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浣熊缺黑衣
-
2 # 路遙lgy
關於劉禪,多數人的認知來自於《三國演義》,小說裡“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等典故,描述了劉禪的昏庸無能。
可是,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就曾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想象”。劉備謙虛的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
諸葛亮曾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戰國時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成就霸業,而劉禪則得諸葛亮與強魏抗衡。
至於蜀漢不戰而降,王隱在《蜀記》裡說: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做解釋,乃“全國為之上策”。劉禪這位注重華人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打腫臉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不能同日而語。
作為三國時期最弱的蜀漢,劉禪在位領導了四十一年,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在位比較長的帝王。而他在位期間沒有像魏國,吳國那樣,國內班子互相碾壓,也沒有出現政治波動。這怎麼能說是“扶不起的阿斗”呢?
劉禪在位使政權很穩定,這與他的度量和頭腦是分不開的。歷史魏延叛亂被殺,劉禪也沒有一概否定,降旨意曰:“既已明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樽葬之”。後人評說劉禪待人接物,胸襟比他父親大氣的多,不失第二代領導人的風範與氣度。
劉禪不戰而降,“樂不思蜀”,成為人們的笑柄。然而劉禪在國家人民去留的危機時刻,他看重的是人民的事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人民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
在危難關頭,劉禪當斷則斷,使人民得以保全,這與他同時代的吳王孫皓,以及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該是仁德之主。這樣大氣的帝王,在歷史上並不多見。
幾千年來,我們習慣了以成敗論英雄,劉禪這位仁德之君,當然也免不了被唾沫所淹沒。但是,劉禪的確不是笨,而是大智若愚!
-
3 # 青梅煮酒品三國
阿斗並非扶不起來,而是因為阿斗的聰明,才甘願做一個無為之君。諸葛亮掌握著軍政大權,如果劉禪爭權蜀國國力必然是雪上加霜,劉禪能看破這一點救足矣說明劉禪得聰明才智。
阿斗聰明在於君臣沒有間隙阿斗作為蜀漢的太子劉禪,十七歲繼承蜀漢江山。劉禪登基繼承帝位的年齡不大,而蜀漢又經歷了幾場大戰資源處於枯竭期,正是需要諸葛亮對國家進行梳理的時候。如果這時候劉禪行使一國之君的權利,那麼蜀漢就會亂成一禍粥了。
劉禪聰明在於對於諸葛亮是無條件的信任,甚至在意見不同的時候還懂得避讓,讓君臣毫無間隙。在諸葛亮率兵出征時,劉禪曾寫信給諸葛亮大意是自己在益州非常的恐懼。而諸葛亮的回覆則是臣只要領兵在外就沒人敢威脅你。劉禪得到回信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在那之後諸葛亮數次出征北伐都劉禪都能確保益州的安定。
無為之君都說劉禪昏庸無能、聽信小人讒言。但是根據正史的記載,蜀漢沒有記載歷史的官員,所以蜀漢成立後很多的事情都沒有記載。但是劉禪在沒有諸葛亮輔佐的情況下還能穩坐江山二十餘年,這可不是一般無為的君主能做到的。諸葛亮死後,劉禪很快就選定了繼承諸葛亮的接班人,確保蜀漢不出現內亂的情況,這也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總結:劉禪任用諸葛亮,並且將國家基本上交於諸葛亮手上,單單這任用賢相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劉禪得智慧了。
-
4 # 揚生解史
阿斗是個聰明之人,但他把聰明才智放在亨樂方面,而不是放在發展國家方面。如果從管理國家的角度看,他是不合格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但如果從個人的角度看,他是成功的,他一輩子無憂無慮,得以善終。
諸葛亮在世時,他交權給諸葛亮,自己只管亨樂。在蔣琬、費禕時代,他仍然是不管國事,該幹嘛幹嘛。後魏軍兵臨城下,他立馬自縛投降,由於他的極度配合,加上司馬昭知道他是志在亨樂之人,就讓他得以善終。
劉禪的經歷告訴我們,想要從一國之王變為一宅之主,只要你夠聰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5 # 行走與寫作
阿斗——蜀漢後主劉禪,因是亡國之君和“樂不思蜀”的故事,被稱為扶不起的劉阿斗。
其實,可以肯定地說,阿斗絕對不笨。如果認為他是扶不起的劉阿斗,那只是被他的表象給騙了。
其實,他並不像人們傳說中的那樣,是一個孬種,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如果說他真的扶不起,那他又怎能在戰爭頻繁、群雄割據的三國亂世,穩坐皇位42年,即使在輔佐他的傳奇名相諸葛亮去世後,也能獨撐皇位30餘年,成為三國時期的霸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這對於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中,實力最弱小的蜀漢來說,已經是一個奇蹟。
阿斗既然能產生這個奇蹟,說明他絕對不是傳說中的那麼傻、那麼笨、那麼無能,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看看阿斗是怎樣騙過別人的?
