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擬荷

    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賞析:

    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Murano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

  • 2 # 牧影計劃

    《從軍行》以從軍戍邊為題材,很多詩人都寫過這個題材的詩,比如李白《從軍行》二首、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等。

    在內容,這類詩歌敘寫了將士們保家衛國、勇戰沙場、建功立業的決心,寫了將士們苦守邊境、思鄉念親的情懷,寫了婦人思念遠在邊關的丈夫的閨怨,同時也有詩人借將士戍邊征戰之苦來諷刺統治者的窮兵黷武等。

    一、 將士們保家衛國、勇戰沙場、建功立業的決心

    1.王昌齡(唐)《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這首詩的意思是: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暗了整個祁連山,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了戰士們身上的鎧甲,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

    第一二句描繪了邊關沙漠蒼茫,而“孤城”一個“孤”字更是道出邊關荒涼少人煙,主要寫景,透過景物側面的描寫了將士戍邊之苦。

    後面三四句筆鋒一轉,“黃沙”表現了戰場的惡劣環境,“百戰”說明了戰爭的激烈,“不破”、“終不還”,體現了將士們戍邊衛國、勇戰沙場,對勝利的渴求,這兩句把景色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是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

    2.王昌齡《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Murano。

    這首詩的意思是: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並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場,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老巢

    這首詩歌著重寫了一位身先士卒的將軍,勇戰沙張,表達了他急切地想要建功立業的心情。

    這首詩一、三、四句為動態描寫,第二句為靜態描寫,動靜結合,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3. 李白(唐朝)《從軍行》(其一)

    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鼓聲鳴海上,兵氣擁雲間。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這首詩的意思是:在玉門關從軍,曾在金微山擊破匈奴,驅逐胡虜。邊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這是戰士們在慶祝戰爭的勝利。鼓聲在大漠荒海上鳴起,士兵們的英勇豪氣可以充斥在雲間。只願能親取單于的首級,直驅入鐵關靖虜安邊。

    這首詩同樣是寫了將士們勇戰沙場、不畏生死,只想保衛國家,建功立業。

    4.楊炯(唐代)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的意思是: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我寧願做個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寫文章。

    這首詩寫出戰爭迫在眉睫,書生想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決心,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謳歌了戰士們氣壯山河,保衛河山的英雄氣概,全詩基調慷慨激昂,令人振奮。

    不管是王昌齡、李白還是楊炯,他們都以一種雄健的筆力,以一種豪邁的姿態,敘寫了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殺敵的場面,體現了將士們保家衛國和對建功立業強烈的之渴望之情。

    二、軍旅生活的艱辛和徵人思婦兩地相望的痛苦

    1. 王昌齡《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這首詩的意思是: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一座戍樓,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袍。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聲,吹奏的是《關山月》的調子,無奈著笛聲更增添了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詩人用委婉筆力娓娓道來,在黃昏時分,守邊將士獨自坐在烽火樓上,吹起羌笛,更加思念家中的妻子。

    2、盧思道(南北朝)《從軍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白馬金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雲起。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徵人殊未還。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向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邊庭節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

    這首詩的前半部用了典故,借用“李廣”“霍去病”的故事是寫征戰將士英勇奮戰,長戍不歸的戎馬生活,讚揚李廣將軍英勇無畏,取得豐碩戰功的業績,這一部分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借古寫今。

    而後半部分,筆鋒一轉,“無窮已”“殊未還” 寫將士和他們妻子的兩地相思,遙遙相望,不知歸期,一種憂怨哀婉縈繞心頭,同時,也側面地襯托出了戰爭的長期和殘酷,將士戍邊的艱辛和無奈。

    三、徵人戍邊樂觀和對戍邊兵士的愛護

    1.王昌齡《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首詩的意思是:軍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時,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的愁緒交織在一起,欲理還亂,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

