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學

    《三國演義》中的後期,姜維北伐時,蜀之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是蜀國沒有年輕的將領,廖化那樣的老將居然要去做先鋒。現多比喻團隊裡面沒有出眾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經驗的人來擔負重任。

    在《三國演義》中導致此事的原因如下:

    第一,蜀國相比魏國和吳國來說偏僻且窮弱,在那個年代飽讀詩書的謀士和能征善戰的將才一般都是大家族,生活在富裕之地,交通便利之地,且蜀國沒有特別吸引力吸納人才;

    第二,諸葛亮的親力親為,導致了無法選拔跟多人才,人才容易埋沒;魏延的叛亂也沒有帶出像模像樣的將領,姜維等大多數還是魏華人;

    第三,劉禪的無能,主公是吸納人才主要責任人,劉禪一沒有能力二沒有魅力,如何吸納人才,與其父親劉備相比差遠了;

    第四,蜀國的弱勢,沒有經天緯地之才,誰敢來接手這個爛攤子呢?

  • 2 # 亞瑟真好玩

    劉蜀集團由於在巔峰的前期沒有建立一套好的管理制度,選拔制度,培養體系,導致姜維北伐時,劉蜀集團能征善戰的大將都已亡故,無人可用,只能讓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鋒,實屬悲哀,所以,劉蜀集團會被曹魏集團收購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蜀果後期人才奇缺的原因是什麼?

    分開說下:

    1劉老闆伐吳導致蜀華人才早逝

    夷陵之戰,這對蜀國的武將損失過於嚴重,劉備盲目地開動了夷陵之戰,馮習(戰死)、張南(戰死)、傅肜(戰死)、程畿(戰死)、馬良(戰死)等一大批優秀人才都損失了,實際上蜀國的大部分將才就這樣被損耗光了,而後續的並沒有培養起來。

    2劉禪的昏暈無能治國無方

    因為蜀國後期朝政腐敗,民風不正,宦官黃皓向劉禪多進讒言,許多人才都投吳魏去了,還有些人才在前線看到援兵不到的情況下投降了,因此,蜀華人才越來越少。還有一點片面的原因就是聲望的問題,劉備的聲望婦孺皆知,前期將領大部分都是自己投靠的,而劉禪的聲望不突出,可想而知。

    3蜀國的地理位置

    蜀國位於山區,人口肯定比不上曹操的中原地帶。諸葛亮六出祁山,男丁都被抽調去打仗了,蜀國的人口都很難有效增長,出現人才的機率當然就低了。還有片面原因就是蜀國被稱為蠻荒之地,“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由此可見蜀國有多偏僻。因為偏僻大家都不愛去,肯定人就少了,沒有人當然就更不可能有人才了。

    4對蜀國本地貴族的內訌不信任

    跟隨著劉備的荊州派系與當地的益州本土派系的矛盾。作為外來這,益州派系劉備政權沒有認同感,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解決這一致命問題,以至於後來還出現了彭恙謀反等此類事件。作為蜀國的兩大力量,並沒有融合在一起,內訌不斷,有人也不出。

    5沒有一個好的人才選拔制度

    中國古代有一個通病,就是貴族壟斷官員的選舉。蜀漢前期跟隨著劉備創業的那些大臣武將,去世之後,他們的子女繼承了他們的官位,能力夠不夠尚不說,但是領兵經驗明顯不足,關羽、馬超、趙雲等三國中每一個能喊出名的武將,哪一個不是從戰場中走出來的。

    當然這些官二代可能經過前人的特殊照顧,學了不少帶兵打仗的經驗,但這僅侷限於紙上談兵。父輩在的時候輪不到他們帶兵,父輩一去世,倒是輪到他們了,但面對惡戰明顯能力不足就體現出來了。