一、從不學無術上騙過別人阿斗,是三國時期劉備的兒子劉禪,因小名叫阿斗,被稱為劉阿斗。傳說他不學無術,庸碌無能,每天只知飲酒享樂。
其實這只是他的表象,別人都被這個假象給騙了!
阿斗與其他聰明的孩子相比,資質確實不出眾,但他是誰?他可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太子,人家起點高就是比別人高嘛。
貴為國君的劉備,對阿斗的教育和培養可謂費盡心力。在立劉禪為太子之時,就為他找了一位名師——董允,任命董允為太子洗馬,專門輔佐和教劉禪學習處理政事等知識。劉備真是慧眼識珠,這董允絕非等閒之輩,不但學富五車,而且剛正不阿,後來還和諸葛亮、蔣琬、費禕並稱蜀漢四相,可見能力非凡。在這樣的名師教導和輔佐之下,劉禪的學識也絕不會差到那裡去。
有這樣的名師還不夠,劉備怕他的才識品行達不到做一個明君的標準,在臨死前還將他託付給一代賢相諸葛亮,並留下遺詔:對他進行鼓勵,並告誡他,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擁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別人信服。讓他讀《漢書》、《禮記》,《六韜》、《商君書》等著作,這些書對人的思想和智慧有很大幫助。
像這樣有先父教導、名師傳授、賢相輔佐、廣讀理政用兵之著作的人,會是不學無術的庸碌之人嗎?真是被他的表象給騙了。
二、在無能理政上騙過別人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4月,劉備在永安宮去世,將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留給阿斗劉禪。5月,17歲的劉禪接下這個蜀漢這個爛攤子,在成都繼位稱帝。
劉禪雖沒有治世安邦的曠世之才,但他的情商卻相當的高,他有自知之明,能審時度勢,覺得自己無論從哪一方面,聲望都不及諸葛亮等一干重臣,冒著無能的名聲,做了一個甩手掌櫃的。尊從先父劉備的遺詔,任用諸葛亮等賢臣固守帝業,像劉備說的一樣,尊諸葛亮為仲父,即劉備以外的第二個父親,朝中的大小事情,都由諸葛亮說了算。。
表面上看是阿斗劉禪無能,處處聽諸葛亮的,所以人們都說他笨。其實他並不笨,他繼位的時候只有17歲,知道根據當前的局勢和自己在朝中的影響力,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聽從先父劉備的遺詔,繼續由諸葛亮輔政都比冒險另立他人更有利。
而且他還知道,諸葛亮有能力但沒有私心,一心想著完成劉備光復漢室的遺願,蜀漢在諸葛亮全力運籌帷幕下,不會出什麼大事,自己也樂得做個甩手掌櫃,給諸葛亮等一杆賢臣留足了面子。
諸葛亮還真是一個千古流芳的賢相,不但身前為蜀漢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後,還為劉禪舉薦了蔣琬、費禕、董允三個賢才輔政。
劉禪既不笨也不傻,他透過充分的分析判斷,認為諸葛亮推薦的人是有著濟世安邦之才並可以信賴的,就重用了這三個人。
歷史證明劉禪的判斷沒有錯,後來劉禪在這三個人的輔佐下,蜀漢政權得以又延續了近30年,歷史上這三人與諸葛亮並稱蜀漢四相。
可見,在治國理政上無能的劉禪,騙過了多少人。
三、在“樂不思蜀”上裝愚賣傻騙過別人景耀六年,即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後,劉禪投降司馬昭後,被司馬昭在洛陽封為安樂公。曾用“此間樂,不思蜀”的裝愚賣傻,騙過了用蜀漢歌舞試探他是否有復國之心的司馬昭,讓精明的司馬昭發出: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的感嘆。
從此“樂不思蜀的故事被廣為傳播,”司馬昭也徹底的認定劉禪無能,對他已經毫無威脅,就讓他安安穩穩地做著安樂公到死。
連精明如斯的司馬昭都被阿斗給騙了,而發出劉禪無能,就是諸葛亮在,也不能輔佐他的帝業能長久,何況是姜維呼的感嘆。
可見,阿斗並不是真的無能,他只是順應時勢的在偽裝自己而已。
看看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獨自當政,還能夠繼續了近30年,讓蜀漢人民過了一段安居樂業的生活,你能說他真是又傻又無能的,扶不起的阿斗嗎?