    常年在外戍邊的將士們,哪裡會有不想念家鄉,想念親人的,但是,儘管戍邊寂寥艱苦,他們仍舊能夠苦中做樂。

    將士們的愁與樂相互交織,為有高高的秋月能為他們寄託那份複雜的感情,詩人同樣是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方式描繪了這一幅戍邊圖。

    2.王昌齡《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這首詩的意思是: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黃了,傍晚時分,一場戰鬥剛剛結束,環視戰場,只見暮雲低合,荒丘起伏。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屍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為他鄉埋葬自己的戰友而傷感痛哭。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古戰場的荒涼景象,無數的將士們死在邊關,而沒有辦法好好安葬,反映了當時戰爭的慘烈。

    後面兩句,寫將軍請旨意安葬戰死的兵士,表現出將軍對戍邊兵士的愛護,也表達了詩人對將士們深切的同情之心。

    四、諷刺君王窮兵黷武,視人命為草芥

    李頎(唐代)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首詩的意思是:白天登山觀望報警的烽火臺,黃昏時牽馬到交河邊飲水。風沙彌漫,一片漆黑,只聽得見軍中巡夜的打更聲,還有那如泣如訴的幽怨的琵琶聲。曠野雲霧茫茫萬里不見城郭,雨雪紛紛籠罩著無邊的沙漠。哀鳴的胡雁夜夜從空中飛過,胡人士兵也觸景生情,潸然淚下。聽說玉門關已被擋住了歸路,戰士只有追隨將軍去與敵軍拼命。年年戰死的屍骨埋葬於荒野,換來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漢家。

    詩人看似在寫古,實際上是借古諷今。

    戰士們在惡劣的邊疆堅守邊關,奮勇殺敵,跟著將軍去拼命,為的是什麼呢?年年戰死的將士那麼多,屍骨埋於荒野,難道是為了換來葡萄送進漢宮?

    這首詩作於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

    詩人所歌詠的雖為歷史,但是詩的內容卻表達了他對唐玄宗為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窮兵黷武,妄想開邊拓土,罔顧將士們的生命諷刺與不滿。

    五、批判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十五從軍行 兩漢:佚名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十五歲入伍,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同時也說明了作者討厭戰爭,渴望和平,關心勞動人民。

    詩歌以戍邊歸來的老兵焦急的問話“家中有阿誰?”開頭,再到後面又以問話收束“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更加強烈的表達出詩人對不合理的徵兵制度的批判。

    結語:《從軍行》所要表達出的情感或豪邁,或哀婉,或稱讚,或憎恨,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避諱寫將士們戍邊的艱苦。那些保家衛國,堅守崗位的戰士們,是最可愛的人!

  • 3 # 歷史漫談君

    中國古代軍旅題材詩歌出現得很早。《詩經》裡便有不少征戍詩。隨著歷史的發展,後來出現了以《從軍行》為代表的軍旅詩歌作品。

    現存最早的《從軍行》,是南北朝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當時《從軍行》是“絲竹更相和, 執節者歌”的唱和詩,內容以表達軍旅苦辛為主。 “行”的本意為“走”,在樂曲中也有樂曲的進行的意思,特指樂曲的遍數。後來它演變為古詩的一種體裁,以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為特點。

    現存最早的《從軍行》是王粲的《從軍行五首》,作於曹操西征關右和東征孫權時期。王粲是建安時期的詩人,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渴望建功立業, 也曾跟隨曹操出征。真實的從軍經歷豐富了他的生活,開闊了他的視野,也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王粲

    《從軍行》是王粲本人根據自己切身的從軍經歷,對戰爭殘酷、生命悲苦的一種深層的思考和慨嘆,帶有慷慨悲涼的色彩。

    “從軍有苦樂,但問所從誰。所從神且武,焉得久勞師。相公徵關右,赫怒震天威。一舉滅獯虜,再舉服羌夷。西收邊地城,忽若俯拾遺。陳賞越丘山,酒肉逾川坻。軍中多飫饒,人馬皆溢肥。徒行兼乘還,空出有餘資。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飛。歌舞入鄴城,所願獲無違。晝日處大朝,日暮薄言歸。外參時明政,內不廢傢俬。禽獸憚為犧,良苗實已揮。竊慕負鼎翁,願厲朽鈍姿。不能效沮溺,相隨把鋤犂。熟覽夫子詩,信知所言非”。

