一喝就大的那種,這酒一喝大暴露真性情,往往幹出一些有悖於一國君主形象的事情。就比如說有一位西域大臣愛薛,忽必烈在宴席中喝酒大醉,竟然當眾將此人攬入懷中,左手抓住他的鬍鬚,強行灌酒。這樣的失態場面無論如何漢地的開國君主是做不出來的。

    《新元史·卷一九九》:愛薛進曰:“此可飲乎?”上悟,抱愛薛置膝上,啐其頂,左手挽其須,以酒飲之,顧謂皇太子曰:“有臣如此,朕復何憂。”

    可能忽必烈本人都害怕自己酒醉會誤事,他告誡大臣,如果他想殺某人,先別殺,過幾天再詢問他的意見,“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殺,汝勿殺,必遲迴一二日乃復奏”。

    忽必烈一旦賞識某個人或心情大好,往往非常的慷慨大度,達到了不計成本的地步,如至元三十年,忽必烈遊覽通惠河的時候,也許是看到心情非常好,於是立刻賞賜主持建造的通惠河的郭守敬12500貫鈔,以當時2貫兌換1兩銀子來看,忽必烈一下子就打賞郭守敬6000多兩。聽說大儒葉李乃是名士,立刻用自己乘坐的五龍車接葉李入宮議事。

    《南村輟耕錄·卷二十六》:一日,議事大廷,乃不在列,問其故,則病足,遂以所御五龍車召之至。

    而一旦一個大臣欺騙忽必烈或犯下重罪,落到忽必烈手裡,真是人生的厄運,要受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雙重摺磨,就比如說為忽必烈削平南宋的伯顏,曾經受到阿合馬誣告,忽必烈在不察之下,直接把伯顏關進了狗圈裡面,讓其吃盡苦頭。

    《漢藏史集》:皇帝命令追查伯顏,乃將伯顏逮捕,置於狗圈之中。

    還有忽必烈的寵臣阿合馬,忽必烈在阿合馬死後意識到自己被欺矇。於是,將死去的阿合馬從地裡刨了出來,將他拖到廣場上用馬車反覆碾壓,並將他的肉以狗分食之,“乃命發墓剖棺,戮屍於通玄門外,縱犬啖其肉”。還有桑哥,在臨死前嘴巴被塞滿髒東西。這些“奇特”的刑罰在元朝五刑之外,更像是忽必烈對心裡怨毒的發洩,所以忽必烈一旦恨上某人,那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會讓那個人感受到十分的痛苦。

    以上就是忽必烈的重要作為,以及個人性格上的分析。

    引用文獻:《元史》、《新元史》、《元典章》、《通制條格》、《元朝名臣事略》、《漢藏史集》、《通制條格》、《史集》、《南村輟耕錄》

  • 10 # 隨州歡迎您

    忽必烈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正統的中國皇帝

    而在漢人的心目中,一位賢明的皇帝是會使四周的小國表示臣服並承認中國的中心特權。面臨這些種種考驗,忽必烈別無選擇,只能繼續進擊。

    除了忽必烈,整個元朝管事的基本都忙著喝酒,濫交,謀殺,根本沒工夫管理國家。

    元滅宋

    可以說,襄陽沒有頂住而失守,和整個南宋的滅亡有著直接關係。天下之腰的戰略價值,就是關乎國家存亡!!

    其實不僅襄樊地帶重要,隨州、荊州、武昌,整個湖北都是十分重要的,如西晉滅東吳、宋滅南唐、元滅宋、陳友諒與朱元璋、太平天國北上,這裡都是主戰場。

  • 11 # 蘭臺

    忽必烈雖然是蒙古人,但是他能當蒙古大汗,能建立大元朝,完全是依靠北方漢人世侯的力量。

    所以對於忽必烈來說,中原地區才是他的核心統治區域,草原不是。

    蒙古第二任大汗窩闊臺為了更好,更快速的征服內陸地區,在中原地區依然採取蒙古草原上的分封制,結果在金國迅速滅亡之時,北中國一大群漢人世侯反而成為蒙古人統治中原的幫手。

    這其中忽必烈的父親,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由於擔任過蒙古滅金主帥,所以拖雷系的諸王和漢軍世侯的關係都很不錯。

    這也是為什麼忽必烈在蒙古草原就能得到許多漢族士大夫,比如竇默和姚樞的教導?原因就是他爹是滅金主帥,和北中國漢人打交道最多。

    事實上當時繼承了拖雷“親漢”遺產的還不是忽必烈,而是他同母哥哥蒙哥。

    蒙哥作為拖雷嫡長子,也相應繼承了拖雷麾下那一批漢人世侯;蒙哥參加西征的時候其實麾下就有很多漢人世侯軍隊。

    只不過窩闊臺死後,蒙哥要和窩闊臺之子貴由爭奪蒙古大汗之位,所以不得不返回草原,把漢人世侯武裝交給了他最信任的二弟忽必烈。

    換言之,忽必烈其實是蒙哥在中原地區的代理人。

    蒙古繼任蒙古大汗後就讓忽必烈長期負責經略東亞內陸地區,負責滅宋之戰,自然漢人世侯歸忽必烈統帥。

    忽必烈也成了蒙古諸王裡受漢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雖然忽必烈是文盲,但是他會說漢話,也聽得懂漢話,他登基稱帝后,每當蒙古語翻譯把漢人大臣的話翻譯的詞不達意,或者沒翻譯好的時候,忽必烈都會第一時間指出來。可見他漢語水平還是可以的,至少聽得懂文言文說的是什麼意思。

    蒙古死了之後,忽必烈就面臨怎麼辦的問題。

    雖然很多人指責忽必烈武力奪取大汗之位破壞了蒙古“忽裡臺大會”制度,但是早在蒙哥和貴由爭奪蒙古大汗位置的時候,“忽裡臺大會”制度已經被破壞了。

    對於漢人世侯來說,他們當然願意擁戴一個親近他們,和他們關係好的蒙古王爺擔任蒙古大汗,而不是選擇一個幾乎從來沒有來過關內的蒙古大汗。

    結果就是忽必烈雖然是蒙古王爺,但是他事實上是帶著一群漢人將軍和漢人士兵打敗了阿里不哥,還火燒了和林(當時蒙古汗國京城)。

    甚至就連忽必烈的禁衛軍都不再是傳統的怯薛,而是由漢人世侯軍隊抽調組成的武衛軍。

    忽必烈後來乾脆在大都稱帝建立元朝,並且把元朝至於蒙古汗國之上。

    換言之,忽必烈並不是遷都,而是作為元朝開國皇帝他定都在大都;忽必烈這種情況在東方不常見,但是在歐洲國家就很常見。

    比如沙皇同時還兼任立陶宛大公、愛沙尼亞公爵……一系列頭銜;忽必烈也是如此,他是元朝皇帝兼蒙古大汗,元朝首都在大都,蒙古大汗的駐地在上都,沒毛病。

    另外一點,和林都是他帶著漢軍燒掉的,忽必烈肯定覺得住在上都,心裡感覺乖乖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地連年種植大豆怎麼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