    6諸葛亮專權

    一個好的集團,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是老闆一個人在幹,一定會累死然後被收購的。個人感覺這個可能是由於諸葛亮專權的原因。在三國時期諸葛亮能這麼出名是因為蜀國是靠他一手扶起來的,無論是大事小事都是由諸葛亮一手操辦,可以說諸葛亮一個人頂起了整個劉備政權裡的文官集團。

    可是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諸葛亮的確是有才,可是他管的似乎太多了,沒有給後來人成長的機會,成長的空間。所以蜀漢政權一度就很尷尬,因為我們一般提到蜀漢政權,總是想到那幾個武將,而謀臣的話一般也只會想起一個諸葛亮。所以我們這就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蜀漢政權的掌握程度。

    在蜀漢政權中幾乎沒有哪個人敢和他有不同的意見,這就導致了蜀漢政權後繼無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個已經充分說明了蜀國當時尷尬的現象,無才可用,能用的都是以前的一些老將軍。而蜀國當時可用的謀士,尤其是那種戰爭型的謀士,基本上沒有幾個能拿得出手。這種現象尤其是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更是特別表現的特別明顯。諸葛亮後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也有意識的提拔那些年輕人,可是太遲了,或者說諸葛亮太心急了。他完全是在揠苗助長,所以這就導致了蜀國是成為三國中第一個被收購的集團。

  • 3 # 又見小李vlog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錯誤選擇繼承人。諸葛亮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只懂打仗的姜維。費煒等只是過渡人物。造成姜維執政後,不顧人民幸福和國力強弱,強行九伐中原而血本無歸,加速蜀國亡國的痛苦局面。

    二:不挖掘,吸收,培養新人才。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養新的人才。原來的老後,造成人才青黃不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駕駛了蜀國的滅亡。

    三:壓抑,把擊原有優秀人才。劉備死後,很多優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趙雲老死贖中。而很多虛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四:不懂處理後事。在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楊儀與宿將魏延有極大的矛盾。楊儀獲大權後剝奪魏延兵權,逼使魏延反亂,無人附和而逃亡,後被馬岱追殺,自毀長城。

    五:對江東一味退讓,令江東得寸進尺,造成部下失和。難道僅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隆中對?

    六:任人唯親。對街亭這樣的重地交給劉備臨終時一再叮嚀要小心的馬謖,不起用優秀人才如趙統,趙廣。

  • 4 # 劉坤忠120

    ”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泛指人才匱乏。蜀國在先主劉備征伐東吳時,經夷陵大敗喪失了大量兵力和不少青壯精英人才,使蜀華人才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特別是武藝超群的高階將領,和高階的謀士人才,在蜀國後期乃是奇缺。。。丞相諸葛亮經歷了五次北伐,也損失了一些文武人才。也不能全怪諸葛亮,在他短短的十一年執政時間裡,不可能培養一大批青年優秀人才,優秀人才具有先天天賦,蜀國地僻人少,資源短缺。在諸葛亮逝世和魏延被殺後,蜀國能征慣戰的大將沒有了,蜀國的主心骨也沒有了。但姜維肩負著使命,繼承丞相遺志,繼續北伐,仗著自己文武雙全,既當統帥,又做先鋒,每戰必泛。不得已只能請老成持重,武藝平凡的老將廖化為先鋒,繼續為使命而戰。做為先鋒大將,必須要年富力強,武藝高強,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攻城掠地,奮勇殺敵。但蜀華人才調零,起用老將廖化為先鋒是老驥伏勵,志在千里。也是蜀國窮途末路的悲催境地。

  • 5 # 林叢木

    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原因很簡單,第一地理形式導致的,自古以來王朝的更迭是由西北的少數民族向南方的農耕民族侵襲,這是一個歷史的規律,為何自古以來從北向南發動的戰爭總能取勝,而從南向北取勝的基本沒有,這是因為北方少數民族更加勇猛善戰,更加適應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法則!

    所以說蜀國地處南方,自然很難與北方少數民族計程車兵抗衡,所以蜀國很難選出一位真正的勇武的大將的原因在此!