    這首《從軍行》是王粲隨曹操西征取得勝利時所作。詩人以近乎敘事的寫作手法,完整地記述了曹操收復邊地的全過程,歌頌了主帥英明、將士勇猛進取的豪邁之情。 雖然將士們也有對家鄉的懷念,征戍生活也很艱辛,但是詩中仍然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感情,表達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全詩節奏明快,壯烈豪邁。

    ▲曹操

    魏晉時期的《從軍行》都是樂府五言詩,從 事入手,極言征戰之苦,寓意深遠、感情真摯。 從東晉開始,詩壇上才出現了以真正的軍旅苦辛生活為題材的《從軍行》。

    東晉陸機、顏延之等人也創作過《從軍行》,但這種題材中,成就最大的是鮑照。鮑照的《從軍行》中有著獨特的悲苦模式,他的《代出自薊北門行》言燕薊風物,及突騎勇悍之狀,備敘征戰苦辛之意。”為《從軍行》的創作增添了新的內容。 南朝的《從軍行》開始有了明顯的轉型。內容有寫思鄉懷歸得,有表現從軍之樂的,也有抒發報國之情的,主題更加豐富多彩。

    ▲陸機

    《從軍行》題材在唐朝迎來了大發展,一方面採用長篇七言歌行體表現邊塞主題,不僅突破了魏晉以來《從軍行》詩皆用五言古體的固定程式,而且擴大了詩作的抒情容量。唐朝的《從軍行》以陣雲、黃 、關山、邊庭、長風、堅冰、秋霜、冬霰等苦寒意象,渲染征戰氛圍,將濃郁的情思與豪邁振奮、瀏亮高昂的慷慨氣調蘊藏其中,有了巨大的創新。

    唐朝的《從軍行》發端者為王宏、崔融,集大成者為高適、岑參。他們用七言歌行的詩體形式,且有意識吸收了宮體詩寫景細膩、情思濃郁的風格,創造出一種博大的情境和積蓄磅礴的氣勢,以此抒發深摯的感懷,其意象運用更為豐富多彩,手法也更加靈活多變。

    ▲高適

    高適的《燕歌行》“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猶如交響樂章中急管繁弦之間加上了悠揚舒緩、情思纏綿的主題變奏,為一味 豪壯剛健的邊塞詩平添幾分風光旖旎的韻味和纏綿多情,變得更加抒情而感人。盛唐《從軍行》不再聚焦於徵行過程的全面敘寫,而是由從軍征戍的苦辛和遠離家鄉的心靈與情感的折磨落筆,展開對戰爭的反思與批判。

    唐代《從軍行》也出現了七言絕句的正規化,這種正規化以李白和王昌齡為典型代表。王昌齡的《從軍行》寫道: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李白則寫出“|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高適

    王昌齡以富有氣勢與力度的干戈意象,襯托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征戰將士,營造慘烈的沙場征戰場景,表現沉雄自負的個性氣質;李白寫的雖然是戰爭的失敗,然而戰敗後的將軍仍然能夠“突營射殺呼延將”,雖敗猶榮,體現了盛唐時代自信豪邁的精神。

    王昌齡的組詩《從軍行》超越具體的戰事寫實,提煉概括最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征戍感懷與體驗,寫出了邊塞征戍帶給將士們的心靈體驗與精神痛苦,使得他的《從軍行》有很高的藝術概括力,是詩人對邊塞戰爭進行深入思考的結果,擺脫了“從軍苦”主題,重在表現人的精神與心靈體驗。