-
6 # 雨夜構想
阿斗是真的扶不起來嗎?我們來看一下他的一生,答案自知。
蜀漢政權分為三個時期,劉備在世時可以稱為大漢時期,劉備建立的政權稱為漢,為了區別於以前的漢朝我們才把他稱為蜀漢。劉備死後進入到了諸葛亮時代可以稱為蜀漢時期,諸葛亮窮盡一生之力也沒能把蜀漢帶出川中之地,最後死在了征戰途中。諸葛亮死後進入到了劉禪時期,我們可以稱之為蜀國時期。這個時期才是劉禪真正領導蜀漢政權的時期,他逐漸的把自己的政權帶入到了本土化政權。也是他展現自己領導才華的時候。
劉禪從一出生就是被當做皇帝培養的。
劉備老來得子,終於有了劉禪這麼一個兒子,這真是一個寶貝。自己的事業後繼有人了,就看他給阿斗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養子起名劉封,親子起名劉禪。看看這兩個字“封禪”。就可以看到劉備野心不小,也可以看出劉備對這個兒子期望之大。
在古代皇族一般都是把嫡長子定為首選繼承人,劉禪作為劉備嫡長子自然就會被當成皇帝來培養。劉禪不是傻子,可能就是腦回路比較短而已,可是他受到的教育是帝王之術,自然會比平常人高等的多。劉禪十七歲登基成為皇帝,他登基之初,諸葛亮是首輔大臣。諸葛亮的角色就是曹操,劉禪是角色就是漢獻帝。但他們又不是絕對的曹操和漢獻帝。這時候的劉禪沒有實際權利,可是他有自己的主意。諸葛亮征戰在外,劉禪在後方把政權內部掌握的十分穩固。蜀漢政權建立之初就被三股勢力瓜分,荊州,東洲和益州本地勢力。諸葛亮不在城都期間為了平衡這三股勢力的劉禪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穩固了蜀漢後方的政局穩定。可以說諸葛亮只是轉移了蜀漢的內部矛盾,而劉禪確實實實在在的平衡了內部矛盾。這也是即使諸葛亮不在成都,成都也可以安穩無憂的重要原因。
蜀漢政權後期才是劉禪真正的發揮才能的時代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政權正式進入到了劉禪時代,也是劉禪親自主政的開始。他首先就調整了人事制度,認命蔣琬為丞相,把諸葛亮的先軍政治調整為收縮防守,逐漸把蜀漢政權調整為本地政權,大力啟用本地氏族的有識之士,讓蜀漢政權轉型成功。不再採用諸葛亮的戰略,積極拉攏孫吳政權聯合抗曹,不再對曹魏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發展內部基礎建設,大力扶持農業生產,就連姜維這樣的軍事將領也被安排去屯田。可見劉禪已經意識到只憑軍事攻擊是不可能消滅曹魏政權的,所以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有可能自保。事實證明劉禪的策略是可行的,如果沒有鄧艾的偷渡陰平,劉禪的政權沒準真的可以堅持下去呢!怪就怪蜀漢後期人才凋零,沒有可以抵禦曹魏的軍事將領。用一批平均年齡50多歲的老男人抵禦曹魏那些年輕力壯的精壯將領,不敗才怪。但是主要原因絕對不是劉禪。問題出在了劉備和諸葛亮身上,劉備夷陵之戰慘敗,年輕後備將領損失慘重,諸葛亮時期也是不斷損失,才致使劉禪時期無人可用。
鄧艾兵臨城下,劉禪再一次成為了劉璋,否決了那些主戰派的意見舉城投降。這也是劉禪為了再一次避免百姓遭受戰亂之苦所做的最明智的選擇。可以說劉禪對時局的分析是十分正確的,鄧艾偷渡陰平僅剩兩千餘人,一路打過來兵力已經增加到了幾萬人,可見蜀中百姓已經不在擁護劉禪,所以從百姓的角度來說,劉禪的選擇是正確的。
看看三國後期不管是曹魏和孫吳,內部爭鬥不斷,暴亂不斷,政權更迭的速度都是非常快。只有蜀漢政權穩固如初,沒有大規模暴亂,也沒有皇權之爭。這不能不說是劉禪的領導有方。
蜀漢後期劉禪把政權經營的有聲有色,絕對不是人們所說的扶不起來的阿斗。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劉禪與丞相諸葛亮的關係,其實有一點像後來明朝時期的萬曆皇帝朱翊鈞與首輔張居正的關係,只不過不同的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嫌張居正生前管得太嚴,來了個大翻案,把張居正給抄了家,而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仍然信奉著諸葛亮,善待諸葛亮的兒子,聽從諸葛亮的政治安排。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劉禪宅心仁厚、心地善良,沒有刻意復仇的心態。