    第二點:蜀國連年征戰窮兵黷武,人口的消耗很大,百姓無法休養生息提供更充沛的勞動力和人口,連年征戰人口一直在下降,尤其青壯年男性更是越來越少,所以難以選出勇武大將!

    第三點:南方人不擅長騎兵作戰,馬匹尤為緊缺,戰鬥力各方面和北方少數民族無法抗衡!

    第四點:蜀國國力到後來因為劉備的幾次敗仗,已經很弱了!

  • 6 # 孟溪筆談

    談到蜀國後期,就不能不談諸葛亮。

    他是實際上的執政者者,選人用人的權力,全部在諸葛亮手裡。

    諸葛亮和魏延之後魏國無人,實際上和諸葛亮脫不了關係。

    魏延和諸葛亮,也是蜀國第一任執政者劉備發掘出來的人才,實際上在諸葛亮掌權以後,就沒有發掘過頂級人才。

    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諸葛亮事必躬親,事事都要親力親為。

    諸葛亮對於大事小事管的太多,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要自己定奪,一場小戰鬥,都要自己定計,還經常給屬下錦囊,如此一來,大家更不用思考了,連腦子都不用帶,只要聽丞相的就好。

    諸葛亮為人太過細心,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這既是優點,他在的時候,一切都會井井有條。也是缺點,屬下們就難得到鍛鍊了。

    像個機器人一樣只要執行就好,丞相什麼都安排好了,只要按部就班幹活就好。

    2.諸葛亮重用的多是老實人。

    他在出師表裡推薦的幾個人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也只是說他們“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而對面曹操陣營用人不太看品德 更看個人能力

    諸葛亮的用人方式,如果處在大一統時期,相信會有一番盛世。

    但是諸葛亮生存的年代,是亂世,這個時候比拼的是陰詭與才智,不是志慮忠純。

    3.蜀國本身的地理位置。

    蜀國本身地理位置比較偏,人口偏少,人才也遠不如中原地區。蜀國的人口只有不到100萬,大約是魏國的四分之一,這也造成了諸葛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4.有才能的魏延始終被打壓。

    諸葛亮對魏延的使用,就存在很多問題。

    劉備在時 對魏延是很重視的,漢中這麼重要的位置,交給魏延去把守。

    魏延也真爭氣,守漢中15年,穩如泰山。

    劉備對魏延,是放心大膽的用。

    而諸葛亮就不那麼待見魏延了。

    很多魏延的計策,比如著名的子午谷奇襲 ,諸葛亮就沒有采用。

    諸葛亮更重視和魏延有矛盾的楊儀。

    最後臨終召開高層會議,也是找來楊儀沒有找魏延,這是魏延最終謀反的導火索。

    5.諸葛亮發掘培養人才太少。

    真正像樣的軍事人才只有姜維一個人,而姜維實際上才能和魏延那樣的蜀漢老人相差甚遠。

    舉一個例子,魏延制定的守漢中策略,保證漢中多年無事,而姜維一上任就更改了方案,直接導致蜀漢滅國。

    這四點原因導致,蜀國在諸葛亮魏延離開後,陷入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困境。

  • 7 # 智匯頻道

    諸葛亮對蜀中事物抓大同時也抓小,凡事親歷親為,沒有充分發揮授權,導致屬員大將等沒有責任心,將員覺得做好了是丞相之功,做不好自己也沒有太大懲罰,反正事情是丞相諸葛亮一手抓,最後由於蜀國軍務的培訓系統、績效系統不夠健全導致軍中無大將,廖化做了先鋒,小才只能大用了。

  • 8 # 小知道小哥

    先看一下蜀國的大將排名1關 羽2、張 飛3、趙 雲4、馬 超5、黃 忠6、魏 延7、陳 到8、馬 岱9、關 興10、張苞11、王平12、廖化13、馬 謖隨著歷史到了三國後期蜀華人物老的老死的死基本上沒有什麼好的大將了,廖化其實勢力還是可以的,可是為什麼會出現這情況呢?