    ▲王昌齡

    以王昌齡的“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為例,一個秋日的黃昏,徵人獨坐邊城,面對傍晚的暮雲,聽著淒涼笛曲,產生了無盡的思鄉之愁。詩人不再突出 邊關如何苦寒難耐,而是運用黃昏、高樓、笛曲、秋風等意象的交相映襯,抒發徵人懷鄉思歸的不盡邊愁。

    如此寫邊塞征戰,才真正 超越人的外在肉體的苦寒而深入到心靈深處,寫出了征戍行為的深層體驗。

    中晚唐時期詩人創作的《從軍行》數量最多,內容上與初盛唐時《從軍行》“述軍旅苦辛”有些轉變,在表現征戰題材時,加上了封侯無望、功不受賞的悲慨主題。“不有封侯相,徒負幽並客”、“李陵甘此沒,惆悵漢公卿”,充滿了鬱積著悲慨之氣。

    ▲王昌齡

    劉長卿的《從軍行六首》中,第一首寫陷入圍困的無奈,第二首說功不受賞,第三首抒懷鄉之愁,第四首述白首歸鄉的悽慘與悲涼,第五首訴賞罰不明,最後寫人們對邊塞征戍的悵惘與無奈。這組詩中充滿了厭戰思想的主調。

    中晚唐詩人的《從軍行》普遍缺乏盛唐詩人那種胸襟懷抱和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缺乏初盛唐詩歌的磅礴氣勢和感人至深的藝術力量。除去表現厭戰思鄉主題外,內容上也缺少新意。

    唐代之後,樂府詩創作式微,宋元明清四代詩人的創作基本沒有突破漢唐《從軍行》的藝術正規化。可以說,唐朝之後,詩壇再無《從軍行》。

  • 4 # 我承認我不再年輕

    這是王昌齡的一首七言絕句 ,體裁上屬邊塞詩,前兩句是景物描寫 ,突出了邊塞的苦寒,後兩句表達了邊關將士渴望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決心

  • 5 # 鐵硯堂

    對充滿蓬勃高昂氣勢的戰爭題材的詩歌,要數唐朝前期的邊塞詩了。這些詩氣勢宏偉,樂觀激昂。以上兩首是這些詩中的名作,而尤以後一首為高,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顯示出戰士們誓掃Murano的決心,至今讀來,猶有黃沙撲面之感。後一首起筆不凡,引起人們對秦漢以來邊塞征戰年年,無數將士戰死沙場的無限沉思;因有前兩句,所以後兩句所表達的願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覆尋味。

  • 6 # 文源工作室

    《從軍行》,為人稱道。以七言歌行體結合閨婦怨思寫邊塞風光、軍旅生活,本來梁、陳詩中已經是極為常見的。但這些詩大多色彩過於豔麗,情調 偏於低沉。在時空的騰挪迭換中展示了恢弘遼闊的境界,再加上句 式的靈活多變,虛詞的承接和韻腳的流轉,又為詩壇提供了恢宏的氣勢和活潑爽朗的節奏。

  • 7 # 巧奪天工993

    少年時讀這類邊塞詩的時候,總令人熱血沸騰!

    全詩從寫景丶抒情到勵志,短短二十八字,足以道盡歷史的滄桑。

    從漢丶唐丶宋以來,漢族一直都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Murano"一詞,泛指北方統治的核心所在,那麼漢族皇室指示,只要破了Murano,南方就能獲得安寧。

    這首詩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真實寫照,青海\黃雲\暗雪山,孤城\玉門關,看上去那麼貧瘠丶荒涼,可偏偏卻還要去相互掠奪與廝殺,這裡雖然暴露了人性的弱點,但在統治者的威逼利誘之下,也顯示了少年壯志的可貴精神!

  • 8 # 打零工老頭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表達了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

  • 9 # 新手看劇

    《從軍行》將描寫的重心轉到了undefined征夫undefined身上,以關塞生活為背景,抒寫北地邊塞生活的真實感受,多貞剛之氣,有蒼勁骨力,體現了北方詩人重氣質的特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認為《龍珠》中神不會死,大界王神,北界王神,南界王神,西界王神為什麼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