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友芝

    汪曾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2]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3]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 2 # 灑家的自留地

    作為繼承沈從文衣缽的弟子,汪先生的文字優美,故事簡單,但情感豐沛,寓意明顯。我喜歡他們的文字,單以文字論,白話文百年來,超過的人幾乎沒有。

  • 3 # 沉思的海海

    我就讀過他一本書小說集《受戒》,很多渠道推廣這篇小說在文學中的地位,讀後才知道原來是個短篇。故事講述了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小明海和小英子的朦朧愛情故事。小說背景發生在70年代未、80年代初期,那個時期描述這種題材故事就像“春雷”般驚喜了人們的睡夢,喚醒了人們對生活和美的新理解與嚮往。小說集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語言明快,風趣幽默,大多用短句,就像馬三立在那裡說單口相聲。小說人物刻畫清晰,題材大多反映了在改革開放初期,最先覺醒的那部分普通市民,小商小販的生活。

  • 4 # 顧南安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新中國成立前當過中學教員、歷史博物館職員。後在北京做過編輯,寫過劇本,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散文、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汪曾祺小說的特點

    汪曾祺的一生,經歷了無數的苦難和挫折,也受到過各種不公正的待遇,雖然如此,但他卻始終保持著平靜曠達的心態,並且創造了積極樂觀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曾這樣評價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煉成老精。”

    他的文章也是這樣,充滿了幽默、生動的詞句,反映出他樂觀積極與淡泊的人生態度。雖然他也曾經歷過很多難熬的日子,但他卻努力讓文字在塵埃裡開了花。透過閱讀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等小說作品,我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語言直白簡潔,接地氣

    汪曾祺的小說語言,沒有過多的修飾和技巧,只是將一件事,直白簡單地,用幾近質樸的話語講出來。比如《受戒》的開頭,簡短得不能再簡短:“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給整個小說定下了一個平實的基調。

    二、沒有激烈情節,散文化

    讀汪曾祺的小說,不刻意去看的話,小說強調的起因、經過、高潮、結果等並不明顯,自然,也就沒有十分明顯的矛盾衝突和激烈情節。這可能與汪曾祺師從沈從文有關,包括沈從文的《邊城》,其實也跟汪曾祺的小說作品類似,有很多記敘和白描,偏向散文化。

    三、富有地方特色,吸引人

    其實包括汪曾祺的散文在內,他的文學作品都極富地方特色,能用恰到好處的方言(口語)以及人情風俗的準確描寫,讓人能從中感受到異地風情的吸引,或者是本地風情民俗的認同,字裡行間氤氳著世俗人生的煙火氣息。

    四、童年和土地,更能引發共鳴

    從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異秉》等小說來看,他大多寫的是故鄉高郵的風土人情和市井生活,這些所見所聞是他再熟悉不過的,自然有一種信手拈來的悠然和自得。而每個人的童年,都充滿了童真、美好、清澈,汪曾祺的文字所營造出來的氛圍,恰恰是讀者們都能“嗅得到”的美好回憶。

    當然,不同的讀者會從汪曾祺的小說和其它作品裡,讀出了其它的感受。這些都是汪曾祺的作品帶給我們的收穫,值得我們好好收藏。

    最後的話

    我最初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是因為得知汪曾祺是沈從文的學生,在一種好奇感的支配下,去讀了他的作品,順便還欣賞了一些他的畫作。從那會開始,就開始深深迷戀上他的文字所營造出來的那種氛圍和美感。

  • 5 # 相聲發燒友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為了回答筆友的問題我查詢了一下相關資料後,又與朋友同事進行了討論,得出以下結論。汪曾祺的文字樸素、世故又帶有童真,他懂得美也善於發現美,生活中的人物、草木、光影都能發現其美好所在,並把他們融入文字當中。在他的筆下自然、人物都會有一種真時的溫和而又親近的美感,他習慣口語話的語言,口語話這也成了他文章的最大特點。

    汪曾祺的文章裡面有大量試用他故鄉高郵的方言,顯得十分貼近生活敘事角度也是從人文方向切入,娓娓道來,又有點隨意而為。他曾經說過“我要寫,要寫著自己玩,要把它寫的很美,很健康,很詩意”,所以我們看到他的作品都是不拘泥束縛與規則,洋洋灑灑,為文無法的。

    汪曾祺的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和筆法,這些特點來自於他對生活的熱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人性、人物、風俗構成了他獨特的美學主題。

    以上為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到題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問一下,是不是從這種平的底足就可以看出它是明代的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