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小躍躍1988
-
2 # 待我施為地煞變
此回答只涉及《雍正王朝》,不涉及歷史。
鄔思道如果放棄“半隱”,選擇當官,哪怕是選擇繼續在幕後給雍正當謀士,就會這樣:
科場舞弊,鄔思道一分析,雍正就知道幕後主謀是弘時了;
整頓旗務,八旗不願意自力更生,把分的地租出去,鄔思道一個主意,他們就老老實實種地了;
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引起官紳反彈,河南生員罷考,鄔思道一個妙計,官紳老實服役了,生員們立馬開始熬夜備戰科舉了;
八王議政,雍正差點被趕下臺,要是鄔思道還在,幾個旗主一進京就被識破了;
至於西北平叛,電視劇裡本來就是鄔思道出馬才能平定的,就跟神探狄仁傑一樣:太醫不能治的病,他能治;將軍不能打的仗,他能打。
這樣拍的話,你覺得還有〖有道是人間萬苦,人最苦〗;〖一心要江山弘治垂青史,卻不道身後罵名滾滾來〗的感覺嗎?《雍正王朝》還能叫《雍正王朝》嗎,改名叫《穿越清朝之我是雍傲天》或者《鄔嬛傳》得了。前半部鄔思道跟看了劇本似的,智商碾壓所有人,已經太bug了。但畢竟只是奪位,還說的過去;後半部再一個妙計平天下,那就讓這電視劇完全失去內涵與深度了。
《雍正王朝》別的地方都很符合現實,經得起推敲,唯獨有鄔思道這個bug,所以必須讓他消失。
並且鄔思道歸隱這一細節也槽點滿滿,比如,鄔思道歸隱的理由居然是怕“鳥盡弓藏”——以前說個這個問題,此處不贅述——再比如,十三爺說雍正要封他鐵帽子王,他勸十三爺一定要力辭。
理由看上去唬人極了:不要居高位,免得引起雍正猜疑。跟鄔思道歸隱相映成趣。
但仔細一想,實在是南轅北轍之舉。
王翦帶六十萬大軍出征楚國之前,給秦王要了大量良田美宅,留給子孫。別人說老將軍也太貪心了吧,王翦說現在秦國傾國之兵都在我手上,秦王又是猜忌的人。我多要些田地,他看我貪財,又要照顧子孫,才會放心。
封鐵帽子王只是封個爵位,並不是把御林軍交給十三爺,也不是讓他當九門提督,或者掌握西山銳健營。封了這個爵,該不歸他管的還不歸他管,並不會對雍正增加威脅。
何況封鐵帽子王也不是說就跟立他當太弟似的,雍正掛了,胤祥就能名正言順地繼位。反而是變相剝奪了胤祥這枝對皇位的繼承權。因為你的王位都鐵帽子了,別人還得降階繼承,就算雍正這枝死絕了,也應該把繼承權讓給別人。
有了鐵帽子王這麼好的東西,為了能留給子孫,肯定要好好幹了。並且這是雍正封的,如果雍正被趕下臺,鐵帽子肯定也要被人砍了,所以胤祥為了自己的兒孫也要誓死為雍正擎天保駕啊。
所以胤祥為了不讓雍正猜疑,應該欣然接受鐵帽子王才是。你不接受,是不是嫌鐵帽子王還不夠大啊,你到底想當什麼??
總之,如果鄔思道不“半隱”,《雍正王朝》就要淪為一部三流電視劇,決不會像現在一樣內涵足以秒殺所有歷史劇。
-
3 # 虯枝蒼梟
據說雍正當皇上後要殺掉身邊老人,重新啟用一批新人,電視劇《雍正王朝》雖然沒有點明,但身邊的人確實換了,所以,鄔思道提早隱退了,不然也會遭到屠殺,就這麼簡單。
-
4 # 滿天的星星在閃爍
結局有四個,鄔思道親口說了三個,我僅代為轉述
結局一:往小了說,是有傷雍正的聖德;往大了說就是直接威脅大清朝的統治秩序。
1,鄔思道是殘疾之人,歷朝歷代哪有個瘸子居於廟堂之上的,雍正如果啟用鄔思道,雖至公也不公,雖無私也有私。豈不有傷聖德?
