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89年的磊子

    你說的是一歲四個月吧,這個應該是沒問題的,有的孩子說話就是會比較晚,我小兒子快兩歲了才會說幾個簡單的詞,平常和他多說話,多說一點簡單的詞語,練練

  • 2 # 早早媽媽愛早早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發育規律,不要著急,每個孩子都有他各自的花期。有的開的早有的開的晚。

    其次,可以多跟孩子交流,把他當朋友,比如說媽媽去做飯了,等會兒你就可以吃了。咱們看動畫片吧,多告訴他事物的名字。

  • 3 # 糖糖和露露

    很正常,不要太擔心,我家二寶就是這個年齡段,只會一點簡單的詞語,可是發現她每一天都在進步,很多東西跟她講她已經會了,只是還不會說,比如讓她把換下來的尿不溼丟垃圾桶,她會很乖的丟進去,同時也會很乖的把所有她能拿得起來的東西丟進垃圾桶,為此我婆婆說你快別教她丟了,那天東西找不到就是被她扔垃圾桶了。現在會模仿一些小動物的叫聲,比如她最喜歡的狗狗和貓咪,這些是平時她見的多,我呢!下班回家就會帶著她,要親她我會說鼻子給媽媽親下,臉臉給媽媽親下,所以現在五官她能用手指出來,還是要耐心的不厭其煩的多跟寶寶交流吧!這個時候已經是學習模仿的時候了,多說幾次她已經會記在心裡,說不定那天就給你驚喜了!

  • 4 # 鑫喜閱

    一週四個月的孩子也就是16個月,我記得我家孩子大概20個月才開口說話,但也只是簡單的兒化語,除了常說的爸爸媽媽,就是狗狗,喵喵等等,再有說的最多的是不,不!大約26個月時,孩子去幼兒園,很多話還不能說完整,現在孩子一切都正常,語言發育也很好,只能說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是不同的,遇到說話晚的孩子,排除真正有問題的,建議家長可以做這些:

    少包辦,多讓孩子求助:孩子出生後,需要完全的依賴家長,家長習慣了對孩子的包辦,什麼都替孩子做好了,孩子失去了求助的環節,往往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家長就知道孩子想幹什麼,孩子就更不願意表達了,只是做好指揮就好了。家長一定要注意,這個時段正是鍛鍊孩子的好機會,比如孩子想喝水了,也許孩子只是指指水瓶,不妨這時問問孩子:這是什麼?是水、水,讓孩子模仿,並說出來。適當的裝糊塗,不明白孩子想幹什麼,讓孩子主動的學習表達

    多交流:家長要經常的和孩子聊天,多說各種不同的詞彙,讓孩子有學習的機會,有些家庭照顧孩子只有媽媽一個人,因為照顧孩子辛勞,和孩子的交流少。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家庭成員比較多的家庭裡,孩子的說話會相對早些,因為與孩子交流的人比較多,孩子接觸的語言氛圍足!千萬不要把孩子丟給電子產品,多讓孩子與人接觸。

    多些耐心,少些焦慮:就像前面說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發育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家長多些耐心,和孩子多交流、多溝通,讓孩子主動表達,不要過度焦慮和擔心,一切都教給時間吧!

  • 5 # IF枕邊育兒

    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一般寶寶出生後發出的第1個聲音就是哭聲,一個多月以後由於口型的不同,可能會發出不同的母音或者是複音,一般在6~7個月會無意識的叫“baba”或“mama”。

    寶寶一週四個月,不會說話,通常多大能開口?

    我家二寶是在9個月左右,聽到他有叫“爸爸”和“媽媽”的聲音,發音比較比較模糊。這個階段的寶寶同時還會一些疊音:“等等、糖糖、飯飯”等簡單的詞語。一般孩子到兩歲左右,可以說出300~400個詞以及一些簡單的短語,比如“吃飯、出去、給我”等。

    孩子的個語言發展存在個體差異,有的早有的晚,一歲4個月還不會說話,可能會有些模糊的發音了。這不一定是語言能力的問題,可能是在受到這三方面的影響。

    1、生理原因

    孩子自身的聽力有問題或發音器官不正常,可能會導致發音緩慢、說話晚。如果智力上有明顯缺陷的話,也會影響到說話早晚。

    2、心理原因

    當孩子發出聲音,跟家長溝通的時候,如果你沒有及時迴應,或對他的發音進行反饋,他就不太願意說話了。

    還有就是有的家長比較“勤快”,孩子一伸手,就會給他,他想要的東西,這樣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沒必要用語言表達,沒有說話的慾望。

    3、語言環境原因

    孩子說話慢、說話晚,大都是由於家庭環境造成的。家長平時跟孩子溝通少,或很少帶孩子出去,經常憋在家裡,這樣也會導致孩子說話比較晚。

    同時這裡還有遺傳的因素,如果爸媽小的時候說話就比較晚,也會遺傳給下一代。這種情況下不用太過擔心,只要增強跟孩子的溝通,鍛鍊其表達能力,就逐漸可以開發他的語言能力。

    一歲4個月孩子不會說話,家長應該怎麼辦?

    寶寶在一歲左右,一般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話了。但由於生活環境或個人性格的原因導致,他可能只在比較熟悉的人面前,才會說一兩句或一兩個字。家長應注意下,適當調整引導方式,鼓勵孩子更多的說話。

    首先,讓孩子加入到父母的活動中。語言環境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說的主要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聽到的語言的“數量”以及“質量”兩個方面。有研究表明,家庭語言環境越豐富,孩子學說話越快。

    經常跟孩子說話或者告訴孩子,你正在做什麼,提供適當的語言刺激,幫助孩子的語言能力更好的發展。

    最後,有目的創造語言條件。一歲左右的孩子,他其實更喜歡探索外界,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培養孩子語言的敏感能力,幫助他們理解各種事物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些“量”的積累,孩子在語言發展方面就會更好一些。

    《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家聽到的故事越多,腦部的活躍度就越高。

    二寶說話比較晚,我在書苑或者家裡,都會跟他唱兒歌、講故事。透過這些方式,來增強語言環境,他雖然不能完全理解我所說的內容,但大量的語言資訊,可以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這些以外,平時家長應該多用“父母語”來跟孩子溝通,這樣能夠讓孩子對分析音節,模仿和學習。

    總之,一歲四個月的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家長應多關注下他的生長情況,如果其生長髮育落後於同齡兒童,需要到醫院做相關檢查。如果一切都正常,智力發展也正常,孩子表達不是很清楚,可以看下是否有聽力問題。這些都排除了以後,家長平時要多跟寶寶溝通,儘量少接觸手機等電子產品,注意語言環境的養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城隍是管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