    三國後期,蜀國名將相繼死亡,才幹平常的廖化就成了突出的人物,大將軍姜維以其作為先鋒。。其實這句話比喻在沒有理想人選的時候,只好讓次要腳色擔當大任。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歷i史的發展有他的必然性,諸葛亮的茅廬定三國分析的局勢是可行的,在當時的情況下為劉備選著比較好的一條出路,可是歷史和年齡會在增長,好多的不確定性如關羽被殺,張飛被害,這些本來還可以在為蜀國立功的大將由於性格的問題提前犧牲了,使諸葛亮的計劃不得不停下來,而且火燒連營七百里,好多士兵的犧牲也是蜀國元氣大下,如果,關羽不丟荊州,那麼三國的歷史可能會被改寫!

    諸葛亮找到了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是可以的,可是卻沒有在找到可以輔助姜維的大將,蜀國沒有好的大將原因有好幾個,一個估計是劉嬋的無能,是人心不古,好多有才之人回去輔助,第二個 就是四川畢竟比較貧窮的山地,為什麼這說呢,江東地盤和曹的地盤都比劉的地盤位置好,河北華北,江南等地方都是不管是在經濟,農業,人才等方面都比四川好一點點在當時的古代,劉備當時為了有地盤採取的拿下蜀地的,在這種大得背景下,蜀國想有大得發展其實很難的。這樣就難有大將產生,

    廖化才能比不上五虎上將,但是比別人強多了,加上後期蜀國發展沒有新鮮的血液進來,在蜀去和國是元老的人物了,可是要是去和吳魏比較的話,他們的大將還是比較人才濟濟的,所以才會小瞧廖化,如果廖化真是才之將,一直忠於蜀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為關羽一直生死不棄,我個人認為是好樣的,那隻能在哪個英雄數不盡的年代生不逢時了!

  • 9 # 一碗大蔥面

    蜀漢在歷史上是一個外來政權,在蜀漢當政的官員大多是當年隨同劉備南征北戰的老臣,比如五虎將、諸葛亮、魏延等等。然而,關於不聽從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自己採取東拒孫權,北攻曹操的錯誤做法,以荊州一州之力強行征伐曹魏,雖然取得很大的勝利,“威震華夏”,但是卻被孫權勢力偷襲了後方大本營荊州,最終大意失荊州,自己還身死於麥城。這一戰就損失了關羽、關平等將領,還逼反了孟達,損失慘重。後來劉備為兄弟報仇,大舉興兵發動夷陵之戰,進攻東吳。可以說蜀漢精銳盡出,可惜幫助劉備打贏漢中之戰的謀士法正病死,而張飛出師未捷就死於叛徒手裡,沿江進攻東吳又遭到陸遜的抗擊,最後被擊敗,蜀漢元氣大傷,軍隊死傷過半,很多本來比較有戰鬥經驗的中低層軍官死在這場戰爭中,使得蜀漢在人才發展上出現斷層,而張良被殺、黃權被俘,沙摩柯戰死,蜀漢很多謀士、將官都在這場戰爭中殞命,人才損失慘重。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掌握蜀漢權力之後,為了興復漢室的夢想,諸葛亮日夜操勞,數次北伐,可是諸葛亮事事親力親為,疏於在軍隊中培養人才,而益州本土氏族大多想偏安一隅,也就是想打打醬油就可以了,不想去爭天下,諸葛亮也不能任用這些分分鐘頭像的主兒(後來鄧艾包圍成都,力主投降的官員大多數都是益州本土氏族),好不容易想培養馬良的弟弟馬謖,結果這人“言過其實”,最終還害得第一次北伐失敗,在此之後,諸葛亮更加不敢把權力輕易託付於人,事必躬親最終磨壞了諸葛亮的身體,當然也導致蜀漢人才斷檔更加嚴重。在諸葛亮去世後,就只剩下姜維、夏侯霸等降將在繼續丞相的夢想,主力將領除了老一輩之外,就剩下各種“二代目”,比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黃權之子黃崇,這些人缺乏經驗,能力也比他們的父輩要差一些,守成可以,讓他們去抵禦外敵,實在難以勝任。

