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追光的少年

    這是白居易《割刈麥》中的詩句。意思要結合下一句一起翻譯,

    “現在我有什麼功德呢,從不曾幹過莊稼活,而官俸卻有三百石,到年終了還有剩餘的糧食。想到這一點我內心自己也覺得慚愧”

    表現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

  • 2 # 左倫

    這句話出自白居易的《觀刈麥》,全詩是這樣的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觀刈麥》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805年(唐憲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間,是白居易任陝西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

    詩歌描繪了在農曆五月,麥子黃了,男人在地裡忍受暴曬割麥子,婦女兒童來送飯送水的場景。詩人還看到一個婦女抱著孩子,述說著悽慘的故事,因為繳租納稅,她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

    儘管在五月悶熱天氣裡,白居易的內心卻像掉入了冰窖。所見所聞,讓他感概自己何德何能,不用幹農活,卻吃著俸祿,年底還有餘糧。他心生慚愧,念念不忘。

    偉大的詩人,一定是一個偉大的共情 者。“曾不事農桑”,不是所有縣尉都能發出感概。我們見到更多的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幾千年裡,有多少官員面對百姓的疾苦,能說出這句話呢?

    只有真正感受到人間的疾苦,才能傳作出這樣的詩作,只有是一個真正關心別人的人,才能面對苦難能捫心自問。

    語言是思想的延伸,詩歌是語言的凝練。有這樣偉大的悲憫,才這樣偉大的詩歌。曾不事農桑者多也,自愧者幾何?

  • 3 # 中文系的小學生

    首先,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曾不事農桑”。事,從事的意思。

    曾不事農桑,從來不從事農耕蠶桑。在這首詩中,作者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農民整年辛苦繁忙,卻要交很重的賦稅,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本詩為白居易《觀刈麥》,原文為: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 4 # 放飛tt04551

    “曾不事農桑”出自著名詩人白居易的《觀刈麥》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農桑。

    譯文: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

    《觀刈麥》,詩中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絡。今日淒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而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又有可能淪落成淒涼可憐的拾麥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裡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白居易的這首詩真實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喊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 5 # 小白說

    應該是曾不事農桑,出自白居易的《觀刈麥》。其實白居易的詩屬於比較好懂得,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為例。

    曾不事農桑

    曾不,倒裝句,應該是 不曾,從沒有

    事,名詞作動詞,做事

    農桑,名詞,代指 農務活,畜牧活

    即:從沒有幹過什麼農牧活。

    這是白居易在看到農人辛勤耕耘,自己卻什麼都沒做白享俸祿的謙虛羞愧之語。

  • 6 # 星茜影視

    白居易 觀刈麥 【原文】: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 7 # 中華藝術風采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觀刈麥》

    我喜歡白居易的《觀刈麥》,主要還是那一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為什麼聰明人很少快樂,而傻逼一直樂呵呵?一個人的智商越高,往往對自我行為檢討的意識越強,他們總是能敏銳地覺察到自己的不足和道德上的缺點。

    白居易看見農民在田地裡辛苦地割麥子,馬上就有了不勞而獲的羞恥感。這是一種超強的共情能力,是他作為詩人的一種特質。有道是:

    唐詩讀不盡,獨愛白居易。

    人生須曠達,何必曰名利。

    文化人本應有更高的道德自覺,天生一種換位思考的善良。否則,就只能是風吹即散的吹鼓手,或者人面獸心的偽文人。

  • 8 # 悅書簡文

    意思是:我不曾幹過農活,題目中的“是”列印錯了,應是這個“事”,這句詩出自白居易的作品《觀刈麥》,結合全詩,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的愧疚之情,全詩表達了對農民不畏勞苦的讚美,和他們生活貧苦的同情,側面說明了在高額賦稅的情況下,農民十分可憐。

  • 9 # 金員力

    本人認為是對無功、無德、不曾幹過農活,豐衣足食的人,和麵朝黃土背朝天吃不飽的農人做比較後,表示的愧疚。前那種人是啥身份呢?請大家猜猜看。

  • 10 # 南山一縷雲

    “曾不事農桑“,指的是過去完全沒從事過農業勞動的意思,白居易文人考科舉入仕,寫這首詩之時自己是個月奉大約三百石的縣尉。

  • 11 # 沐籽讀書

    這是白居易《割刈麥》中的詩句。意思要結合下一句一起翻譯,

    “現在我有什麼功德呢,從不曾幹過莊稼活,而官俸卻有三百石,到年終了還有剩餘的糧食。想到這一點我內心自己也覺得慚愧”

    表現出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陰真經》這款遊戲你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