2,聖德是什麼東東? 聖德者,猶言至高無上的道德,亦用來稱謂帝德。
3,聖德很重要嗎?首先,引用司馬光《資治通鑑》第一部分,第一卷《週記》開頭的一句話,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翻譯成白話就是,皇帝的職責是維護綱紀,維護綱紀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維護名分,維護名分中最重要的一條是維護國家官爵的合法合理性。因此,聖德最重要的也就是履行天子之職!維護綱紀,尊崇禮教,守衛秩序。德就是秩序,德就是綱紀。周朝滅亡就源於失德,然後導致禮教崩壞,秩序崩塌。
因此,啟用鄔思道,往小了說是有傷皇帝聖德,往大了說就是,破壞國家官爵的合理合法性,而官爵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部分,這個要是亂了,那麼統治秩序也就亂了。
結局二:往小了說是雍正用錯了人,往大了說是雍正玷汙康熙聖祖的名聲。
1,鄔思道原是康熙朝的犯罪之人,是先朝的欽犯,此事在《雍正王朝》小說版有詳細說明。
2,雍正如今剛剛克成大統,就啟用先朝欽犯,到底是先帝朝抓鄔思道抓錯了呢,還是雍正如今用人用錯了?後者還好說,如果是玷汙聖祖的名聲,那雍正的皇位可就坐不穩了。
結局三:不符合雍正皇帝要行的光明正大之道,相反的是,他還會是個威脅的存在。
1,鄔思道雖然小有才氣,卻是以陰謀為主體,作為皇帝,要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自然是正大光明之臣。
2,鄔思道在雍邸十多年,雍正每每言聽計從,現如今,雍正克成大統,鄔思道也就如同熬幹了的藥渣,何堪再用?
3,何堪再用的意思不是說鄔思道沒有用處,而是指鄔思道於光明正大之道的用處不大。相反,即使後來幫助田文鏡,年羹堯完成了重要差事,但鄔思道的陰謀之道對於雍正的光明正大之道來說依舊是個威脅的存在。
三種結局,是不是每個都直接威脅到雍正的皇位,大清的江山呢?其實除此以外還有第四種結局,它威脅不到雍正,但是威脅到自己,甚至斷送自己的性命1,與尋常百姓交往,共患難難,共享樂易,與天子交往,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2,伴君如伴虎,雍正不是君王的時候,還可陪伴在其身邊出謀劃策,一旦雍正克成大統,身邊如果有人想和他同享勝利的果實的話,要麼死路一條,要麼俯首帖耳,夾著尾巴做人。
3,鄔思道是俯首帖耳,向名利低頭的人嗎?顯然不是,相反,鄔思道是有脾氣的,甚至還有些書生意氣以及自命不凡,這是紹興師爺的通病。記得太子刑部冤案之時,鄔思道就曾負氣出走,僅僅是因為自己誤解了雍正不聽自己的建議,跑去康熙面前接了差事(雍正其實是換種方式拒絕康熙)。雍正請他做世子老師,他卻愛面子,認死理,講排場,定要雍正親自舉行拜師大禮。出謀劃策是學問,為人處世何嘗又不是一門學問呢?