不是每個人都有劉禪這樣的心胸,尤其是身在最高權力的皇帝寶座上,有一個處處管著自己,處處教訓自己,猶如導師和父親一樣太上皇般存在的諸葛亮來說,要說劉禪完全沒有一點逆反心理,誰都不會相信,可是劉禪確實沒有記恨諸葛亮,不僅沒記恨,而且還大力提拔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對於終身活在諸葛亮陰影之下的劉禪來說,這應該是一種仁厚吧。
但劉禪並不是一個沒有脾氣的好好先生,至少劉禪敢殺汙辱他名聲的劉琰,劉琰可是劉備時代就供奉起來沒有實權的高官,因為劉琰懷疑自己進宮向太后祝賀的妻子與後主劉禪有染,劉琰居然對自己的妻子用私刑,這事觸怒了後主劉禪,劉禪最終決定殺了劉琰,這是劉禪一生中有記載的唯一一次殺死大臣。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劉禪不是一個沒脾氣的皇帝,在面對臣下的汙辱,劉禪是敢於舉起屠刀,寧願殺了對方也要維護名聲的皇帝。
那麼劉禪這個皇帝,到底是聰明還是愚笨呢?劉禪到底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呢,還是一個大智若愚的明君呢?
先聽聽諸葛亮是怎麼說吧,諸葛亮對劉禪有一句評價是:
朝廷主公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劉禪年齡剛滿18歲,天資仁慈,思維敏捷,愛戴有德之人並能禮賢下士。
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評價劉禪這話是寫在一篇文章中用來勸說一個叫杜微的名士出山輔佐劉禪的,諸葛亮以臣子之名評價君主劉禪,在孝治國的東漢及三國時期,只能是恭維的語氣來評價,所以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不能用語言來描述真實性,而是要用行動來描述。
諸葛亮從劉備去世的公元223年開始執政,到病死於五丈原的公元234年,一共執政了11年時間,看看諸葛亮是如何對劉禪嚴格管教的,似乎更能說明問題。後主劉禪在蜀漢政權中的作用只是祭祀宗廟祖先,除此之外,基本上就不用管事,全權由諸葛亮處理,劉禪在諸葛亮執政期間的年齡是從17歲到28歲這個年齡段。
可以說這個年齡段是一個完全有自主能力的成年人了,諸葛亮卻不將大權交給劉禪,而劉禪似乎也心安理得地享受這個過程,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了劉禪是一個權力慾望不強的皇帝。
劉禪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可以說諸葛亮是最清楚的,諸葛亮之所以11年大權獨攬,不正是說明劉禪是一個平庸,沒啥能力的皇帝嘛,要是有能力的話,劉禪不就早親政了,無論是劉禪主動還是被動,可惜都沒有。
自古以來,權力就是古代封建社會爭奪的焦點,以後來年僅20歲都知道奪權的曹魏皇帝曹髦來說,曹髦手無縛雞之力尚敢拼力一搏,勇氣可嘉,光是這一點,曹髦就遠勝劉禪。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劉禪是大智若愚,無非就來自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試探劉禪是否思念蜀漢的話,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於是便有了樂不思蜀的典故,都認為劉禪以大智若愚的心智騙過了司馬昭。