    除了戰爭的損失、培養的失敗、本土氏族的不可信任之外,還有一個更加根本的問題在於,蜀漢的人口太少了。根據三國志記載,蜀漢亡國時,人口11萬戶,94萬口,而當時的曹魏,擁有人口450萬,就算是慫的一逼的東吳,也有220萬人口,蜀漢的人口劣勢也使得同等機率下出人才的數量要比魏吳少得多,再加上諸葛亮要防著本土氏族,所以更加不能任用這些人,最終導致人才的匱乏,而且越來越嚴重。

  • 10 # 考古者說

    有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雖然有點冤枉廖化,有看低他的意思,但是確實,在三國故事後期(算上漢末),蜀國真的沒什麼能拿得出來的將領。

    當然那些,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三國故事的前期太過精彩,那些鮮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已經深入人心,他們掩蓋住了三國後期那些人物的光芒。

    多會話題,我們來看一下蜀中是一直無大將,還是劉備帶來的老人逐漸凋零之後再無大將。

    我們來看一下劉焉、劉璋父子割據蜀地時手下的將領——趙韙、龐樂、李異、沈彌、婁發、甘寧、吳懿、黃權、嚴顏、張任、鄧賢、泠苞、劉璝、李嚴、吳蘭等,這些名字有幾個熟悉的?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在劉備集團強行入蜀時抵抗失敗,少部分連抵抗都沒有直接投降。

    要知道入蜀時的劉備集團可是相當落魄,這些所謂的蜀中大將憑藉地利,幾乎無一勝績……

    所以蜀中無大將是傳統,(相對)強勢的劉備集團入蜀之後為了快速的紮根還一度重用其中的大部分降將。

    不過在劉備集團安定下來之後,史書中就要麼找不到他們的名字,要麼看到的就是與曹操、孫權集團的戰爭中投降或被殺……

    吳蘭更是有點慘。曹操進軍漢中,吳蘭與馬超、張飛各領一軍,可以看得出劉備相當信任他了,結果戰敗逃竄的過程中被當地土著給砍了……

    在劉備集團帶來的老人逐漸凋零之後,蜀中又一次陷入再無大將的尷尬境地,這種局面,有可能是諸葛亮造成的。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評價諸葛亮時說,“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基本反映了諸葛亮的人物性格,往往十分謹慎,很少採取出奇制勝的方法。

    所以在他用人的時候,經常選取一些小心謹慎,恪以守成,但卻難以進取之人,如蔣琬,費禕等人。

    同樣,劉備十分重視的魏延,因為主張出奇制勝(如出兵子午谷),不符合諸葛亮的用人標準,不被重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能沒辦法得到充分的發揮,認為諸葛亮膽小。

    不過也正是這樣,諸葛亮保住了,劉備打下的江山。劉禪懦弱平庸,而諸葛亮為他留下的那些輔政之臣都是守成者,卻無二心。

  • 11 # 胡話三國

    我覺得人才沒有凋敝。

    三國前期,漢朝大亂,漢朝國家機器被分割成很多區域性中小型組織,沒有人掌握絕對的優勢。經常出現區域性少打多,鋌而走險的戰鬥,讓後人們覺得人才輩出,比如官渡、赤壁。

    後期由於魏晉重新掌握並打通了國家對地方的統治,統治區龐大的人口 眾多的城市開始發力,孫劉地方大,人口少,後期統一的難度並不比劉去雲南鎮孟獲,孫去佔交趾,東南沿海一帶的難度高。

    北方平原有當時絕對優勢的人口,道路基建、工業基礎、上級對下級的命令從和敵人們拼命、變成穩穩緩慢的推進、造成了沒有人才的錯覺。

    回憶秦滅六國,項羽對章邯,都有很長的時間在拼後勤保障拼內力,刺刀見血以弱勝強才會有名將。

    所以項羽、韓信、最精彩!