-
5 # 獨自孤身上路
任何一個帝王也不會允許身邊有一個能猜透自己心思的人存在,即便是有曾經幫助過自己奪得至尊之位的功勞,只有死人嘴巴是牢靠的。
-
6 # 夢露居士
如果鄔先生選擇當官而不是半隱,那只有一個結局,就是被雍正殺死。
康熙駕崩之日,鄔先生最後出了一把力,他用皇帝令箭放出關在宗人府十三爺胤祥,奪取了豐臺大營的兵權,挫敗了八爺發動政變的陰謀。當晚,雍正回到四爺府見鄔先生,其實已經心藏殺機,是當文種還是當范蠡,全在鄔先生一念之間。
為什麼雍正會動殺機呢?且聽我慢慢分析:
首先,鄔先生助胤禛奪取皇位,知道他太多隱私了。
胤禛並不是什麼白蓮花,他為了順利登機做了很多不可告人之事。比如他私藏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顯然是想在關鍵時刻捅出來扳倒太子。胤禛做的這每一件事,都是鄔先生給他謀劃的,所以鄔先生知道胤禛做的所有不可告人的事情。只有死人才能絕對地保守秘密,因此雍正很想殺了鄔先生。
第二,鄔先生智謀過人,善於洞察人心。
在《雍正王朝》中,康熙是最聰明的一個人,帝王心術舉世無雙,但是他的所思所想都被鄔先生洞察了,因此胤禛才能處處佔得先機。康熙的心思鄔思道都能猜得這麼準,更別提雍正的心思了。而每個皇帝都不願意自己的心思被臣子猜到,天威難測才能統御群臣。
第三,鄔先生立有大功,卻不能做官。
從追繳戶部欠款到雍正登基,鄔先生一直在輔佐胤禛,幫他登上了皇位。鄔先生對雍正有大功。但是雍正卻難以酬謝他,因為他有三點理由不能做過:以前坐過牢;腿有殘廢;心中都是陰謀之道,而皇帝需要的是堂堂正正。既然難以酬謝,那麼雍正只能殺掉他了。
不過,雍正畢竟與鄔先生朝夕相處這麼久,患難與共,又惺惺相惜。他對鄔先生可以說是既愛惜,又忌恨。鄔先生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在他登基當夜就提出了要“半隱”,徹底消除了雍正的顧慮,保全了性命。
-
7 # 趣談國史
必死無疑。
雍正奪嫡成功,鄔思道離開京城前,十三爺前去送行,二人幹掉一大碗酒後,十三爺說:我們對不起你。
看到十三爺如此掏心掏肺,鄔先生給了十三爺一些忠告,其實是變相評價了雍正這個人:自古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不信你瞧著,明天早上,以前為四爺辦機密事的那些人就會消失了。
比如雍王府的大太監高無庸,也就是替雍正殺了坎兒的那個人,自從雍正登基後,就消失了。高無庸的消失,暗示了一批人的消失。
鄔思道的這番話,其實也是在自況,因為他也是替四爺辦機密事的,而且辦的都是機密中的機密。如果不是他多謀自保,恐怕也已經被滅口了。
鄔思道選擇半隱,其實也是無奈。如果他居功自傲,想要當官,那麼當晚就會被殺了——除了極少的心腹外,雍正不可能讓外人知道自己的奪嫡路上有一個鄔思道存在;如果他選擇全隱,從此消失於茫茫江湖,那麼他也不可能活著離開京城——雍正不可能讓一個知道自己所有奪嫡底細的人脫離自己的控制,尤其是在自己的皇位並未穩固之時。
當晚,鄔思道含淚向雍正說道:我怕皇上想念微臣的時候,找不到微臣。這句話其實是在向雍正表忠心:你想殺我,隨時都可以找到我。
所以,鄔思道只好一邊繼續埋名,一邊讓雍正的心腹監視著自己,不跑出雍正的控制——這就是他選擇半隱在李衛身邊的原因。
後來,鄔思道又離開李衛,到了雍正的另一個心腹之臣田文鏡幕下。在這期間,他藉著替田文鏡運糧的機會,幫助年羹堯平定了西北叛亂。
聽說雍正即將微服私訪到田文鏡那裡時,鄔思道趕緊趁機跑掉了。為什麼跑得那麼急?就是怕見雍正。如果此時雍正再把他帶回京城,那他這一生就真的無法脫離雍正的手掌心了。
此時的雍正,皇位已經完全穩固,鄔思道對他的威脅也就不是那麼大了。所以,此時的鄔思道消失於茫茫江湖中,雍正也就由他去了。
回覆列表
歷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是是帝王之術,前有呂雉殺韓信,鄔思道絕頂聰明的一個人,不可能不明白這些道理的,他輔佐雍正繼承大統,自己都說陰謀為上,做了許多見不得人的事,所以為了以絕後患,雍正肯定是會殺人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