可是,經父子二代三人篡位,低調隱忍、心狠手辣,以玩陰謀詭計起家的司馬昭來說,劉禪如果騙得過,還會亡國?也未免把司馬昭看得太不濟了,像鄧艾、鍾會這樣絕頂聰明的人才,都被司馬昭玩弄於股掌之間,劉禪能有幾個智商,能騙過司馬昭?我寧願相信,是司馬昭認為劉禪沒有威脅,才放過了劉禪。
而這個沒有威脅,就在於劉禪是個平庸之人,就說明了作為皇帝的劉禪來說,他就是普通的平庸皇帝,沒有大才,也不像秦二世胡亥那樣愚蠢得一塌糊塗被趙高玩弄於股掌之間,但實際上劉禪也不過只比胡亥強那麼一點點而已。
別的不說,就說劉禪信任宦官黃皓這事來說,就是糊塗之極,劉禪是三國時期唯一一個信任宦官的皇帝,沒有之一,東漢因宦官而滅亡,後來的三國皇帝都對宦官嚴加提防,可是劉禪居然信任這麼一個弄權,毫無能力的宦官黃皓,只能說劉禪這個皇帝的愚蠢,居然靠相信宦官和巫術來處理國家大事,如果這樣都不滅亡的話,那還真是天理難容了。
至於戰爭中早早地投降,也別把救百姓於水火免於兵戈這種高尚的道德扣在劉禪身上,直接說劉禪怕死得了,包括後來對司馬昭說出的話也是一樣,怕死不丟人,說明劉禪就是一個普通人,不過要跟他父親劉備比的話,還是別比了。
綜合起來,以劉禪一生的行動舉止來評價他的話,應該是這樣的:
劉禪是一個仁厚、善良、怕死、能力平庸、權力慾不強、偶爾辦些糊塗事的普通皇帝,是那種放在普通人當中再也無法分辨出來的人,卻一不小心放在了皇帝的高位,還一放就是40年。
-
8 # 玄坤文史
劉禪在歷史上的評價大多是說他平庸無能,非中興之主,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是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對劉禪畢竟是臣子,稱讚劉禪也正常,那麼劉禪真是大多數人眼中的平庸之輩嗎?
赤壁之戰後,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吳,魏,蜀三國中,蜀國綜合國力最差,在劉備統治期間,關羽丟失荊州,夷陵之戰中蜀漢敗於吳國,也導致了蜀漢國力受損,不久劉備病逝,所以劉禪接手蜀漢時,蜀漢的形勢並不好。
並且劉禪才上位的時候,統治並不穩固,很多事情都是諸葛亮在決策,還好諸葛亮沒有非分之想,劉禪也不管是出於忌憚,還是出於信任,很多軍政要務都交給了諸葛亮處置,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內部逐漸穩定下來,社會開始穩定發展,這個時期諸葛亮權力很大,這必然會導致劉禪君權失位。
所以在諸葛亮輔政期間,劉禪暫時還未嶄露頭角,劉禪也沒有什麼失德的行為,總體來說是中規中矩的,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後,劉禪基本上還是按照諸葛亮為他安排的既定方針走,重用蔣琬,費禕、董允,而很明顯的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開始收攏權力,逐漸獨掌朝政,就此看來劉禪還是很有能力的。
但是聰明不聰明和能力之間的關係不太大,諸葛亮輔政期間,由於諸葛亮的光輝過於強烈,所以劉禪展現的作用不太大,諸葛亮死後,劉禪立皇后,立太子,收攏降將,平定內亂,又進一步的促進了民族融合,增強了蜀國實力,雖然在劉禪執政晚期,宦官黃皓擅政,但是劉禪一直對他有所節制,就此來看,劉禪也算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了。
說劉禪是爛泥扶不上牆,實在是有些冤枉劉禪了,他頂多就是有些平庸罷了,身處亂世又有諸葛亮這樣的輔臣,再加上後世小說的扭曲,劉禪成了一位無能的君王。公元263年,魏國出兵征討蜀國,鄧艾兵臨城下,劉禪在背水一戰和開城投降中,權衡再三選擇了開城投降,成為了亡國之君。
劉禪作為戰俘到了洛陽,在這裡安度餘生,樂不思蜀的典故也出自這個時期,這也再次讓我們看出了劉禪真的很平庸,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樂不思蜀不過就是劉禪演的戲,司馬昭會看不出來?會不懷疑他?還有比封個安樂縣公更噁心人的嗎?