  • 12 # 西府趙王爺

    問題根源主要還是出在劉備身上,夷陵之戰的慘敗,導致蜀國的大批新生代將領謀士陣亡,使蜀國失去了後繼力量。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先生這樣評價劉備:

    “計謀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這是在說劉備的智謀、韜略不如曹操。具體體現在劉備與曹操在對待“仇恨”的態度上。

    “宛城之戰”,張繡殺死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心腹愛將典韋,連曹操的坐騎名駒絕影都未能免於一死。依照常理來說,曹操應該對張繡恨之入骨。但曹操打敗張繡之後並沒有將其處死,而是收入麾下,向全天下的英雄豪傑們展示自己寬廣的心胸。

    反觀劉備,為了給義弟關羽報仇,在蜀漢最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強行揮兵攻打東吳。最終導致“年輕一代的戰將張南、傅肜、馮習、馬良等等相繼陣亡。

    此外,杜路、劉寧投降東吳,黃權投誠曹魏,趙融下落不明。還有數萬精兵全軍覆沒,蜀漢元氣大傷。夷陵之戰導致蜀漢與曹魏、孫吳之間的實力差距越拉越大。可以說劉備是造成蜀國整體勢力衰弱的始作俑者。

    雖然後面經過了數年六年的休養生息,蜀漢基本上恢復了元氣。但荊州地盤的丟失,使得蜀國被徹底的關在了益州,不僅整體實力落後於魏、吳兩家,戰略上也處於被動。

    諸葛亮為了改變這一被動局面,於建安六年發動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的北伐大計持續了七年,前後歷經五次,雖然並沒有太多收穫,甚至還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蜀國的實力。但是常年的戰爭為蜀國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

    諸如王平、鄧芝、廖化、張嶷、馬忠、張翼……等人,均為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培養出的優秀將領。

    從這個角度而言,諸葛亮是以一己之力逆天而行,強行給蜀漢續了一波血。

    諸葛亮過世後,蜀漢又經歷了整整二十年的“休養生息”,二十年後姜維再次揮師北伐。但在這二十年間,姜維並沒有培養出優秀的軍事人才,軍事高層還是那幾張老面孔。說白了,姜維一直都在吃二十年前諸葛亮北伐的老本。

    主要原因是姜維的政治能力比較差,對於朝政的影響力有限,無法壓制住軍隊內部“論資排輩”的風氣,導致蜀華人才選拔機制走向官僚化。在如此黑暗的政治環境下,有能力、有野心的新生代人才想破格上位,簡直難於登天。

    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下,姜維只有把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置於陣前,比如年近八十的廖化、身體殘疾且年逾古稀的張嶷……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並不是諷刺廖化將軍的作戰能力不行。人家都八十了還能披甲上陣,馳騁沙場。我們有什麼資格去嘲諷一位壯心不已的老將。而是說蜀漢後期的政治環境極度腐化,一群即將被時代淘汰的老頑固把持著大權不肯鬆手,胸懷大志的新生代人才們沒有施展抱負的舞臺。最終導致垂暮之年的蜀國得不到新鮮血液的支援,只能一步一步的走向滅亡。

    當然,這僅僅是從將領的角度而言。如果細究本質原因,還是一個國力上的差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蜀漢地盤太小,人口太少,而且作為一群外來者,蜀漢還遭到本地豪族的排斥。這使得他們沒有培養人才的土壤,這才是真正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再者,或許蜀漢的將領也很出色,但是迫於蜀漢孱弱的軍力,他們發揮的平臺也十分有限。這也可以認為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什麼能讓你玩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