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色紅黃白77158224
-
2 # 農學1957
過去,集體年代冬小麥種植要求,在不打亂土層的前堤下,可適度深耕。農言道:麥扎黃泉。就是說麥根扎的很深,只有根扎深了,才能抗旱,耐肥水,抗倒伏,產量高。現在呢,就不同了,每戶一小塊,大機械都用不上了,甚至有農戶都直接免耕了,直接機械播種。夏季一般不耕,套種或雨後機播。春耕的地,一般是一季作物。可立冬後深翻,但不需要耙地坷垃為宜;好處是凍死病蟲害,增加土埌透氣性和團粒結構,增加了土埌的肥力。春天耕一下就能獲得理想收成,冬耕如施肥。
-
3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適當的每年深翻,還可以逐年的適當增加深翻的深度。如果條件不允許,隔年深翻搭配旋耕、深松的方式也可以。
一般來講,水稻種植由於機械化種植的需求,通常不會進行深翻。即便是要求耕地黑色越冬的黑龍江農墾地區,稻田的深翻深度大概也只有20-25釐米之間,達不到旱田的深翻深度。只不過,旱田的耕地環境相對稻田要好許多,有條件的話還是年年深翻、培肥地力。
東北地區,由於氣候的限制,耕地的深翻作業都是在秋季收穫之後進行。一般來講,只要外面沒有上大凍,耕地都可以進行深翻作業。而且,由於東北的冬季較為漫長,秋季的深翻作業效果要比南方的耕地深翻效果好很多。比如說利用雪前的晴好天氣及時的深翻,利用Sunny和風力曬透土垡,這對於改善土壤的結構有一定的作用;在比如說深翻之後利用冬季的嚴寒,對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蟲也有一定的滅殺作用;同時,深翻之後形成的深犁溝,還能儲存春季積雪融化之後的雪水,對提高春季的土壤墒情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建議年年深翻。
但是,並不建議盲目的過度深翻。由於現在的耕地土壤耕作層較淺,深層的土壤都是板結、黏重、缺乏養分的生土。如果盲目的進行深翻,將深層的生土大量的翻扣在表層,則會影響到第二年農作物的長勢和產量,畢竟生土的保肥水能力以及理化性狀與表層的營養土層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想打破犁底層進行深翻,建議採取逐年增加翻深的做法,而不是一次性的盲目增加更深。
而且,採取隔年旋耕或者深松的方式也是改善土壤條件的一種方法。旋耕的作業費用低、作業效率快,隔年旋耕也不會太明顯的影響耕地的土層性質。再加上深松的做法,也能達到類似深翻的效果。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
4 # 農人說話
《理論與實際能相提並論嗎》
對土地深耕確實有提高地力疏鬆而散的作用,對任何農作物都是有增產增收的理論依據。但是在今天糧食價格下99%的農村人不會選擇深耕鬆土的作法。深耕後還要請旋耕機進行二次碎土破土,那是要出兩次機耕費用的,這個建議和作法就是在給農村種地收入“雪上加霜”,光憑畝機耕費用就得300多,老百姓還賺什麼錢呢。
如果是在休耕藏糧與地的區域,完全可以結合深耕鬆土的方式。即使是休耕地,老百姓也不一定會有深耕出資的作法,除非免費給農戶進行。
-
5 # 老農民20192020
耕地不需每年深翻,按現在水資源緊缺情況下,秋季耕地很少,一般現在都是白茬裸土,開春直接播種。有利種子發牙。
回覆列表
現在,由於機收,農作物的茬留得都比較高,加之一些地方實行秸稈還田,所以耕地都耕得比較深。像我們這裡,機耕一般深度都在20多到30公分左右,即在7寸到9寸之間,如果耕得淺了,達不到滅茬的目的。最近幾年,政府補貼土地深松(耕),深松(耕)一般都在50公分左右,即在一尺七寸左右。
土地深耕,並不是年年都搞,隔兩三年搞一次就行。而且深耕應該逐年加深,不能一次深耕到位。如果一次深耕到位,把熟土翻在了下面,把死土翻在了上邊,種的莊稼肯定長不好,影響收成。
想過去,耕地用畜力,耕地耕得都比較淺,一般都在三四寸到四五寸之間,現在機械耕地,比過去耕得深得多了。
說到深耕地,想起老人講的一件往事來。在大集體那會,某縣來了一位領導,要求全縣深翻地,而且要翻三尺深,有人勸說,這樣搞不僅勞民,而且莊稼不但不會增產,會絕收。但這位領導一意孤行。結果,全縣掀起了深翻地運動。第二年,全縣莊稼幾乎絕收,鬧起了糧荒,老百姓餓肚子自然是免不了的。那位領導因此犯了錯誤,被撤職查辦。
所以,深耕地是好,但不能違背科學規律,更要與實際相結合。