孫皓一樣是亡國之君,孫皓被俘後,司馬炎召見孫皓時,對孫皓說給他留著個位置,等他來西晉很久了。孫皓又是怎樣表現的,他對司馬炎說,我在南方也一樣給你留著個位置的。這種不卑不亢,可比拙劣的演技高明多了,孫皓被封為了歸命候,一樣在洛陽終老。所以劉禪是有點小聰明的,但是說不上高明,當然他一點都不笨。
-
9 # 五毛侃史
關於後主劉禪的評價,在筆者看來,實在平庸。賢良的大臣輔佐時,他是一位明君,被奸臣蠱惑時,他就成了一個昏庸的皇帝。有兩點可以顯示後主的平庸。
一,劉禪寵幸宦官,當皇帝沒有功績可言
後主劉禪於公元223年繼位,公元263年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在位時長41年。然而在這41年,後主實在沒有做過什麼值得稱頌的事蹟。前12年,基本由丞相諸葛亮主政。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你如果說是因為諸葛亮把持朝政,遮蔽了後主的光彩,可是在之後獨自掌權的29年裡,他依然沒有什麼出彩之處。
諸葛亮臨終前,指定蔣琬輔政,蔣琬死後,費禕輔政。的確,蜀國從劉禪繼位以來到公元253年費禕被刺殺身亡這段時間以來,可以說是風調雨順,但這主要是靠這幾位賢相的輔佐。然而在此之後,後主寵幸宦官黃皓開始,國家內部開始矛盾重重,最明顯的就是與大將軍姜維的矛盾。姜維接諸葛亮北伐之大任,忠心耿耿,雖然不是功勳顯著,但也是勞苦功高。作為大將軍,卻因為懼怕一個宦官的勢力,不敢返回成都。
公元263年,姜維上書,稱鍾會在關中練兵,希望劉禪早做準備。然後寵幸黃皓的後主,居然相信了他的鬼話,認為不會有危險,於是置之不理,結果連大臣們都不知道這件事。可見“親賢臣,遠小人”這點,後主是壓根沒做到。以至於國破家亡,只能乞降。
二,政策的隨意實行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頻繁的大赦天下這件事上。
章武三年(223年)五月,後主繼位,大赦天下。
延熙元年(238年)春天正月,立皇后張氏,大赦天下。
延熙九年(246年)秋天,大赦天下。
延熙十二年(249年),魏右將軍夏侯霸來降,大赦天下。
延熙十四年(251年),大赦天下。
延熙十九年(256年),後主立子劉贊為新平王,大赦天下。
延熙二十年(257年),大赦天下。
景耀元年(258年),史官報告說天上有景星出現,大赦天下。
景耀四年(261年),大赦天下。
前期在諸葛亮的輔助下,蜀漢在後主繼位時大赦天下一次,然而在諸葛亮去世,後主掌權後,這種大赦天下的政策確越來越頻繁。這也意味著,罪犯得不到懲處,國家法度越來越被輕視。有人說這樣做是為了緩和矛盾,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在我看來,作為君王,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求一時的安穩,這難道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嗎。
因此,在我看來,後主劉禪只能算是個平庸的君主。正如開篇所說,在賢相輔助下,就是個明君,在奸佞之臣的蠱惑下,就是不明是非的昏君。
-
10 # 青史回聲
在我看來,阿斗並不是笨不笨的問題,能在諸葛亮死後,繼續做皇帝達三十多年,這個本事可不是一般人擁有的,所以阿斗並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作為皇帝,他的治理國家能力有問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庸。
作為普通人,阿斗是綽綽有餘,但是作為皇帝,尤其是亂世時期,庸帝比笨皇帝更嚴重。身處那個時代,身負恢復漢室的重任,阿斗並不合格,可沒辦法他是劉備嫡長子,輪皇帝的繼承順序,他是唯一的,雖然劉備後來有了幾個兒子,但是論地位,阿斗是最佳繼承人選。可能是天意吧,阿斗並不適合做一個進取的皇帝。
諸葛亮在的時候,還能夠輔佐他處理國政,甚至是諸葛亮死後,那些留下的老臣,如蔣琬、費禕,他們也能夠獨當一面,可是他們死後,阿斗就再也沒有“依靠”的人了。所以他也就沒有進取的心思,就算後來姜維屢次北伐,也無濟於事,因為他終究沒有舉國之力,即使打勝了幾仗,也於國無利。不過阿斗在坐穩皇帝這個方面上,倒還有些本事,甚至在蜀國滅亡以後,他也能得到善終。
綜上所述,阿斗的確是扶不起來,盛世時代,阿斗能夠安安穩穩,可是亂世年代,就不同了。
-
11 # 老百姓說歷史
世人眼中的阿斗真的扶不起嗎?此間樂,不思蜀矣
劉禪是漢室後裔劉備的兒子,他有一個叫阿斗的小名。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後,劉禪被扶做了蜀國皇帝。劉阿斗接過蜀國的皇帝位置後,諸葛亮等人用心地幫助他。諸葛亮等人緊接著逝世後,蜀國開始衰落。後來,魏軍對蜀國展開攻打,劉禪很快投降了,在洛陽成為了俘虜。他在聲樂歌舞中度日聲樂,也為世人留下了一個他從未想念蜀國的笑話。
劉禪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是一個昏厥的君主,沒有政治能力,沒有野心,甚至說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你應該知道,劉禪的41年執政,在三國時期可以說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此外,諸葛亮死後,劉禪仍在位29年。如果劉禪真的是個平庸的人,他怎麼能維持蜀國這麼長時間呢?
多方分析到底真是的劉禪是什麼性格事實上,探索劉禪年輕時的經歷,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在劉備寫給劉禪的詔書中,他曾說,丞相誇讚了你的智慧,說你大有進步,這是意料之中的事,考試也可以這樣。我怎麼能擔心呢,再接再厲。
登基後劉禪都做了什麼後來,劉禪登基。他除了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等輔佐,他的能力也是在《三國志》中得到了詳細記錄。
例如,諸葛亮堅持北伐時,劉禪及時勸誡:“南下難,剛回京城,還沒安頓下來,現在又想北上,怕累,怕勞神。”當諸葛亮堅持北伐,戰爭定下時,劉禪並沒有過多地阻止他。這樣的做法保持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應該說是極有價值的。後來諸葛亮病逝,劉禪很快廢除了總理制,將總理的權力分為兩部分。這一明智之舉能為普通人所實現嗎?至於魏軍攻城,劉禪選擇了投降。儘管他因叛國而聲名狼藉,但他挽救了蜀華人民的生命,使他們免於戰爭的折磨。後來在洛陽,當司馬昭“高興得不想蜀”的時候,不是放棄了殺死劉禪和他的許多家人的念頭嗎?可以說,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些膚淺的現象,而隱藏在其中的是劉禪對蜀國百姓的真愛。
這樣說來把他形容為“扶不起的阿斗”實在不合適。
-
1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難扶的阿斗其實很有智慧
先回答問題,阿斗真的扶不起來嗎?大家認為三國裡的阿斗到底是聰明,還是笨呢?我的回答是阿斗不笨,反而很聰明,甚至說有智慧的人。
一提起三國演義中的阿斗,都覺得他不思進取,整體玩樂,投降魏國之後,樂不思蜀,所以,就給人一種難扶的形象。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劉備有四子,為何單單讓劉禪繼承大業,難道僅僅是因為他是長子嗎?劉備的善於識人用人是出了名的,難道對於自己的後代,就識別不出賢愚了嗎?劉備把辛苦創下的基業交給劉禪,必定是看重了這個兒子的許多優長,比如待人寬厚仁慈,處事小心,等等,諸葛亮也稱讚劉禪“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劉備非常瞭解兒子的性格,劉禪是個聽話的孩子,讓他幹什麼,至少不敢胡來,所以劉備死前交代的事情,劉禪也必定謹遵父命。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告誡劉禪,遇事請教相父諸葛亮,聽諸葛亮的話,因為劉備深知諸葛亮智慧謀略過人,得諸葛亮輔佐,必定保劉禪安穩,如果劉禪另搞一套,必定不是諸葛亮對手。對於這樣的局面,想必劉禪也是知道的,劉備又再三交代,讓他倚重諸葛亮,其中必有深意。
劉備死後,面對一群父叔輩的臣子,劉禪當如何處理與他們之間的關係?父親留下的能臣善將,只有父親能夠鎮得住,劉禪何去何從?
這群人平時都與諸葛亮一起共事,大多也都聽諸葛亮的排程,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必定能夠掌管大局。所以,劉備死後,諸葛亮的權力威望都飆升起來,權傾朝野的諸葛亮,實際上已經完全控制了軍政大權,就是劉備生前不交待,劉禪也不得不屈尊下來,任憑相父做主。可是,相權高於君權,處處唯諸葛亮是聽的君臣關係,並不妨礙劉禪做皇帝,相反,劉禪之所以能夠做的穩固,就是因為他不辜負父親劉備的囑託,能夠把權力交給有能力的諸葛亮。
而諸葛亮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如果廢掉劉禪,不但名節不好,得罪一大批臣僚,反而不利於騰出時間,抽身北伐。
對諸葛亮來說,劉禪對自己沒有半點威脅,廢不廢掉這個聽話的皇帝,都是自己說了算,何必呢?後方由劉禪等人坐鎮,自己親征北伐,出師有名,爭取了道義和輿論上的好處。劉備生前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以報仇名義攻打東吳,兵敗之後,國力大損,其實蜀國已經不利於再進行戰爭,劉禪也想休養生息,比如他曾勸諸葛亮道:“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但是諸葛亮決議北伐,劉禪也只得支援,相父的決定,他不敢反對,並且對於諸葛亮的北伐大計,全力給予配合支援。
諸葛亮北伐用人失誤,並導致兵敗之後,內疚自貶三級,劉禪不但不予責備,反而安慰說,勝負乃兵家常事,在諸葛亮大了勝仗之後,劉禪立即給他官復原職,可見劉禪並非昏庸之輩。劉禪不想北伐,他的戰略是先養民,這與諸葛亮的整體思路是不合的,要是劉備生前有休戰的想法,諸葛亮等人是不敢反抗的,但是劉禪就不行了,他的威望沒有父親高,只有聽從諸葛亮等人的建議,全力支援。
在那班要智慧有智慧、要戰功有戰功的老臣面前,劉禪自然不能過多顯露自己的聰明才智,只能隱藏起來,裝作糊塗,這樣反而讓那幫臣子沒有什麼顧慮。讓君臣一心,在夾縫中謀求生存,劉禪自有他的處事策略,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收縮戰略佈局,以守為攻,不再主動挑起戰端。
諸葛亮死後,劉禪也有意收權,不設丞相,讓蔣琬和費禕分管軍政大權,相互牽制,蔣琬死後,劉禪“自攝國事”。劉禪的平庸之舉,只不過出於自保,一旦局勢有變,他便做起主張,在諸葛亮死後,又做了29年的皇帝。
投降魏國後,樂不思蜀,落得個安樂公的位子,更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舉措,如果他不那樣,連命都沒有了。劉禪主政那麼多年,並不糊塗,他有自己的難處,也有自己的生存策略,他的性格是環境造成的,也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
-
13 # 麗醬每日分享
民間有句俗語“扶不起的阿斗”,講的是後主劉禪儘管有諸葛亮、姜維這樣優秀的人忠心輔佐,最後還是把蜀國給弄丟了,意思是他昏庸無能、不思進取,再怎麼扶持也扶不起來。
在《三國演義》中,劉禪從出場到離世,留給人們的印象都不怎麼好,建安十三年,趙雲為了尋找在亂軍中走散的他,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最後卻被劉備一把扔在地上,還說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當時劉禪還在襁褓之中。
後來司馬昭攻破蜀國,原本還有勢力的他卻選擇投降,受封安樂公後又“樂不思蜀”,更體現出他的昏庸無道。
可歷史上的後主劉禪,卻不是演義中的那個紈絝子弟,他從小就跟隨劉備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瞭解民間百姓的疾苦,又受到諸葛亮的教誨,學習各類典籍和治國之術,甚至繼承了父親善於識人的特長,而且富有仁人之心,善待百姓。
作為君主,劉禪維持了蜀漢41年的基業,雖然稱不上優秀,但是這份“守成”已經不易,他也是三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並不昏庸和殘暴,只是個性平和,對帝業不是那麼感興趣,喜歡過平靜的生活。
劉禪的“樂不思蜀”,其實是無奈之舉,既然選擇了投降,讓蜀國百姓免受生靈塗炭之苦,就沒有必要再生事端,於是他用娛樂的心態,麻痺敵人也麻痺自己,避免了殘殺的悲慘結局,這也反襯了他的大智若愚。
回覆列表
平心而論,阿斗接手的是個爛攤子,雖然有諸葛亮趙雲輔助,但是本質上蜀漢已經無逐鹿中原的真正實力了。哪怕是劉備在位的時候,失去荊州的那一刻起,蜀漢註定了就是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權。所以,歷次北伐失敗的責任阿斗肯定要負責任,但一定不是全部。畢竟,蜀漢的北伐在戰略上就是以攻為守,否則亡得更加快。
阿斗是個被低估的君王,劉備和諸葛亮的偉大淹沒了他的工作成果。其實,他是三國君王在位時間很長的皇帝――41年。哪怕諸葛亮死了後,他仍能執政30年。要是在太平時勢,做個守成之君還是可以的。
在諸葛亮死後,他就把大權抓在手裡,不讓大權旁落。這說明政治還是過得硬的,至於亡國不抵抗這就是有點說不過去。要是他舉全國之力抵抗,最後力戰死節。那麼,扶不起的阿斗就不存在了,反而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話說回來,他只是一個意志薄弱的皇帝而已,亡國之君是註定的。他可以選擇的只是壯烈的死或者樂不思蜀地活下去,他選擇了後者註定了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